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名言全紀錄(二)

  1000、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記》      1001、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樂記》      1002、張而不馳,文武弗能也;馳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雜記下》      1003、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祭義》      1004、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之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經解》      1005、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中庸》      1006、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中庸》      1007、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中庸》      1008、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這所以為大也。

《中庸》      1009、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有孫心。《緇衣》      1010、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緇衣》      1011、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緇衣》      1012、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大學》    1013、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大學》      1014、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大學》      《大戴禮記》      1015、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主言》      1016、之親下也如腹心,則下之親上也如保子之見慈母也。上下之相親如此,然後令則從、施則行。《主言》      1017、《哀公問於孔子》      1018、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哀公問於孔子》      1019、無賢佐俊仕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之有也。是以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臣。得民心者民從之,有賢佐者士歸之。《保傅》      1020、凡人之知,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故法之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 《禮察》      1021、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得賢者安存,失賢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保傅》      1022、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古之危亡,不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於卻走而求及於前人也。《保傅》      1023、賢君良上,必自擇左右始。故佚諸取人,勞於治事;勞於取人,佚於治事。《子張問入官》      1024、上者辟如緣木者,務高而畏下者滋甚《子張問入官》      1025、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子張問入官》      1026、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子張問入官》      1027、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者,莫若先虛其內也;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子張問入官》      1028、刑罰之所從生有源。不務塞其源,而務刑殺之,是為民設陷以賊之也。刑罰之源,生於嗜欲好惡不節。《盛德》      1029、古者以法為銜勒,以官為轡,以刑為筴,以人為手,故御天下數百年而不懈墮。善御馬者,正銜勒,齊轡筴,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手不搖,筴不用,而馬為行也。善御民者,正其德法、飭其官而均民力,和民心,故聽言不出於口,刑不用而民治,是以民德美之。《盛德》      1030、不能御民者,棄其德法,譬猶御馬棄銜勒,而專以筴御馬,馬必傷,車必敗。無德法而專以刑法御民,民心走,國必亡。《盛德》      1031、富貴者,觀其禮施也;貧窮者,觀其有德守也;嬖寵者,觀其不驕奢也;隱約者,其觀其不懾懼也。《文王官人》      1032、其少觀其恭敬好學而能弟也,其壯觀其潔廉務行而勝其私也,其老觀其意憲慎、強其所不足而不逾也。《文王官人》      1033、父子之間,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間,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間,觀其忠惠也;鄉黨之間,觀其信憚也。 《文王官人》      1034、省其居處,觀其義方;省其喪哀,觀其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文王官人》      1035、考之,以觀其信;挈之,以觀其知;示之,難以觀其勇;煩之,以觀其治;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喜之以物,以觀其不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以觀其不失也;縱之,以觀其常;遠使之,以觀其不貳;邇之以,觀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觀其情;考其陰陽,以觀其誠;覆其微言,以觀其信;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成。《文王官人》      1036、方與之言,以觀其志。志殷如深,其氣寬以柔,其色儉而不諂,其禮先人,其言後人,見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如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損者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其美,不隱其惡,不防其過,曰有質者也。其貌固嘔,其言工巧,飾其見物,務其小征,以故自說,曰無質者也。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煩亂之而志不營;深道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而氣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喜怒以物而變易知,煩亂之而必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臨懾以威而易懾,曰鄙心而假氣者也。 《文王官人》      1037、華如誣,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無為有者也。《文王官人》      1038、以其見,占其隱;以其細,占其大;以其聲,處其氣。《文王官人》      1039、政善則民說,民說則歸之如流水,親之如父母。《小辨》      1040、聖人之用兵,以禁殘止暴於天下也。及後世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危國家也。《用兵》      《論語》      1041、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      1042、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         1043、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1044、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      1045、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      1046、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      1047、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1048、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顏淵》      1049、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1050、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      105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子路》      1052、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      105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1054、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1055、近者悅,遠者來。《子路》      1056、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105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二不和。《子路》      1058、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子路》      1069、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靈公》      1060、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      1061、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      《孟子》      106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公孫丑下》      1063、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滕文公上》      1064、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滕文公上》      1065、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      1066、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離婁上》      1067、桀紂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上》      1068、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離婁上》      1069、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離婁上》      1070、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萬章下》      1071、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盡心上》      107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心下》      《韓詩外傳》      1073、傳曰:水濁則魚喁,令苛則民亂,城削則崩,岸峭則陂。故吳起削刑而車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治國者譬若乎張琴然,大弦急則小弦絕矣。