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唐宋八大家大結局

演講人:康震

講師簡介: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李白學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會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各類學術著作4部,先後榮獲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獎勵5項,主持、參與的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項目4項。

內容簡介:這是一個個被後世仰望的傳奇名字——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唐宋八大家」到底有著怎樣獨特的個性魅力?他們的人生傳奇和道德文章,又會留給後人怎樣的啟示?

韓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作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和柳宗元他們一方面親自實踐,一方面又培養了許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運動」的聲勢日漸壯大,這兩個人也被後人並稱為「韓柳」。  晚唐時代,「古文運動」趨於衰落,出現了講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風。到了北宋時期,以歐陽修、王安石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輪的古文運動,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暢達、反映現實生活的道路。蘇軾,中國古代最傳奇的文化巨人;蘇轍,比蘇軾可能還要勁爆的激情政治家;蘇洵,布衣之身卻名揚天下;曾鞏,躬耕鄉野卻能一鳴驚人。他們共同提倡質樸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散文,反對講究對仗工整和聲律鏗鏘的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從2010年1月開始,《百家講壇》欄目先後分四部播出了系列節目《唐宋八大家》,作為整個系列節目的收尾,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教授,將會帶給我們怎樣的精彩盤點?今天的人們將如何來解讀「唐宋八大家」呢?全文:

我們講完「三蘇」之後,「唐宋八大家」的每一位大家就都給大家介紹過了,我們很有必要對這樣一個大的系列進行一番總結和盤點,歸結起來看「唐宋八大家」這個跨越時代的文人群體,他們的總體成就是非常高的,如果沒有「唐宋八大家」這些作家的創作和他們的思想和人格,中國古代的文學史、思想史和文化史就會失色很多。  「唐宋八大家」這八個人,他們總共創作了將近9000首詩詞,12000多篇文章,人均2600多篇詩文。在「唐宋八大家」當中,壽命最長的是蘇轍,七十三歲;壽命最短的是柳宗元,四十七歲,年齡都不算很大,甚至柳宗元應該說年齡很小,算英年早逝,所以在這麼短的生命歷程當中創作了如此大量的精品,應該說,創作的業績是驚人的。  「唐宋八大家」的人生總體來講是非常輝煌的,這八個人當中有三個人做過宰相或者副宰相(歐陽修、王安石、蘇轍);還有四個人擔任過翰林學士(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還有三個人擔任過中書舍人(蘇軾、蘇轍、曾鞏);有七個人是進士出身(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曾鞏);還有六個人擔任過地方的最高行政首長(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可以這麼說,「唐宋八大家」的閱歷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從政的一個縮影,這是他們的一些共同特點。  他們每個人又有著不同的方面的特色,比如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代最重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也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唐代的「古文運動」就是從他們兩個人的手裡倡導起來,並且是主要的創作的主力,如果沒有韓愈和柳宗元,就不可能有「唐宋八大家」這個序列的開始形成。  