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培訓資料之班級管理(問題生教育走向科學)

在班主任工作三大塊(班風建設,班級日常管理,問題生診療)里,問題生可能是大家談論得最多的一塊了。優秀班主任介紹經驗的時候,總要舉個轉化問題生的例子,以證明其工作的成功,平時班主任們用在問題生教育上的精力,則是非常可觀的。有的班主任對我說,他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來對付問題生了,問題生甚至把他備課的時間都擠掉了。有些班主任乾脆就把問題生稱之為「頭痛生」,分班的時候,要是自己班裡有兩個嚴重的問題生,那就「沒好日子過了」。我國自從解放後建立班主任制度以來,從來沒有減少過對問題生的關注,光名稱就有「差生,落後生,後進生,學困生,個別生,問題生」等多種。但是據我看問題生教育一直沒有走上正軌,其主要缺點是缺乏問題生診療的專門研究,經常把問題生與非問題生混為一談。對策則通常是軟硬兩手——一手是管卡壓,另一手就是哄(比如什麼賞識、招安),所謂「恩威並施」。我們的教育方法一方面簡單貧乏,陳陳相因,缺乏新意,另一方面又充滿主觀隨意性,好像全憑教師靈機一動。我們對問題生的教育,有愛心,有激情,有懷柔,有「高壓態勢」,有「絕招」,有「偏方」,有「錦囊妙計」,然而很少有科學性。

問題生的界定及分類

一、什麼是問題生

我對問題生的界定是:「品德、學習態度、習慣、心理等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而且用常規教育手段不能解決其問題的學生,才是問題生。」這個定義指出了問題生的主要特點:他們的問題不是常規教育手段所能解決的。也就是說,通過一般的表揚、關愛、批評、寫檢查、請家長能解決問題的學生,其實不算問題生。問題生不等於「有問題的學生」,他們應該是有嚴重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只有通過個案診療才可能解決。

二、問題生的分類

1、橫向分類(從問題類型上分)

(1)不良行為習慣型

有的嚴重小說小動,有的愛接老師下茬,馬馬虎虎,磨磨蹭蹭,站沒站樣,坐沒坐樣,沒有禮貌,不懂規矩,遲到早退,招三惹四,五分鐘熱氣,不積极參加集體活動。他們一般對老師並沒有敵意,只是管不住自己。學習成績問題不大,品德方面也沒有大問題。但是這種學生會給教師帶來無窮的麻煩,很讓人頭痛。如果說人們對品德型問題生的主要印象是「壞」,對心理型問題生的主要印象是「怪」,那麼對行為習慣性問題生的主要印象就是「賴」。這種學生往往知錯認錯,但是屢教不改。他們有的顯得很幼稚,「純天然」。這種問題生的數量,無論在小學還是中學,都比較多,是問題生的主力。

凡屬習慣問題,根子幾乎都在家庭。他們的問題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誤造成的,他們的毛病主要是家長慣出來的,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已經形成壞習慣了,很難改正。解決這類問題,除了一般性的班級管理和教育之外,還必須進行個案診療。最好能找到其家庭教育具體的「失誤點」,讓家長自覺調整,幫助孩子進步。這在小學很有效,中學因為孩子已經長大,毛病積習已深,家長失去權威,效果較差,但有家長配合總比沒有強。為此,教師必須掌握指導家庭教育的專業技術。只會給家長打電話告狀是不行的,要學會診斷其家庭教育的問題,而且能給家長「出招」。當然也要給學生「出招」,因為這種學生都並非願意如此,他們只是太習慣做錯事了,意志薄弱。他們往往一副很無助,很無奈的樣子。

育行為習慣型問題生特別需要耐心,因為這種事不可能立竿見影,只能慢慢來。可是如今的學校評價體系往往違反教育規律,追求所謂「業績」,逼得教師急於求成,和學生較勁。學生力不從心,結果信心喪失,破罐破摔,或者惱羞成怒,與教師對立,釀成很多事端。其實如果學校不那麼急於事功,這種學生中很多人是可以慢慢進步的。