故急轡御者、非千里之御也。有聲之聲,不過百里;無聲之聲,延及四海。故祿過其功者削,名過其實者損,情行合名,禍福不虛至矣。《卷一》      1074、惟其無為,能長生久視而無累於物矣。《卷一》      1075、夫霜雪雨露,殺生萬物者也;天無事焉,猶之貴天也。執法厭文,治官治民者、有司也;君無事焉,猶之尊君也。夫闢土殖穀者后稷也,決江流河者禹也,聽獄執中者皋陶也,然而聖后者堯也。故有道以御之,身雖無能也,必使能者為己用也。無道以御之,彼雖多能,猶將無益於存亡矣。《卷二》   1076、上之人所遇,色為先,聲音次之,事行為後。故望而宜為人君者容也,近而可信者色也,發而安中者言也,久而可觀者行也。故君子容色,天下儀象而望之《卷二》      1077、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惡,適情性,而治道畢矣。原天命則不惑禍福,不惑禍福則動靜修;治心術則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則賞罰不阿;理好惡則不貪無用,不貪無用則不害物性;適情性則不過欲,不過欲則養性知足。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諸已而存矣。《卷二》      1078、天設其高,而日月成明;地設其厚,而山陵成名;上設其道,而百事得序。《卷五》      《春秋繁露》      1079、明王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天覆地載,天下萬國莫敢不悉靖其職,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故道同則不能相先,情同則不能相使,此其教也。由此觀之,未有去人君之權能制其勢者也,未有貴賤無差能全其位者也,故君子慎之。《王道六》      1080、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高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為仁也。藏其形,所以為神;見其光,所以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見光者,天之行也。故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內深藏,所以為神;外博觀,所以為明也;任群賢,所以為受成,乃不自勞於事,所以為尊也;泛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故為人主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立無為之位,而乘備具之官。足不自動,而相者導進,口不自言,而擯者讚辭,心不自慮,而群臣效當,故莫見其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離合根十八》      1081、君人者,國之元。發言動作,萬物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端也。失之豪厘,駟不及追。故為人君者,謹本詳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精養神,寂寞無為,休形無見影,掩聲無出響,虛心下士,觀來察往,謀於眾賢,考求眾人,揜累日積久,何功不成?《立元神第十九》      1082、天積眾精以自剛,聖人積眾賢以自強;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聖人序爵祿以自明。天所以剛者,非一精之力;聖人所以強者,非一賢之德也。故天道務盛其精,聖人務眾其賢。《立元神第十九》      1083、為人君者,其要貴神。神者,不可得而視也,不可得而聽也。是故視而不見其形,聽而不聞其聲。聲之不聞,故莫得其響,不見其形,故莫得其影。莫得其影,則無以曲直也;莫得其響,則無以清濁也;無以曲直,則其功不可得而敗,無以清濁,則其名不可得而度也。所謂不見其形者,非不見其進止之形也,言其所以進止不可得而見也;所謂不聞其聲者,非不聞其號令之聲也,言其所以號令不可得而聞也。不見不聞,是謂冥昏,能冥則明,能昏則彰,能冥能昏,是謂神。《立元神第十九》      1084、為人君者,居無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無聲,靜而無形。執一無端,為國源泉。因國以為身,因臣以為心。《保位權第二十》      《管子》      1085、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牧民》      1086、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廟,恭祖舊。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不恭祖舊,則孝悌不備。《牧民》      1087、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 ,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牧民》      1088、錯國於不傾之地者,授有德也。《牧民》      1089、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牧民》      1090、吝於財者失所親,信小人者失士。《牧民》      1091、訾讆之人,勿與任大。譕臣者,可以遠舉;顧憂者,可與致道。《形勢》      1092、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 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形勢》      1093、莫樂之,則莫哀之;莫生之,則莫死之。《形勢》      1094、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雖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釋之。藏之無形,天之道也。《形勢》      1095、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故國有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與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立政》      1096、度爵而制服,量祿而用財。雖有賢身貴體,毋其爵,不敢服其服;雖有富家多資,毋其祿,有敢用其財。《立政》      1097、一國之人,不可以皆貴。皆貴,則事不成而國不利也。為事之不成,國之不利也,使無貴者,則民不能自理也。是故辨於爵列之尊卑,則知先後之序、貴賤之義矣。《乘馬》      1098、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乘馬》      1099、實也,誠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謂之心術;剛柔也,輕重也,大小也,實虛也,遠近也,多少也,謂之計數。布令必行,不知心術不可;舉事必成,不知計數不可。《七法》      1100、威傷則重在下,重在下則令不行。《七法》      1101、遍知天下,而不明於機數,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審御機數,則獨行而無敵矣。《七法》      1102、舉所美,必觀其所終;廢所惡,必計其所窮。《版法》      1103、取人以己,成事以質。《版法》      1104、修長在乎任賢,高安在乎同利。《版法》      1105、民必得其所欲,然後聽上;聽上,然後政可善為也。《五輔》      1106、聖人博聞多見,畜道以待物。《宙合》      1107、奮盛,苓落也。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故有道者,不平其稱,不滿其量,不依其樂,不致其度。《宙合》      1108、所賢美於聖人者,以其與變隨化也。《宙合》      1109、苟大意得,不以小缺為傷。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萬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義立之謂賢。故為上者之論其下也,不可以失此術也。《宙合》      1110、辯於一言,察於一治,攻於一事者,可以曲說,而不可以廣舉。聖人由此知言之不可兼也,故博為之治而計其意;知事之不可兼也,故名為之說而況其功。《宙合》      1111、周者,不出於口,不見於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為周。《樞言》      1112、釜鼓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故先王不滿也。《樞言》      1113、賤固事貴,不肖固事賢。貴之所以能成其貴者,以其貴而事賤也;賢之所以能成其賢者,以其賢而事不肖也。惡者,美之充也;卑者,尊之充也;賤者,貴之充也。故先王貴之。《樞言》      1114、姦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匱不足之所生,生於侈,侈之所生,生於毋度。鼓曰: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八觀》      1115、聖人之治人也,不貴其人博學也,欲其人之和同以聽令也。《法禁》   1116、凡君子之重器,莫重於令。令重則君尊,君尊則國安;令輕則君卑,君卑則國危。故安國在乎尊君,遵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嚴罰。罰嚴令行,則百吏皆恐;罰不行,令不行,則百吏皆喜。故明君察於治民之本,本莫要於令。《重令》      1117、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重令》      1118、聞賢而不舉,殆;聞善而不索,殆;見能而不使,殆;親人而不固,殆;同謀而離,殆;危人而不能,殆;廢人而復起,殆;可而不為,殆;足而不施,殆;機而不密。殆。《法法》      1119、人主不周密,則正言直行之士危,正言直行之士危,則人主孤而毋內;人主孤而毋內,則人臣黨而成群。使人主孤而毋內,人臣黨而成群者,此非人臣之罪也,人主之過也。《法法》      1120君有三欲於民,三欲不節,則上位危。三欲者何也?一曰求,二曰禁,三曰令。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求多者,其得寡;禁多者,其止寡;令多者,其行寡。求而不得,則威日損;禁而不止,則刑罰侮;令而不行,則下凌上。故未有能多求而多得者也,未有能多禁而多止者也,未有能多令而多行者也。故曰:上苛而下不聽。《法法》      1121、民未嘗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功。是故仁者、知者、有道者,不與大慮始。《法法》      1122、令重於寶,社稷先於親戚;法重於民,威權貴於爵祿。故不為重寶輕號令,不為親戚後社稷,不為愛民枉法律,不為爵祿分威權。故曰:勢非所以予人也。《法法》      1123、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是故聖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國。故正者所以止過而逮不及也。《法法》      1124、規矩者,方圜之正也,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圜也。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圜。雖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法法》      1125、舜之有天下也,禹為司空,契為司徒,皋陶為李,后稷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賢人也,猶尚精一德以事其君。今誣能之人,服事任官,皆兼四賢之能。自此觀之,功名之不立,亦易知也。《法法》      1126、持社稷宗廟者,不讓事,不廣閑。《大匡》      1127、管仲會國用乏,三分二在賓客,其一在國。《中匡》      1128、舉賢良而後可以廢慢法鄙賤之民,是故先王必有置也,而後必有廢也。《中匡》      1129、人君唯優與不敏為不可。優則亡眾,不敏不及事。《小匡》      1130、爭天下者,必先爭人。明大數者得人,審小計者失人。《霸言》      1131、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霸言》      1132、夫權者,神聖之所資也;獨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獨斷者,微密之營壘也;此三者,聖人之所則也。《霸言》      1133、聖人畏微,而愚人畏明。聖人之憎惡也內,愚人之憎惡也外。《霸言》      1134、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理之至也。