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盜墓賊達10萬 曹操墓被視為廢坑不值一提/之二

中國盜墓賊達10萬 曹操墓被視為廢坑不值一提(3)2010年06月05日01:47大眾網-齊魯晚報黃廣華我要評論(1372) 字型大小:T|T

「望」、「聞」、「問」、「切」

尋找古墓則是一個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活,但張大軍的盜墓訣竅卻有些類似於中醫診療手法,即「望」、「聞」、「問」、「切」。

現在,盜墓的時間周期變得越來越短。

在幹了15年刑警工作並六破盜墓案的施振寶看來,如今更專業的盜墓裝備已經讓盜墓者很難再被時間和環境所牽制。

據施振寶介紹,盜墓賊分工很明確,踩點、放風、掏洞、安炮眼、摸寶貝。以往,盜一個墓耗時三到五天,炸和挖至少需要兩天,而且不能性急。如果炸出的豎井裡還充滿硝煙就下去,很可能一個都不能活著上來。所以,爆炸以後必須做好偽裝,第二天再去。「有的時候盜墓賊為了確定古墓的位置和墓葬內有無文物,往往要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月,甚至更長。」

比如,張大軍挖的邾國貴族墓葬區地面深度一般不超過5米,淺的地方也就兩三米,快的話,一個墓兩小時完全搞定。

而根據張大軍的描述,即使是一個埋在地下10米深處的墓葬,用直徑60厘米、高40厘米的「大鏟」,一個小時就能挖出一個直徑60厘米、深10米的盜洞。漢墓一般距地表12米左右,西周墓則更深,但一夜之間盜掘完成也不是沒有可能。

從這幾年警方繳獲的盜墓工具看,現代盜墓賊已經配備了更為專業的探測儀器和爆破工具,為保證洞內作業,還配有通風、通氧設備;整個過程主犯在外地用手機遙控指揮;得手後,交由專司運輸的人員迅速轉移。

尋找古墓則是一個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活,但張大軍的訣竅卻有些類似於中醫診療手法,即「望」、「聞」、「問」、「切」。

「望」即看風水,看草木。經驗豐富的盜墓者大多擅長風水之術,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由於古人迷信風水,因而多數古墓都建在「風水寶地」上,如依山面水之處,尤其是古河道的拐彎處,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此外,墓葬周圍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是盜墓者做出判斷的重要依據。比如,有古墓的地方,由於泥土曾被翻掘和踩踏,莊稼的長勢會比旁邊的差一些。

「聞」即聞氣味,依照氣味的不同來分辨某處是否有墓葬。如秦漢時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銀和硃砂用於防腐;而唐宋之後的墓葬牆壁上通常塗抹有青膏泥。這些特殊物質散發的氣味,一般人難以察覺,而盜墓者總能敏銳地辨別。「聞」的另一層含義為聽聲音。一般的大型古墓,一旦受到較大震動如空中打雷時,就能向地表傳出不同於別處的聲響。

「清朝時期的大盜墓賊焦四,就善於通過聲音來找墓。他曾在打雷時尋找墓地,根據回聲能準確判斷出墓葬位置。」張大軍對焦四很崇拜。

「問」就是踩點。盜墓者一般都能說會道,尤其善於與老人談古論今。每到一處,他們便會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的身份,拜訪當地的老人,通過交談,從當地傳說中獲取有關古墓的信息。有時他們也會通過當地史志搜羅信息。

「切」,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一是指發現古墓後,根據地表的地勢等情況,準確地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墓穴;二是打開墓中棺槨後,沒有遺漏地摸取死者身上的寶物;三是觸摸到文物後,即能判斷其為哪個朝代的文物、價值有多大等。

有時,先進的「探寶儀」也會派上用場。

「只要是金銀銅鐵鋅等金屬在地下,探寶儀就會根據不同的金屬發出不同的報警聲。」張大軍稱,找到古墓後,一般會用「洛陽鏟」在墓葬周圍密集式「扎針」,以確定古墓的長度和寬度,並根據扎針取上來的土判斷該墓是哪個朝代的,是平民墓還是貴族墓,是「生坑」還是「老盜」(已經被盜過的墓)。

「如果是『老盜』的話,就沒有乾的必要了。」張大軍說。像去年底轟動一時的曹操墓,幾乎空空如也,對盜墓團伙來說,那就是個不值得一提的「廢坑」。

「明朝時期的墓大多在山嶺的陽面,並且與土層、山崖接觸的地方,『大活』很多,漢墓及以前的墓弄出來的東西也很漂亮」。張大軍說,這些都是盜墓者最想下手的。

產業鏈

「我想,『鑒寶』類節目給了觀眾一個誤導,那就是——這個東西太值錢了,如果我沒有怎麼辦?盜墓!」

施振寶說,文物到手後,盜墓者會儘快找到安全穩妥又出手大方的買家。將文物走私出境,是他們最常用的做法。

這條產業鏈究竟快捷到什麼程度呢?

