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苑利]中秋與非遺文化

中秋習俗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因時值舊曆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的活動是以月亮為中心進行的。拜月的習俗,在上古時代就有了。月亮是因反射了太陽的光芒而呈現出皎潔的月色。因此,自遠古始人們不僅拜日,同時還拜月。這是一種對自然的信仰力量。據史料記載,早在夏、商、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拜月習俗。

中秋節從何時而起呢?據考證,中秋節起源於唐朝的賞月習俗。唐朝,可以說是一個「愛好」月亮的朝代。每到農曆的八月十五,人們都會聚在一起賞月賦詩作畫。所以在當時關於月亮的詩歌特別多,關於月亮的畫也特別多。唐朝初年,這一習俗還主要流行於上層貴族、文人墨客中,可到了唐朝中後期,這一習俗便走入尋常百姓之家。到了唐朝晚期,這一習俗開始成為一種全社會的民俗節日。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關於中秋節的文字記載,至少在漢語文獻中我們尚未發現。然而,當時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使們,已經把這一習俗帶到了東瀛日本。

到了宋朝,中秋節的習俗達到頂峰。如《夢粱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由此可見,宋朝時中秋之夜市井已經因中秋的到來而熱鬧非凡了。明清時期中秋習俗小有變化,其標誌賞月已經不再是中秋節的第一活動,取而代之的是拜月習俗風行開來。賞月與拜月是有區別的。賞月,是一項抒發雅興的活動,而拜月則是對月亮發自內心的虔誠。

說到拜月就離不開「月亮碼兒」。「月亮碼兒」就是祭拜月亮時用的月神的「神像」。為了表明圓圓的神像是月亮,人們會在「月亮碼兒」上畫上嫦娥和她的侍女,或是畫上搗葯的玉兔、桂樹和月宮。據說歷史上每到中秋,人們都會從市上請回「月亮碼兒」,傍晚時擺在院中。「月亮碼兒」的前面還要擺放供桌,上面擺上「五供」,再將代表吉祥如意的水果,如石榴、桃子等放置其上。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拜月的時候,男性是不能參加的,拜月通常由家中女性長輩主持,全家的女性及孩子雙膝跪地拜祭月神,祈求一家平安。

▲潮汕地區的中秋節習俗—拜月娘

中秋節除了賞月、拜月外,還有一些其他習俗。

中秋節的飲食,以月餅為主。有史料記載,最早的月餅狀如嚼月。相傳,這種月餅起源於商周時期的「太師餅」。芝麻、胡桃進入中國後,這些香噴噴的果仁自然成為了製作月餅的輔料,所以,這時的月餅應該就是今天的「芝麻燒餅」或是古人說的「胡餅」。到了唐代,皇帝為犒賞大臣和將士,將胡餅作為犒賞的禮物送給臣將,當時的胡餅是用模子做出來的,上面會有花紋,隨著時間的推移,胡餅中又添加了各種各樣的輔料,並成為了今天的月餅。

還有一種說法,說月餅最初只是一種祭品,專門用來祭祀月神,因為它圓圓的形狀更像月亮,月餅也因為形狀而具有了團圓的含義。

中秋節的另一習俗是一家人團聚一處分食月餅。中秋節的月餅講究的是一家人同吃一塊月餅,以此象徵家族的團圓。早年間,家家戶戶的月餅都是自己動手做的,這個過程也包含有團圓的意思。月餅的商品化在明代就已出現,當時就有製作月餅的店鋪專門販賣月餅,大戶人家的購買方式是準備好材料專門請師傅訂做,普通人家的購買方式是直接到店鋪選購。當然,月餅的品種也很多,北方、南方的月餅就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較而言,北方的月餅較硬,而南方的月餅則相對酥軟。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南北方月餅雖然漸漸趨同,但南北月餅的主要特色仍未有根本改變。

除豐富的節日飲食外,中秋節在傳承中華民族濃重的家庭觀念、家族觀念,在促進家庭團結與家族和諧等方面,也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民族的家族觀念,也正是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得到不斷強化。可以說,中秋佳節所賦予給我們的團圓意識,在增強中華民族家族認同,民族認同,進而增強整個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我們建立和諧社會的一筆重要的文化資源。

中秋習俗文化

人類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很早便產生了。據說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對日神朝迎夕送的儀式。至周,改為定期祭祀。即《周禮》所謂「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固定祭。這種原始的祭日祭月習俗發展到漢代,便出現了二月二祭太陽、七月七日祭月亮的民俗活動,由祭祀演化為節日習俗的痕迹相當明顯,反映了人類對日月星辰的崇拜之情。

