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病理論與皮膚病診治

2014-08-27 09:20:12

作者 張豐川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皮膚疾病出現在人體肌表,其與絡脈關係密切,是臨床治療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關於絡病理論與皮膚病診治的有關內容,筆者已在2月14日6版《絡病理論與皮膚病診治》一文中有所論述,現就應用絡病理論治療具體的皮膚疾病體會,介紹如下。  1.白癜風:風濕襲絡,氣血瘀滯,肌膚失養  白癜風為臨床難治疾患,傳統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於肝腎不足、風邪外襲、氣血失和為其主要病機,治療多以滋補肝腎、養血祛風為主要治法。筆者認為本病主要病機為風濕襲絡、氣血瘀滯、肌膚失養,病機重點在於絡脈瘀阻,治療以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為大法。如治患者王某,女,48歲。項背部白斑反覆發作4年,近期加重發展至雙眉部。查:患者項背部有一12cm×16cm大小的色素脫失斑,雙眉部內側各有一1cm×1cm色素脫失斑,邊界較清,周邊部色素加深。現時有心慌、心悸,頭暈,關節疼痛,舌淡,中心部有瘀斑,苔少,脈沉細緩,時有間歇。患者曾行光化學療法,效果不佳。心內科曾診斷為「竇性心動過緩」。辨證為風濕襲絡,氣血瘀滯,肌膚失養。治以益氣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絡。藥用生黃芪、桂枝、荊芥、防風、秦艽、威靈仙、全蠍、女貞子、旱蓮草、丹參、當歸尾、炙甘草。黃芪最初用30g,漸增至45g。患者服藥兩周後,雙眉部白斑開始減小,服藥2月後,雙眉部白斑消退,項背部白斑減小,中心部有色島產生。患者以往之心慌、心悸癥狀消失,心率由以往的不到60次提高到現在之75次左右。此一舉而兩得。細思此患者內由心陽不振,外由風濕外襲,瘀血內阻心絡,外阻肌膚絡脈為患,故絡通而氣血得行,風邪得祛。  2.慢性蕁麻疹:風邪郁絡,衛氣不固,疏泄不能,氣血瘀滯  慢性蕁麻疹在臨床上治療困難,病程長,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傳統辨證將慢性蕁麻疹分為多種證型。筆者認為慢性蕁麻疹多由於風邪郁絡,衛氣不固,疏泄不能,氣血瘀滯。風邪久羈,白天陽氣盛,邪氣鬱阻於內,夜間陰氣盛,邪氣沖絡而出,故皮疹外現。治以益氣祛風,活血通絡。如治范某,男,46歲,自訴全身起皮疹反覆十餘年,夜重晝輕,瘙癢劇烈。現患者神疲,舌淡紅,舌底靜脈曲張,苔白,脈沉。辨證為風邪郁絡,衛氣不固,疏泄不能,氣血瘀滯。治以祛風活血,益氣通絡。藥用黃芪、太子參、防風、荊芥、當歸尾、全蠍、蟬衣、秦艽、絲瓜絡、白朮、桂枝、赤芍、白芍,服藥兩周後,病情減輕,堅持服藥兩月,皮疹消失,至今已有2年未複發。  3.結節性痒疹:風濕蟲毒阻絡,氣血瘀滯,積聚成結  結節性痒疹中醫學稱為「馬疥」或「頑濕聚結」,臨床上多選用趙炳南老中醫「全蟲方」加減治療,筆者在臨床應用中體會對於新發的患者本方治療效果較好,而對於病程較長、體質虛弱的患者療效較差。筆者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為風濕蟲毒阻絡,氣血瘀滯,積聚成結。如治患者李某,男,32歲,手冊。患者雙小腿部結節一年,瘙癢劇烈。自訴自2001年秋天去南方旅遊後出現,久治不愈。查:患者雙小腿散在較多的綠豆大結節,觸之略硬,表面有剝脫。舌暗紅,苔白略膩,脈滑略數。辨證為風濕蟲毒阻絡,氣血瘀滯,積聚成結。