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別和中國人比「吃」
吃,對中國人有多重要?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世界上有比天更大的嗎?沒有。中國人既然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甚至「普天之下,莫非一吃」。也就是說,沒有什麼能夠跳得出簡簡單單一個「吃」字。(ps:前方高能,漢語十級也不一定全聽過)
首先,人就是「口」,叫人口。
人既然是口,謀生就叫「糊口」,職業和工作也就是「飯碗」。幹什麼工作,就叫吃什麼飯。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就是吃瓦片兒。總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靠山吃山,遲早坐吃山空
如果自己不謀生,靠積蓄過日子,就叫「吃老本」,粵語叫「食谷種」。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那就叫「坐吃山空」。老本吃完,或並無老本可吃,就只好「喝西北風」,粵語則叫「吊沙煲」。沙煲是用來煲飯吃的,居然吊了起來,顯然是無米可炊,文雅的說法叫「懸磬」。
當然,最讓人羨慕的還是「吃皇糧」。吃皇糧的人,捧的是「鐵飯碗」,吃的是「大鍋飯」。鐵飯碗打不破,大鍋飯不限量,可以放開肚皮吃,不怕「吃空心湯圓」。
鐵飯碗(金飯碗)
最讓人看不起的,則是「食拖鞋飯」。所謂「食拖鞋飯」,就是靠與自己有密切關係的女人出賣色相過日子。男子漢大丈夫,原本應該「養家糊口」的,居然墮落到「食拖鞋飯」,豈不可恥?
和「食拖鞋飯」相關的,是「賣生藕」和「吃豆腐」。「賣生藕」是廣州話,意思是女人把自己白嫩的肉體當生藕賣;「吃豆腐」是上海話,意思是男人把女人白嫩的肉體當豆腐吃。前者指女人賣弄風情,後者指男人心懷不軌,但語氣相對較輕,大體上屬於性騷擾的擦邊球,因此叫「吃豆腐」。
吃豆腐
豆腐白嫩,使人聯想到女人的肉體;豆腐又是「素」的,意思是並無真正的性關係。所以,吃吃豆腐,在許多男人看來沒什麼了不起。但如果碰到特別潔身自好的正派女人,也可能讓他「吃耳光」,甚至讓他「吃官司」。即便不會「吃官司」,一個釘子碰了回來,也是「吃癟」,很沒有面子。
不體面的還有「飯桶」。一個人沒有什麼用,是個「飯桶」,廣州香港叫「食塞米」,北方叫「白吃飯」;受冤枉背黑鍋,廣州香港叫「食死貓」,北方叫「吃冤枉」;被老闆或上司申斥,廣州香港叫「食貓面」,上海叫「吃排頭」;如果挨打,在上海就叫「吃生活」,而開車到路口過不去則叫「吃紅燈」。紅燈尚且可「吃」,還有什麼吃不得?
其實,不但民間話語說「吃」,官方話語也說「吃」。比如孔子說《韶樂》之美,就說「三月而不知其肉味」;孟子說義利之辨,就說「熊掌與魚不可兼得」;焦裕祿說創新的可貴,就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西漢初年,曾爆發了一場關於「湯武革命」是否合理合法的爭論。道家的發言人黃生認為,商湯周武是以下犯上,是「弒」。儒家的發言人轅固生則認為是「受天之命」。主持討論的漢景帝左右為難,完全無法表態。
肯定黃生,則高祖皇帝代秦而繼天子位也不合法;肯定轅固生,則等於承認自己這個皇帝也可以由他人取而代之。最後只好宣布: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懂味道吧?意思是說討論這個問題,猶如食有毒之馬肝,還是繞過去算了。
漢景帝劉啟
諸如此類的說法還有很多。比如思索叫「咀嚼」,體驗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見慣叫「家常便飯」,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學風浮躁叫「淺嘗輒止」,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廣泛流傳叫「膾炙人口」,改變處境叫「苦盡甘來」。
此外,如吃苦、吃虧、吃不消、吃不準、吃的開、吃裡扒外、吃不了兜著走、不吃那一套,以及生吞活剝、囫圇吞棗、秀色可餐、食古不化等等,都是見怪不怪的說法。
吃裡扒外常用來比喻貪腐
反正好事也好(吃小灶),壞事也罷(吃官司),有利也好(吃回扣),沒利也罷(吃功夫),都能吃、可吃、該吃,即便什麼都沒吃到,也是吃,比如吃啞巴虧、吃閉門羹,看來說中國文化是一種食的文化,也沒什麼大錯。
所以,別和中國人比「吃」,沒工夫和你比,真比的話,你也比不過。
推薦閱讀:
※【圖文】莫言獲獎令中國文學界沸騰 作協官員談意義
※中國銀器文化一觀
※林蔚:悍婦當道(中國青年報 2008-3-2)
※全球最美面孔100人!林允力壓劉亦菲成中國第一,宋慧喬差點就出局!
※中國十大名茶之真假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