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銀行的哥特式搖籃

通商銀行的哥特式搖籃
——外灘建築之五:「外灘六號」
喬爭月

  喬爭月

  外灘六號的小尖頂和老虎窗在外灘建築里獨樹一幟,彷彿整個兒搬自一個19世紀的童話。今日外灘中資銀行星羅棋布,而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家商業銀行,就在這座童話般的房子里。

  精緻的小樓僅有四層,卻是外灘歷史最悠久的建築之一。最初是美商旗昌洋行的產業,後為官辦的輪船招商局購得。建造年份沒有確切證據,但一張1886年的歷史照片呈現了小樓簇新美麗的模樣。

  1897年5月27日在外灘六號的歷史上有特殊的意義。這一天近代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這裡開張營業,由此翻開了中國金融史的新一頁,雖然此時距離首家外國銀行登陸上海已有半個世紀之遙。

  根據唐振常先生的《上海史》,19世紀70年代後上海逐漸成為全國金融中心,但金融市場長期為外國銀行操控。甲午戰爭後的賠款讓清政府深陷財政危機,加上新式銀行利益巨大,國事商情促成了這家中國新式銀行的誕生。

  創辦通商銀行的「中國實業之父」盛宣懷是位聰明人。他組織了一個陣容豪華的董事會,精選了八個極有經濟實力的中國人擔任總董,如民族資本家朱佩珍和輪船招商局會辦嚴瀠。在銀行經營方面,他確定「用人辦事以滙豐為準」的方針,拷貝不走樣,照搬了英資滙豐銀行的全套內部規章管理制度,還從滙豐挖來英國人美德倫(A.Maitland)擔任洋大班。通商銀行的經營史持續了52年,歷經清朝、北洋軍閥和民國三屆政府,業務跌宕起伏。

  上海圖書館館藏的盛宣懷檔案還記錄了一段小插曲。通商銀行創辦前,中俄也在一起籌建華俄道勝銀行。該行的俄國董事四達向盛宣懷興師問罪,認為華商另開一行會妨礙生意。對此盛宣懷立場堅定,毫不讓步,四達最好只好說了軟話——「彼此必當互為照應。」

  通商銀行開業前一年,英國人班尼斯特·弗萊徹教授和他的兒子聯合出版了《比較建築史》,該書於1961年更名《弗萊徹建築史》。這本建築寶典囊括了世界上所有主要建築的描述和說明,被譽為最權威的建築通史之一,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不斷增補再版。厚達2000頁的第20版書中提到15處上海近代歷史建築,六號小樓便是其中之一。

  「其外貌像是一座晚期維多利亞式的小型市政廳,具有威尼斯自由風格又略帶蘇格蘭男爵豪華情調。」這本著名的建築史刊登了一張小樓1897年的舊照,還寫了一段頗為生動的文字介紹。

  外灘六號是磚木結構,原為清水磚牆,後加了粉刷飾面,看起來好像薄涼的冰糕。小樓由英國瑪禮遜洋行(G.J.MorrisonandF.M.Gratton)設計,外貌主要呈現維多利亞哥特式建築風格,主入口有漂亮的連拱廊。除了小尖頂,另一特色就是每一層都略微不同的窗戶。底層窗是半圈券,二層用弧形券,三層換成了平券,而老虎窗又為哥特式的尖券。和諧中充滿了細節的微妙變化,讓古典的小樓靈動了許多,值得細細品味。

  2006年7月義大利品牌D&G(Dolce&Gabbana)上海旗艦店在外灘六號開張,由此小樓開始在外灘扮演起新角色。歷經四年的修復,小樓效仿了外灘三號與十八號的模式,融奢侈品旗艦店和高檔餐飲於一身,成為外灘臨江建築群中的又一座時尚生活地標。修復後的室內風格幽暗而奢華,但歷史遺存不多了。

  雖然建造年代不詳,《弗萊徹建築史》的編排透露了小樓在外灘的傲人資歷。由於編撰年代較早,書中提到的7處外灘建築中有4處早已拆後重建了。現存的僅有3處,分別是原英領館(33號)、外灘六號和那幢俄人為之來找麻煩的原華俄道勝銀行(15號)。

  更有意思的是,盛宣懷自己的巨柱門廊別墅和其上司李鴻章的羅馬風豪宅也同時入選了這本寶典。它們與法式的華俄道勝銀行、通商銀行的哥特小樓一起,成為15處上海建築珍貴實例的重要組成。關於上海近代建築的介紹在這部恢宏巨著中不過寥寥數頁,卻濃縮了19世紀末中國探索新式銀行一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外灘六號

  (插圖:張雪飛攝)

  昨天:中國通商銀行

  今天:外灘六號

  建造年代:19世紀後期

  建築風格:維多利亞哥特式

  建築師:瑪禮遜洋行

  地址:中山東一路6號


推薦閱讀:

有哪些像 Lacrimosa 這樣黑暗感和旋律都很好的哥特樂隊?
古代歐美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有沒有神秘學的輔助?
如何評價Therion聖獸樂隊?
你對哥特式音樂的理解是什麼?你喜歡的哥特式音樂有哪些?
哥特式唯美語句(黑暗系,不喜勿入)

TAG:銀行 | 哥特 | 的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