藥用荊芥、防風、首烏藤、白芷、苦參、車前草、馬齒莧、全蠍、夏枯草、當歸、丹參、生黃芪。服藥1周後,瘙癢減輕,2周後結節開始消退,服藥1月後痊癒。  4.陰囊濕疹:風濕下襲陰絡,氣血阻滯  陰囊濕疹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見皮膚病,反覆發作,治療困難。筆者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為風濕下襲陰絡,氣血阻滯。如治患者周政,男,72歲,病例號2897,患者陰囊部濕疹反覆發作10餘年,久治不愈,瘙癢劇烈,影響睡眠。查:患者陰囊部淡褐色肥厚斑塊,局部苔蘚化,有抓痕,血痂。舌紅,中心部有瘀斑,舌下靜脈曲張,苔白厚膩,脈滑。口唇紫暗。患者前治療所用中藥多系清熱涼血解毒之葯,效果不明顯,即使有效,也維持時間短。首烏藤、白芷、全蠍、當歸尾、苦參、車前草、丹參、澤瀉、絲瓜絡、麥冬、防風、秦艽、生龍牡、生黃芪。患者自述服藥1劑後,瘙癢即止,未再發作。繼服藥兩月,患者口唇變紅而停葯。  5.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濕毒侵襲,氣血瘀滯,絡脈不通  中醫學認為帶狀皰疹多與肝、脾二臟有關,急性期或為肝膽火盛,或為脾虛濕蘊;後期或患者年老體弱,氣虛無力驅邪外出,濕毒壅盛,氣血瘀滯,絡脈不通,不通則痛,故纏綿不愈而表現為後遺神經痛。其基本病機為濕毒侵襲,氣血瘀滯,絡脈不通。如治李某,男,76歲,帶狀皰疹皮疹消失後仍疼痛半年有餘,夜間劇烈,影響睡眠,口乾欲飲,便干,舌暗紅,苔少,脈細滑。考慮患者濕毒已盡,氣陰兩傷,絡脈瘀阻。治宜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止痛。藥用生黃芪、五味子、麥冬、柴胡、枳殼、川楝子、延胡、丹參、赤白芍、車前草、全蠍、絲瓜絡、紅花、甘草,服7劑後,疼痛減輕,繼服7劑,疼痛消失。  6.紅斑狼瘡:毒熱熾盛,臟絡瘀阻,氣陰兩傷  紅斑狼瘡是系統性疾病,內因先天稟賦不足,外因感受日光熱毒有關。熱毒入里燔灼陰血,瘀阻經脈,傷於臟腑,蝕於筋骨則可以發病。熱傷血絡,血熱外溢,凝滯於肌膚則見皮膚紅斑;毒熱凝滯,阻隔經絡則關節腫痛;毒熱內攻犯臟則五臟六腑脈絡均可以受累,從而出現不同的損害,如狼瘡心、狼瘡腎、狼瘡肺等等;日久則毒熱傷陰耗氣,導致氣陰兩傷。其病機為毒熱熾盛,臟絡瘀阻,氣陰兩傷。  此外,外用藥物,直接入絡,是中醫治療皮膚病的一大特色。風、寒、濕、熱、蟲、毒諸邪,外侵絡脈,或由經入絡,而致絡脈氣血瘀滯,營衛失和,不能發揮正常功能,驅邪外達。中藥外用,作用於邪氣積聚之絡,功專力宏,與內服藥共用,一從內驅邪,一從外引邪,內外結合,事倍功半。如治療慢性蕁麻疹,用中藥葯浴的方法,方葯艾葉、荊芥、防風、桂枝、丹參、蟬衣,水煎外洗。祛風活血,溫經通絡。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透骨草、威靈仙、桂枝、丹參、白芷、蟬衣、全蠍,布包後,放入蒸鍋中蒸1~20分鐘,外敷患處。濕疹,苦參、黃柏、馬齒莧、丹參、紅花、荊芥、防風,水煎外洗,清熱除濕,活血通絡。  絡病理論在中醫學中是一個新興的理論,它根植於中醫經絡理論,又融合了部分現代醫學的研究內容,可以說是中西醫結合的產物。絡病理論有廣泛的臨床基礎,在各科臨床中根據不同臨床特點又有不同的側重點,這需要我們進一步總結完善。
推薦閱讀:

皮膚病理診斷線索
冬季預防這些高發皮膚病
糖尿病皮膚病變
指紋不能打卡,手機鎖解不了,竟是因為剝脫性角質松解症
三類皮膚病不適合用皮炎平

TAG:皮膚 | 皮膚病 | 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