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好,命就好;脾虛,命就虛!千年古方如何養脾救命?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匯」。列位看官,今天這篇文說,我們從「命」字談起。
何為命?命者,生也,運也。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人說:「我的命好苦」!
你可知道,這樣的慨嘆,自古有之。
現在,就讓我們將目光投向東漢末年。拂去歷史的塵埃,我們會聽到近2000年前的古人,也在哀嘆:命好苦。
原來,在那個時候,漢代超綱廢弛、豪強割據,當權者你爭我奪,兵荒馬亂。又趕上幾次大規模疫病流行,所以中華大地民不聊生。當時悲慘到什麼程度呢?正所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還有曹植在《說疫氣》裡面提到的:「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這個時候,百姓們都在盼望著一個人。他精通醫術,悲天憫人。他來了,百姓就彷彿看到了救星,請求他解除病痛,並由衷地道一聲:「吾命苦也」!
這個人是誰?是張仲景。
張仲景,可以說出身大戶人家。但就在東漢末年,由於災病流行,這戶人家竟然死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張仲景也做過官,而且是大官,曾任長沙太守。可是族人和百姓的災病如此深重,他再也無心官場,於是遍訪名家,求索於典籍,成了一代名醫。隨著醫名日盛,張仲景所到之處,皆有百姓前來求治。
看著這些病人,仲景心中暗自飲泣:他們有的面色無華,心悸不寧,渾身乏力。有的則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自感身體在發熱。他們還有的腹中疼痛、一天到晚之能用手捂著肚子,不敢放下來。末了,他們都會央求:救救我這苦命人。
對此,仲景十分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命苦,是一種人的主觀感受。主觀感受的形成,又和身體健康狀態聯繫在一起。哀嘆命苦者,多有身體之疾患。而一個健壯充盛之人,是很少悲觀地說自己命苦的。
百姓為什麼會這樣呢?張仲景一邊行醫,一邊思索。最後,他發現一個線索——無論是面無血色的,還是心悸不寧的,抑或身體發熱、口燥咽乾的,還是虛煩不眠的,這些病人都有一共同癥狀,這就是腹中冷痛。
對,肚子疼。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顛沛流離的時代,肚子疼太常見了。天寒的時候,尤其疼得厲害,只能用手捂著,不敢放下。
肚子,即脾胃。脾胃者,人體之中州。脾胃虛寒,必然肝木橫逆,於是就會疼痛攣急。脾虛,不能生化氣血,於是人就會頭暈乏力、面無血色,心血虧虛而心悸不寧。由於營血乏源,所以陰不制陽,虛陽橫越上泛,就會五心煩熱、自覺身體發熱、口燥咽干。原來,這一切複雜多樣的癥狀,背後都有一個根源,這就是脾陽虛弱,繼而導致陰陽兩虛、營衛失和!
想到這裡,張仲景竟激動得留下兩行熱淚。他似乎意識到,自己的這一層領悟,可能會成為天下蒼生的福報。
於是,仲景提筆寫下一方,將其永久收錄在不朽著作《傷寒論》裡面。這張方,從此橫空出世,成為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座豐碑。組方如下——
飴糖18克,白芍12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薑9克,大棗4枚。水煎服,加入飴糖溶化。對,就是它。它叫做小建中湯。任何一個學習中醫、鑽研中醫、愛好中醫的人,都要了解它。說起來,這張方以卓越的智慧,打開了調節身體的機要之門。
首先,為了化解脾虛的問題,此方重用飴糖。飴糖甘溫入脾,可以溫中補虛,還能止痛。對於這一點,古人其實早有訓示。早在《素問·臟氣法時論》裡面,先人就明確說:「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即是說,脾有了問題,用甘味來調節。所以,這裡重用飴糖。
緊接著,我們看三味葯,這就是白芍、桂枝和甘草。白芍,味酸,能夠養陰合營,滋補肝血。桂枝,性味辛溫,可以行陽化氣。甘草,補中益氣,味甘。這三味葯,構成一個鐵三角:甘草和桂枝搭配,辛甘化陽。甘草和白芍搭配,可以酸甘化陰。芍藥和桂枝搭配,本身又可以調和營衛。所以,這三味葯在這裡,主要就是補陰、益陽、調和氣血營衛。有了陽氣,患者才不會腹中冷痛難忍。有了脾胃之陰,患者才會養陰制陽,改善口燥咽干、身體虛熱。這三味葯堪稱神來之筆。脾陽虧虛日久造成的陰陽兩虛之候,就靠這三味葯來一一化解。
然後,我們再看大棗和生薑。這兩味葯,可以補中,健脾,養血。以生薑之辛散實衛陽,以大棗之甘溫養陰血。兩者又是調和陰陽、充盛氣血的妙配。生薑助桂枝,行陽化氣。大棗助甘草和白芍,養血和陰。
如此一來,脾胃中氣得補,陰陽化生有源,營衛調和可期,天衣無縫。
寫下這張方子,仲景十分欣慰。在日後的行醫歲月里,每見中焦虛寒,導致肝胃不和,陰陽兩虛者,用之如神。說白了,就是看見肚子疼的,仲景此方,常常藥到病除。
那麼,這張方傳到今天,大約可以治療什麼病呢?這就是平時總是肚子疼,感寒而發,總想按,或者伴發氣血虧虛,出現心悸不寧、虛煩不安、口乾舌燥、手足煩熱、面色無華之人。中醫的術語,把它叫做虛勞里急之症。現代醫學裡面的胃炎、胃潰瘍、腹痛等病症,常常用到它。此外,痛經、崩漏、神經衰弱等,都可以用到它。總之,只要是符合脈象弦細,舌淡,腹中寒痛,喜溫喜按幾個特徵,基本病機是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者,就可以考慮應用。
它的作用,說到底,就是建立人的中氣,化生陰陽,調和營衛。所以,它的名字里有「建中」二字。
看到這裡,就讓我們向仲景先師,以及它所創立的這張古方,致以深深的敬意吧。自漢代以後,它在幾千年的時間裡,一直在不停地滋養著中國人。它不知改變了多少中國人的命運。
這正是,脾好,命就好;脾虛,命就虛。古方養脾,建中養命。
文中方劑,看官需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應用。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推薦閱讀:
※哪些是脾虛的信號?
※男人脾虛究竟有哪些表現 腎虛脾虛的中醫食補偏方-今日頭條
※濕氣重多有脾虛,脾虛的女人會變醜
※脾好,命就好;脾虛,命就虛!千年古方如何養脾救命?「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你的脾胃健康嗎?
TAG:脾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