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快樂不在於你擁有的,而在於你放下的 | 《生命·覺者》潘宗光第四輯

嘉 賓 簡 介

潘宗光

著名科學家、教育家

大英帝國勳章獲得者

金紫荊星章獲得者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南洋書院院長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榮譽主席

曾在1985年和1991年

提名為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點擊視頻觀看

《生命·覺者》潘宗光第四輯

精 彩 對 話

Q1

梁同學 :

很多人到了我這個年齡——三四十歲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樣也行,那樣也行;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到底我們應該走什麼樣的路?尋找一個什麼樣的方向?

我們說「知止而後有定」,有了方向,你才會真正的「定」。但是這個方向,自己以為已經定下來了,過幾天發現這個方向又不對。我二十六七歲的時候,好像已經挺明白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要走什麼樣的路。到了最近42歲,發現又不明白了。首先我想向潘老師請教,這是正常情況嗎?

潘宗光老師 :

我覺得正常。

梁同學 :

那我就放心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問題:如果發現自己又不知道該去哪兒了,那該怎麼辦?

潘宗光老師 :

我舉個例子,我讀大學的時候,我的最高理想是做大學教授。後來慢慢地,我做到了教授。因為我們不會停下來,所以我又追求科研方面的成長,也追求管理方面的參與。後來到某個階段,我就在想,我到底是繼續做化學方面的科研,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大成果,還是做大學的管理呢?

假如我繼續做科研,我可能在化學方面的成果比當時更大也說不一定。但是一個人你要選擇,你不能同時兼顧兩件大事。所以我當時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現在回想過來,對我來講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但是也不知道假如我做科研……

梁同學 :

說不定你已經獲得諾貝爾獎了。

潘宗光老師 :

也說不定。所以我們對過往做的決定盡量不要後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個人的人生路程,肯定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理想目標。當你差不多達到目標以後,再調整一下,提個更高的目標,一步步改善自己。

梁同學 :

這是不是跟我們說的那個「發大願」又悖離了呢?

潘宗光老師 :

發大願,要看看是什麼根器。有什麼成就,可以發什麼願。

梁同學 :

這個事情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我經常跟我身邊的年輕朋友說要發大願,其實忘了要看他的根器。如果根器不是發大願的,強迫人家發大願可能害了他。

潘宗光老師 :

這就好比假如每個教授都說「我要拿諾貝爾獎。」,就不太可能。這個願很好,但不是每個人會拿諾貝爾獎。所以我們發的願希望是可以由機會達到那個願望的境界,慢慢調整。

Q2

梁同學 :

我們為什麼會困擾呢?我發現中國文化有個特點,就是任何一件事情反過來講,它都對。您剛才說的根據自己的能力,一步一個腳印,慢慢調整目標,很對。

另外有人說發大願之後,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像,你又可以往前走。好像每件事情都是這樣,所以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從小到現在,一直被這些總是相矛盾的,但是都對的世界觀所影響。

潘宗光老師 :

人就是在矛盾當中成長的,永遠是這樣。

梁同學 :

你現在還是這樣嗎?

潘宗光老師 :

也是這樣。因為很多時候你面對不同方案,不同的意見,你不知道怎麼在中間找出最理想的方案。人永遠是這樣,在矛盾當中成長,也在矛盾當中訓練自己怎樣找出重點,從而掌握它、處理它,這也是佛教「四聖諦」的主要思想。

梁同學 :

講到這裡,您能不能用您的觀點來解釋一下「四聖諦」?

潘宗光老師 :

佛陀講「四聖諦」的出發點是教人怎麼修行。我們經常面對很多困難、很多苦惱、很多問題,這叫「苦」。有問題發生,最重要的不是埋怨,而是找出為什麼發生這個問題的原因。由什麼原因,什麼條件導致這問題的發生,這就是「集」。就是找出,這件事發生的因緣在哪裡,明白它所處的一切的環境條件,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就是「滅」。明白這個煩惱存在的原因之後,我要處理這些問題,煩惱就慢慢消掉。「滅」就是解脫煩惱,消滅煩惱。

「道」就是方法,當你明白在一切的因緣條件之下,過去不成功的原因,所以現在可以找出一個最理想的方法來處理這些問題,達到成功。

所以四個見地,第一個是:有問題要勇敢面對它,接受它。因為你不處理,它也是存在的;第二,找出是什麼因緣條件導致這個問題的產生;第三,當明白一切條件後,你知道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到某個程度;第四,根據原因條件,找到最理想的方案去處理這個問題。