鄒城市文物旅遊局執法大隊大隊長孫志強說,盜出的好東西一小時就能出手;三天時間可以通過二次倒手出境;如果是一條龍不倒手的話,兩天到達境外。文物出境的路是暢通的,一條通過廣州、深圳海關;另一條是先將出土文物會集到河南、陝西、甘肅幾個內陸文物集散地,之後取道香港、台灣再次集散,運往世界各地。出關的辦法很多,有個人夾帶、快件郵運、集裝箱夾藏,大批量多品種走私時,還貼上「出口藝術品」、「展覽品」標籤掩人耳目。

鄒城市文物旅遊局局長邵澤水說,原先文物從古墓中盜出後,要等待「識貨者」——這是一個漫長並偶然的過程。而現在,文物一出土,便肯定意味著它有了買主,交易迅速完成。

「與過去相比,盜墓已完全產業化。」邵澤水憂心忡忡地說。

據一些報道稱,當前,全球文物收藏量達萬件以上的文物商,有3000人左右。這些不同國籍的大老闆,控制著一個複雜而嚴密的文物交易網路。從各個國家盜掘出的地下文物,經過四五次倒手,最終到達他們手上。此時,這些出自古墓的文物,已不再帶有任何「危險信號」,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炒作、拍賣,並最終被頂級藏家收藏。

而地下文物在進入合法化商業渠道之前,都有過一段長達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旅行生活。這種旅行不僅只是出入海關、二次集散,還包括在形形色色的大小老闆們之間的周遊。張大軍說,這用行話來說就是「倒手」。

孫志強表示,「倒手」是文物商販們大變魔術、規避法律風險的法寶。在盜墓產業鏈上,風險最大的是基層盜墓群體,其次是最接近盜墓者的初級市場老闆,因為他們離犯罪現場和犯罪證據最為接近。無論是在盜掘還是運輸途中案件被偵破,公安人員順藤摸瓜時,證據鏈條上最先鎖住的就是這部分人。因此,只有通過頻繁的倒手,才能抹去地下文物身上所攜帶的犯罪印記。

「一個盜墓賊,花費三天工夫,把這裡最常見的一個漢俑從50米深的地下搬運到地表面來,他十年的生計就有著落了。」杜廷永說。

不過,令一些大老闆傷神的是,近年來突飛猛進的盜掘速度帶來的文物價格貶值。由於出土的「東西」太多太快,一些文物貶值相當驚人。「一件漢陽陵的裸體陶俑,國內原來可以賣到15萬元,如今兩三百元就搞定了,境外價格也由原來的幾十萬美元跌落到六七百美元。」張大軍說。

時下,我國出現了一股全民淘寶、全民收藏的熱潮,一些主流媒體大張旗鼓地推出「鑒寶」、「收藏」節目。也有專家認為,媒體在引導民眾的文物收藏觀念和認識方面,起了誤導作用。明清文物傳世的很多,人們在地攤上、古玩店裡是可以找到民間流傳下來的真品。然而,明清之前的文物是很難流傳下來的。

「我們在『鑒寶』類節目里,包括市面上,怎麼見到了那麼多明清之前的文物?這些文物從哪來的?如果不是盜墓而來的,又如何解釋?」孫志強說。

「我想,『鑒寶』類節目給了觀眾一個誤導,那就是——這個東西太值錢了,如果我沒有怎麼辦?盜墓!唉……」話至此,孫志強長嘆一口氣,道出了一個文物工作者的無奈。

中國盜墓賊達10萬 曹操墓被視為廢坑不值一提(4)2010年06月05日01:47大眾網-齊魯晚報黃廣華我要評論(1361) 字型大小:T|T

只要找到了墓葬 盜墓賊早晚會下手

本報記者 董釗 趙慧

在我省,由於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墓葬和遺址眾多,一些田野文物成為眾多盜墓者覬覦的對象。其中,棗莊、臨沂、濟寧、菏澤等多個市,先後發生多起盜墓事件,田野文物保護形勢不容樂觀。

以棗莊為例,棗莊作為齊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流傳下來非常豐厚的歷史遺迹和豐富的運河文化,地上地下文物蘊藏極為豐富,像「北辛遺址」、「崗上遺址」,以及歷史名城「薛國故城」、「滕國故城」等,涵蓋多個時代。

棗莊現有薛國故城等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江遺址等4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泉寺等8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500餘處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田野文物被盜事件時有發生。

在臨沂市沂南縣境內,沂河、汶河、蒙河岸邊分布著大量的古代文化遺存。歷史文物多為中國歷史上的早期時代。考古證明,夏商周至三國兩晉,沂南縣歷經興廢。

沂南縣現有文物點223處,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橋、故城、石刻等,僅2005年以來就發生有影響的田野文物被盜和破壞案件十餘起: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都故城」遺址內古墓被盜掘多次。

