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究竟是怎麼回事?(深度好文)

非洲三大湖生存著一種神奇的魚,叫作慈鯛,進化速度異乎尋常,大多數生物以千年、萬年為單位緩慢進化的時候,這些體型不大的魚類,幾十年,甚至幾年之內就能演化出從顏色到習性都有極大不同的新種類來。

靠著這種本事,慈鯛牢牢佔據三大湖,也成為觀賞魚愛好者的極佳選擇。

再沒有哪本書比五千餘言的《道德經》更像是慈鯛,由它演化出來的每一種理念,都在我們的思維中自由地游來游去。

「無為而無不為」,由這句話生髮出截然相反的兩種學說。

對莊子來說,「無為」即是「無不為」,兩者合一,不分彼此。《逍遙遊》里的鯤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然而仍需憑藉風力,算不得逍遙,莊子的理想是在無何有之鄉植立無用之樹,自己則「彷徨乎無為其側」。

中央之帝混沌以無為而長生不衰,日開一竅以應視聽,結果七竅成而混沌死。因此,莊子拒絕「開竅」,不肯為官,終生遊離於世俗之外。

雖然有著共同的來源,法家的思想與莊子卻完全相反,其間的差別全在於著眼點,莊子沉浸於「無為」,法家則更看重「無不為」。

通過「無為」能夠達到「無不為」,「無為」是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所以法家推崇嚴刑峻法,所謂小罪重罰、重罰必罰,但刑罰只是手段,法家的最終理想仍是「刑措不用」,試圖令百姓畏罪而守法。

莊子的「無為」只施用於自己,雖然洋洋洒洒地寫了十萬餘言,他對勸說眾生沒有多大的興趣,法家卻將「無為」視為一種可以推行的制度,以為能夠強迫眾生「返回」到無為狀態。

對中華民族來說,法家的思想極其重要,就我個人來說,甚至認為它的重要性在諸子百家中居於首位,儒、道、墨等各派學說描繪出各不相同的理想世界,指出的前進路徑卻都不具有可行性,以至於後世難以施行,只有法家,不僅描繪了遠景,還詳細規划了路徑,並且進行了大量實踐。

法家的手段是笨拙的,有著明顯的漏洞,經常招致反對,造成嚴重的惡果,歷代實踐通常以表面上的失敗告終,但是總會留下一點什麼,比如郡縣制度、文書制度等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東西就是中華民族的粘合劑。

試想一下,如果完全按照其它學說治理天下的話,會是什麼結果?

道家的小國寡民不可避免地會走向分裂,最終連語言都不相通,墨家的兼愛、非攻、節儉不可避免地帶來國家武備鬆弛,無法抵禦強大的外族入侵,儒家的復古夢想不可避免地會是諸侯林立,再多的仁義也不能阻止諸侯之間的征伐。

事實上,是法家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天下一統」,雖然這不是法家的口號,但是在實踐中法家去異存同的做法,將一個廣大地域中的眾多人民塑造為一個民族。

仔細想來,就連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的是儒家口號,其手段卻是典型的法家:一刀切,不容置疑,天下一同。

法家的精髓不是嚴刑峻法,而是由虛入實,任何口號在法家手中都必須轉變為某項固定的制度,形成統一的標準,他們絕不像莊子一樣與世浮沉,不像孔子一樣微言大義,不像墨子一樣以身作則,而是直接頒布命令。

當口號比較實際的時候,法家的手段成功率較高,比如同車轍、統一度量衡,當口號全然玄虛的時候,法家的努力就無異於挑戰風車的堂·吉訶德了,比如忠君,兩千多年來,法家一直沒能將「忠君」兩字完全標準化,在他們的努力下,「忠」更近似於「恐」。

道家與法家的關係,就在於前者提出了許多「口號」,後者據此制定了重重「制度」,至於這些制度是否背離了最初的口號,法家不允許任何人議論。

由《道德經》演化出來的學派不只道、法兩家,還有兩類奇怪的人群,他們不能稱之為學派,只能算是「流派」吧。

謀士是無事還要生非的一類人,表面上與「無為」毫不相干,在歷代傳說中,這些人卻都與道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戰國說客蘇秦、張儀皆自稱學師於「鬼谷先生」,觀兩人的所作所為,的確做到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漢初的張良、陳平是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前者辟穀學道,後者不求顯官,都有幾分「功成身退」的道家風範。

