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范姓來源
范姓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後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於唐,為唐杜氏。周成王滅唐,遷之杜邑(陜西西安東南),時稱杜伯。周宣王殺杜伯,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其玄孫士會擔任晉國上軍主將。
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戰功升為中軍元帥,執掌朝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今山西介休),後來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縣),所以又稱隨會、范會,死後追謚武子,所以也稱范武子。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范氏。范姓尊范士會為范姓的得姓始祖。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51位,約有46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0.36%。中國范姓一支遷居越南,現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總人口的7.5%,約678萬。
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是晉國六卿之一,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後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於唐,為唐杜氏。周成王滅唐,遷之杜邑(陜西西安東南),時稱杜伯。周宣王殺杜伯,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其玄孫士會擔任晉國上軍主將。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戰功升為中軍元帥,執掌朝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今山西介休),後來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縣),所以又稱隨會、范會,死後追謚武子,所以也稱范武子。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范氏。范姓尊范武子士會為范姓的得姓始祖。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51位,約有46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0.36%。中國范姓一支遷居越南,現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總人口的7.5%,約678萬。
摺疊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摺疊起源
范氏起源於河南省濮陽市范縣高碼頭鄉老范庄村。范姓乃黃帝直系後裔,在堯為伊
祁氏、在舜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范氏授姓地位於河南省范縣境內,原授姓之地范邑位於現范縣張庄鄉東舊城村。
范(Fàn)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祁姓,為帝堯陶唐氏裔孫劉累之後,以封邑名為氏。范氏比許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對於自己姓氏的來龍去脈,十分清楚。據《姓纂》的記載:"帝堯裔孫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滅杜,杜伯之子溫叔奔晉為士師,玄孫士會,食采於范,遂為范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後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為杜伯。杜伯無罪見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步兵),遂為士氏,稱士蒍,其玄孫士會因功封於范(今河南省范縣),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為范氏。士蒍後世大宗世代稱士氏,士蒍有二子,長子士缺、次子士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會,是為范武子。士會後累遷至晉國正卿,封於隨邑,為隨氏之祖,又封於范邑,立範氏,為范氏始祖。士會嫡子範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復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後代。士燮生范宣子士匄,善刑法,執政晉國。士匄生范獻子士鞅,又為晉國執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因為前497年趙氏發生內亂,趙鞅殺死了中行氏的姻親邯鄲趙午,也作為中行氏姻親的范吉射幫助中行氏和邯鄲趙氏一起對趙氏進行圍攻,但最終被四卿打敗為趙簡子所驅逐,范氏才退出了晉國政壇。此時,士蒍已是子孫滿天下。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顯赫萬分,自士會范武子以後,範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獻子,世代都是晉國的上卿,可以說是曾經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鉅族之一。
源流二
出自楚國,以地為姓:楚國有范地,左傳文公九年,有范山。
摺疊始祖
范士會(約前660年-前583年)
范姓始祖即范武子(隨武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士蒍之孫。祁姓,士氏,名會,字季,因封於隨,稱隨會;封於范,又稱范會;以大宗本家氏號,又為士會。