中秋節,是一種皇帝祭月、文人賞月、民眾拜月的古老的民俗活動,發展至今,中秋節的習俗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

一到中秋節,人們就會不禁想起「金秋桂子,十里河香」的詩句。農曆八月十五桂花開,它不僅可以用來做佐料,讓食物芳香四溢;還可以釀酒,讓美酒十里飄香。桂樹是月亮的象徵物,在古人看來,我們看到的月亮之上的那一團黑影,便是桂樹。其實,從科學的角度看,它不過就是月球表面地勢低洼的地方。每到中秋賞月時,人們就會想到月亮上那棵桂樹有桂花落下,香氣遠飄四方。

在古老的傳說中,桂樹下還住著嫦娥和她的玉兔。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親切、善良的動物。兔子與月亮發生聯繫,最早出現在屈原作品中。如他的《天問》就有「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的追問。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懷裡,對月亮有什麼好處?這裡所說的「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為什麼古人會有這樣的追問?因為月亮在月初時是月牙,到月中時變成圓形,月末又癟了下去。這種現象既像女人懷孕,又像一個人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它周而復始,不斷輪迴。因此,月亮成了生殖與長壽的象徵。而青蛙,是一種肚子較大的時候像圓月、生殖能力強的動物,它在人們的心目中也是一種象徵長壽的動物,於是,青蛙,就和月亮在某種意義上聯繫了起來,並把它說成是月亮的化身。嫦娥升到天上後,脫身一躍化為蟾蜍,人與動物互變是神話中常見的情節,所以,蟾蜍與嫦娥互為變身,存在於月亮上,後來才出現了玉兔。隨著玉兔的出現,人們對青蛙的崇拜就比較淡化了,但又覺得蟾蜍相貌醜陋,於是玉兔就代替了它。因此,每到中秋,人們就把桂樹、玉兔、蟾蜍當成是中秋節美好的象徵。

月宮,是一個美好的地方,是一個富有詩意且令人嚮往的地方,裡面有美貌非凡的嫦娥,有芳香四溢的丹桂,有活潑可愛的玉兔,總之,它象徵著一切美好的事物。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它又極其的冷清。在上古神話中,嫦娥因偷食后羿取自西王母處的不死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宮之中。相傳,嫦娥是因偷吃仙藥被處罰至廣寒宮的,因而寂寞、冷清是對她的懲罰。這和人間的團圓熱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到了唐代,傳說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這件事惹怒了炎帝,吳剛被發配到月亮上,負責砍伐不死之樹。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砍下的枝葉就會長回樹上,受到的也是懲罰。「嫦娥奔月」與「吳剛伐桂」兩則神話所體現的既是中國古人的倫理思想,也體現了古人的陰陽理論。

在中秋這樣一個節日里,一提到月亮,總會伴隨著很多美麗的傳說。這些傳說儘管都圍繞著月亮,但主題並不完全相同。北京人過中秋講究用「月亮碼兒」,用「兔兒爺」。據老人回憶,每年八月初十後,老北京的街頭便開始有人販賣木版印刷的「月亮碼兒」和「兔兒爺」。神碼兒畫的儘管都是月亮,圖像卻並不完全相同,但有一點似乎非常統一,無論是什麼「月亮碼兒」,都必帶玉兔搗葯的圖形,很明顯,這些圖案與嫦娥奔月有關。最能點綴節日景象的是兔兒爺攤子。「兔兒爺」是老北京的稱呼。兔兒爺人形兔臉,將軍打扮。左手抱臼,右手拿杵,背插令旗,坐獅騎虎,好不威風。祭月的供品通常是月餅及各色水果,唯獨不供梨。供品上面還要插上雞冠花和帶枝毛豆。雞冠花象徵月亮里的婆娑樹,毛豆是玉兔的最愛。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兔子一生中最「威武」的一天。這一天它既可以騎在百獸之王黃老虎的身上,也可以騎在百獸之王黑老虎的身上,還可以騎在麒麟大象的身上,民間如此安排,意在表達萬象更新、太平有象的吉祥含義。

而在南方,農曆八月十五這天晚上,人們要耍「香火龍」。湖南汝城的香火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用竹片做成的一個長二三十米甚至三四十米的竹龍,上面先綁稻草,然後在稻草上插香,據說一條竹龍需要插上萬根香。夜幕降臨後,首先由一名最尊貴的客人把龍頭頂上的那炷香用火把點燃,之後人們一擁而上把所有的香點燃,然後舉龍繞境遊行。這個儀式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非常流行,也非常普遍。為什麼南方地區會流行這一習俗呢?相傳,在宋朝,南方連年征戰,又逢水災,民不聊生,鄉民便會用扎草龍燒掉以求戰亂水患。於是,便有了舉「香火龍」繞境遊行的習俗,並歷經千年流傳了下來。

