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從「龍」與「蚩」字的寫法變化看華夏與東夷的文化衝突

請勿轉載該文,謝謝合作!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由圖騰演變而來。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它蘊涵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理念,已經廣為世人所知。龍文化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它是在華夏族與南蠻、北狄、東夷、西戎文化的不斷融合,尤其是與東夷文化的相互衝突中逐漸確立並不斷發展起來的。下面,從中華民族龍文化與龍形象的形成過程,以及象徵華夏族圖騰的「龍」和東夷族圖騰的蚩尤」蚩「字寫法變化,力求從中解讀出華夏與東夷文化衝突。一、伏羲女媧與龍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黃帝戰勝炎帝和蚩尤成就了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發端,周朝克商後出現的大量典籍奠定了中華遠古文明史的主基調。而南蠻、北狄、西戎和東方諸夷文化,在周朝八百年和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精耕細作中,逐漸被邊緣化乃至消失,使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歸於一統,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強大力量。古籍中對伏羲女媧與龍有諸多記載。如:《左傳.昭公十七年》中就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唐人孔穎達疏:「太昊,名官。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帝王紀世》中也有:「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等。女媧只有與蛇相關的記載,《列子·黃帝篇》中有女媧「蛇身人面」、東漢皇甫謐《帝王世紀》中有女媧「蛇身人首」、三國曹植《女媧畫贊》稱女媧「人首蛇形」。由於自古有「小蛇為蛇,大蛇為龍」的說法,因此女媧與龍也算是有密切的聯繫。

古文獻記載中,華夏諸聖多有「人面蛇身」記載。例如:共公「赤發人面蛇身」,其手下柳相也是九首人面蛇身。《海外西經》中記載,「黃帝之國,人面蛇身。」《列子.黃帝》中也有「庖慷氏、女嫡氏、神農氏、夏後氏人面蛇身,牛頭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說法。

這些「人面蛇身」的聖人由何而來呢?毫無疑問都源自女媧的「人面蛇身」之相。這是因為女媧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人面蛇身」形象,造出的人(嫡傳後裔)自然是」人面蛇身「,如果不是則是殊類異端。在女媧造人的傳說中就有用黃泥精心捏造的是富貴之人,用繩甩出泥點子化作的人是芸芸眾生的說法。這一說法,相當於確認了從女媧造人之初,便在每一個人的身軀里注入了高低貴賤的基因。這些傳說記載不僅強化了伏羲女媧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地位,同時也奠定了以血親為背景的宗法制根基。

二、龍文化是中國遠古圖騰文化的主流

遠古文明研究,由於文字的缺失,使我們只能從神話傳說中去推斷歷史的真相,起始於遠古的龍形象因此也無以求證,考古發掘使龍的形象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鏈條,彌補了史籍記載的不足。

1、興隆窪石頭堆塑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興隆窪村的史前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掘,被列為二十世紀百項考古重大發現,把遼河流域文明上溯到8200年前。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不僅發現了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玉器,還出土了8000年前的龍形石頭堆塑,這是我國發現最早的龍形物。

興隆窪出土的石頭堆塑——龍圖騰(網路圖片)

2、紅山文化碧玉豬首龍。紅山文化與興隆窪文化同屬遼河流域文化,是其中極具代表性重要組成部分。自1935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發掘和考古調查,共發現近千處遺址,發掘出土了5000年前中國最早的龍形玉器——碧玉豬首龍。從豬首龍形象到興隆窪文化中發現的墓主與豬並葬現象,表明遼河流域先民對豬靈的祭祀有圖騰崇拜意義。

紅山文化碧玉豬首龍(或稱C形龍)

3、濮陽西水坡「中華第一龍」。1987年,濮陽市一次普通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偶然發現的一處文化遺址驚駭世人,由此揭開了豐富中原文化神秘面紗一角。該遺址的黃河域積層中,從上而下疊壓著宋、五代、唐、晉、漢、周、商及龍山、仰韶文化層,尤其是在最下面的仰韶文化層墓葬內發現的龍形擺塑。這不僅使源於華夏的龍得到了確證,還把中原地區龍圖騰出現的時間前推到了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期。該龍圖騰,採用蚌殼擺塑,從其靈動兇悍外形可知,它已經擺脫了傳說中「人面蛇身」,與現今天龍的形象相似度很大,可以確認,「中華第一龍」是今天龍形象的前身。