夫令不高不行,不摶不聽。《霸言》      1135、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祿,用地道;舉大事,用天道。《霸言》      1136、夫摶國不在敦古,理世不在善政,霸王不在成曲。《霸言》      1137、聖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賤物。道德當身,不以物惑。《戒》      1138、所以謂德者,不動而疾,不相告而知,不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故天不動,四時雲下而萬物化;君不動,政令陳下而萬功成;心不動,使四肢耳目,而萬物情。《戒》      1139、寡交多親,謂之知人;寡事成功,謂之知用;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戒》      1140、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君臣上》      1141、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禮。一設而不更,此謂三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職之,人臣之事也。君失其道,無以有其國;臣失其事,無以有其位。《君臣上》      1142、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上之道也;專意一心,守職而不勞,下之事也。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則有司不任;為人臣者,上共專於上,則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蒞民,而不言官上之道:管理眾官之道。智能聰明。智能聰明者,下之職也;所以用智能聰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職,上下之分不同任,而複合為一體。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臣上》      1143、為人君者,坐萬物之原而官諸生之職者也。選賢論材,而待之以法。舉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勝收也。《君臣上》      1144、土及下之事,謂之矯;下及上之事,謂之勝。為上而矯,悖也;為下而勝,逆也。《君臣上》      1145、道也者,萬物之要也。為人君者,執要而待之,則下雖有奸偽之心,不敢殺也。夫道者虛設,其人在則通,其人亡則塞者也。《君臣上》      1146、官人不官,事人不事,獨立而無稽者,人主之位也。《君臣上》      1147、雖有明君,百步之外,聽而不聞;間之堵牆,窺而不見也。而名為明君者,君善用其臣,臣善納其忠也。《君臣上》      1148、始於患者不與其事,親其事者不規其道。是以為人上者患而不勞也,百姓勞而不患也。君臣上下之分素,則禮制立矣。《君臣下》      1149、主勞者方,主制者圓。圓者運,運者通,通則和。方者執,執者固,固者信。君以利和,臣以節信,則上下無邪矣。故曰:君人者制仁,臣人者寧信,此言上下之禮也。《君臣下》      1150、威無勢也,無所立。《君臣下》      1151、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淵,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過為,而民毋過命。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故先王畏民。《小稱》      1152、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小稱》      1153、政教相似而殊方。《侈靡》      1154、水平而不流,無源則速竭;雲平而雨不甚,無委雲,雨則速己。政平而無威,則不行;愛而無親,則流。《侈靡》      1155、敬祖禰,尊始也;尊天地之理,所以論威也。《侈靡》      1156、必辨於天地之道,然後功名可以植;辨於地利,而民可富;通於侈靡,而士可戚。《侈靡》      1157、為國者反民性,然後可以與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勞,民欲生而教以死。勞教定而國富,死教定而威行。《侈靡》      1158、天地不可留,故動,化故從新。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勝。《侈靡》      1159、大道可安而不可說。《心術上》      1160、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冀;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心術上》      1161、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心術上》      1162、天曰虛,地曰靜,乃不伐。《心術上》      1163、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殊形異勢,不與萬物異理,故可以為天下始。《心術上》      1164、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心術上》      1165、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心術上》      1166、無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心術上》      1167、執一之君子,執一而不失,能君萬物。《心術下》      1168、天不為一物枉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白心》      1169、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狹。卧名利者寫生危,知周於六合之內者,吾知生之有為阻也。持而滿之,乃其殆也;名滿天下,不若其己也;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據傲暴之人,不可與交。《白心》      1170、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水地》      1171、成功之道,贏縮為寶。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勢》      1172、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後身佚而天下治。《任法》      1173、君臣者,天地之位也;民者,眾物之象也。各立其所職以待君令,群臣百姓安得各用其心而立私乎?故遵主令而行之,雖有傷敗,無罰;非主令而行之,雖有功利,罪死。《任法》      1174、所謂治國者,主道明也;所謂亂國者,臣術勝也。夫尊君卑臣,非計親也,以勢勝也。《明法》         1175、主釋法而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矣。《明法》      1176、為人君者,莫責於勝。所謂勝者,法立令行之謂勝。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寧職,百官有常。法不繁匿,萬民敦忿,反本而儉力。故賞必足以使,威必足以勝,然後下從。《正世》         1177、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耶?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之,然後治之。《治國》      1178、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內業》      1179、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春秋冬夏,天之時也;山陵川穀,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謀也。是故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內業》      1180、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內業》      1181、凡道必周必密,必寬必舒,必堅必固。《內業》      1182、夫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勢者,人主之所獨守也。故人主失守則危,臣吏失守則亂。罪決於吏則治,權斷於主則威,民信其法則親。是故明王審法慎權,下上有分。《七臣七主》      1183、夫眾人者,多營於物,而苦其力,勞其心,故困而不贍。《禁藏》      1184、安徐而靜,柔節先定,虛心平意以待須。《九守》      1185、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並進,則明不塞矣。《九守》      1186、聽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許。許之則失寧,距之則閉塞。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也。《九守》      1187、心不為九竅,九竅治;君不為五官,五官治。為善者,君予之善;為非者,君予之罰。君因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聖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理,故能長久。《九守》      1188、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下亂。寂乎其無端也,外內不通,安知所怨?關閈不開,善否無原。《九守》      1189、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則民人附。《形勢解》      1190、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則威立,失民則威廢。《形勢解》      1191、人主,天下之有勢者也。深居則人畏其勢。人主去其門而迫於民,則民輕之而傲其勢。《形勢解》      1192、天之裁大,故能兼覆萬物;地之裁大,故能兼載萬物;人主之栽大,故容物多而眾人得比焉。《形勢解》      1193、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形勢解》      1194、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形勢解》      1195、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威勢也。故威勢在下,則主制於臣;威勢在上,則臣制於主。威勢獨在於主而不與臣共。《明法解》      《晏子春秋》      1196、先王之立愛,以勸善也;其立惡,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興也,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是以天下治平,百勝和集。《諫上》      1197、財屈力竭,下無以親上;驕泰奢侈,上無以親下。上下交離,君臣無親,此三代之所以衰也。《諫上》      1198、國有三不祥: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諫下》      1199、夫禮者,民之紀,紀亂則民失。亂紀失民,危道也。《諫下》      1200、合升千之微,以滿倉凜;合疏縷之綈,以成幃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後高。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惡有拒而不受者哉?《諫下》      1201、明君必務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後子孫享之。《諫下》      1202、古之人君,其宮室節,不侵生民之居;台榭儉,不殘死人之墓。《諫下》      1203、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行教尚相愛,故民不以相惡為名。《問上》      1204、昔三代之興也,謀必度其義,事必因於民。《問上》      1205、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不取。夫上士,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易退也;其下,易進難退也。以此數物者取人,其可乎!《問上》      1206、為君節養其餘以顧民,則君尊而民安;為臣忠信而無逾職業,則事治而身榮。《問上》      1207、為政何患?