雖然「四聖諦」是佛家用來教導我們處理苦惱,擺脫輪迴這件事的,但是在現代管理來講,也是這四個階段。

梁同學 :

我第一次比較明白系統地理解了「苦集滅道」在工作當中的美妙應用。

我們有些時候會把佛教或者是佛學的東西,視為是「那個地方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地方。其實可能它們並不是這麼對立的,佛學的智慧應該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哪怕是在管理一個學校的時候,這就叫「入世間」。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法,只是我們很多人往往忘記了,隨時隨刻用佛學的智慧來解決當下的問題。

Q3

潘宗光老師 :

佛陀說,人的煩惱就是心不能安靜下來。心不靜,就會被很多外在的因素干擾,不能做一個最明確的決定。就好像一隻泛光的燈泡,不能照很遠。假設同一能量的燈光集中起來,變成激光,激光就可以射得很遠。

只要我們能夠將散亂的心情集中起來,我們的力量也會比較強大,做的決定比較好。在行、住、坐、卧當中,能夠保持內心的安樂自在,心能夠收回來,這個是最重要的。

所以《金剛經》非常強調四句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說我們不要執著這一切,不要被外面一切的變幻干擾,因為外面一切都像夢幻泡影一樣,經常在改變。當你執著在外面變化的現象時,其實這個現象已經過去了。所以執著一些過去的事情,是非常不理智的。

我們要明白快樂的事很快就沒有了,不開心的事很快也沒有了,為什麼我們要執著在不開心這一刻呢。

查理·卓別林曾經講了一個笑話,第一次講完後,很多人哈哈大笑。他第二遍講完這個笑話,只有五六個人笑。他第三次講完同一個笑話,沒人笑了。他說,我講笑話你們開心,開心一次之後,第二次沒有這麼開心,第三次覺得沒有什麼東西讓你開心。但是為什麼我們對那些煩惱,會永遠煩惱下去呢?

我們對一件事情已經煩惱一次了,第二次看到同樣的問題再煩惱,第三次看痛同一問題再煩惱,為什麼這樣?

對不喜歡的事情永遠煩惱下去,自己永遠不能放過自己;但是對開心的事情,開心一次以後覺得沒什麼開心,人的最大問題就在這裡。

梁同學 :

太感恩了。我們以前老聽說菩薩轉世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示現給你看,他怎麼怎麼樣度你,我們以前覺得這個東西都很假。

但今天我有一個真實的感受,就是潘教授他用自己的方式,用他的經歷,把一些我們以為都明白的事情再講給你一遍聽,你突然覺得:「噢,原來講的是這個道理」。

什麼叫做「拜師傅」呢?其實就是他把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講給你聽,而且你是真正相信的。這種感覺特別美妙。

潘宗光老師 :

這也是我們的糾纏關係吧。我們講量子糾纏,所以我們之間可能有一點糾纏關係。你可以感受到我的想法,我可以感受你的想法,這個關係讓我們今天的探討更加完美,更加開心。

梁同學 :

對。就像潘老師所說,我們的糾纏或許就是我們彼此之間,那個念力一閃,會心一笑,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潘宗光老師 :

是這樣。就像莊子說,一條河裡面的魚很快樂。他朋友問:「你怎麼知道魚快樂?」莊子問:「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這是一個很奇妙的對答。

梁同學 :

對,真的是這樣。所以我們很希望潘教授您可以有更多的方法,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理解和感受到,其實不管是作為一個科學家,還是作為一個凡夫,還是其他的領域的人,都可以從不同的道路上最後回到一種狀態。

這個狀態就是剛才潘教授告訴我們的,快樂不是你能擁有的東西,而在於你能放下的東西。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的快樂不在於你擁有的,而在於你放下的。你的快樂來自於你能放下的,而不是來自於你能擁有的。

推薦閱讀:

擁有一個魅力紅顏做知已
最近獲得財神爺眷顧, 會擁有爆好財運的4大星座
陳平原 | 老北大擁有不可救藥的「自由散漫」
手掌中有金房子,必定是好命之人,註定是一輩子不缺錢財,擁有萬貫家財
珍惜身邊的幸福,欣賞自己的擁有

TAG:生命 | 快樂 |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