(2)厭學型

這類學生的主要問題是不學習,不聽講不寫作業,一上課就蔫,一下課就來精神,對有關學習的話題過敏,老師同學提起來就煩,家長提起來就急。其精力都用在非學習方面,有的搞體育活動,有的追星,有的追時髦髮型服裝,有的拚命消費,有的早戀,有的迷戀青春文學,有的迷戀網路,有的乾脆輟學。他們的成績,自然都是很差的,但也有的個別學科成績不錯,但總分很低,屬於嚴重偏科。這種學生除了不聽講不寫作業之外,其他方面紀律問題不大,品德方面亦無大問題,其中不少人甚至可以說「只要不談學習,就是好孩子。」

一般教師對他們的看法只是一個字——「懶」,認為他們是有潛力的,挺聰明的腦袋瓜,就是不用。其實事情遠不是這樣簡單。其中有些人是過去知識漏洞太多了,基礎太差了;有些人是智力類型比較特殊,不適應一般的教學方法;有些則是智商不夠;有的是因為早期學習受過嚴重挫折,灰心了;還有的是從小家長催逼太緊,孩子以不學習來對抗家長;其中只有一部分人確實是因為懶惰,而這懶惰肯定是多年形成的。要對症下藥,很需要一番診斷的功夫。

這類問題生,中學比小學多,總起來看比不良習慣型的問題生要少一點。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問題生不穩定。因為學生的正業是學習,不務正業者必然要旁騖,於是就可能學壞。所以厭學型問題生很容易轉化成不良習慣型、心理障礙型,甚至品德型問題生。有的學生始終厭學,但始終沒有變壞,對這種問題生,班主任一般是同情的,而且經驗告訴我們,他們長大後,往往有說得過去的前途,不會成為社會不良分子。

(3)心理障礙型

主要問題在心理方面。如自閉,自戀,憂鬱,退縮,躁動,攻擊行為,無法集中注意力,多疑,無法與他人溝通,等等。外向的有紀律問題,內向的不違反紀律。學習成績多數不好。品德方面並無劣跡,有些問題貌似品德問題,細分析不是。

心理型問題生給人的感覺是「怪」。他們的行為違反常態,不符合一般學生的邏輯,令人費解。心理型問題生的思維方式與眾不同。這些問題往往與遺傳、家庭教育、童年經歷有關。心理型的問題生比品德型問題生比例相對要大一些,但是無論在小學還是中學,都不佔問題學生的多數。現在的問題是很多老師往往很輕率地判斷學生為心理問題生,給學生造成傷害。比如學生上課愛小說小動,教師就隨便說他有「多動症」,而且讓家長帶他上醫院,這是很莽撞的。想當初教師沒聽說過心理治療這個詞的時候,把一切問題都說成是資產階級思想影響、「四人幫」的流毒,一旦學會了幾個心理學名詞,就滿眼都是心理疾病,看誰都像「多動症」。這太缺乏分析了,實際上也還是亂貼標籤。

教育心理問題生的時候,教師的角色類似心理醫生,要求教師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找到他的「情結」,才能解決問題。但不是每個教師都有這種能力的。如果解決不了,應該請教學校心理教師或者去看醫生。

(4)品德型

主要問題在品德方面。打架罵人,欺負同學,劫錢,小偷小摸,抽煙喝酒,與異性有不正當交往,離家出走,不孝順父母。多數學習成績不好,紀律不好。這類學生多是「邊緣生」,往往一隻腳在學校,另一隻腳在社會。他們給教師的突出印象是「壞」。這類學生往往有小群體,而且和社會上的不良分子有聯繫。他們對教師一般有敵意,或者虛與委蛇。學生則害怕他們。這種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往往與社會不良人等相通,他們已經有了反社會的價值觀,或者有了這種傾向,只是因為羽毛未豐,所以尚在學校里興風作浪,一旦時機成熟,就會輟學走上社會,進入不良分子甚至犯罪分子的行列。這種學生一般來源於破碎家庭、道德不良家庭、家庭教育嚴重失誤家庭。他們破壞性很大,教育起來很困難。必要時需要給予紀律處分。