再比如歐陽修,歐陽修是一代文宗,是文壇的領袖,他在宋代的地位相當於唐代的韓愈,但實際上他在宋代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當時韓愈在唐代的影響力。歐陽修本人不僅眾體兼備,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而且他還是史學家、金石學家,他的創作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宋代的其他六大家都跟他有很深的淵源關係,要麼是他的學生,要麼是因他的獎掖而聲名遠震的,所以在北宋歐陽修有著特殊的不可磨滅的功能。  王安石在八大家當中也是非常獨特的一個人,他是這八大家當中唯一一個宰相,也是八大家當中最大的政治家,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爭議也最大的改革家。  蘇軾我們剛剛講過,他在八大家當中是一個最全面的天才,中國文化史如果沒有了蘇軾的身影,我不曉得應該怎麼講。他的創作也是天才的、全面的,最重要的是,他無論在士大夫階層還是在民間,都擁有廣泛的影響力,這是其他七個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地方。  蘇洵,蘇洵好像在我們的心目當中是比較黯淡的,事實上蘇洵幾乎是完全靠著自學而成才的,而且他寫的文章,上追孟子、荀子,中承韓愈、歐陽修,下開蘇軾、蘇轍,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的意義,他的《六國論》是中學語文課本當中經常要選的名篇,這就足以說明他的才華。  蘇轍,蘇軾的弟弟。很多人覺得他是沾了他哥哥的光,事實並非如此。蘇轍的才華是很卓越的,蘇轍是在八大家當中跟他的老師歐陽修同樣存在的兩位副宰相,能做到副宰相併不簡單。  曾鞏,曾鞏好像就更黯淡了,我們原來講到曾鞏的時候,說有一種「七加一」的感覺,這好像對他評價很低是嗎?對,曾鞏中進士的年紀比前邊所有中過進士的人年齡都要大,他到三十九歲才中了進士。蘇洵當然一生都與進士無緣。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曾鞏)十八歲就開始在家裡操持家務,他在家鄉整整宅了二十一年,到了三十九歲頭上才考中進士。與這個遲到的進士形成相映成趣的一個事實是,他的家族裡邊,在他的帶領和教育下,在十年當中有十個人考中了進士,這是非常罕見的,這個功勞應該歸功於曾鞏。  所以我們說,「唐宋八大家」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別人不可替代的閃光點,因此他們的組合是一個超級組合,每個人都在某一方面有著卓越的業績和才能,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超強的組合,成為了中國文化史和文學史上的一段奇蹟。  「唐宋八大家」在當代的影響也非常大,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在現在的七個出版社所出版的語文教材當中,文言文的部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佔了四分之一,「唐宋八大家」的詩文佔了5%,這就意味著當一個中學生要學習一篇文言文的時候,他每學習四篇,其中一篇就是「唐宋八大家」的,如果他學習一首古詩詞,那麼每二十篇當中有一篇是「唐宋八大家」貢獻的,這就意味著如果抽掉了唐宋八大家,我們的語文基礎教育,特別是文言文的教育、古詩詞的教育是嚴重缺失的,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唐宋八大家在當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嗎?足以說明了。  解說:作為「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兩位大家,韓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們有感於隋唐以來駢體文講究對仗工整、辭藻華麗,卻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因此提出恢復古文文風,也就是先秦兩漢的散文,這種文體的特點是質樸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這就是著名的「古文運動」。作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和柳宗元他們一方面親自實踐,一方面又培養了許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運動」的聲勢日漸壯大,這兩個人也被後人並稱為「韓柳」。那麼,康震教授如何對韓愈和柳宗元做出獨特的點評呢?  