患善惡之不分。《問上》      1208、羞問之君,不能保其身。《問上》      1209、其政任賢,其行愛民;其取下節,其自養儉;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窮;從邪害民者有罪,進善舉過者有賞。其政刻上而饒下,赦過而救窮;不因喜而加賞,不因怒以加罰;不從欲以勞民,不修怒而危國。上無驕行,下無諂德;上無私義,下無竊權;上無朽蠹之藏,下無凍餒之民;不事驕行而尚同,其民安樂而尚親;賢君之治國如此。《問上》      1210、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上愛民為法,下相親為義,是以天下不相遺,此明王教民之理也。《問上》      1211、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種,責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責遍成。責焉無已,智者有不能給;求焉無饜,天地有不能贍也。故明王之任人,諂諛不邇乎左右,阿黨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問上》      1212、節慾則民富,中聽則民安。《問下》      1213、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問下》      1214、順愛不懈,可以使百姓;強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問下》      《墨子》      1215、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親士》      1216、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親士》      1217、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親士》      1218、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親士》      1219、逼臣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親士》      1220、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喬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寧也。《親士》      1221、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親士》      1222、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親士》      1223、江河之水,非一川之源也;千鎰之裘,非一孤之白也。夫惡有同方取、不取不同而己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親士》      1224、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官。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所染》      1225、財不足,則反之時;食不足,則反之用。故先民以時生財,固本而節用,則財足。《七患》      1226、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穀孰,衣食節而肌膚和。《辭過》      1227、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也。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責,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尚賢上》      1228、貪於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於貨者,不能分人以祿。《尚賢中》      1229、古者之置正長也,將以治民也。譬之若絲縷之有紀而周署之有綱也,將以連收天下,禁其淫暴,而一同其義也。《尚同中》      1230、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設國都立正長也,非高其爵,厚其祿,富貴佚而錯之也,將以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貧眾寡、安危治亂也。《尚同中》      1231、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視聽,使人之吻助己言談,使人之心助己思慮,使人之股肱助己動作。助之視聽者眾,則其所聞見遠矣;助之言談者眾,則其德音之所撫循者博矣;助之思慮者眾,則其謀度速得矣;助之動作者眾,則其舉事速成矣。《尚同中》   1232、聖人之拊覆也,仁而無利愛。《大取》      《商君書》      1233、疑行無成,疑事無功。《更法》      1234、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更法》      1235、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更法》      1236、聖人明君者,非能盡其萬物也,知萬物之要也。故其治國也,察要而己矣。《農戰》      1237、國富則淫,淫則有虱,有虱則弱。《說民》      1238、農則朴,朴則安其居而惡出。《說民》      1239、有土者,不可以言貧;有民者,不可以言弱。地誠任,不患無財;民誠用,不畏強暴。《錯法》      1240、兵起而程敵之,政不若者勿與戰,食不若者勿與久。敵眾勿為客,敵盡不如擊之勿疑。故曰:兵大律在謹。《戰法》      1241、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也,則臣以法事君;君好言也,則臣以言事君。《修權》      1242、聖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畫策》      1243、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國皆有禁姦邪、刑盜賊之法,而無使姦邪盜賊必得之法。《畫策》      1244、聖人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定分》      《慎子》      1245、古者立天子而貴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無一責,則理無由通,通理以為天下也。《威德》      1246、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入難。《因循》      1247、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大君不擇其下,故足;不擇其下,則易為下矣。易為下,則民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謂大上。《民雜》      1248、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故事無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務為善以先天下,則是代下負任蒙勞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為善以先下,則下不敢與君爭為善以先君矣。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過則臣反責君,逆亂之道也。《民雜》      1249、君之智,未必最賢於眾也。以未最賢而欲以善盡被下,則不贍矣。若使君之智最賢,以一君而盡贍下則勞,勞則有倦,倦則衰,衰則復反於不贍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則臣下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謂之倒逆,倒逆則亂矣。《民雜》      《老子》      1250、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1251、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      1252、多言數窮,不如寧中。《五章》      125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1254、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二十二章》      1255、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      1256、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十七章》      1257、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三十九章》      1258、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      1259、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四十七章》      1260、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      1281、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大人合併而為公。《則陽》      《列子》      1282、治大者不治細,成大功者不成小。《楊朱》      1283、賢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盡而不亂。故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說符》      1284、聖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說符》      《鵑冠子》      1285、天下之事,非一人之所能獨知也;海水廣大,非獨仰一川之流也。是以明主之治世也,急於求人,弗獨為也。《道瑞》      1286、進賢受上賞,則下不相蔽。《道瑞》   1287、仁者,君之操也;義者,君之行也;忠者,君之政也;信者,君之教也;聖人者,君之師傅也。君道知人,臣術知事。《道瑞》      1288、富者觀其所予,足以知仁;貴者觀其所舉,足以知忠;貧者觀其所不取,足以知廉;賤者觀其所不為,足以知賢。《道瑞》      1289、無道之君,任用么么,動即煩濁;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動則明白。《道瑞》      1290、賢君循成法,後世久長;惰君不從,當世滅亡。《道瑞》      129、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近迭》      1291、擇人而用之者王,用人而擇之者亡。《近迭》      1292、法者,使去私就公。《度萬》      1293、影則隨形,響則應聲,故形聲者,天地之師也。《泰錄》      1294、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雀;籠中之烏,空窺不出。《世兵》      1295、眾人唯唯,安定褲福;憂喜聚門,吉凶同域;失反為得,成反為敗。《世兵》      1296、天高而可知,地大而可宰。《備知》         《尹文子》      1297、道不足以治,則用法;法不足以治,則用術;術不足以治,則用權;權不足以治,則用勢。勢用則反權,權用則反術,術用則反法,法用則反道,道用則無為而自治。《大道上》      1298、術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窺;勢者,製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為。《大道上》      1299、天下萬事,不可備能。責其備能於一人,則賢聖其猶病諸。《大道上》      1300、所貴聖人之治,不貴其獨治,貴其能與眾共治;貴工倕之巧,不貴其獨巧,貴其能與眾共巧也。令世之人,行欲獨賢,事欲獨能,辯欲出群,勇欲絕眾。獨行之賢,不足以成化;獨能之事,不足以周務;出群之辯,不可為戶說;絕眾之勇,不可與征陣。凡此四者,亂之所由生。是以聖人任道以夷其險,立法以理其差,使賢愚不相棄,能鄙不相遺。能鄙不相遺,則能鄙齊功;賢愚不相棄,則賢愚等慮;此至治之術也。《大道上》      1301、圓者之轉,非能轉而轉,不得不轉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因圓之自轉,使不得止;因方之自止,使不得轉;何苦物之失分?《大道上》      1302、仁、義、禮、樂、名、法、刑、賞,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術也。