教育這種學生的時候,教師既是醫生,又是戰士。如果這種學生總是挑戰學校紀律和教師權威,你就首先要把他打敗,然後才談得到教育。他們往往軟硬不吃,對付他們有時需要一點兵法,需要一點謀略,需要某些特殊手段。教育這種學生,最考驗教師的社會經驗是否豐富,因為這是一些提前畸形社會化的人,教師書生氣十足,只能敗在他們手下,是會被他們看不起的。小學低年級沒有此類問題生,高年級只偶爾出現,中學比例有所增加,但始終是問題生中的少數。我沒有統計數字,據我的估計,在普通中學,他們不會超過問題生的五分之一。職高比例可能稍大一些,重點高中比例會小一些。

在的問題是,很多老師動不動就把出毛病的學生看成品德問題,擴大打擊面,而對真正的品德型問題生又束手無策,結果只能助長歪風。此類學生一般不適合「招安」,不能輕易安排他們做小幹部,否則可能毀壞班風,甚至架空班主任。

(5)「好學生」型

這類問題生是「隱性」的,班主任沒有相當的專業能力,沒有足夠的教育經驗和社會經驗,沒有一定的洞察力,看不出他們是問題生,相反,會認為他們是令人滿意、令人放心的好學生。各方面都不錯,毛病處於隱蔽狀態,常見問題有:雙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虛榮心過強,抗挫折能力極差。這種孩子有時會突然惹出大事,如早戀,出走,犯罪,自殺。

一般班主任只有在這種好學生成績突然下滑或者惹出事端(如打架、早戀)的時候才會引起警惕,其實他們的問題徵兆是很多的。適當進行心理測驗(比如詞語聯想,回憶早期記憶,釋夢)是可以及時發現他們的問題的。這類學生的問題比較特殊,需要另外的專門論述,這裡就不多說了。以上分類仍是比較粗糙的,而且事實上很多問題生都是「複合型」的。還有,問題生類別也是可以轉化的。前面說過厭學型問題生容易轉化成不良習慣型、心理障礙型,甚至品德型問題生,行為習慣型的問題生如果總是不能進步,也有可能因為長期受挫而轉化成心理問題生,或者接近不良少年,變成品德型問題生。

2、縱向分類(從問題嚴重程度上分)

(1)輕度

這類問題生生活學習基本能隨上大溜,對集體沒有很大破壞作用,老師的教育時有效果,家長沒有完全失控。他們的問題,班主任可能用個案診療與常規教育手段結合的方式解決。

(2)中度

對學校生活已經很不適應,跟不上多數同學,心情焦慮痛苦,對集體破壞作用較大,抵觸教育,但是心還沒有完全離開校園。家長基本失控。這種問題生的問題,常規教育手段不起作用,光靠班主任進行個案診療也難以解決,需要學校介入、專家指導或介入。

(3)重度

他們一般是邊緣生,徘徊在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之間,或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或已經輟學,心已經不在學校。家長完全失控。這種問題生的問題,不但班主任,即使學校也已經很難單獨解決,需要社會工作者、醫院、公安機關介入,專家診療。可見,本書所說的問題生教育,指的主要是輕度和中度的學生,重度問題生基本上不屬於學校的工作範圍。讓我們舉兩個例子說明這三種程度的差別。

比如上課不注意聽講。成績差,但品德沒有大問題,也未發現明顯的心理障礙,這屬於厭學型問題生。如果他還能參加各項集體活動,不大和老師作對,教師的教育能夠聽進去,說一次能好幾天,然後再反覆,成績有時候有點進步。家長的話,似聽非聽,或者陽奉陰違,但尚未拉開架勢和家長作對,問他願不願意上學,回答是「願意」。這種學生,屬於輕度的厭學型問題生。如果發現他每日情緒不好,經常發脾氣,用極不耐煩或敵視的眼光回應教師的教育,對班集體的各種活動沒有興趣,不理睬家長,經常頂撞家長而家長束手無策,但是對紀律處分仍有所畏懼,則屬於中度厭學型問題生。如果經常逃學去玩,或者賴在家裡拒絕上學,刀槍不入,軟硬不吃,處分無所謂,不但不怕家長,而且企圖用出走等手段控制家長,家長反而怕他,則這種學生就屬於重度厭學型問題生了。