首先是韓愈,韓愈如果我們要評價他的話,我想用兩個字可以概括他的一生,就是「剛毅」。蘇東坡曾經評價他說,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什麼意思啊?說他的文章超越了前代,開創了文章寫作的新時代;他倡導的儒家的思想,致力於拯救當時日益衰疲的唐朝;他是一個大大的忠臣,而且是敢於上諫的忠臣,直接上諫皇帝,敢於觸怒龍顏,這個勇氣可嘉;同時他孤身一人深入叛軍的巢穴,說服了當時的叛軍,讓他們沒有製造更大的動亂。  我們應該可以這樣講,韓愈是在八大家當中唯一一個有著真正的軍旅生涯的文人,也是唯一一個曾經孤身深入叛軍的虎穴與叛軍周旋的這樣一個文人,從這點上來講,他在八大家當中是非常獨特的。所以我們說韓愈在「唐宋八大家」當中,他不但是一個思想家,他還是一個教育家;他不但是一個政治家,而且他還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參謀,他還是一位能挽狂瀾於既倒的、善於實踐的忠臣,這樣的人物在古代文人當中並不多見,所以我們用「剛毅」來形容他對於儒學的捍衛;對於當時叛軍的態度;對於敢於上諫的這樣一件事情的態度,我覺得是完全適宜的。  柳宗元,柳宗元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的話,就是「拯救」。我們知道他跟韓愈剛好相反,韓愈是從開始考科舉到開始做官就沒順利過,他的前半生一直是磕磕絆絆、踉踉蹌蹌,到了後半生的時候才漸漸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柳宗元跟他恰恰相反,從二十一歲開始中進士,一直到三十二歲做了禮部員外郎,六品,順風順水,幹得漂亮極了,如果不是因為後來跟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團,可能不久他就做了副宰相也未可知。他從三十二歲被貶永州,後來又被貶柳州,一直到四十七歲再也沒有能回到長安老家,客死他鄉。在被貶的歲月裡邊,他一直處在一種鬱悶、糾結和沉痛當中,文學就成為了柳宗元拯救自己靈魂最可寶貴的良藥,作者真正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全部地融入到了山水和自然當中。韓愈在給柳宗元寫的墓志銘裡邊說得好,說柳宗元來到了永州,就把自己放到山水裡邊遨遊、翱翔,他有多大的不痛快,就把這不痛快都釋放到山林、水野、泉石之間,所以他的才華一經觸碰自然山水,立刻迸發出了光彩。韓愈說,柳宗元被貶謫了,世間也許少了一位將相之才,但是卻因此而多了一位卓越的文學家,究竟少了一位將相,多了一位文學家好呢?還是多了一位將相,少了一位文學之才好呢?這事只有後人才能評說,到底孰是失、孰是得,我不知道。其實我們知道韓愈的褒貶已在文中顯現,所以我們講柳宗元恣肆在山水之間,寫出了很多精彩的山水篇章,這是他對自己靈魂、性命和生命的一次拯救,這文學的拯救一經迸發光彩,就必然可以成為所有人可以分享,並且可以療救自己內心創傷的一劑良藥。  解說:晚唐時代,「古文運動」趨於衰弱,出現了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風。到了北宋時期,以歐陽修、王安石等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輪的古文運動,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暢達、反映現實生活的道路。那麼對於北宋時期的文壇盟主歐陽修和獨特鮮明的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康震教授將會做出怎樣獨到的點評呢?  歐陽修也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太簡單了——「宗師」。沒法不宗,沒法不師。他是北宋的大文學家,他的宋代詩歌、宋代的詞和宋代散文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他是著名的史學家,主持編纂了《新唐書》,獨立撰寫了《五代史》,在《二十四史》當中,一個人參與兩部史書的撰寫,實在不多見。他是著名的經學家,對於《春秋》、《周易》、《詩經》都有精到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是金石學家,他撰著的《集古錄》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金石學的著作。歐陽修還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他的《六一詩話》開了「詩話」這種文學評論的形式。你說,光僅僅就文史領域,他的宗師級別就足夠了。他還是著名的政治家,在地方任首長多年,在中央也任多種重要的職務,一直曾經擔任過翰林學士,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還做過參知政事、副宰相,應該說歐陽修功德圓滿,在政治上。