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余光中去世:所有的「鄉愁」,最後都將魂歸故里 | 人物特寫

今天(12月14日)上午,著名詩人、學者余光中先生因病辭世。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是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和優秀翻譯家,作家梁實秋曾稱讚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創作我們熟悉的那首《鄉愁》時,余光中才21歲,那時,他讀過一些中國的古典名著,小說以及地方戲曲,自己身上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已然非常深入。他嚮往唐詩里那種洋溢著「菊香與蘭香」的中國,曾說自己不會輕易拋棄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1966年,不到四十歲的余光中寫下《當我死時》。詩中,他仍無時不刻記掛著家鄉: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如今,願詩人魂歸故里,完成畢生的夙願。

鄉 愁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9歲因戰亂而逃離故鄉,母親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擔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後來又輾轉避難於重慶。在巴山蜀水深處,余光中度過了中學時代。當時的四川戰火籠罩,交通封鎖,反倒是海的那邊,遙不可及,自由遼闊,充滿魅力。十幾歲的余光中一心嚮往的是逃離這個閉塞落後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正是為了這個夙願,余光中在考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外文系,他覺得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徑。同時考取金陵大學與北京大學外文系的余光中,因為母親的挽留,選擇留在南京。1947年,余光中就讀金陵大學外文系。原以為可以就此駐足故鄉,卻沒料到迎來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為戰爭,余光中輾轉南下,直至定居台灣。

1951年,余光中與父母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寫下《鄉愁》。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余光中近年出現在公眾視野里時,屢屢被問及他的鄉愁。

鄉 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1992年,余光中應邀來到北京,雖然不是小時候的故鄉,但看到的京城衚衕、故宮和梁啟超故居,還是十分親切。他真正回故鄉是2000年,當時余光中第一次回到闊別多年的母校南京大學,感慨萬千。

余老說:「雖然出生之地已到處高樓大廈,但也不乏依然故我的江南人家,以及庭院里生長著的一株株桂樹枝葉茂密,它讓我聞到了小時候的桂花香味,只是再也尋覓不到兒時捉迷藏的小夥伴了。」

品 性

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舊的人。他不煙不酒,一杯茶足矣,過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機械得連吃飯都上固定的餐館,點菜都是千篇一律。他是當年辦《文學雜誌》的朋友中唯一一個不上牌桌的人。他不想見那些不必見的人,因為他既不求官,也不競選。

對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納,在香港七年,他的家幾近成為台灣會館,人稱「沙田孟嘗君」。對話不投機者,則三句嫌多,道不同不與為謀。但他確實又是一位冷麵熱心者,很會善解人意,樂於提攜有才情的朋友與後學。

余光中文章寫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職的台灣高雄中山大學,校長把他當作鎮校之寶,請他在運動衫、雨傘上題字,以贈來賓。在他退休後仍熱情挽留,作為學校的「門臉」,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無往而不勝。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歡在媒體上晃來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義者,追求心靈一片凈土。

1996年,余光中應邀到四川大學講學,有幾位研究生拿出他的詩集請他簽名題詞。當有人指出某本書是山東某出版社盜印時,余光中幽默地說:「山東出聖人,又出響馬嘛。」把幽默當作是荒謬的解藥。

愛 情

余光中在台灣大學念大三的時候,與患病輟學在家的表妹范我存相愛。當墜入愛河不能自拔時,他曾用一把小刀,在自己院子里的楓樹榦上,刻下「YLM」三個英文字首,Y代表余本人,L代表情愛,M是范我存。余光中還曾為范我存寫下這樣的詩句:

一朵瘦瘦的水仙,婀娜飄逸,羞赧而閃爍,蒼白而疲弱,抵抗著令人早熟的肺病,夢想著文學與愛情,無依無助,孤注一擲地向我走來……

28歲時,余光中娶了范我存。那時候,他們來往已近六年。後來家裡又添了三姐妹。余光中細說自己與五個女人為伍,戲稱余宅是「女生宿舍」,他是「舍監」……他的諧趣盡現在他的洋洋洒洒文字中,《我的四個假想敵》清淡中蘊深情,讀之無不捧腹、噴飯!

幸福的一家六口

夫妻倆一輩子伉儷情深、相敬如賓。有一次,在南京大學做講座。這次講座很有意思,余光中要和學子們談談愛情。「愛情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一位老詩人也可以談一談吧。」他是詩人,談愛情,自是少不了談情詩。「杜甫一輩子只寫了一兩首詩給太太。真是掃興啊!」他說,「我就不一樣了,我寫給太太的就多多了。我比杜甫浪漫多了吧!」彼時,台下有許多聽眾,范我存也在其中。

永遠,我等

如果早晨聽見你傾吐,最美的

那動詞,如果當晚就死去

我又何懼?當我愛時

必愛得凄楚,若不能愛得華麗

你的美無端地將我劈傷,今夏

只要伸臂,便有奇蹟降落

在攤開的手掌,便有你的降落

在我的掌心,蓮的掌心

例如夏末的黃昏,面對滿池清芬

面對靜靜自燃的靈魂

究竟哪一朵,哪一朵會答應我

如果呼你的小名?

「她的優點很多,」余光中說,「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們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業、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們不但有共同的興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麼會不穩固呢?」

關於婚姻,余光中還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他認為「婚姻是一種妥協的藝術,是一對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

寫 作

從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余光中曾經三次留學或任教於美國。在美國的這些時光,他看到了電視,看到了超市,學會了開車,而且,他喜歡上了披頭士和鮑勃·迪倫,這是世界文化的基層。他寫過一首詩《江湖上》。「一片大陸,算不算你的國?/一個島,算不算你的家?/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輩子,算不算永遠?/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最後的疊句出自於鮑勃·迪倫那首廣為人知的《Blowin』in the Wind》。

儘管如此,余光中的寫作一直處於傳統與現代的平衡之中。他的專業是外文,但中文底子極好。他經常會提起李白和杜甫,又會提起濟慈和弗羅斯特。

在《逍遙遊》後記里,他寫道:「在《逍遙遊》、《鬼雨》一類的作品裡,我倒當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丹來。我嘗試在這一類作品裡,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併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我的理想是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

寫在最後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整個詩壇30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呼吸在當今,卻已經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醒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推薦閱讀:

新版《紅樓夢》俊男美女特寫
特寫:林鄭月娥閃電戰先聲奪人
香港佔中輸給了一個女人|特寫「香港鐵娘子」林鄭月娥
20個蜂鳥特寫
圖文:影人特寫劉德華 引領風潮三十載

TAG:人物 | 詩人 | 去世 | 鄉愁 | 余光中 | 特寫 | 余光中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