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對歐洲瓷器的影響

明清時期,我國瓷器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江西景德鎮窯異軍突起,在元代的基礎上,憑藉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及一批技藝高超的制瓷匠師,一躍而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是對景德鎮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瓷器品種極大的豐富,制瓷工藝日臻成熟,制瓷技法日益提高,制瓷工藝水平達到了歷史高峰。瓷器不僅供國內各階層人士使用,而且遠渡重洋,銷往亞洲、非洲、歐洲等不少國家和地區。其中以青花、五彩瓷器外銷數量較多。 一、我國瓷器銷往歐洲各國 據國外有關檔案資料的統計: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到康熙三十四年間(1602—1695年),販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達二千萬件,主要包括明清時期的青花、五彩及廣彩瓷器;另一項統計,從明萬曆三十二年到清順治十三年(1604—1656年)銷往荷蘭的瓷器達三百萬件,平均每年約6萬件。雍正十二年(1734年)一年銷往荷蘭的瓷器達40萬件。英國東印度公司、法國東印度公司也分別從中國購買瓷器;雍正十二年(1734年)運銷瓷器68000件,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運往英國的瓷器約40萬件,乾隆十五至四十六年(1750—1781年)運銷瑞典的瓷器達110萬件。 從考古調查來看,打撈16至17世紀的歐洲與遠東之間海域沉船的工作已頗見成果。目前已打撈的沉船有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Geldermals號,該船沉於1752年(乾隆十七年),船上貨物青花瓷器佔90%。葡萄牙商船The san Jago和The Santa Catharina號,船上為萬曆時期的青花瓷器,1613年(萬曆四十一年)沉船Witte Leeuw號,大多為萬曆時期的青花瓷;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沉船Banda號,也為萬曆時期的青花瓷。1602、1603年(萬曆三十、三十一年)葡船上打撈的亦為萬曆時期的青花瓷器。西班牙沉船Sao Concalo和Concepcion號分別沉沒於1630、1640年,船上有明末青花外銷瓷。 從歐洲各國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的大量中國明、清時期瓷器可見當時外銷瓷數量之多。 從以上資料來看,銷往歐洲的瓷器有青花、五彩、廣彩品種,以青花瓷器為多,常見明萬曆時期的青花瓷,歐洲人稱「克拉克瓷」。有明末清初的種類青花瓶、觚、罐、軍持、盒子、執壺、奶杯、湯盆、剔須盤等。有些器物的造型與紋飾是傳統的中國風格,有些器形如奶杯、剔須盤、湯盆等是歐洲人喜愛的造型。紋飾局部出現的鬱金香花紋、西洋人物紋章則顯然是為歐洲訂燒的。 二、歐洲對中國瓷器的喜愛 中國瓷器傳入歐洲以後,立即受到各國王室、貴族及各階層人士的喜愛。當時出現一種尋找黃金船瓷器的潮流,其表現如下: 1.購買及收藏中國瓷器,作為財富的象徵。 儘管中國瓷器在當時價格很昂貴,但仍被王室、貴族搶購一空。在他們的宮殿、邸宅、陳列室中展示中國瓷器,以顯示其身份的高雅,同時也作為王室的財產,加以炫耀。據有關記載:西班牙皇宮當時收藏有中國瓷器三千餘件;葡萄牙王后的財產清單中,中國瓷器是極為重要的一項。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是一位文化藝術愛好與收藏者。1670年建立凡爾賽宮,後在宮內修建托里阿諾宮,該宮內以陳列著路易十四珍藏的中國青花瓷器而著名。該宮在建築上又借鑒了「南京瓷塔」的手法,覆蓋以彩釉陶磚、又稱「托里阿諾瓷器宮」。不僅王室、貴族、其它各階層人士也熱衷收藏中國瓷器。荷蘭一位銀器藝術家的富孀吉梅倫波洛夫人在1653年以收藏中國瓷器精品而聞名荷蘭。直至今日,我們在歐洲各國博物館及私人收藏館家那裡還可以看到相當數量的中國外銷瓷器。 2.把中國瓷器作為貴重禮物 如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鐲都是中國瓷器,葡萄牙國王贈送給義大利國王的禮物是四個中國描金瓷「對蝦」。王后委託人在中國訂燒自己肖像的餐具,贈送給有功的士兵。 3.