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與大乘禪定 下
B為閉關者和普通行者所訂的禪定日課1、首先,我為全時禪定修行者(閉關者)訂了這個禪定修行表:清晨兩座:(1) 菩提心的數息觀(本章之第九觀)(2) 非法非蘊之數息(第十)午前三座(3) 四不生觀(第一)(4) 大悲之因果律觀(第七)(5) 八不觀(第二)午後三座(6) 四空觀(第三)(7) 三輪空觀(第八)(8) 華嚴十玄門觀(第六)夜晚兩座(9)(過去、現在及未來)三心不可得觀(第四)(10)《金剛經》六喻觀(第五)這是為潛修者特訂的全日空性禪定修習的時間表,請主義夢幻觀正好配合日終了的最後一座,行者應持此夢幻觀進入夢中,且於夢中了悟此即空性。各類觀法已特別的權衡排列過,包含了自性(或空)及因緣(或有)空的觀法。這個修法概要是為那些智悲比較平衡的人而安排的,性格上有偏向的人則應梢作修改;因此,智慧偏多的人,應以大悲的餓因果律觀(第七)及三輪體空觀(第八)來取代四不生觀(第一)及三心不可得觀(第四)。慈悲偏多的行者應多修四空觀(第三)而不修三輪體空觀(第八)。以上是閉關者的功課。2、普通凡夫沒有閑暇來閉關,應如何指導他們呢?首先,他應比別人早起床,至少提前半小時(多些更好),以免受到他人干擾。他應把房門關上(就如閉關一樣),事先指示家人在任何情況下不要來干擾他,甚至不要敲門,盡量保持安靜。上座之前,應先以香、蠟、花等上供諸佛,然後謙恭地三禮拜;再念誦以下懺悔文及祈禱文。「我真誠的懺悔。由於所做的惡業,如今像一隻被敵人狩獵而負傷的鹿。尊貴的佛陀啊!請您守護著我;在此半小時內使我不被貪、嗔及妄想之禽獸所攫食!」「白天,我就像一隻到處尋找骨頭的狗,除了唇上沾著余血,其他一無所獲。我如此生活著,因為別無選擇,要撫養家人啊!那麼多的日子就像為了尋找骨頭充饑而度日的狗——都浪費了,但是這一刻是真實寶貴的。敬請諸佛保護我,於此刻能完全出離。」「我就像糞坑裡的蛆蟲,終日所求只是一口屎而已;我的時間全都屈服於謀求世間的活命之務上了。請您幫助我,使我獲得精神的糧食,並使我的禪定直趨向覺悟之果吧。」這個祈禱,可使行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然後按前述我所教過的七支靜坐坐下,才修禪定。這個短時的熱切和不遺餘力地專註於禪定,比名義上的(即缺乏正確態度)終身閉關會更有成效。至於課程,普通人也應按此處所列的順序輪番修習。每一座正式觀修前,行者可修數分鐘的空性數息觀為加行,以便達到甚深的奢摩他。由於此觀有兩項,行者可隔日交替修習。如此每隔八天就是一次循環。C如何說大乘禪定是以空性來升華的呢?如果證得空性,就可以覺悟到佛果。即使無法以空性來修觀,也可以知識性地了解無上正等正覺之義,仍舊可以把握住哪些東西是需要加以升華的。這個升華的過程,我們會從佛性中去掉五種病或說是偏差想法。1、矯正五種負面的偏差a、行者將完全去掉極卑劣的心理狀態,因為只要他明白了佛性,那麼他就擁有了佛性。b、行者不再對低層的種族或低級的職員產生傲慢的心理。因為他們都有佛性,我們和他們並沒有什麼差別。c、當行者明白每個人都有佛性時,他就會捨棄那些執假為真、虛幻無實的意欲。d、行者不再誹謗諸法實相(Dharma of Realitg)。明白了佛性,就不會濫用唇舌。e、明白了佛性,行者不再偏執任何可以描繪出的形相「我」,因為佛性即是無我的。2、另外,這些禪定可以獲得五種正面的功德:a、正精進。有些人雖然是很精進,其實也只是為了自我中心的企圖和目標而努力而已。這種精進,再長的時間也不能達到理想。如果是為了開悟而正精進修學,當然是以法為中心,則一切投注的時間和精力都不會荒廢。