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龍《談骨氣》設計及部分實錄 中_為您服務教育網
06-15
師:你的語感很準確。下面大家討論一下,作者是怎樣論證這個觀點的。 生:作者在提出論點後,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具體說明什麼是骨氣。第3、4段從歷史、傳統的角度進一步肯定了中國人的骨氣以及我們今天對待骨氣的原則:對歷史上有骨氣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 生:從第5段開始,作者用了三個具體的例子證明了「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這就支持了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生:課文最後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話的積極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無產階級骨氣的內容,既總結全文,又發出號召。 生:我有一個問題:作者所列舉的三個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後排列,應該是:餓人、文天祥、聞一多。但作者卻沒有這樣排列,為什麼? 師:問題提得很好。誰能回答? 生: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三個人物完全是與孟子的三句話一一照應的:文天祥多次拒絕元朝高官厚祿的誘惑,這是「富貴不能淫」;餓人直至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這是「貧賤不能移」;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死不屈,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個人物按年代前後排列,就跟三句話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亂了。 生:我認為,這篇文章的思路,從優點說,比較嚴謹;但同時也顯得有些呆板,讀起來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學表示贊同) 師:同學們很會讀文章,我也同意這位同學對本文優缺點的看法。這是一篇寫得「規規矩矩」的議論文,比較適合於初次接觸議論文的人學習,放在初中三年級學習,確實嫌「淺」了,顯得不耐咀嚼。但是我們如果把它作為一個思考的對象,仍然是可以學出趣味來的。下一課我們就來做這件事。 五、布置作業: 作者列舉的三個事實論據,涉及到三個人物,請同學們到圖書館或網路上查找以下資料:1、文天祥《過零丁洋》;2、「嗟來之食」的故事出處;3、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中有關聞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興趣的其他資料。(找到資料後,有條件的同學可用電腦製作幻燈片)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討論、理解本文的論證過程,要求在關鍵處都能問個「為什麼」;在充分了解本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的基礎上,聯繫網上的批評文章,獨立思考,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發表意見要求觀點鮮明,理由充足。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業。 學生交流作業: (一)文天祥《過零丁洋》(學生背誦) (二)《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飢者而食之。有飢者,蒙袂、輯履,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由學生作口頭解釋) (三)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二、學生就「為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論證)的問題展開討論: 師:經過上面的討論,同學們已從整體上理解、把握全文內容,還找到了課文涉及的一些資料。這是閱讀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請大家再細讀文章,要求在關鍵處都問個「為什麼」,這樣也許可以把本來較「淺」的文章讀出一點「深」意來。 生:我提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把餓人作為「貧賤不能移」的例證?我認為與其舉餓人為例,還不如用朱自清的事例好。理由是:1、文中的另兩個例證(文天祥和聞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實人物,餓人卻無名無姓,也許只是寓言中虛構的人物,夾在中間似乎有些不大相稱;2、朱自清的生活年代離我們很近,事迹真實可信,對讀者更有教育意義。 師:這個問題很有討論的價值,請大家發表高見。(不少同學贊成把餓人的例子換成朱自清) 生:我不同意大家的意見。我認為文章選用什麼例子,應該由寫作的目的來定。作者寫這篇文章,目的是要證明「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文章選取的三個人物正好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時代:那個餓人大概是奴隸社會的,文天祥是封建社會的,聞一多則是國民黨統治下的現代,這就證明了「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作者的舉例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把餓人換成朱自清,就跟作者的寫作目的相悖了。 生:我同意,再想補充一點理由: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談中國人的骨氣,舉的就是聞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如果吳晗也舉同樣的兩個人為例,那不是有抄襲的嫌疑了嗎? 生:說吳晗抄襲,說得太嚴重了,但我認為這篇《談骨氣》至少是一篇沒有什麼創見的文章。如果把它和毛澤東《別了,…》中的那段文字比較一下,就會發現《談骨氣》從論題的確定、論點的提出到論證的整個思路,都是「借用」別人的。 師:我真為同學們眼光的敏銳性高興!中國過去的文人寫文章,有個很壞的「傳統」,叫做「代聖人立言」,自己沒有思想,寫文章只是為了闡發聖人的言論。這篇《談骨氣》也不能不帶有這樣的烙印。不過我相信,吳晗如泉下有知,一定會以學者的寬大胸懷,為同學們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和敢於向名家挑戰的勇氣而暗暗喝彩的。 這裡順便向同學們介紹一點有關吳晗的情況。 吳晗(1909-1969),著名歷史學家。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和聞一多都是站在鬥爭最前沿反對國民黨統治的民主戰士,聞被人稱為「獅子」,吳被人稱為「老虎」,可見兩人鬥爭的勇猛。 1959年4月,毛澤東針對幹部中不敢講真話的問題,提倡學習海瑞「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精神。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積極「響應號召」,於6月間發表了《海瑞罵皇帝》一文。之後,又相繼寫出《論海瑞》、《海瑞罷官》等文章和劇本。但他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的劇本《海瑞罷官》,竟會被誣陷為「大毒草」,並成為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文革」期間,他先被揪斗批判,後投入監獄,在殘酷折磨之下,於1969年10月11日自殺(一說吐血而死),最後以付出生命的代價維護了人格的尊嚴。吳晗和聞一多一樣,也可以說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這也許正是這篇文章寫得較有感情的原因所在。 就網上的批評文章進行討論: 師:下面是不是請同學們就那篇網上的批評文章談談看法? (學生髮表看法。多數同學贊同批評文章的觀點,認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句話是有不嚴密的毛病,因為中國人有好有壞,不能一概而論;少數同學認為這句話中的「中國人」顯然並不指所有的中國人,這是不言而喻的,吳晗是位著名學者,不可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兩種觀點,都能言之成理,各不相讓。他們都希望老師「給個說法」。) 師:看來,同學們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對「中國人」這個概念的理解上。我不想當裁判,只想提供一點資料,究竟誰是誰非,請同學們自己拿主意。 魯迅有兩篇選進高中語文課本的文章,也都說到了「中國人」,對我們判斷是非也許有幫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行業應用價值深度報告
※論文大燜鍋:JEH論文速遞?污水凈化的長期影響
※三識白骨精
※2018年一心設計教育獎學金制度
※通識教育包含哪幾方面內容?個人如何進行自己的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