2009年上半年,沂南縣文化局與公安局積極配合,嚴厲打擊盜掘、盜竊文物的不法分子。先後三批抓獲犯罪分子20餘人。

從該縣文物部門走訪了解情況看,蒼山某鄉鎮村民竟以盜墓為業,晝伏夜出,已經發展到團隊化、機動化;而沂南縣部分村莊也有成群的偷盜團伙。他們內外勾結,以偷盜古墓為目標。而文物管理單位的防範措施卻捉襟見肘。

菏澤境內現有龍山文化堌堆等共500餘處,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達到200多處,數量之多、布點之密,在全國獨一無二。然而盜墓事件在菏澤接連發生,這些盜墓者往往是由外地的一些不法文物商販與本地人相串通、勾結作案。

2008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在巨野縣大義鎮的一處田野里,幾個黑影忙個不停。第二天,一座高4米、寬1米的巨大墓碑呈現在眾人眼前。考古人員在大坑內看到,這塊巨大的石碑竟然是金代皇室家族「完顏氏」的墓碑。

2004年6月,菏澤開發區一漢代墓葬被嚴重盜挖。公安部門從犯罪嫌疑人家中收迴文物28件,包括龍山文化時期的貝幣,夏商時期的漏形器以及漢代的陶罐等。

2006年9月,成武縣文亭湖遺址進行開發。文亭湖遺址是古郜國的都城。其中大批青銅、貝幣、陶器等器物,在挖掘現場一度遭到哄搶。而來自菏澤周邊各地的文物販子聞風而動,最多時一度達到四五百人,附近村莊及縣城的很多旅社賓館人滿為患。

……

「我們在田野文物的管理和保護上任務很重。」據省內知名考古專家介紹,長期以來,地方財政很難拿出專項資金用于田野保護,使不少考古價值高的田野文物暴露於野外,長期無人問津或疏於管理;再者,很多地方的文物保護單位人手有限,根本抽不出人來專門看管,致使田野文物的安全性受到嚴重威脅。

截至2009年底,全省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萬餘處,其中新發現15417處。而對於田野文物的保護,是令整個考古界非常頭疼的問題。鄒城市文物旅遊局局長邵澤水說,通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僅鄒城的田野文物就有600多處,而相關文保部門工作人員只有6人。

而且根據法律,即使墓葬被盜賊挖掘,只要是沒有挖開墓門,沒有破壞墓室,文物部門是不能對該墓進行發掘,所能做的就是回填,但是這給保護工作帶來很大難度。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只要盜墓賊找到了墓葬的位置所在,他早晚會下手的。」邵澤水說。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他們毀的不是文物是歷史

齊魯晚報:「摸金校尉」(盜墓賊)自古就有,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李銘:由於我國歷史久遠,一些散落在民間的石碑、墓葬、遺址類文物古迹,藝術價值和歷史考古價值非常高,但卻常年缺乏有效看管,管理難度較大,很容易成為盜墓分子覬覦的目標。

齊魯晚報:現在的盜墓分子和以往有什麼不同?

李銘:他們善於盜大墓,團伙作案,技術級別比較高,動手之前已經掌握了大量全面的歷史文物資料,對當地的地理情況比較了解。比如,盜墓分子住在李村,他們去王村挖墓,一般由團伙成員倒班去挖。有的墓葬很深,但他們通過掌握的情況,挖出的洞往往能直達主墓群。深墓有時需要挖很多天,他們為了掩人耳目,白天將墓穴培上舊土,蓋上樹枝、塑料布等,然後將新土撒在較遠的荒郊野外。

齊魯晚報:盜墓的風險來自哪些方面?

李銘:盜墓賊一旦被發現,就將面臨法律制裁。並且,如果盜墓時判斷錯誤,很可能葬身墓穴。比如,濟南曾發現明末清初一處墓葬,墓門已經砸壞,前室東壁處有一具蜷縮的屍骨,屍體上方有被火熏過的痕迹。這說明,此人曾舉著火把進入墓葬,但對墓葬結構分析錯誤,在火把燃燒過程中缺氧窒息死亡。

齊魯晚報:為什麼還有人如此瘋狂地盜墓?

李銘:非法利益是罪魁禍首。在墓葬發掘過程中,經常發現盜墓賊的屍體。除了窒息死亡之外,還有可能是被同夥害死。早年間,盜墓賊多有「父子檔」,一般都是兒子下坑,父親在上面,而不是父親下坑,兒子在上面,這是為了防止兒子心生歹念,而父親殺子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齊魯晚報:盜墓行為對考古工作帶來哪些影響?

李銘:在盜墓分子破壞下,一些重要歷史信息很難再完整取證。說白了,這些人毀的不是文物,而是歷史。

推薦閱讀:

新中式客廳裝飾畫,中國風的設計永遠都有千年文化
中國量子技術有多厲害?
李德順:中國人不「缺德」但「缺法」
老外在中國:輕鬆掙錢、泡妞!
中國最慘皇帝:在位一個時辰,就被砍死,成為亡國之君

TAG:中國 | 曹操 | 盜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