西水坡「中華第一龍」圖片

4、洛陽市偃師二里頭綠松石龍。二里頭文化遺址,地處洛陽市偃師二里頭。西周時期,把洛陽平原定名為「中國」(即天下之中之意),二里頭遺址地處其中。該遺址中發掘出了一座大型古城遺址,有些專家依據古城遺址3平方公里的面積、存續年代(公元前1750——1500年)和出土的整套青銅禮器推測,這有可能是一座夏朝晚期的都城。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出土的一條綠松石龍,它巨頭蜷尾,龍頭呈浮雕狀,鼻、眼處填充白玉和綠松石,較西水坡「中華第一龍」更富神性和抽象寓意。有人判斷,墓主人如果不是一位王,就是一位主持王室圖騰祭祀的「御龍氏」。

二里頭綠松石龍

如上可知,龍的傳說上啟伏羲女媧,下至3500年前文字產生,在前後約7000年時間裡形成了一個龍從傳說到形象的完整鏈條。雖然龍從外觀上有中原龍、遼河流域的豬首龍和東夷地區的鳥首龍(下文作出解析)之分,但無一不屬龍族,這種淵源上的必然聯繫成為中華文明實現多元歸一的重要前提。

三、蚩尤也屬於龍族

蚩尤是上古時期九黎氏族部落首領,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與黃河中上游地區的炎黃二帝對峙相望,是華夏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涿鹿之戰蚩尤敗與黃帝部落,其部族一部分遷徙南方各地,一部聚居黃河中下游地區,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東夷文化。蚩尤作為中華文明即將進入黃帝時代的失敗者,最終成為華夏正史中的殊類異端。

蚩尤的形象雖然不能像黃帝那樣充斥正史廟堂,卻沒有就此銷聲匿跡,在《山海經》、《初學記》、《龍魚河圖》、《述異記》等神話故事和與黃帝相關的記載中大量出現,雖然被描寫成「銅頭鐵額,三頭六臂,八隻腳」、」獸身人語「、「食沙子「、」食鐵石「、」人身牛蹄「形象,他戰神的精神卻凝聚成了東夷人鳥首蛇身圖騰,使蚩尤的「武魂」得以在東夷地區傳承數千年經久不息。在數千年中華文明史中,勇武的東夷族像文明生態中的一隻狼,強化著民族的生命力,用一種特殊方式推動著中華文明不斷發展。

考古證明,九黎氏族部落所處的黃河下游,最早的先民出現在8500年的臨淄後李村一帶。從目前推定的伏羲女媧生活年代可知,後李遺址的先民晚於大地灣伏羲女媧生活年代大約二千年。從地理變遷和文化發育的情況看,九黎氏族部落是隨著華北平原的逐漸形成,逐黃河而下,最早定居此地的土著居民,當屬華夏族的一支。由於地處蠻荒之地,在與自然環境鬥爭中保留了勇武善戰的精神品質。

東夷與華夏曆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史籍記載,自黃帝始,其長子少昊被封為東夷族首領;其後,商朝先祖契被堯封於商;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為贏姓,並封為東夷部落首領,其後裔秦始皇嬴政實現了統一六國的偉業;及至周朝初年,姜子牙又被封齊國國君。可見,歷史上東夷與華夏雖然紛爭不斷,歷來沒有完全脫離華夏成為完全獨立族群。可見,東夷既是個有著相對獨特文化的族群概念,又是地理概念,更是表達有別與華夏文明的蔑稱。

東夷族有著尚武之風,民風彪悍,驍勇善戰。古籍不僅生動記載了蚩尤大戰炎黃的腥風血雨場景,神話故事《刑天舞干戚》中,被黃帝砍下頭顱巨人刑天,依然左手執盾,右手拿斧,在常羊山上與看不見的敵人日夜不息進行廝殺,集中體現了東夷人英雄氣概和崇勇尚武的精神內涵。在中華文明史上,華夏與東夷的衝突佔有重要地位。不僅有黃帝與九黎族定鼎中原的決戰,還有東夷族助商滅夏在中華歷史上建立起了第一個東夷政權,商朝又是在與東夷人的紛爭中被周朝取代。此外,秦國贏姓政權和劉邦都屬東夷後裔,史籍中也有秦始皇和劉邦祭祀蚩尤的記載,可見他們的血脈里傳承著蚩尤的英雄基因。