歐陽修還有一樣東西也堪稱宗師,就是他具有一種特別的人格力量,他在政治上有一種很突出的品格,就是耿介不彎,特別地犟頸椎特別硬。宋仁宗對他有很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歐陽修上疏說了些狠話,仁宗皇帝就問旁邊人說,哪兒冒出來這麼個歐陽修啊?還挺厲害的。後來宋仁宗的接班人宋英宗專門把他叫來說,以後說話要注意,你跟宰相討論問題,怎麼能老質疑和問人家呢?你得商量著來,人家面子下不來。這皇上勸他。歐陽修在政治上的品格是非常剛直的,因為他在中央中樞系統核心部門擔任重要的官職,所以他的這種品格頗為寶貴,給後人提供了榜樣。所以我們說,他的學生蘇東坡,蘇軾後來評價他說,在唐代,唐代的孟子就是韓愈;在宋代,宋代的韓愈就是歐陽修。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實際上說明了他在思想史上的卓越的地位,也說明了他在北宋文壇上的領袖的地位,所以我們說用「宗師」兩個字概括他是不為過的。  王安石,王安石用兩個字來概括叫,「非常」。其實應該是四個字,就是「非同尋常」,簡稱「非常」。為什麼說他「非常」呢?他真的很非常,在「唐宋八大家」當中,他是最為獨特、最不尋常的一個。他的職位是最高的,宰相,宰相跟副宰相差別可大了。他也是後代爭議最大的,曾經兩度罷相,從古到今對於王安石的爭論從來就沒停止過。「百日維新」的領袖之一梁啟超曾經寫過一本《王安石傳》,梁啟超是革新變法派,他力挺王安石,說幾千年來從夏商周到現在,最偉大完美的人物,偶像級的人物就是王安石,王安石變法的精髓不但在當時發揮著作用,就是到了後來,也被十九、二十世紀的歐美國家所吸取,而且他說應該給王安石塑一個大大的金像來供奉他,這是梁啟超。可是罵他的人,罵他的人說豬狗不如,北宋滅亡了,宋高宗趙構評價王安石,說王安石蠱惑人心、脅迫神宗,導致國家混亂、綱常無序,最終北宋滅亡他是罪魁禍首。所以我們說後代的評價如此地反差,說明這個人物非常複雜,說明他所處的時代和他所從事的事業,也是非常複雜而多元。王安石最大的價值並不在於王安石變法這件具體的歷史事件,而在於他在幾百年前強力推動此事的時候所體現出的超強的革新的精神。換句話說,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強調「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你變什麼都行,就不能變祖宗的法度;就不能變祖宗定下來的規矩;就不能變現行的制度,那就是說只要全是穩穩噹噹的,怎麼都好辦。王安石恰恰相反,他是要在變革當中謀發展,而不是在停滯當中求苟且,這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政治傳統當中最為寶貴的一支傳統,所以他備受詬病,一生都有麻煩,死後都不得安寧,但這恰恰是王安石給予我們當代人最可寶貴的一個精神遺產,就是永遠向前、永遠變革、永遠要創新,即便發生了錯誤,但創新的方向不能夠停滯,創新的精神永遠都不能消失。  解說:蘇軾,中國古代最傳奇的文化巨人;蘇轍,比蘇軾可能還要勁爆的激情政治家;蘇洵,布衣之身卻名揚天下;曾鞏,躬耕鄉野卻能一鳴驚人。那麼對於「唐宋八大家」中的這四位大家,康震教授將會做出怎樣的精彩點評呢?  蘇軾我們剛剛講過,太熟悉了。蘇軾要用兩個字來概括的話,我們可以找出很多兩個字,比方說「曠達」;比方說「可愛」;比方說「詼諧」,但是我覺得這些還都不是特別地本質,以一個非專業人士的眼光,一個完全不是研究者的眼光來感覺蘇軾,我恰恰覺得是比較準確的,我覺得還是「瀟洒」這兩個字比較恰當。蘇軾不管是不是真的自己很瀟洒,起碼他在這幾百年的時光當中給我們這些後來人的感覺是真的很瀟洒。但是我們知道,瀟洒和浪漫一樣,都需要勇氣,也需要儲備。有的人瀟洒的水準不行,就變成撒潑了;有的人呢,瀟洒得不夠力度,與其說是瀟洒,還不如說是自得其樂。瀟洒是要影響他人的,是要成為一種個人的氣象,它將人格、將人際交往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混搭」在一起,扭結成為一種非常複雜的個人的魅力,所以蘇軾身上的瀟洒,並不簡單只是說甩甩袖子在風雨中走過、拄著竹杖、吟著詩句,沒那麼簡單。在我看來蘇軾的瀟洒是建立在很多基礎上的,比如說他確實是一個相當博學的人;他確實是文學藝術方面的一個全才;他確實有海納百川的領袖的氣度,他是北宋時期繼歐陽修之後最大的士林的領袖,同時他也是一個經過生活的陶冶之後一個成熟的放達者,所有這些才有可能成就一種氣質叫做瀟洒。東坡的瀟洒一般人很難學得來,為什麼呢?他豐厚的知識就像湖水一樣,他的靈巧的智慧就好像湖水從那個山口上流下來的瀑布一樣,你要全是湖水,一汪湖水停在那兒,別人一個石子丟進去都不帶有響的,也不知道你到底底下是污泥濁水還是清澈見底,但是如果它化作飛瀑,飛流而下,變成了活潑潑的人生智慧,那它就可以化解人間的很多矛盾,這是蘇軾瀟洒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蘇軾)他爸爸蘇洵,我覺得有兩個字也很寶貴,就是「執著」。