只有懂得佛法的行者才懂得圓滿的精進之途。很可悲,眾多佛教徒不明白什麼是佛性,只是一味的行善以利益他們誤信的「我」。如果是這樣,他們的果報只在天上而已。b、對三寶的正信。凡夫通常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為「屬於他」的事物(如家庭等)而向神明祈禱。與其為了自私的動機向神盲目的崇拜,不如去「認識」自己的佛性;能做到的話,行者可以從中獲得處於無我及非自利性之無比加持力。c、了悟了佛性,亦即明白了般若波羅密多,除了從禪定上去圓滿行者的智慧外,這是另一條道路。d、行者可獲得少許入世的智慧。亦即和世間有關聯但又不全屬於實踐的——有空智而非自性空智。e、行者會發出大慈悲。明白了佛性自然會生出同體大悲之心。3、另外,應以第九章的體表為佐,了解系統化的修行進階次第。始於因位小乘的凈化修習,向上過渡到道位的大乘禪定——獲得觀照佛性之力,再終於極致的果位金剛乘修習——證得佛果。這是實證覺悟之道的完整體系。現在說的正是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將在金剛乘的章節里敘述。第九章的表二已開示了三乘的相應關係。四念處和大乘禪定的關係如下:「身念處」透過空性的升華以轉身成佛身,身的餓不凈便轉化成無住涅盤的清凈。「受念處」透過空性的升華,苦受便轉化成無住涅盤之樂。「心念處」之無常透過空性的升華,便成法身之常。「法念處」之「諸法無我」,透過空性的升華,轉化成涅盤之大我;變成發自菩提心的大悲因果法。(此處的「大我」不同於印度教所說的大我,後者不曾經過空性之火的提煉。只有透徹了空的自性的行者才有資格用涅盤之「大我」。)空的佛性是一切演化的主導,就像在一個大熔爐里,需要智慧之火才能鍛鍊出大乘禪悟的精粹元素。D如何將大乘禪定遷轉成金剛乘的果位禪定再一次,請讀者參考四念處的圖表。1、 先從「觀身不凈」來說。從小乘的不凈觀、死觀、屍骸觀等次第觀想,脫離身的執著,並從中證得各種禪那(dhyanas),終於獲得一個凈化的禪定體。再繼續趨向大成之體,用空性大乘禪定來升華,使它成為法身流趨之因:下一步便踏入金剛乘了。密咒乘更傳授了報身佛(Sambhoga Buddhchood)果位的權巧修習法門。日本密咒道所傳習的五相成(佛)身法便是其中一種,行者以禪定來觀想遷化之空性身成五相;這是諸佛本身的實證經驗。被觀修的佛陀是屬果位的,因此,行者禪修成就時,自己便轉化成此佛陀本身。只有金剛乘才有此法門,在此乘起修前接受灌頂(abhiseka)時(必須的),行者將會被告知這個果位的秘密。這些秘密也僅是佛陀的法寶而已,因為我認為只有少數人可以明白這種道理;也只有對極少數人而言,此法門才是獨一無二的。西藏的無上密乘(anuttarayoga)並不停留於心中所觀想的五相佛身而已,甚至對全身每一部分都有透徹的觀修法;無上密的生起及圓滿兩個次第都是以觀身為主的修行。下三部密中只有五相法門,雖然重要,仍嫌不足。無上密則發揮出非常細節式的修法,比如眼球是空性,甚至在一根微細的毛髮內,亦赤裸裸地見到其空之本質。空性即是佛性,因此,任何部分只要不見其為空性,便得不到佛身。妙觀察智 大圓鏡智 法界體性智平等性智 成所作智 密乘救渡之功用 大乘空性之升華 小乘凈化之解脫 疑慢 痴 嗔 貪如果行者未曾透徹大乘空性禪定的升華階梯,那麼金剛乘的觀想對他而言,只算是妄想性的魔術遊戲而已,當然他也不能得到離妄性的佛身了。四念處的其他三個觀想禪定歷程和上述所說的身之相繼遷化很類似。在金剛乘的章節中將會重說,此處則不必再冗長論述。E五毒(與五智)1、現在來說金剛杵型的圖表(表二)。