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啟廷經驗方解讀-溫脾化飲湯治多寐

劉啟廷經驗方解讀-溫脾化飲湯治多寐

多寐亦稱嗜睡症,以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即醒,醒後復睡為主要特徵。現代醫學的發作性睡病、神經官能症、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某些精神病等其臨床癥狀與多寐類似。多寐以前臨床不常見,近年有逐漸增多趨勢,可能與現代人們不良生活習慣增多、工作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有密切關係。

有關多寐症的記載,最早見於《內經·靈樞·大惑論第八十》云:「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又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澀,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暝,故多卧矣。」對多寐症的形成原因,《內經》中以為:「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說明多寐系陽虛陰盛所致。因為陽主動,陰主靜,陰盛故多寐,《內經》中所謂「腸胃大而皮膚澀」所致之多寐,是由於中焦陽氣不足,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谷而留於腸胃,致濕邪內停所致。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病位在心、脾,與腎關係密切,多屬本虛標實。本虛主要為心、脾、腎陽氣虛弱,心竅失榮;標實則為濕邪、痰濁、瘀血等阻滯脈絡,蒙塞心竅。由於脾虛濕盛,陽氣不充,營血不足,或病後體虛,精神睏倦,清空失養,蒙蔽清竅所致。《脾胃論·卷上》中指出:「脾胃之虛,怠惰好卧。」《脾胃論·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論》:「食入則睏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虧虛也。」《丹溪心法·中濕》:「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情好卧。」可見此乃濕邪困遏中阻,蒙蔽清竅,清陽不升,濕濁如霧,則昏昏嗜睡,脾胃虧虛和脾胃受濕均可導致多寐。

劉啟廷教授認為,多寐的病機關鍵是濕、濁、痰、瘀困滯陽氣,心陽不振;或陽虛氣弱,心神失榮。病變過程中各種病理機制相互影響,如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水津停聚而成痰濁,痰濁影響氣血運行,瘀血又宜形成,痰濁、瘀血內阻,又可進一步耗傷氣血,損傷陽氣,以致心陽不足,脾氣虛弱,虛實夾雜。治用芳香化濕,益氣溫陽,行氣化痰,開竅葯共奏化濕濁,開郁阻,解蒙清竅之弊。猶如日出霧消,晴空萬里,濁化神清,清升濁降,腦有所養,故病症得除。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自擬溫脾化飲湯加減治療多寐,臨床療效頗佳。

方葯組成:黃芪30克,生白朮30克,茯苓30克,附子10克,乾薑10克,蒼朮10克,藿香15克,佩蘭15克,白豆蔻10克,桂枝15克,生薑3片。

服用方法:上藥浸泡2小時,武火煮開,文火再煮30分鐘,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鐘,取二汁,混勻,早餐後及臨睡前各服1次。

功用:健脾化濕,益氣溫陽。

主治:多寐。

組方依據:多寐是指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能醒,醒後復睡。病因為濕盛脾虛,陰盛則陽衰,脾氣不足,濕邪遏閉清竅,陽虛為本,濕盛為標,二者互為因果,可伴見面色白、頭暈腦脹、倦怠乏力、納谷不馨、小便清長、四肢欠溫等脾虛濕盛之表現。治宜益氣健脾、溫陽化濕。藥用黃芪、白朮補氣健脾,益氣助運;附子、乾薑溫中回陽,散寒化濕;茯苓、蒼朮燥濕健脾,化脾胃濕濁;藿香、佩蘭、白豆蔻芳香行散,醒脾通竅;桂枝溫運脾陽,化氣行水;生薑和胃降逆。諸葯合用,共奏益氣健脾、溫陽化濕、醒脾開胃之功效。

加減運用:形體豐腴、痰濕較甚者,加厚朴、半夏、南星以行氣除濕,化痰除滿;若為病後脾虛神倦、納谷不馨者,加党參、麥芽、神曲、山楂以補脾益氣,消痰導滯;若為病後及年高之人,陽氣乏虧、食少懶言、畏寒肢冷者,加人蔘、炮姜以增加益氣溫陽的作用。

典型病案

錢某某,男,45歲,2012年6月30日初診。

患者主訴多寐嗜卧三個月。患者多寐欲卧三月余,日趨嚴重,時時睏倦欲睡,精神不振,肢體酸乏,伴頭昏如裹、胸悶納差、痰多泛惡,查見形體肥胖,舌質淡,苔白膩,脈象濡緩。一月前在當地行腦電圖、頭顱CT、經顱多普勒、頸動脈及椎動脈彩超等項檢查,無異常改變,對症治療效不顯。依據舌脈癥候,辨證當屬痰濕困脾,脾陽不振。治宜健脾化濕,益氣溫陽。予溫脾化飲湯加味。

處方:黃芪30克,生白朮30克,茯苓30克,附子10克,乾薑20克,蒼朮10克,藿香15克,佩蘭15克,白豆蔻10克,桂枝15克,厚朴10克,法半夏10克,制天南星10克,生薑3片為引。取葯6劑,水煎早晚溫服。同時囑其少吃生冷、油膩食物,忌飲啤酒,適當運動。

2012年7月6日複診,患者服藥後多寐嗜卧明顯好轉,白膩苔漸化,脈象緩而有力,惟仍感痰多、胸悶,予上方繼服10劑。服藥後,諸症悉平,隨訪半年,未再複發。

體會: 本類型病機多為脾陽不振,脾虛濕盛,痰濁上犯,蒙蔽清竅,導致神機不運而嗜睡。多見於肥胖之人,因體豐於外,氣傷於內,氣弱則脾土少運,生濕生痰。而長夏主濕,故逢雨濕季節病情更甚。劉老為,陽氣虛而陰氣盛,終至陰陽失調,是本病發生的主因,虛為心脾腎氣虛,實為濕熱痰濁瘀血,故治療益氣、通陽、利濕、化濁貫徹始終。正如李東垣所云「脾氣虛則怠惰嗜卧」是也。用本方益氣健脾,溫陽運化痰濕,從扶脾治本中兼化痰濕,標本兼顧,可獲良效。

推薦閱讀:

孔慶東:解讀——魯迅《阿Q正傳》(一)
解讀′六十四卦的「旺」與「衰″
通俗解讀《易經》(17)
解讀三國三十之「舌戰群儒」
解讀[孟母三遷]

TAG:經驗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