▲汝城「香火龍」

傳統節日與非遺保護

中秋節的價值在哪裡?它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

歷史上的傳統節日往往都是集多種文化功能於一身的文化複合體,如歷史上的春節既有驅邪功能、祭祖功能,也有聯絡親朋情感、娛樂社會民生的功能,人們很難將這種具有多種功能的文化現象簡單地納入某一文化範疇。此外,節日還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個節日,在不同歷史時期,它的文化功能也會根據不同的社會需求而發生相應變化。隨著時代的不同,傳統節日的文化功能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八月十五中秋節實際上也具有明顯的多功能特徵。

一年有365天,我們在傳承一個民族最優秀的文化遺產的過程當中,並不是每天都同等重要。一年當中總要有那麼幾天,在傳承一個民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過程中,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而這幾天就是「傳統節日」。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傳統節日是傳承一個民族優秀飲食文化的重要平台。絕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是從古老祭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節日食俗的內涵也都會因祭祀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如正月十五、立春、端午、中秋、除夕等傳統節日,為我們傳承的元宵、春餅、粽子、月餅以及除夕大餐等節令食品,都表現出了極大的不同。這些源於祭神、祭祖以及節日飲食的節日大餐,為後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傳統節日也是傳承一個民族優秀服飾文化的重要載體。服飾有盛裝、便裝之分。所謂盛裝,是指在傳統節日中穿戴的節日服裝。從功能上看,與簡潔、明快、利落、素樸的便裝相比,雍容、華貴、繁複、講究的節日盛裝更注重文化內涵的表達與展示,它所蘊含的歷史信息、文化信息、審美信息與科技信息,也就使其具有了更為重要的歷史認識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是我們研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藝術、工藝的重要參照。如果沒有了傳統節日,節日盛裝便會因為失去這個賴以產生的平台而徹底消亡。

其三,傳統節日也是傳承各種民間手工技藝的重要載體。為烘托氣氛,每當節日到來之前,人們都會請來各業匠師,為自己營造出一個熱烈喜慶的節日氛圍。而這些節日裝潢工作又為中國民間社會的彩扎業、搭棚業、油漆業、描金業、鞭炮業、香燭業、印染業以及剪紙彩畫業等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提供一個非常廣闊的施展空間。如果取消了傳統節日,那些與傳統節日息息相關的民間手工技藝就會因功能的喪失而失去其原有活力,傳統手工技藝也會因傳統節日的消失而徹底消亡。

其四,傳統節日也是展示傳統文學藝術的重要窗口。節日源於祭儀,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傳統節慶活動,幾乎都是在古老祭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天在我們看來完全是出於娛人需要而出現的戲劇、歌舞,在古代幾乎都是出於娛神的需要而產生的。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歷史上絕大多數戲台都建在廟宇的對面。只是隨著人們原始信仰的淡化,戲台才漸漸遠離廟堂,步入鬧市,並成為娛人場所。如果沒有了傳統節日,與之相關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會因演出載體的消失而徹底消亡。

其五,傳統節日同時也是一個傳承傳統道德、傳承傳統倫理的重要場所。傳統節日分為以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節日(如祭祀山神、水神等自然神的傳統節日)和以協調人與人之間關係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節日(如祭祀祖先、圖騰以及祖師神的傳統節日)兩大類。在重構人類自然倫理觀及社會倫理觀的過程中,這兩類傳統節日確實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傳統道德日益低迷的今天,通過弘揚傳統節日來促進人與自然之關係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關係的和諧,應該是一種比較高效的和比較容易為民間社會所接受的傳統教育方式。

最重要的是,在這些傳統節日中,依附傳統節日中的道德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傳承,比如中秋節講究家庭團圓,實際上強調的是家庭的和睦、和諧;如果沒有這些傳統道德,中國的文化就會發生斷裂。如果我們都能保護好、傳承好這些傳統節日,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方能得到彰顯,我們國家文化的軟實力也會因為傳統節日這一特殊載體而得到進一步的彰顯。

文章原載於:「人民政協網」 2016年9月19日

文章來源:中國民俗學網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釣魚文化概述 - 釣魚技巧視頻免費發布_中國釣魚網_垂釣漁具商城_釣魚上網就上漁趣...
如何評價導演陳凱歌?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紅樓里的那些病人們
[i·寧德] 看到這10張圖我的內心是崩潰的,這到底是蕉城哪裡啊啊啊啊!!!
馬克思提出剩餘價值理論,那剩餘價值是什麼?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