范蠡為什麼認為越王勾踐只可共苦卻不可同甘

?范蠡為什麼認為越王勾踐只可共苦,卻不可同甘達尼亞力越王勾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公元前494年被吳軍大敗於夫椒,被迫向吳國求和。3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逐漸恢復。那為什麼范蠡知道勾踐可共患難卻不可共富貴呢?首先交代一下歷史背景,春秋末年,晉楚秦齊四大國都陷入了混亂,晉國為了對抗楚國拉攏江東的吳國,吳國在晉國的支持下,以及伍子胥、孫武等人才幫助下,迅速發展壯大起來。范蠡不是楚國貴族,即使學富五車,在楚國也很難有發展機會。大夫文種四處為越國求賢,遇到范蠡,兩人相見如故,成為至交。文種將范蠡引薦給越王,兩人一起振興經濟和軍事。回顧越王勾踐投降的歷史,越國是未開發的蠻夷之地,勾踐才粗學淺就很好理解了,第一次能打敗闔閭也全拜范蠡的奇謀。這一次,勾踐準備先發制人,然而文種和范蠡極力反對,認為此時根本不是吳國對手,應觀其變。勾踐後來斷然拒絕范蠡等人建議,與吳國開戰,結果大敗被圍。其實就算不主動出擊,越國的實力明顯弱於吳國,越國的失敗也是註定的。失敗後范蠡力勸勾踐向吳國屈服,並且一起跟隨勾踐到吳國給夫差當奴隸。勾踐受過各種屈辱,包括嘗便試病、驅車趕馬。春秋時期,人們對名譽是非常重視的。晏子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士可殺不可辱,何況諸侯國王,這對他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巨大折磨,幾次欲尋短見,都是由於跟在身邊的范蠡力勸才作罷。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范蠡有責任與勾踐同甘同苦,洗刷恥辱。最終勾踐卧薪嘗膽二十年,實現了目標。那段屈辱經歷和長期的的隱忍對勾踐的性格影響肯定很大,而人的性格也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越王勾踐滅吳國歸來,戰士衣錦還鄉,宮女如花滿春殿,越王將過去卧薪嘗膽的往事丟得乾乾淨淨。勾踐的貪財好利,好大喜功,註定了難與其共富貴。孫武隱退最終明哲保身,伍子胥卻最終被迫自殺身首異處。當勾踐說要分半壁江山給范蠡,這句話是那麼的似曾相識,多年前伍子胥不是被說過同樣的話嗎?歷史上的開國功臣基本上難逃此命運,對君主而言,往往是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可與之共患難,但是不可與之共掌朝政。范蠡看的很透,所以沒有任何的留戀,立刻全身而退。基於對勾踐的了解世語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而范蠡與勾踐相處了20年,所以范蠡應該很了解勾踐是一個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狡詐之人。范蠡本身的思想傾向他一方面願意治國平天下,但是不會一生都在治國上打拚,完成了使命就可以去過一種自適的生活。離開越王勾踐也是由他的思想傾向性格所決定的,急流勇退,見好就收,體現了他的智慧。他的事迹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極具有啟示作用,後人往往在想到開國功臣命運時以范蠡為一個典範。
推薦閱讀: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鎮館之寶】湖北博物館——越王勾踐劍在此
每天了解一個人——越王勾踐 能屈能伸,此為大丈夫也
越王勾踐劍:歷經千年,仍寒光逼人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第十)

TAG:范蠡 | 勾踐 | 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