故仁以道之,義以宜之,禮以行之,樂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齊之,刑以威之,賞以勸之。故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偽;禮者所以行恭謹,亦所以生惰慢;樂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慕;法者所以齊眾異,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賞者所以勸忠能,亦所以生鄙爭。《大道下》      1303、凡人富則不羨爵祿,貧則不畏刑罰。不羨爵祿者,自足於己也;不畏刑罰者,不賴存身也。二者為國之所甚,而不知防之之術,故令不行而禁不止。若使令不行而禁不止,則無以為治。無以為治,是人君虛臨其國,徒君其民,危亂可立而待矣。令使由爵祿而後富,則人必爭儘力於其君矣;由刑罰而後貧,則人咸畏罪而從善矣。故古之為國者,無使民自貧富。貧富皆由於君,則君專所制,民知所歸矣。《大道下》      《荀子》      1304、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寧也,而政事之本也。《不苟》      1305、君子位尊而志慕,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是何邪?則操術然也。《不苟》      1306、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作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1307、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贍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王制》      1308、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失;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也。三節者當,則其餘莫不當矣。三節者不當,則其餘雖曲當,猶將無益也。《王制》      1309、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藏其餘。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餘,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用之。余若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無餘?故節用裕民,則必有仁義聖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富國》      1310、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富國》      1311、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富國》      1312、治國有道,人主有職。若夫貫日而治詳,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為也,不足以是傷遊玩安燕之樂。若夫論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方而務,是夫人主之職也。《王霸》      1313、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為之,匹夫則無所移之。今以一人兼聽天下,日有餘而治不足者,使人為之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必自為之然後可,則勞苦耗顇莫甚焉。如是,則雖藏獲不肯與天子易勢位。《王霸》      1314、取天下者,非負其土地而從之之謂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彼其人苟壹,則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適它?《王霸》      1315、主道治近不治遠,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則遠者理;主能治明,則幽者化;主能當一,則百事正。夫兼聽天下,日有餘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極也。《王霸》      1316、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詳。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王霸》      1317、君人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生霸》      1318、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君道》      1319、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君道》      1320、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養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顯設人者也,善藩飾人者也。善生養人者人親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人樂之,善藩飾人者人榮之。四統者俱,而天下歸之,夫是之謂能群。《君道》      1321、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無私人以官職事業。《君道》      1322、賞不欲僭,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與其害善,不若利淫。《致士》      1323、凡兼人者有三術: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議兵》      1324、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強國》      1325、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強國》      1326、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天論》      1327、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天論》      1328、一物失稱,亂之端也。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正論》      1329、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禮論》      1330、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解蔽》      1331、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色。《正名》      1332、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大略》      1333、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聖也。然而亦所以成聖也,不學不成。《大略》      1334、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人心者,皆禮也。《大略》      1335、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大略》      1336、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大略》      《韓非子》      1337、愛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愛臣》      1338、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將自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君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主道》      1339、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主道》      1340、不謹其閉,不固其門,虎乃將存;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賊乃將生。《主道》      1341、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言己應則執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諫。《主道》      1342、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有度》      1343、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為也。忘主外交以進其與,則其下所以為上者薄矣。《有度》      1344、夫為人主而身察百官,則日不足,力不給。且上用目,則下飾觀;上用耳,則下飾聲;上用慮,則下繁辭。先王以三者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數,審賞罰。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獨制四海之內,聰智不得用其詐,險躁不得關其佞,姦邪無所依。遠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辭;勢在郎中,不敢蔽善飾非。朝廷群下,直湊單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餘,上之任勢使然也。《有度》      1345、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有度》      1346、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二柄》      1347、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要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則人主無以異其臣矣。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齊桓公妒而好內,故豎刁自宮以治內;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燕子噲好賢,故子之明不受國。故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人主欲見,則群臣之情態得其資矣。《二柄》      1348、權不欲見,素無為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虛而待之,彼自以之。《揚權》      1349、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上有所長,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辯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國故不治。《揚權》      1350、聖人之道,去智與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國滅亡。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參鞠之,終則有始。虛以靜後,未嘗用己。《揚權》      1351、主上不神,下將有因。其事不當,下考其常。若天若地,是謂累解;若地若天,孰疏孰親?能家天地,是謂聖人。《揚權》      1352、主失其神,虎隨其後;主上不知,虎將為狗。主施其法,大虎將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寧。法刑苟信,虎化為人,復反其真。《揚權》      1353、一家二貴,事乃無功。《揚權》      1354、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近習不敢賣重。《和氏》      1355、人主誠明於聖人之術,而不苟於世俗之言,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左右安能以虛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貪漁下?