比如早戀。寫小條,發簡訊,煲電話粥,偷約異性見面,成績下降,心猿意馬,但大體能遵守學校制度,以上各種活動均偷偷進行,不敢讓老師和家長知道,一旦被班主任發現,面有愧色,並無其他品德問題,也未見其他心理異常……這種情況,屬於輕度不良行為習慣型問題生。若其早戀已經半公開,每日主要精力用來聯絡異性,學校教育無效,有時不惜違反學校紀律和異性見面,但是仍然不敢讓家長知道,害怕紀律處分,對成績下降尚存憂慮……這種學生,屬於中度不良行為習慣型問題生。若公然出雙入對,在校園中有過分親昵的舉止,對早戀供認不諱,成績不成績無所謂,不怕處分,與家長撕破臉皮,甚至雙雙出走……這就屬於重度不良行為習慣型問題生了。

目前班主任對問題生普遍沒有分類的習慣和能力,所以他們經常是盲目亂抓。有些班主任把大量精力放在重度問題生上(因為他們的問題刺眼),對輕度問題生卻沒有時間教育,這實際上是該做的沒做,不該做的瞎忙,正好把勁使錯了地方,浪費了精力和感情。他們應該把重度問題生交給專家去處理,自己全力抓輕度和中度問題生。當然,現在很難找到這種專家。那怎麼辦?應該穩住重度問題生(這也需要一些技巧,但並不難學),不去捅馬蜂窩,以抽出精力去做真正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裡的關鍵是診斷。我們希望班主任都有診斷能力和分類能力,我們也應該朝這個方向培訓班主任,但是我們不能如此苛求班主任。所以我們就希望各地區應該有專家組,各學校都應有一兩位「校園專家」,以幫助班主任鑒定問題生的問題類型和問題程度。組織要配套,人員要配套,措施要配套。學校主管教育的副校長,德育主任,政教處教師,心理教師比較適合做這種專家,但要經過切實的專業培訓,特別是案例式培訓。簡單地聽專家講幾堂課、讀幾本書是不行的。

里還涉及到一個評價問題。某班級有一個中度問題生,兩個輕度問題生,另一個班級則有兩個重度問題生,三個中度問題生。能用同樣的日常管理標準評價這兩個班主任的工作業績和工作能力嗎?不能。那是不公平的。所以評價班主任工作主要應該由真正內行的專家來進行,絕不能只看表面效果。目前的一刀切的簡單行政評價下面,有大批的「冤案」,而且這種評價恰好在引導班主任不動腦筋地拚命蠻幹,使教育日益遠離科學。

問題生診療的步驟及方法

1、先鑒定誰是問題生,誰不是問題生。

由於心中沒有比較明確的問題生定義,班主任就容易把問題生等同於「有問題的學生」,又不注意分析問題的輕重緩急,誰的毛病讓我看見誰就是問題生,誰撞到我槍口上誰就是問題生,所以在許多班主任那裡,問題生都擴大化了,實際上沒有那麼多。有的老師把學習成績排在後面的學生都看成問題生,那更是不對的,問題生雖然多數學習成績不好,但學習成績不好並不是問題生的主要標誌。比如一個40人的班級,問題生一般是不會超過3、4個的。當然,這只是一個很粗略的估計而已。確定問題生不是評選三好生,不可以按比例「推出」,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有多少就是多少。

確定誰是問題生,我看最少要觀察研究一個月,主要看用常規教育方式能不能使其有所進步,如果不能,那就可以初步判斷為問題生。我主張各學校在本地區專家或校園專家的主持下,每半個學期開一次問題學生鑒定會,由班主任介紹「問題生候選人」的情況,大家鑒定一下,誰確實是問題生,把不是問題生的學生篩出去。