由此以降,歷代謀士與道家多少都有些關聯,唐代的李靖、明朝的劉伯溫等等,在民間傳說中都成為道家式的神仙。

謀士從不預設立場,說甲則甲有理,說乙則乙佔上風,這一點在戰國時期尤為明顯,後世的謀士其實也經常改換君主,直至找到一位能對自己言聽計從的明君。

謀士的言行在一般人看來無異於黑白顛倒,想做到這一點可不容易,歷代謀士都要經過艱苦學習,才能去除心中固已有之的家國、善惡立場,《道德經》為這種學習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做好「以萬物、百姓為芻狗」的心理準備之後,謀士們必須充分理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句話。

沒錯,一切都是相對的,強者必有弱,弱者必有強,謀士就要是努力找出強中之弱、弱中之強,唯有如此,才能辯說無礙。

還有一類人尊崇老子之言,與謀士很少相關的一類人,那就是後宮。

漢代的太后們大都尊黃老、貶儒術,後代的記載比較少,但是皇宮裡從來不缺道觀。

由於太后們幾乎不留文字,對她們的真實想法只能加以揣測了。

「知其雄,守其雌。」太后們或許都很喜歡這句話吧,學者們視之為隱喻,後宮則從中找到掌權的依據。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我相信,沒有太后不喜歡這樣的話。

但是太后們對道家的喜好大概也就到此為止了,在維護自己的權力時,她們從來沒有「清靜無為」,出手總是穩、准、狠。

從《道德經》中汲取營養的還有許多派別,比如名家。名家的「名」與現代漢語中的「名詞」無關,更接近於形容詞。

在人類的各大早期文明當中,廣泛地存在著對文字的敬畏,萬物有名,反過來就能通過名而了解萬物,甚至操控萬物,極端一些的走向巫術與宗教,緩和一些的則帶著強烈的辯論色彩。

在中國,這叫「循名責實」。

完全去掉「名」,等於取消文字,這是道家的期望。

法家相對緩和一些,在一個純粹的法家世界裡,百姓不需識字,必須依賴文字工作的人,只需「以吏為師」。

名家的觀點更緩和一些,他們希望去掉層層的「形容詞」,從而退回到事物的本質中去,但是沒有哪種語言廣泛到到涵蓋天下萬物、精確到能一一對應,語言天生是含糊的、整體的,名家的努力最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除了詭辯,什麼也沒得到。

最後說道教,有意思的是,在《道德經》這片土壤里生長出的諸多樹木當中,道教與道家的聯繫可能是最為微弱的,卻偏偏是它繼承了「道」字,假若後世還有名家學者,肯定會對這種現象生出「禮崩樂壞」一般的感慨。

道教的第一個正式宗派是天師道,也即後世的正一道,從形式到教理,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幾乎看不出原貌了。

天師道在正史中留下的資料不多,《三國志·張魯傳》算是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從其記載可以看出,天師道更像是一個龐大的民間互助組織,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層層分工明確,初期以治病、驅邪為主要內容,後期逐漸加強了治理內容,最終成為一股強大的地方勢力,融入官方體系。

早期天師道的與眾不同就在於它強烈的民間特色,它所繼承並發揚的方術、巫術多不見於其它學派,從符籙到房中術,天師道的教儀散發著濃重的原始氣味。

有一種觀點認為宗教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理智,另一個是激情,前者代表著父系、嚴謹與崇高,後者代表著母系、縱情與迷失。

激情宗教產生的更早,但是在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以後,理智宗教逐漸佔據上風,有意識地抹去了激情宗教的存在,只剩下不多的一些痕迹,在古希臘,它是酒神崇拜,在中國,最接近於此的就是早期天師道了。

天師道的房中術肯定來源於早期的生殖崇拜與土地祭祀,將男女交合與農作物生長聯繫在一起,曾經是非常普遍的行為,它在後世之所以變得猥褻,是因為人們以猥褻的眼光看待它。

天師道的組織形式也很有特色,在今天的傳銷組織中還能找到一些影子,同樣具有強烈的民間特色,有點類似於紅薯、白薯這些植物:合在一起是個整體,切開之後也能分別生根發芽,長成獨立的植株。

遭到收編的天師道迅速向官方靠攏,遲至南北朝時期,天師道已經很少早期的民間色彩,那些為正統觀念所不容的巫術,又被退回給民間。

天師道與道家最直接的聯繫只有一個,教眾必須誦習《道德經》,但是在這裡,老子的五千言被物化了,是一個有魔法的道具,文字的含義並不重要,起作用的是念誦行為本身。

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葛洪、陶弘景等人開始有意識地創立道教,他們吸取了天師道的某些形式,藉助於《道德經》的文字構建專業術語,更多地卻是從上層社會所流行的神仙方術當中吸取營養,從而創立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道教。