為避免珍貴的瓷器受損,在瓷器上安裝金屬飾物。 在歐洲傳世的中國瓷器上,我們看到很多瓷器的口、足、流、柄等部位都鑲嵌著金屬飾物或附加蓋等裝飾。這是因為怕瓷器受損而採用的措施。飾物為歐洲所流行並喜愛的款識,既保護了瓷器,又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看上去使瓷器更顯得富麗堂皇。 4.在歐洲,特別是荷蘭的繪畫中中國青花瓷器經常出現。 我們從歐洲,特別是荷蘭17世紀前後的風俗畫中,經常可以看到中國青花瓷器,特別是明末清初的被歐洲稱作「克拉克」的青花瓷器。從畫中所見,有果盤、水壺、杯瓶等,有的作為實用,如盤中放水果;有的作為陳設,如擺在桌、案上供觀賞。 三、歐洲瓷器的生產狀況及中國瓷對歐洲的影響 歐洲15至17世紀,仍處於生產陶器和軟質瓷的階段。例如英國17世紀生產紅陶,並模仿中國瓷器;西班牙於1760年建立中國皇家瓷器工廠;荷蘭於16世紀生產陶器,並模仿中國青花瓷器;法國17世紀發展陶器生產,18世紀(1768年)生產第一件模仿德國的硬質瓷器;德國於16世紀生產軟質瓷,低溫,摻合玻璃的混合粘土,類似半透明狀。奧地利是18世紀歐洲第二個生產硬質瓷的國家;義大利16世紀生產軟質瓷並模仿中國瓷器,1719年開始生產硬質瓷。瑞典、丹麥於18世紀分別建立瓷器工廠及皇家瓷器工廠。總之18世紀,各國紛紛建立皇家瓷器工廠,加強對中國瓷器的探索與研究。於是在德國,首先燒制出模仿中國瓷器的硬質瓷,繼而奧地利等國先後燒出硬質瓷,結束了歐洲軟質瓷的歷史。 1.中國瓷器對荷蘭的影響 在歐洲,荷蘭以生產琺琅和玻璃而著名。1584(萬曆12年)荷蘭陶器匠師們通過東印度公司直接從我國購買白釉及青花原料,仿製中國青花瓷器終於獲得成功。鄰近海牙的德爾費特窯在17世紀專門模仿中國青花瓷器,燒制白釉藍彩陶器,生產歐洲人喜愛的中國圖案陶器,銷往歐洲各國。歐洲稱這種白釉藍彩陶器為德爾費特,並一直沿用至今。其功績在於把中國青花與歐洲陶器、琺琅工藝有機地結合,創造了獨特的風格,給歐洲愛好藝術的人們以新的藝術欣賞與享受。 2.中國瓷器對法國的影響 法國的陶器生產於14世紀開始,到17世紀,法國中部納維爾的陶器生產受荷蘭、英國等商船運來的大量中國瓷器的影響,開始模仿中國瓷器。17世紀在巴黎附近的凡爾賽宮殿的聖科德建立陶器工廠,並奉國王路易十四之命生產大小花盆及仿中國青花瓷器,以供凡爾賽宮使用。18世紀,建立維西尼工廠,1753年工廠遷至塞佛雷斯,繼承把玻璃質粉末混在陶土中,燒出軟質瓷。 1768年在德國匠師的協助下,生產了第一件模仿德國的硬質瓷器。1759年路易十四購買了一家陶器工廠,創建皇家陶器工廠,該廠以生產五彩繽紛的顏色釉而著名。 3.中國瓷器對英國的影響 16世紀,英國倫敦蘭姆伯思生產低溫錫釉陶器,同樣受中國青花瓷器的影響。18世紀倫敦著名的「弓」瓷器工廠從美國進口瓷土,製造堅硬的瓷器,生產雕塑及仿青花碗、瓶等。紋飾有描繪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柳樹、菊花的,風靡一時。由於中國瓷器在英國的流行,人們對瓷器的需要倍增,除「弓」瓷廠外,切爾西瓷器工廠於1730年建立,用美國進口原料,生產雕塑、玩具、花瓶、餐具等。 1751年由15名匠師組成「伍爾西斯特爾」瓷器工廠,生產裝飾中國風景圖案的茶具等瓷器。 4.中國瓷器對德國的影響 德國受中國瓷器的影響,於1709年伯特格最先在歐洲燒成瓷器。此後著名的邁森瓷廠開業,其產品源源不斷地供應歐洲市場。中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瓷器是邁森工廠模仿的依據。首先模仿中國的青花瓷器,於1725年試製成功釉下藍彩,而後有描金、彩瓷。該廠有一批熟悉中國繪畫藝術的畫家,技巧很高,17世紀以來歐洲掀起一股狂熱的流行中國藝術和圖案的風氣,邁森工廠同樣受到影響。 5.中國瓷器對奧地利的影響 奧地利是於18世紀初,繼德國之後第二個生產真正硬質瓷的國家,在維也納成立皇家瓷器工廠。所燒瓷器與邁森工廠瓷器一樣,裝飾具有東方花紋圖案特徵。 6.中國瓷器對義大利的影響 義大利於15世紀開始生產陶器,16世紀在梅第西公爵的幫助下,在佛羅倫斯波波利公園創建瓷器工廠,生產模仿中國圖案的軟質瓷器,稱「梅第西瓷器」。17世紀,威尼斯已有陶器工廠,生產綠灰釉陶器。18世紀瓷器工廠開始生產硬質瓷器,式樣和圖案模仿維也納和邁森瓷器,具有中國藝術風格。由國王查理三世出巨資贊助的科波第蒙特工廠及多西亞密亦模仿中國瓷器。
推薦閱讀:

曜變天目:「中國瓷器」日本國寶!
龍窯柴燒建盞是神秘的,你確定你能吹好這個牛逼?
建盞百科01:關於建盞的器型跟尺寸簡介?
中國瓷器:震撼14億中國人的,瓷器製作視頻!
佳士得紐約將拍賣高登夫婦收藏中國瓷器(圖)

TAG:中國 | 歐洲 | 瓷器 | 影響 | 中國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