商族地屬東夷近邦,在與東夷族融合中形成了獨特的東夷文化。《左傳》中有多處記載,商族始祖契是帝嚳之子,被封於商(今河南省商丘)。然而,契的降生卻遵循了遠古歷史上「聖人無父」的規則。相傳,帝嚳娶有娀氏兩個女兒簡狄與建疵為妃。有一天兩人在玄丘河沐浴,天上飛來兩隻玄鳥,飛走時留下了一枚玄鳥蛋,簡狄誤吞腹中,懷胎生下了契。這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法的由來。其實,東夷族與鳥的淵源不僅出於此。史載,皋陶之子是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的官員,後被封為東夷首領,東夷人以鳥為圖騰與此當有一定淵源聯繫。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雖然荒誕不經,卻由此斷絕了商與華夏族的血親之緣,更為商族推翻華夏政權夏朝找到了「天意」借口。由此還可以看出,自商始祖契被封商(今商丘),至夏朝末年,歷經千年世事變遷,商族已經脫離了華夏氏族部落文化傳承融入了東夷文化。這種文化融合,通常會出現強烈文化「排異」反應,並伴隨著激烈的矛盾衝突,歷史上卻絕少這樣的記載,即使是周朝初年發生的「三監之亂」也是禍起蕭牆,始發於周政權內部。尚武善戰的東夷地區之所以少有內亂,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東夷與華夏族有著共同的始祖崇拜——龍圖騰。

四、從」龍「」蚩「寫法變化中解析商周的文化更疊

文字是由圖畫演化而來,世界上所有古老文字無不具有象形特徵。文字發展至今,只有漢字保留了象形元素,因此對漢字進行研究就會發現,漢字里存在著大量人類文明基因信息。如果從三四千年前出現的文字往上追溯,就會從圖畫相關信息中找到人類文明的圖騰崇拜時代,進而探究出某些事物的本來面目。

下面從」龍「與」蚩「字寫法變化中去求證龍的由來和商周兩朝的文化衝突。

(一)商代「蚩」與」龍「的寫法反映出,一個處於鎮壓地位,一個處於被鎮壓地位

1、」龍「處於被鎮壓地位。上面已經從典籍記載和堆塑、擺塑圖形追溯了龍的淵源、形象沿襲以及龍族組成。我國目前已知且被普遍認可的最早文字是殷商甲骨文、金文,常見的甲骨文、金文」龍「字有:

甲骨文:

金文:

從以下字形可見,早期甲骨文、金文」龍「字表達的是一個張著大口的利齒曲身動物,頭頂一個類似飾物的東西,這個飾物是一尖銳的刀,即」辛「字。」辛「字甲骨文、金文寫法如下:

」辛「字的字義為:木柄上方裝一刺刀,表示用刺刀刺、割。造字本義:遠古時用來給奴隸、罪犯刺字的刺刀;在漢字中通常代表罪人、罪刑或施刑。辛的實物圖形為:

由此可以看出,在商代作為華夏圖騰的龍,被視作鎮壓的對象。從有的龍字寫法上,脖頸折斷的形象可以看出商族對華夏族暴力程度。 2、」蚩「處於統治地位 」蚩「字在商代的寫法:

再看」首「字的寫法:

和 」蛇「字的寫法:

以上可以看出,」首「與」蛇「上下相疊便是」蚩「。它的鳥首蛇身與」龍「字傳說中的」人面蛇身「異曲同工,可見其圖騰意義,並進一步表明東夷與華夏族信仰上的密切聯繫。從中還可以得出鳥首蛇身始於蚩尤,而非」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契時代的判斷。 (二)周朝」蚩「與」龍「的地位出現了反轉 1、看周朝」龍「的寫法出現的演變。到周朝,龍字的寫法形似一男一女並立

,恰似我國漢代以後大量出土的伏羲女媧交尾圖的形狀。

伏羲女媧交尾圖 周朝金文「龍」字寫法其中兩種 以上」龍「字字形變化可見,周朝實現了伏羲女媧(龍)圖騰崇拜的回歸。經過周朝800年,至漢朝華夏文明逐漸確立,並成為漢文化的主流。

2、看周朝通用的金文大篆「蚩」字的寫法

「蚩」字上方完全是一把倒刺於蛇的頭部的一把「辛」。從商朝使用的甲骨文到了周朝金文相比較就會發現,原來插在「龍」頭上的刀,現在插在了「蚩」字的頭上。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龍」與「蚩」字由圖騰演變而來的真相,也讓我們從中也能看到,歷史和文化的真相隨著統治階級意志被不斷扭曲的過程。然而,即使經歷了周朝近八百年的統治,到秦始皇、劉邦依然對蚩尤進行祭祀;即使經歷了封建儒家文化長達2000多年的精耕細作,3000年後的今天,民間依然有祭祀蚩尤的遺風存在。讓我們從中看到了文化的生命力是多麼強大!由此聯想到秦始皇對周朝儒家文化展開大規模屠戮的原因。


推薦閱讀:

(12)子平真詮10、用神變化
探究地軸北極 北極星位置變化
這些童星長大後的照片,你能認出幾個?最後一張變化最大,美哭了
三傳變化多端:陰陽順逆,消息萬千;五行生剋,錯綜其間。可謂妙
【病例】變化多端的縱膈胸腺類癌

TAG:文化 | 東夷 | 華夏 | 衝突 | 變化 | 文化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