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國,河曲之戰中為秦國獻計,成功抵禦晉軍。後被趙盾用計迎回晉國。邲之戰中看到晉軍內部不和,主張班師。荀林父死,升任執政,專務教化,使晉國之盜皆逃於秦。郤克使齊受辱,請求伐齊不得,士會擔心晉國發生內亂,告老讓郤克為執政。二十年後,晉悼公猶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後,趙武、叔向等猶追思士會,欲從之游。范姓尊士會為范姓的得姓始祖。其後,又有范獻子,在晉國六卿中。後來,范氏和中行氏一同被智、韓、趙、魏四氏所驅逐、消滅,此乃三家分晉之前夜。
摺疊世系
順陽范氏,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興起於順陽郡(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 一帶)的范氏家族。范氏是當時順陽地區重要的士族之一。這支范氏人,興起於秦漢之際,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聲名顯赫,自隋唐時期開始衰落,歷經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其間累世相繼,有多達二十九人名載史籍,貴顯於世,是當時中國范姓最為顯赫的一支。順陽范氏憑藉累世經學,堅守術業,邁十百載,浸成文化世族。范氏第一代范晷少年遊學他鄉,被闢為官,子孫藉其蔭資,好學文化,為官朝政,效忠儒學皇權,終保范氏一族仕途坦捷,順陽范氏家族政治地位在兩晉南朝也得以維持。
因戰國的越相范蠡的籍貫 和順陽范氏在地望上一致,故有人認為順陽范氏的先祖為范蠡。只是,范蠡之子范中男被處極刑後,其餘二子也不知所終,致使順陽范氏之後的世系開始不明,無從考證。還有資料稱智伯滅范後,有范姓人自范縣徙居順陽。
范氏自戰國范蠡後由於世系不明,子孫又不聞達,致使其後范氏很少有人見顯於歷史,范氏在魏晉以前的家族世系自是模糊不清。延至魏晉,范晷的出現才使順陽范氏家族的發展峰迴路轉。依照田餘慶先生所論定義,順陽范氏於兩晉始應屬新出門戶。作為兩晉南朝順陽范氏第一代的范晷,他的出現對順陽范氏的振興和發展起到了關鍵的鋪墊作用。范晷以士起家,進取登仕,正是因為他的入仕,使得其家族子孫在門閥階層形成的兩晉時期開始憑其餘蔭,入仕為官,幾代之後,門第興盛,終使順陽范氏成為兩晉南朝的世族之家。
東晉一朝,順陽范氏成員家族興儒學,助儒學皇權,但終究難抗玄學門閥政治,屢受排擠,成為皇權與門閥政治爭權奪利的犧牲品。及至南朝,范泰本創新局面,甚得劉宋皇權青睞。但其子范曄又惹禍端,使得順陽范氏受誅牽連者甚眾。其後雖有梁初范雲以振順陽范氏,然其後代又不通顯。至陳,順陽范氏同所有的士族一樣,又復歸西晉以前難顯於史的狀態。在經歷了兩晉南朝的輝煌之後,順陽范氏最後又蔑爾無聞。
輩數 |
在世年代 |
代表人物 |
擔任職務 |
主要事迹 |
第一代 |
西晉時期 |
范晷 |
刺史、左將軍 |
西晉重臣,順陽范氏自此崛起 |
第二代 |
東晉時期 |
范廣(范晷之子) |
縣令 |
用自家的糧食賑濟災民 |
范稚(范晷之子) |
大將軍掾 |
|||
范堅(范晷之子) |
尚書右丞 |
|||
第三代 |
東晉時期 |
范汪(范稚之子) |
刺史、都督、安北將軍 |
醫學專著《范汪方》 |
范啟(范堅之子) |
黃門侍郎 |
|||
第四代 |
東晉時期 |
范康(范汪長子) |
||
范寧(范汪之子) |
太守、中書侍郎 |
編著的《春秋穀梁傳集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春秋穀梁傳》的注釋版本 |
||
第五代 |
東晉時期 |
范弘之(范康之子) |
令、太學博士 |
|
南朝宋 |
范泰(范寧之子) |
尚書、司空、國子祭酒 |
著名學者 |
|
第六代 |
南朝宋 |
范昂(范泰長子) |
||
范皓(范泰次子) |
太守 |
編著《論語別義》 |
||
范晏(范泰三子) |
侍中 |
|||
范曄(范泰四子) |
太子詹事 |
編著史學著作《後漢書》 |
||
范廣淵(范泰五子) |
撫軍咨議參軍、記室 |
|||
第七代 |
南朝宋 |
范藹(范曄之子) |
||
范遙(范曄之子) |
||||
范叔蔞(范曄之子) |
||||
范璩之(不詳) |
中書侍郎 |
|||
第八代 |
南朝宋、齊 |
范魯連(范藹之子) |
||
范蒙(范璩之之子) |
參軍 |
|||
范抗(范璩之之子) |
奉召請 |
|||
第九代 |
南朝齊、梁 |
范縝(范蒙之子) |
中書郎、國子博士 |
撰寫無神論代表作《神滅論》 |
范雲(范抗之子) |
刺史、尚書右僕射 |
當時文壇領袖之一 |
||
第十代 |
南朝梁 |
范胥(范縝之子) |
國子博士 |
|
范孝才(范雲之子) |
司徒祭酒 |
展開
摺疊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范氏是一個很大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六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5%左右
范氏祠堂。
先秦時期,范姓活動的地區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區。秦漢時,范姓已經分布到、河北、山東、江蘇等長江以北地區,隨後進入江南地區。
宋朝時期,范姓大約有6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9%,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北、河南、江蘇,這四省范姓大約佔范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山東、山西、湖北、江西、陝西,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四川、冀豫、蘇魯三大塊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范姓大約有4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7%,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長是負值,600年中范姓人口凈減少了26萬。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區的姓氏,自然遭到嚴重的衝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福建,這三省范姓大約佔范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山西、江西、