《奸劫弒臣》      1356、人主者,非目若離婁乃為明也,非耳若師曠乃為聰也。不任其數,而待目以為明,所見者少矣,非不弊之術也;不因其勢,而待耳以為聰,所聞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聽。故身在深宮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內,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亂之道廢而聰明之勢興也。故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奸劫弒臣》      1357、世之學術者,說人主不曰「乘威嚴之勢以困姦邪之臣」,而皆曰「仁義惠愛而已矣」。世主美仁義之名,而不察其實,是以大者國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奸劫弒臣》      1358、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故聖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無威嚴之勢,賞罰之法,雖堯舜不能以為治。《奸劫弒臣》      1359、治國之有法術賞罰,猶若陸行之有犀車良馬也,水行之有輕舟便楫也,乘之者遂得其成。《奸劫弒臣》      1360、人主不可不加心於利己死者。故日月暈圍於外,其賊在內。備其所憎,禍在所愛。《備內》      1361、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目不明,則不能決黑白之分;耳不聰,則不能別清濁之聲;智識亂,則不能審得失之地。書之所謂治人者,適動靜之節,省思慮之費也。《解老》      1362、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徒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虛靜而重變法。《解老》      1363、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喻老》      1364、勢重者,人君之淵也。君人者,勢重於人臣之間,失則不可復得也。簡公失之于田成,晉公失之於六卿,而邦亡身死。故曰魚不可脫於深淵。《喻老》      1365、賞罰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則制臣,在臣則勝君。君見賞,臣則損之以為德;君見罰,臣則益之以為威。人君見賞,而人臣用其勢;人君見罰,而人臣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喻老》      1366、聖人無常行也。能並智,故曰「不行而知,";能並視,故曰「不見而明」。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故曰「不為而成」。《喻老》      1367、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執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則人力盡而功名立。《用人》      1368、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下臨千切之谿,材非長也,位高也。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沉,非千鈞輕而錙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故短之臨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賢也以勢。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載之,故安;眾同心以共立之,故尊。《功名》      1369、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畢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於天地,而萬物備;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大體》      1370、以身為苦而後化民者,堯舜之所難也;處勢而驕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將治天下,釋庸主之所易,道堯舜之所難,未可與為政也。《難一》      1371、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賤不待尊貴而進,論大臣不因左右而見;百官修通,群臣輻湊;有賞者君見其功,有罰者君知其罪;見知不悖於前,賞罰不弊於後。《難一》      1372、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寵矣,然而臣卑。」公曰:「使子立高、國之上。」管仲曰:「臣貴矣,然而臣貧。」公曰:「使子有三歸之家。」管仲曰:「臣富矣,然而臣疏。」於是立以為仲父。霄略曰:「管仲以賤為不可以治國,故請高國之上;以貧為不可以治富,故請三歸;以蔬為不可以治親,故處仲父。管仲非貪,以便治也。」《難一》      1373、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眾而土寡,寡不勝眾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體不勞而事治,智慮不用而奸得。《難三》      1374、人主之大法,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難三》      1375、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定法》      1376、人主以一國目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國耳聽,故聽莫聰焉。《定法》      1377、人皆寐,則盲目不知;皆嘿,則喑者不知。覺而使之視,問而使之對,則喑盲者窮矣。不聽其言也,則無術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則不肖者不知。聽其言而求其當,任其身而責其功,則無術不肖者窮矣。夫欲得力士而聽其自言,雖庸人與烏獲不可別也。授之以鼎俎,則罷健效矣。故官職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六反》      1378、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則不非,鬼則不困。《八經》      1379、力不故眾,智不盡物。與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國,故智力敵而群物勝。揣中則私勞,不中則任過。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八經》      1380、明主其務在周密。是以喜見則德償,怒見則威分。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周密而不見。《八經》      1381、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五蠹》      1382、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五蠹》      《呂氏春秋》      1383、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則失所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備寇也。令修兵而反以自攻,則亦失所為修之矣。《本生》      1384、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貴公》      1385、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斵,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寇。《貴公》      1386、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貴公》      1387、庖人調和而弗敢食,故可以為庖。若使庖人調和而食之,則不可以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誅暴而私之,則亦不可以為王伯矣。《去私》      1388、古之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官事,得其經也。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耳目,國愈危,身愈辱,不知要故也。《當染》      1389、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傑歸之。故聖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以歸。《功名》      1390、強令之笑,不樂;強令之哭,不悲;強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功名》      1391、昔者先聖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影者,不於影於形;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先己》      1392、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先己》      1393、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其索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強者,失之彌遠。《論人》      1394、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者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論人》      1395、天道圜,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圜,臣執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圈道》      1396、天下無粹白之孤,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夫取於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眾也。立已定而舍其眾,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聞安居。故以眾勇,無畏乎孟賁矣;以眾力,無畏乎烏獲矣;以眾視,無畏乎離婁矣;以眾知,無畏乎堯舜矣。夫以眾者,此君人之大寶也。《用眾》      1397、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兩也者,從聽。先聖擇兩從一,是以知萬物之情。《大樂》      1398、家無怒笞,則豎子嬰兒之有過也立見;國無刑罰,則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見;天下無誅伐,則諸侯之相暴也立見。故怒笞不可偃於家,刑罰不可偃於國,諫伐不可偃於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盪兵》      1399、眾正之所積,其福無不及也;眾邪之所積,其禍無不逮也。《明理》      1400、夫眾之為福也大,其為禍也亦大。譬之若漁深淵,其得魚也大,其為害也亦大。《決勝》      1401、聖人南面而立,以愛利民為心。號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舉踵矣,則精通乎民也。故君子誠乎此而諭乎彼,感乎己而發乎人,豈必強說乎哉!《精通》      1402、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國不虛存,必有賢者。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故見賢者而不聳,則不惕於心;不惕於心,則知之不深;不深知賢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謹聽》      1403、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國必殘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遇合》      1404、利不可兩,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殘也;小忠,大忠之賊也。