神仙方術才是道教的主要內容,《道德經》的無為思想,佔據了尊崇卻沒有實權的地位,道教用以吸引信眾的理念從來不是無為,而是長生與成仙。

《道德經》講天地自然,沒有神仙的內容,在老子眼裡,這個世界以矛盾對立的方式循環不已,陰生陽、陽生陰,無窮無盡的變化轉換即是自然,道教的長生和羅列到幾十層天以上的神仙體系,在這五千言里找不到牢固的根基。

在天師道之後,道教開始受到佛教的影響。

佛道曾經有過長時間的激烈鬥爭,在理論層面,體系不夠嚴謹的道教敗多勝少,在實踐方面,卻是不分上下,單從皇帝們的喜歡程度來看,道教還頗占些優勢。

影響是雙方面的,各自取長補短,佛教的理論體系宏大而嚴謹,道教有意無意地借鑒了許多內容,反之,道教更重實踐,尤其是在吸引普通百姓方面經驗豐富,佛教的中國化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還有一些辭彙上的互融,「貧道」最初是所有求道者的謙稱,和尚們更常用,後來專屬於道士了,而「道」這個字在佛經中經常出現。

受佛教影響最深的道教流派是全真教。

全真教對道教的早期民間色彩去除得最為徹底,將道教的外在形式通通轉化為內在的修鍊,金、銀、銅、鉛、奼女、嬰孩……等等都由實際名詞變成了隱喻,實實在在的外丹進化為更具哲學意味的內丹。

在《射鵰英雄傳》里,修鍊《九陰真經》的梅超風、陳玄風就在這裡犯了錯誤,將隱喻又退回到實際名詞,用手指插頭蓋骨,練成了一身邪功。

愛看古代小說的人可能會注意到,在明、清兩代,和尚與喇嘛、道士與全真是並稱的,如同四個獨立的教派,對全真教士的簡稱是「全真」、「全真兒」,在當時的人看來,道教與全真教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全真教的最大論敵是佛教禪宗,兩派雖然觀點不一,關注的卻都是心性,在傳統的道教以及道家裡,都找不到太多這方面的痕迹,《道德經》貢獻的是一系列專有名詞。

即便聯繫微弱,《道德經》對道教諸派仍然非常重要,沒有這五千餘字,道教的哲學色彩將削弱一多半,整個體系也將更加散亂。

現代社會對早期天師道的研究越來越趨向於民俗方面,這是一處富礦,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不僅能夠重新了解天師道的真實面貌,還能再現古代普通人的真實生活與心態,從而彌補浩瀚正史的遺缺。

《道德經》是一部奇書,由它所引出的派別紛紜複雜,彼此間差異明顯,很多時候根本看不出同源,恐怕世界上再找不出第二部與之類似的書籍。

對一部書、一段文字的多種解讀是普遍現象,但是沒有哪部書像《道德經》一樣,寫書者似乎有意造成誤解,在這部「強而著之」的書中,處處都埋藏著神奇的種子,說不定會長出什麼。

佛祖在生前就預見到自己所說的佛法會在後世遭到誤讀,做了一些預防,基督教在兩千年的歷史中一直在確立權威、摒除異端,儒家也建立起自己的經典制度,老子,一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古人,卻從來沒有過唯一的、獨尊的、正統的解讀,他好像在跟天下人開玩笑,可是又那麼認真,誰也不敢當這是個玩笑。

今天談的這個命題太宏大了,相關書籍我就是活一萬年也讀不完。

讀書越少,空談越多,在我身上是應驗的,所以大家隨便看看吧,別當真,我得承認,自己的確不擅長寫這類東西,接下來我還是專心寫小說吧,除非再有特別深切的感受,今後不再寫這一類的雜文了。

謝謝那些耐心看完的人。

(作者:作者:冰臨神下,著有《死人經》,《孺子帝》,《拔魔》)

推薦閱讀:

深度剖析斯諾登事件的影響 (2013-06-18 15:21:04)
趣談八字規則包含的深度哲理(三)
【壹周·深度】以音樂飼養青春,在青春中讀懂生活
深度解析偽佛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及其危害
深度好文:互聯網時代品牌的建設與傳播

TAG:道家 | 怎麼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