這種討論實際上就是教育科學研討會,當然可能發生爭論。比如你認為此生屬於問題生,我認為不是;你認為此生是品德型問題生,我認為是心理障礙型問題生;你認為此生是重度問題生,我認為只不過是中度。這種爭論本身就是很好的思維訓練,而且可以促進教師反思。比如有班主任聲稱某學生屢教不改,顯然屬於問題生,但是卻發現對他的「屢教」很有毛病,此種情況是很常見的。一位教師眼中的問題生,到另一位教師手裡並沒有多大問題,那就不能輕易確定此生是問題生。有些問題生是班主任不正確的「屢教」「製造」出來的。班主任運用常規教育手段的時候有失誤,不該表揚他表揚,不該批評他亂批評,把小問題弄大了。大家正可以藉此機會建議他有所改進。討論有專家參加,估計對大部分學生可以形成共識,少數學生,可以再議。退一萬步說,即使這種討論在多數學生問題上達不到共識,也可以加深與會者對問題生的認識。討論的結果重要,討論的過程更重要。探討問題生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班主任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

2、確定誰是問題生之後,再鑒定問題程度。

這種鑒定會議還有一個任務是,同時確定(當然是初步確定)各位問題生的問題程度,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這樣班主任就能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做到的(輕度和中度的問題生),學校領導也就可以知道哪些學生的問題是需要校方介入幫助的(中度問題生),哪些是需要向社會和專家求援的(重度問題生)。如此一定會減少很多盲目性,有鋼使在刀刃上,一提高工作效率。

3、再看問題生對班集體的破壞程度和問題本身的危險程度,以決定工作的輕重緩急。

以上的工作主要是做到心中有數,具體工作還在後面。問題生教育,大量的工作還是要靠班主任,而班主任不能孤立看某個問題生,他要在整個班級建設的大背景下觀察問題生的教育,他必須有全局觀念。比如某個問題生問題比較嚴重,但是對班集體的破壞作用不大,另一個問題生問題性質不算嚴重,但是影響他人比較厲害,班主任在衡量輕重緩急之後,就可能優先診療後一個同學。再比如某個心理障礙性問題生對班集體毫無破壞作用,但是面臨自殺危險,那就無論如何先要解決他的問題,救人要緊。這裡是兩個標準:對班級體的破壞程度和問題本身的危險程度。有些班主任還有另一個標準,就是看「對我的態度」,只要你對我態度不好,不聽我的,小事也是大事,反之,大事也可以化小,愚以為這種情緒化的做法是不恰當的。

4、診療的前提是全面了解情況

了解情況時,橫向,要了解學生各方面的表現,注意千萬不要只看他在某一學科的表現,更不可以只看他在班主任面前的表現;縱向,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比如中學生,就一定要問問他在小學幼兒園時的表現,更要注意他六歲以前跟誰在一起,那時的性格特徵。了解學生在校情況,最常用的方法自然是觀察法。但是請各位班主任注意,千萬不要迷信自己的眼睛。教師和學生接觸,一般都是在正式場合,上課呀,學校組織的活動呀,等等。其實學生的性格最真實的表現,往往在非正式場合看得更清楚,在同齡人中看得更清楚,在遊戲中看得更清楚,而後一種觀察視角一般是教師所缺乏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學生出了事情,教師驚詫莫名,百思不得其解,而同學卻覺得不奇怪,因為學生知道他的底細,教師是被蒙在鼓裡的。無論成人還是孩子,在正式場合的表現,在上司面前的表現,總難免有些演戲的成分,有些人還演得很熟練,所以,從「官方」角度往往最不能得到真實情況。採用觀察法,要特別注意學生在非正式場合的表現,還要注意通過學生了解學生。學生有學生的視角,他們的觀察往往對教師幫助很大。