先用已制定的禪定來對治貪毒,以揭發它的餓不凈本質。經過療治,貪心便被降伏了;接著再用空性禪定來對治此凈化過程,使行者在本質上領悟到貪毒也是空的。基本上,行者本身自利性的貪毒在(小乘的)凈化過程中已被打消了;但是,空性中的「非自利性貪毒」卻可以作為積極的救渡功能,以便於度化那些被自利性貪毒所污染的人們。這個貪毒和佛果的大圓鏡智有關。行者的身就像鏡中的一個反映而已,無論色身(或臉)是美是丑,都將在鏡子里展露無餘。從大圓鏡智來觀察,美麗、聖潔及其反面等都顯示出其空性之實,此照反映出他們的實相。本質上,一切色相都是清凈和空的。以未證空性的分別心來看,它們有憤怒或美麗之分別;實證空性的人,則不再余留這些概念:它只以大圓鏡智來顯現而已。扼要的說,重視救渡功能的金剛乘,它確實有某種轉貪毒以融合於法身的方法,如此可望得到救渡(拯溺於俗欲的)凡夫的目的。有關其他四毒及類似升華功能和細節不在此重複了。F大乘禪定所覺悟的是什麼?前面說過,我們只從因乘和道乘中選擇這些禪定和教法——不是從果乘,所以此處仍不宜說菩薩道果位的十地覺悟,因為它們仍有待證悟。十地的修持,西藏人有兩種看法。黃教認為:金剛乘的行者必先經過十地。而舊派則認為技術上必須經過,但是不必完全經過,在修行者的經驗中也未必都清楚地劃清界限。總之,大乘行者要經三大劫(kalpas)來行完菩薩道,而金剛乘「Adamantine Vehicle」則可使行者從一個迷惑的凡夫穿越菩薩十地,在一生中證得佛果。好比兩個人有共同的履行目標,卻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大乘行者就像火車上的旅客——他能清楚看到火車停留的每一個都市。金剛乘則比喻為最新式的噴氣機一般,搭乘此「乘」者只能對腳下的地理有個模糊的印象而已。因此我的看法是,這兩種觀點並不自相矛盾。過去已多世勵行菩薩道的人,便可清晰地驗證到十地的不同性質。但是,一個剛受啟蒙而入金剛乘的人,過去世可能完全沒有修習過大菩提道,他成為菩薩的期間很短,此十地的特徵便不會如此清楚地顯現。縱然是兩種特例,其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仍是一樣的。下一節我想略說十地的內涵,但是我不說讀者們必歷涉十地才能修習金剛乘。記得,我們只取了因乘和道乘上的教法以作為達到圓滿證覺佛果的方便指引,由於尚未明白各地的內容,我們不能把它們當成修行法門。但是,只要發了初地菩薩心的行者,金剛乘是容許他加入修習的。通常必先經歷大困苦,堅持修行一劫才能登上初地之位,有意證無上圓覺的人也不必氣餒;只要火急地修習金剛乘法門,他是不必久等的。G十地命名的原因1、 歡喜地(Proimudita)。修行到此,新學菩薩會實證到甚深的空義,在這之前他從不會有此經驗的。因此,他將獲得狂喜之境——也因此而命名。2、 離垢地(Vimola)。菩薩到達此地時,他已舍離一切污穢,因為經驗到空性之力後,即使是最微妙的過失也不會違反,如其名一般,他以免於一切垢穢。3、 發光地(Prabhakari)。此地之名緣於菩薩獲得三摩地(samadhi),能持一切陀羅尼(dharanis即諸聖神、菩薩及佛的長咒),充滿了無量的智慧光芒。4、 焰慧地(Arcismati)。達此地的菩薩已獲得空性的成就,從他專註於三十七菩提支分而發出智慧之火,可以焚化一切的煩惱。5、 難勝地(sudurjaya)。即使是以空性來實行的一些權巧法門仍是很困難的,達到此地則不再有此障礙。6、 現前地(Abhimukhi)。什麼現前呢?行者可以明顯看到善業(如功德和慈悲)和空性是一體的。在此地上,行者以三摩地之力仔細探索他(或她)所做的一切善行,他發現它們根本是空和無相的。