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扎堆海外建廠 國內需求減少或逼奶農殺牛
隨著伊利、蒙牛、雅士利等乳品企業到國外投資建廠,乳業國際化開始受到社會的關注。然而,業界人士也認為,乳業巨頭扎堆海外建廠將制約行業的發展。
12月3日,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乳業巨頭海外市場大手筆投資建廠,無疑將減少對國內奶源的使用,用手段將奶價降下來逼迫奶農「殺牛倒奶」,退出奶牛養殖行業,對國內奶業來說是一種自殺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國內乳業巨頭紛紛布局紐西蘭等海外市場時,紐西蘭乳製品巨頭恆天然卻加快了在中國市場的牧場建設速度。分析人士認為,紐西蘭國土面積有限,已然不能滿足恆天然的要求。一方面是國內乳企巨頭扎堆擠向國外,另一方面卻是國際乳企來到國內搶奪牧場資源,這一匪夷所思的現象說明了什麼?國內乳企為何扎堆擠向國外市場?海外建廠對整個國內乳品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扎堆海外「鍍金」
11月17日,大康牧業(002505.SZ)公司發布了關於收購併改造紐西蘭克拉法牧場和洛岑牧場項目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備案的公告。據悉,收購這兩塊牧場,大康牧業將成為紐西蘭第三大牧場的所有者和經營者。
11月20日,伊利股份(600887.SH)宣布,伊利將在紐西蘭投資新建奶粉、液奶、奶粉包裝及生牛乳深加工等四個項目,項目投資總額為20億元人民幣。加上之前已在紐西蘭奶粉工廠12.19億元的投資,伊利股份累計將在紐西蘭投資30多億元。
就在伊利宣布紐西蘭投資建廠的第二天,蒙牛乳業宣布與紐西蘭合作夥伴鵬欣和Miraka合作,計劃在奶源和乳製品加工領域開展合作。雅士利在紐西蘭懷卡托地區投資2.2億紐幣建工廠,將於2015年初全面量產建成後年產能約為5.2萬噸,主要負責嬰幼配方奶粉成品及半成品的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伊利和蒙牛走出國門之前,光明乳業(600597.SH)就在四年前以3.82億元收購了紐西蘭乳業新萊特51%股份。據了解,新希望也將斥資5億澳元建首個萬頭牧場。
對於上述現象,王丁棉表示,中國奶業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最近幾年已從快車道轉入了慢車道。國外奶品已越來越多湧入中國市場,中國奶業目前正處在一個發展的十字路口。國內乳企扎堆海外建廠的目的無非是有兩個,一個是迴避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不信任問題;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乳企給自己「鍍金」,但結果傷害的是整個行業。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乳企在國外建廠,將生產的產品銷售到中國市場,雖然能解決前端的生產問題,但是解決不了品牌力、渠道和消費者美譽度提升的問題,消費者很難將國產品牌在國外生產的產品與國際品牌生產的原裝進口產品相提並論,要做到讓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品牌在國外生產產品的認可,尚有一定的難度。
海外布局降成本存疑
儘管媒體報道稱國內乳業巨頭布局海外可以降低採購成本,但王丁棉認為,國外投資建廠雖然看似原奶收購價格有所降低,但事實上並不會比使用國內奶源低多少。
王丁棉表示,紐西蘭的鮮奶價格摺合人民幣平均為2.7~2.8元/公斤,而澳洲的為3.4元/公斤,國內的平均價格為3.8~4元/公斤。表面上看,國外奶源的確比國內價格低一些,但是這些奶源肯定不能直接拉回來,加工成成品或大包粉後再運輸到國內,需要進行第二次高溫消毒,加上運費、水電費、關稅等成本,其成本不比國內的奶源便宜。
知情人士表示,從國外進口到國內的產品再加工和國產奶粉的區別不大,而原裝進口的奶粉一般價格會比較高。一般來說,國產奶粉的價格很難賣到300元/罐以上,但是原裝進口的價格就會高很多,以貝因美綠愛+為例,終端售價在398元/罐,在一些偏遠的二三線市場銷售還不錯。這些產品的市場未來主要集中在消費不夠理性、不夠專業的鄉鎮、縣級市場,而對於一線及比較好的二級市場,消費者更願意選擇那些原裝進口的國際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乳品企業更多將海外市場選擇在紐西蘭,而不是歐盟國家。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紐西蘭的人口比較少,牧草資源比較豐富,對乳業特別重視。而歐盟國家的乳製品產量有配額限制,明年才能放開,因此乳企紛紛選擇紐西蘭。而選擇法國建廠,同樣一罐奶粉的成本要比中國高10%~20%。
王丁棉認為,走出去的成本優勢並不明顯,企業最想做的還是要解決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問題。今年4月初,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做了一次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71%的受訪者認為國產奶粉不夠安全。事實上,自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源一度失去信心。
國內奶源使用減少或逼奶農「殺牛」
雖然國內乳企紛紛走出去的目的是想提高奶源質量、恢復消費者信心,但是將大筆資金投向海外,其結果可能會對國內乳品行業的發展形成巨大的衝擊。王丁棉認為,隨著國外生產廠產能的提高,勢必會減少對國內奶源的使用,通過價格等手段把奶農逼上絕路,最後殺牛會成為唯一的選擇,這對中國養殖業帶來的傷害特別嚴重。
「國內乳企海外建廠並沒有考慮到整個行業的發展,原因是目前真正屬於這些大企業自控的牧廠比例特別低,不足20%,大部分的奶牛雖然所產的牛奶供這些大企業使用,但牛是屬於奶農的,只是以合作社的形式集中管理養殖,最後的風險還是要奶農承擔。」知情人士透露,國內完全擁有自控牧場的企業也就三五家,比如輝山乳業、完達山、紅星等,還有幾個分布在新疆和東北的小企業。國內大企業,沒有一家原奶全部是自建牧場生產,自建根本滿足不了需求。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蒙牛已開始建設8座自建牧場。目前自建牧場與參股牧場的原奶佔比為24%,其中自建牧場的原奶佔比為3%左右。
王丁棉表示,目前國內規模牧場比例低,按農業部的規定,存欄300頭以上的才算規模牧場。而實際上,降至100頭以上的奶牛場連40%都占不到,300頭以上規模場的比例不會超過20%。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國內乳企紛紛去海外建廠的同時,紐西蘭乳業巨頭恆天然卻加快了在中國市場擴張的速度,將投資18億元在中國興建包含5個牧場的牧場群,年產量可達1.6億升牛奶。到2020年在中國擁有30個自有牧場。
恆天然集團大中華和印度區總裁魏柯文公開表示,在過去從業的25年中,看到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整個乳品市場的發展,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都在從歐洲、美國這些老牌市場,向亞洲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進行轉移。
王丁棉認為,奶農殺牛賣牛每年屢有發生,交售生鮮奶被壓價,從而導致乳企產品銷售不暢。未來,隨著國外建廠的投產以及恆天然大型牧廠原奶供應量的增加,國內奶源的使用勢必會減少,這給中國養殖業帶來的傷害將不可估量,整個乳品行業所面臨的問題或將更加嚴峻。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NF049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