我們知道蘇洵是大器晚成的,他不參加科舉考試說明心中已然有了定數,他為自己而成長,而且相信自己能夠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正因為有這樣的底蘊,這樣的自信,朝廷後來不是要求他去參加選拔考試嗎?蘇洵不去,而且他質疑當局,說既然我有才華,你看中我了,你還考我幹什麼?你們的作風太拖沓了,這事再拖下去等哪天我都那什麼了,你們才來找我啊?就此對科舉的制度提出抨擊;就此對官僚的作風提出抨擊;就此大發自己對官府的不滿,這氣是從哪兒來的?那是因為心中已經有了韜略,已經有了經史子集,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所以,一旦擁有了思想和知識,他就立於不敗之地了,他就擁有了獨立的人格,所以他就能夠並且敢於執著。  下來是蘇轍,蘇轍呀,我想了很長時間,用兩個字很難概括。我告訴大家我想過什麼,我想過說「靜水」,靜水深流嘛,但我都是用兩個字概括的,我用靜水深流顯得他很特殊,不好。我還想過「含蓄」、「韜光」、「養晦」?後來想他既不韜光也不養晦。那用什麼呀?後來只能生編了一個詞叫做,「冰火」,就是冰火兩重天。我們都還記得,蘇洵給他們哥倆兒起名字那個故事,說這個蘇軾的「軾」是什麼意思,蘇轍的「轍」是說這孩子就是跟那車輪子的印一樣,那車跑得飛快,跑了第一名,跟那轍有關係嗎?沒關係。車跑得太快了翻車了,跟那車印有關係嗎?沒關係。所以轍出於禍福之間,悠遊自處,能夠保其天年,這是他老爸對蘇轍這孩子的觀察,認為他非常沉靜聰穎,有內涵,不外露。不像蘇軾霸氣外露,時間長了就容易出狀況。蘇轍是一個沒有什麼狀況的人,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就像他的名字說得一樣,他好像是一塊沉靜的冰。其實不是,這拳頭攥起來放在腰間,如果突然打出去的時候是最有力度的,如果像蘇軾似的成天把胳膊這麼抻著,再打,那不就打不成,沒有力度了嗎?蘇轍是常年把這個拳頭放在腰間的,所以一旦出擊,威力四射。所以我們說「冰火」這兩個字用來概括蘇轍是非常恰當的,看似對立矛盾,實則內在統一。  最後一位,曾鞏曾南豐,曾鞏用哪兩個字來概括呢?我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量,我覺得是「醇正」,醇厚的醇,純正的正。曾鞏跟其他的七大家有什麼不同呢?或者說與其他的七大家相比,曾鞏對我們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有,他肯定不是那道最亮麗的風景,那風景有人去爭了,蘇軾肯定少不了,他不是最亮麗的風景,但是他是最貼近我們真實生活的一道風景,他是個普通人,普通到我們有時候都會忽略他,但是他在普通當中卻做出了非同尋常的業績。我有一個很突出的感覺,我覺得很多人的光亮是藉助了恆星的光輝,曾鞏很像是一顆自己發光的星星,這顆星星的光亮並不耀眼,但是他通過自己的長期的積累和長期的閱讀和長期的努力,發出了持久的、平和的光芒。你要去追趕蘇軾,你要去追趕歐陽修,你要去追趕王安石會累死你的,還追不上,但是如果你把曾鞏作為你的榜樣,每天、每日、每月、每年都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你逐漸地可能就會變成曾鞏,在你自己還不知道的情況下,你可能已經變成了曾鞏。如果你居然再接著努力一下,也許你會變成蘇洵,或者變成蘇轍。因此我覺得曾鞏給我們的意義是,他提供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可能性,而不是給你提供了一支火箭讓你立刻可以飛躥到蘇軾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曾鞏對我們普通人來講是一個最醇正的目標,只要努力並且持之以恆,就一定能夠達到目的,所以我想用「醇正」來概括曾鞏是非常恰當的。  我們對這八位大家都逐一地進行了盤點和總結,我們用了兩個字來概括他們,是為了讓大家更加醒目地牢牢地能記住他們的特點,但實際上他們的這些特點有時候很難用兩個字來概括。我自己感覺講「唐宋八大家」講了這麼長的時間,如果在某一個晚上,我閉上眼睛去想像這些時代的英才,想像在我的講座當中不斷地顯現的八大家的身影,我就會想到一首歌的名字,叫《真心英雄》,我覺得他們真是我心目當中的真心英雄,我熱愛他們,敬佩他們,而且在講的過程當中,跟他們有了深厚的感情。

推薦閱讀:

薛寶釵的結局究竟是什麼?紅樓夢薛寶釵簡介
威冪戀遐想:高調開頭鑄錠三種結局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
愛情的圓滿結局,從來都不是只靠運氣~!
無證之罪的結局裡駱聞最後怎麼樣了?

TAG:結局 | 大家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