7、 遠行地(Durangama)。在此地,行者似乎要做一個長遠的旅行似的,時間以毫不間斷及毫無逼迫的狀態在自身上運行著。此菩薩很輕易地與空性之用真實地會合在一起(這是華嚴哲學十玄門中的一個層面,請看下一章)。8、 不動地(Acala)。由於此地菩薩處於一切有中而不執著有,他可以任運而行,不被煩惱所動,因此謂之不動。空性之無生法忍即在此地獲得。9、 善慧地(Sadhumati)。在此地的菩薩可以隨意向任何人說法,也清除了一己的所有障礙。10、 法雲地(Dharmamegha)。此地的菩薩,其粗重的色身轉變成如天空一樣廣闊;此法之身已臻圓滿,就如天上眾多的「雲」,他(或她)成為眾雲之一,無休止地普降法雨。經過十地之後,當愛障和所知障都清除殆盡,便是成就圓滿證覺的佛果之時。H為何空性中有如此多的階層呢?或許有人會責問:既然說空性是空,為何會有差別的登記呢?回答是:證悟的程度是依靠智慧的深淺而演變的。接著,我想解釋十地的證悟差別,及其相繼的修行。1、 達到初地的菩薩,已非常熟練於修習忍辱,依此而領悟諸法不生不滅之實相。雖然居此超聖之位,他們仍不免違犯一些微細的過失。由於未達到完全的心氣不二,此初地的菩薩應繼續修學深入空性;雖然已能生起正見,但是許多細小的業行仍有待加以圓滿。2、 以正確的認知謹慎地處理一切事物,二地的菩薩們可以免除微細的過失之患。在此階段,他們仍未能舍離世間法空之執(they lack eguanimity in sunyata regarding worldly matters),也不明白陀羅尼,他們仍要前進。3、 第三地時,菩薩們可以保持第二地的舍離(hold the equanimity mentioned above),並獲得陀羅尼法門,但是仍固持於微細的法執。澳門應深入空性禪定的修持以解除法執,以便進入第四地。4、 第四地菩薩有能力舍離法執,但又執著於修習法性之三磨缽底;他們有時仍害怕生死和兩種極端,害怕喪失涅盤再落入輪迴,並認為涅盤太遙遠而他們幾乎無法達成。由於害怕此兩種極端心理,他們無法修習菩提支分的方法行(upaya),因此得努力向第五地精進。5、 菩薩到此,不再住與無相(no-form)之禪定——用以破除兩種極端心理的。澳門須向下一地推進。6、 菩薩在第六地修習無相之禪定時,有時可以舍之,有時則不,他們夾於無相觀及失去無相觀之兩種狀態中。他們得再精進。7、 此地菩薩可以任運(不用力地)解除無相觀之功用,但是,又固執於此解脫法上;所以,得向第八地精進。8、 第八地菩薩不再執持於解脫法上,但是,他們仍未熟悉於分辨一切法相、一切有情及一切教義。由於不能圓滿分辨此三者,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說法師。因此他們應向第九地前進。9、 第九地菩薩能善妙說法,但是法身仍未圓滿證得(即未面對面地現前);因此,他得向第十地推進。10、 第十地的菩薩雖證悟到圓滿的法身,仍有精微的所知障(jneyavarana)殘餘未盡。因此,在超絕智慧及玄觀方面仍略有瑕疵。如果上述兩個瑕疵也彌補了,此菩薩終於證得了佛果。上邊十地過程的闡述,是空性以多種階層展現的原因。I各地覺悟的詳細內容是什麼?1、初地菩薩有如此證悟:a、證得100種三摩地;b、得見100尊佛陀c、以他(或她)的神通力而認識100尊佛陀d、通行百佛世界e、穿透百佛國土且能徹底瀏覽f、在100個世間說法g、得100劫(kalpas)的壽命h、知道百劫內過去未來之事i、獲得100種法門j、得現百身k、身體被百尊的化生菩薩眷屬所圍繞i、是Jambudvipa法王以上是初地菩薩的12種智慧福德。