聖人去小取大。《權勛》      1405、三代所寶莫如因,因則無敵。夫審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時,因也;推歷者,視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國,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彌子瑕見釐夫人,因也;湯武遭亂世,臨苦民,揚其義,成其功,因也。故因則功,專則拙。《貴因》      1406、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葯亦萬變。病變而葯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若此論則無過務矣。夫不敢議法者,眾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察今》      1407、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禹之決江水也,民聚瓦礫。事已成,功己立,為萬世利,禹之所見者遠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與慮化舉始,而可以樂成功。《樂成》      1408、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察微》      1409、得道者必靜,靜者無知。知乃無知,可以言君道也。故曰:中欲不出謂之扃,外欲不入謂之閉。既扃而又閑,天之用密。有準不以平,有繩不以正。天之大靜,既靜而又寧,可以為天下正。《君守》      1410、善為君者無識,其次無事。有識,則有不備矣;有事,則有不恢矣。不備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從來也。今之為車者,數官然後成。夫國豈特為車哉!眾智眾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車也。《君守》      1411、凡姦邪險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哉?因主之為。人主好以己為,則守職者舍職而阿主之為矣。阿主之為,有過則主無以責之,則人主日侵而人臣日得。是宜動者靜,宜靜者動也。尊之為卑,卑之為尊,從此生矣。《君守》      1412、人主以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奮,人臣以不爭持位、以聽從取容,是君代有司為有司也,是臣得後隨以進其業。君臣不定,耳雖聞不可以聽,目雖見不可以視,心雖知不可以舉,勢使之也。凡耳之聞也,藉於靜;目之見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則上之三官者廢矣。《任數》      1413、古之王者,其所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術也;為者,臣道也。為則擾矣,因則靜矣。因冬為寒,因夏為暑,君奚事哉?故曰:君道無知無為,而賢於有知有為,則得之矣。《任數》      1414、夫君人而知無恃其能、勇、力、誠、信,則近之矣。凡君也者,處平靜,任德化,以聽其要。《勿躬》      1415、明君者,非遍見萬物也,明於人主之所執也。有術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國治也。明於人主之所執,故權專而奸上。《知度》      1416、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與不知者議之也。絕江者托於船,致遠者托於驥,霸王者托於賢。《知度》      1417、權鈞則不能相使,勢等則不能相併,治亂齊則不能相正。故小大輕重、少多治亂,不可不察,此禍福之門也。《慎勢》      1418、以大畜小吉,以小畜大滅;以重使輕從,以輕使重凶。自此觀之,夫欲定一世安黔首之命,功名著乎梁孟,銘篆著乎壺鑒,其勢不厭尊,其實不厭多。《慎勢》      1419、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此畜人之道也。故以萬乘令乎千乘易,以千乘令乎一家易,以一家令乎一人易。《慎勢》      1420、聽群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不二》      1421、為國之本,在於為身。身為而家為,家為而國為,國為而天下為。故曰:以身為家,以家為國,以國為天下。此四者異位同本。故聖人之事,廣之則極宇宙、窮日月,約之則無出乎身者也。《執一》      1422、人主出聲應容,不可不審。凡主有識,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隨。以其出之為入,以其言之為名,取其實以責其名,則說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執其要矣。《審應》      1423、說與治之務,莫若誠。聽言哀者,不若見其哭也;聽言怒者,不若見其斗也。說與治不誠,其動人心不神。《具備》      1424、威不可無有,而不可專恃。《用民》      1425、禮煩則不應,業煩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適威》      1426、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故《周書》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則百事不滿也。故信之為功大矣。《貴信》      1427、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乎人事?《貴信》      1428、以全舉人固難,物之情也。故君子責人則以人,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人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故任天地而有餘。不肖者則不然,責人則以義,自責則以人。責人以義則難贍,難贍則失親;自責以人則易為,易為則行苟。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國取亡焉。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王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擇務貴取一也。《舉難》      1429、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於時者,其功大。《召類》      1430、凡事之本在人主。人主之患,在先事而簡人,簡人則事窮矣。《行論》      1431、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自驕則簡士,自智則專獨,輕物則無備。無備召禍,專獨位危,簡士壅塞。欲無壅塞,必禮士;欲位無危,必得眾;欲無召禍,必完備。三者,人君之大經也。《驕悠》

     1432、強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強大。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藉其威與其利。非強大,則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則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則不足以勸也。故賢主必使其威利無敵。故以禁則必止,以勸則必為。《壹行》      1433、民無道知天,民以四時寒署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時寒署日月星辰之行當,則諸生有血氣之類,皆為得其處而安其產。人臣亦無道知主,人臣以賞罰爵祿之所加知主。主之賞罰爵祿之所加者宜,則親疏遠近賢不肖,皆盡其力而以為用矣。《當賞》      1434、冬與夏不能兩刑,草與稼不能兩成,新谷熟而陳谷虧,凡有角者無上齒,果實繁者木必庳,用智褊者無遂功,天之數也。故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盈。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先王知物之不可兩大,故擇務當而處之。《博志》      1435、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數更,雖未至大賢,猶足以蓋濁世矣。《似順》      1436、世主之患,恥不知而矜自用,好愎過而惡聽諫,以至於危。恥莫大乎危者。《似順》      1437、先王不能盡知,執一而萬物治。使人不能執一者,物感之也。《有度》      1438、細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細大賤貴交相為贊,然後皆得其所樂。《務大》      《淮南子》      1439、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原道》      1440、無為為之而合於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於和,有萬不同而便於性。《原道》      1441、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究也,秉其要歸之趣。《原道》      1442、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於隘也;夏蟲不可與語寒,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與語至道,拘於俗,束於教也。《原道》      1443、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土處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爭先,故疾而不遲。《原道》      1444、君人者不下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主術》      1445、古之為車也,漆者不畫,鑿者不斵,工無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職,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是以器械不苦,而職事不嫚。夫責少者易償,職寡者易寧,任輕者易權,上操約省之分,下效易為之功,是以君臣彌久而不相厭。《主術》      1446、權勢之柄,其以移風易俗矣。堯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桀在上位,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為治,而勢可以易俗,明矣。《主術》      1447、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主術》      1448、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主術》      1449、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爭,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修同,群臣輻湊。《主術》      1450、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執下,釋之而不用,是擾無轡銜而肥也。群臣百姓,反弄其上。是故有術則制人,無術則制於人。《主術》      1451、得勢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寧甚約,所制甚廣。《主術》      1452、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員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主術》      1453、水下流而廣大,君下臣而聰明。君不與臣爭功,而治道通矣。《繆稱》      1454、有聲之聲,不過百里;無聲之聲,施於四海。《繆稱》      1455、驕溢之君無忠臣,口慧之人無必信。《繆稱》      1456、察於一事,通於一伎者,中人也;兼覆蓋而並有之,度伎能而裁使之者,聖人也。《繆稱》      1457、高不可及者,不可以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為國俗。《齊俗》      1458、禮樂未始有常也,故聖人制禮樂而不制於禮樂。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夫夏商之衰也,不變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襲而王。