范姓分布山東,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約佔范姓總人口的20%,為范姓第一大省。全國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東南漂移,形成了浙蘇閩贛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當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萬,為全國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7%。在全國的範文內主要集中於河南、安徽、山東三省,大約佔范姓總人口的33%,其次分布於河北、江蘇、四川、遼寧、黑龍江、山西,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約佔范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的四川、遼寧三大塊范姓人口聚集地區。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晉豫魯、冀京津、皖蘇滬浙大部,范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9%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0.3%,居住了大約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東部、重慶、雲南北端和西南、貴州西北、甘肅大部、寧夏南部、陝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東北部、廣東大部,范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7.8%,居住了大約18.4%的范姓人口。
摺疊編輯本段文化傳統
摺疊郡望堂號
范姓郡望
南陽郡 | 高平郡 | 錢塘郡 | 敦煌郡 | 汝南郡 | 河內郡 | 山陽郡 | 外黃縣 |
范姓堂號
南陽堂、高平堂、錢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內堂、山陽堂、外黃堂,都是以望立堂。此外還有後樂堂、芝本堂、雞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積善堂、忠恕堂、經義堂、逵道堂。
摺疊家譜
安徽休寧范氏族譜九章,(明)范淶修,明萬曆年間木刻活字
各地范氏宗族譜 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范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清)范啟照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後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釣渚范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清)范啟照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1年)後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長沙范氏族譜九卷,(清)范真直等修,清光緒甲午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范朱通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范氏家乘左編二十七卷、右編十九卷,(清)范端信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寧鄉楚溈范氏續修族譜三十三卷,末五卷,(民國)范南陔主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郴州汝城范氏族譜十八卷,(民國)范陽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古虞金壇范氏宗譜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範金相纂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瀏陽范氏族譜,(民國)范神福元等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高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摺疊字輩
范仲淹編定中原地區范氏字輩:"仲純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彥友善可彌安君章微顯用循迪廣欽崇存本宜充厚時遵道晉隆同享祖貴榮傳譜蘇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萬代青"。
范仲淹編定蘇州地區范氏字輩:"仲純正直公之家幫國庭天元從汝啟惟允必能興儀德宏烈學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揚同福祖有功宣林蘇居豐金玉貫九州幽蘭好其青"。
范仲淹後裔一支字輩:"仲淹純佑節亘三萬二郎滋文生伯十大四均甫良文顯子清素文政處士彰監公傳伯王立雲廷裕後昌十九世祖諱子孫念勿忘昌元振紹顯萬世繼榮光積德存心遠中和位育長師為九州寶善宜正家常濟美經多本延齡福祚康千代河海洋"。
黑龍江范氏字輩:"芝玉希(喜)德祥"。
遼寧省海城市范氏字輩:瀋陽:十三世忠宣房范岳(詳見江西支)謫戌瀋陽,岳四傳至范鏓,生子范沉,孫 范楠,范楠生范文程。所定20字型大小:承時鴻建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不能富起來---來源:搜狐博客 作者:葉航
※欣賞;精闢話語(來源;鳥語花香香)
※重陽節有什麼來源?
※八字財運的來源透析(續)
※常識 | 漢語中的這些辭彙都來源於佛教【六】
TAG: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