觀察法之外,也可以適當搞點心理測驗。我常用的心理測試方法是問卷法,還有,小學生用畫圖法,中學生用詞語聯想法,中小學生都可用早期記憶回憶法和釋夢法。

5、提出假設,初步確診

了解大量情況之後,對這些材料進行邏輯的思考,就可以提出一些假設,實際上就是猜想,估計這個孩子可能是什麼問題。問題生經常發生的問題有多種,每一種問題(例如上課不注意聽講)產生的原因也有多種。一個優秀教師必須做到這樣:一發生問題,他腦子裡就像打開一個電腦文件一樣,彈出有關這個問題的多種可能原因(假設),一條一條擺在那裡。有了這樣一個參照文件,教師就可以把眼前的學生和這個文件上的描述一一比對,如果發現有吻合之處,該生可能就屬於這一類學生,那麼自然也就可以初步確診了。

確診時,一定要不停地從各個角度反駁自己的初步結論,使它合乎邏輯,經得起推敲和質疑某種問題可能有幾種產生的原因,病灶通常在什麼地方,這屬於班主任基本的專業知識,可惜現在班主任很少有這種系統的專業知識,師範學校也不教。有一次我到醫院去看病,見一個年輕的醫生手裡拿著一本厚厚的《診斷學》在讀,我想,為什麼我們班主任手裡就沒有這種專業技術書籍呢?難道班主任專業知識只能靠班主任自己獨立摸索嗎?這樣摸索,一輩子能積累多少經驗?等到有點譜,也該退休了。我想這是我們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失職。拙著《問題學生診療手冊》(2005年),就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寫作的。其中涉及了 1、頂撞老師 2、嚴重小說小動 3、經常性遲到 4、同學衝突 5、不注意聽講 6、不完成作業 7、馬虎 8、偏科 9、早戀 10、偷拿錢物 11、迷戀網路 12、暴力傾向 13、離家出走 14、自殺傾向等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分析了產生的多種原因(假設),提出了對策。這是建立班主任專業知識體系的一個嘗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參考。

6、評估家庭教育能起的作用

幾乎每個問題生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可以說問題生正是問題家庭的合邏輯的產品,所以解決問題生的問題,躲不開家庭教育指導,這也就是新時期班主任角色必須增加一項「家庭教育指導者」的原因。你不指導家庭教育,問題家庭(這種家庭呈增加趨勢,至少到目前為止沒看到這種趨勢在減緩)就要給你製造問題學生,你診療問題生的時候,如果沒有家長配合,療效就會大打折扣。

7、拿出診療方案

確診後,一定要有具體的、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的治療措施。班主任面對一個具體問題時,一定要注意「這一個」的特點,即使他具備某一類學生的典型特點,符合一般規律,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微調,大同之外要有小異。總之,在確診之後,開出的藥方最好只適合他一個人和他的特殊家庭。

8、必須根據治療效果的反饋來評估自己的診療,並隨時準備修正之。任何醫生都不敢保證自己開的藥方絕對準確,他會根據醫療效果的反饋來調整自己的治療方案,或增減藥量,或改動藥方,甚至推翻原有結論重新診斷。班主任處理問題生的問題,也是這樣。採取措施之後,要密切注意學生的動態,觀察治療效果,以便隨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措施。要特別注意的是,教育與醫療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教育一般收效要比醫療慢得多,而且影響教育的因素更複雜,所以,當教育沒能很快取得成果的時候,教育者不要輕言失敗,要從多個角度仔細研究後再做結論。

現在我們把今天講的內容綜合一下,大家回憶回憶,我們一開始說的是問題生的定義,界定,到底什麼是問題生,然後我們就給問題生做一下分類,橫著分了五類,縱著分了三種程度,然後我們就說診療,診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從開始確定誰是問題生,誰是什麼程度,然後確定怎麼做,了解情況,提出假設,進行診斷,採取措施,反饋,修正自己的方案。

推薦閱讀:

每一天,在路上......
愛的教育不能「熊」(域外聽風)
「譯林採擷」孩子的成長密碼
以色列重視家庭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薦讀)

TAG:教育 | 科學 | 管理 | 班主任 | 班級 | 培訓 | 班級管理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