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氾論》      1459、聖人所由曰道,所為曰事。道猶金石,一調不更;事擾琴瑟,每弦改調。故法制禮義者,治人之具也,而非所以為治也。故仁以為經,義以為紀,此萬世不更者也。若乃人考其才,而時省其用,雖日變可也。天下豈有常法哉?《氾論》      1460、夫聖人作法,而萬物制焉;賢者立禮,而不肖者拘焉。製法之民,不可與遠舉;拘禮之人,不可使應變。《氾論》      1461、人君論其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則失賢之數也。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而有大譽,無疵其小故。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誠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為累;若其大略非也,雖有閭里之行,未足大舉。《氾論》      1462、論人之道: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施,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貧則觀其所不取。視其更難,以知其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財貨,以論其仁;振以恐懼,以知其節。則人情備矣。《氾論》      1463、得道以御者,身雖無能,必使能者為己用。不得其道,伎藝雖多,未有益也。《診言》      1464、天下之物博而智淺。以淺贍博,未有能者也。獨任其智,失必多矣。故好智,窮術也。《詮言》      1465、聖人內藏,不為物先倡;事來而制,物至而應。《詮言》      1466、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簡不可以合眾。《詮言》      1467、聖人之接物,千變萬軫,必有不化而應化者。《詮言》      1468、江河所以能長百穀者,能下之也。夫惟能下之,是以能上之。《說山》      1469、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則弗得,數之則弗中,正在疏數之間。《說林》      1471、知天而不知人,則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則無以與道游。《人間》      1471、得道之士,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贏縮卷舒,與物推移,故萬舉而不陷。所以貴聖人者,以其能龍變也。《人間》      1473、聖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滌盪之。故因則大,化則細矣。《泰族》      1474、主術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責,使群臣各盡其能也,明攝權操柄以制群下。提名責實,考之參伍,所以使人主秉數持要,不妄喜怒也。其數直施而正牙隊外私而立公,使百官條達而輻湊,各務其業,人致其功,此主術之明也。《要略》      《法言》      1475、或問:「道有因無因乎?」曰:「可則因,否則革。」或問「無為」。曰:「奚為哉?在昔虞、夏襲堯之爵,行堯之道,法度彰,禮樂著,垂拱而視天下民之阜也,無為矣。紹桀之後、纂紂之餘,法度廢,禮樂虧,安坐而視天下民之死,無為乎?"《問道》      1476、或問:「何以治國?」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則政立矣。」《先知》      1477、或曰:「以往聖人之法治將來,譬猶膠柱而調瑟,有諸?」曰:「有之。」曰:「聖君少而庸君多,如獨守仲尼之道,是漆也。」曰:「聖人之法,未嘗不關盛衰焉。昔者,堯有天下,舉大綱,命舜禹,夏殷周屬其子,不膠者卓矣。唐虞象刑帷明,夏後肉辟三千,不膠者卓矣。堯親九族,協和萬國;湯武桓桓,征伐四克。由是言之,不膠者卓矣。禮樂征伐,自天子所出,春秋之時,齊晉實予,不膠者卓矣。」《先知》      1478、或苦亂,曰:「綱紀。」曰:「惡在於綱紀?"曰:「大作綱,小作紀。如綱不綱,紀不紀,雖有羅網,惡得一目而正諸?」《先知》    1479、聖人之道,譬擾日之中矣。不及則未,過則是。《先知》

《論衡》      1480、夫能御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堯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調千里之足,必有摧衡折軛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閉心塞意之變。《逢遇》      1481、治國之道,所養有二:一曰養德,二曰養力。養德者,養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賢;養力者,養氣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謂文武張設、德力且足者也。事或可以德懷,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內以力自備,慕德者不戰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卻。《非韓》      1482、至德純握之人,稟天氣多,故能則天,自然無為,稟氣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類聖賢,故有為也。天地為爐、造化為工,票氣不一,安能皆賢?賢之純者,黃老是也。黃者,黃帝也;老者,老子也。黃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無為。正身共己,而陰陽自和;無心於為,而物自化;無意於生,而物自成。《自然》      1483、《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無為也。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惟天為大,帷堯則之。」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周公曰:「上帝引俠。」上帝,謂舜禹也。舜禹承安繼治,任賢使能,慕己無為而天下治。舜禹承堯之安,堯則天而行,不作功邀名,無為之化自成。故曰:「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年五十者,擊壤於塗,不能知堯之德,蓋自然之化也。《易》:「大人與天地合其德。」黃帝堯舜,大人也。其德與天地合,故知無為也。天道無為,故春不為生,而夏不為長,秋不為成,冬不為藏。陽氣自出,物自生長;陰氣自起,物自成藏。汲井決彼,灌溉園田,物亦生長。霈然而雨,物之莖葉根咳,莫不洽濡。程量封澤,孰與汲井決陂哉?故無為之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為也,氣和而雨自集。《自然》         《潛夫論》      1484、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明暗》      1485、治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然後君明察而治情通矣。《明暗》      1486、夫國君之所以致治者公也,公法行則宄亂絕;佞臣之所以便身者私也,私術用則公法奪。《潛嘆》      1487、三代之廢興也,在其所積。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慎微》      1488、為國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禍之所起,然後設之以禁,故奸可塞,國可安矣。《述赦》      1489、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法無常行,亦無常弛。君敬法則法行,君慢法則法弛。《述赦》      1490、法令賞罰者,誠治亂之樞機也,不可不嚴行也。《三式》      1491、夫積怠之俗,賞不隆則善不勸,罰不重則惡不懲。故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賞罰者也,必使足驚心破膽,民乃易視。《三式》      1492、禮義生於富足,盔竊起於貧窮。富足生於寬暇,貧窮生於無日。聖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國之基,故務省役而為民愛日。《愛日》      1493、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勸其德而樂其政,邪人痛其禍而悔其行。《斷訟》      1494、夫法令者,君之所以用其國也。君出令而不從,是與無君等。主令不從,則臣令行,國危矣。《衰制》      1495、夫法令者,人君之銜轡箠策也;而民者,君之輿馬。若使人臣廢君法禁而施己政令,則是奪君之轡策而己獨御之也。《衰制》      1496、法令刑賞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爾,未足以興大化而升太平也。《本訓》      《申鑒》      1497、明於治者,其統近,萬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治亂之本在左右,內正立而四表定矣。《政體》      1498、通於道者,其寧約。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有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怒者,仁之術也;正者,義之要也。至哉!此謂道根,萬化存焉爾。是謂不思而得,不為而成。執之胸心之間,而功覆天下也。《政體》      1499、民由水也。濟大川者,大上乘舟,其次泅。泅者勞而危,乘舟者逸而安,虛入水則必溺矣。以知能治民者,泅也;以道德治民者,舟也。《政體》      1500、睹孺子驅雞也,而見御民之方。孺子驅雞者,急則驚,緩則滯。方其北也。遽要之則折而過南;方其南也,遽要之則折而過北。迫而飛,疏則放,志閑則比之,流緩而不安則食之。不驅之驅,驅之至者也。志安,則循路而入門。《政體》      1501、高下失序則位輕,班級不固則位輕,祿薄卑寵則位輕,官職屢改則位輕,遷轉煩瀆則位輕,黜陟不明則位輕,待臣不以禮則位輕。夫位輕而政重者,未之有也。聖人之大寶曰位,輕則喪吾寶也。《政體》      《中論》      1502、夫登高而建柱,則其所視者廣;順風而振鐸,則其所聞者遠。非旌色之益明,鐸聲之益遠也,所託者然也。況居富貴之地而行其政令者也?故舜為匹夫,猶民也,及其受終於文祖,稱曰「予一人」,則西王母來獻白環。周公之為諸侯,猶臣也,及其踐明堂之祚,負斧扆而立,則越裳氏來獻白雉。故身不尊則施不光,居不高則化不博。《爵祿》      1503、人君之大患也,莫大於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察於近物而暗於遠圖。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亂也。《務本》      《人物誌》      1504、主德者,聰明平淡,總達眾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流業》      1505、自見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餘也。《八觀》      1506、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長於辦一官,而短於為一國。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材能》      1507、臣以自任為能,君以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眾材也。《材能》      1508、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徒英而不雄,則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則智者不歸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英雄》         《中說》      1509、通變之謂道,執方之謂器。《周公》      1510、雖天子必有師,然亦何常師之有?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訓,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務,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問易》         (完)

 
推薦閱讀:

易學名家論命局、大運和流年的關係
刑事訴訟法學名詞解釋與簡答題複習
哲學名句集
佛學名詞解釋:什麼是「般舟三昧」
相學名詞集解[相]

TAG:名言 | 國學 | 學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