2、 第二地菩薩的福德是初地的1000倍3、 是初地的10萬倍4、 是初地的百萬倍5、 10億倍6、 千億倍7、 千億那由他(ngyutas)倍8、 三千(chilioosms)大千世界億倍微塵之數與初地之數的乘積,同時是100世界的法王9、 功德如第八地,同時是兩千世界的法王,且擁有如1億阿僧祗(asamkhyeyas)國土之微塵數的三摩地10、 不可說倍數的功德。此「不可說」不是一個僅含有普通意義的客觀字彙而已,而是佛門中代表巨大數量的用字。據說十地菩薩可擁有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之微塵數的三摩地。J進修金剛乘之前,應有什麼樣的覺悟呢?我認為,修習大乘之道,猶未達初地之前,只能從禪定的修持中獲得覺受之境。但是,如果以下列述的都經驗過了,就可以進修金剛乘了。與其直接潛修金剛乘,不如先修習小乘和大乘的禪定。即使因乘的修習仍未臻圓滿,卻已打下良好的基礎,而行者也可以進階去修習金剛乘,因為彼中仍會提到一些小、大乘的教法。實際上,大部分西藏的導師不甚重視它們,此種對因乘的忽視不應在他處重蹈覆轍。如上說過,開始修習金剛乘之前,可不必先證得初地,但是,從事金剛乘修持的人應對以下經驗有所明白,因為它們是頗容易發生的:1、 以修所成慧中,行者應證得空性之正見。我們必須強調,這是非常重要的。2、 行者基本上要認識(未必證悟)華嚴教法所說的因緣空(sunyata of Conditionns),同時修習法界玄觀(Samapattion the Dharmadhatu)。3、 行者應明白禪宗的公案。4、 行者應明白從空智出生菩提方便法門之理。5、 行者不厭輪迴,也不欣涅盤。6、 修習空性禪定後,行者會感到身體變成多餘的,行者不再認定此身是「他」(或「她」),便不再執著於色身。7、 在夢中,行者所見之事物猶如被一層紙膜所覆蓋一般,其中是空無一物的。或是,由經過空性的覺悟後,身體變得很輕巧,常在夢中飛行。8、 行者體驗到由空智能生慈悲心。9、 毫無懷疑地,行者以甚深之正見便可廣行善法。他不再懷疑空性和功德——有前述故事中的善良比丘為例。10、 可以輕易修習前三項波羅密多。11、 行者所見之人有如影子。12、 不再關心名利,其得失只有輕微影響。13、 行者碎廣行利他之善事,也不執彼為功德。14、 行者從天龍八部獲得啟示,受到護持。因此,他獲得利他之助緣。15、 行者從無師智獲得一些直覺的啟示。16、 行者的身、心經常充滿輕安和自在。上述經驗不是雜初地所領悟的;但是依據我所列的程序來修行的人,可以從大乘禪定的空性體驗中獲得啟示。能驗證到這16項啟示,他們已有充分的空性基礎來修習金剛乘的了。開演了這章冗長和圓徹的超世智,還有什麼余言值得再說的?(請注意:沒有先修習過第八至九章的凈化禪定,任何人都不應嘗試修習這些大乘禪定;在沒有適當的指導下來試修空性的法門也是危險的。)
http://www.osholovers.com/osho/bbs/simple/index.php?t46642.html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一集) 1990/7 香港 檔名:02-008-0001
※攝大乘論卷中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2)
※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四十一集)
※陳建民《小大乘修空及密乘大手印、大圓滿、禪宗辨微》之辨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