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18)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18)
大安法師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好,這是第十二願,光明遍照十方。願文的意思是說:如果我成佛的時候,所放的光明無有限量,最低限度也能夠遍照百千億億諸佛剎土,如果這一願不能成就,就不取無上正覺。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考察他方世界,看到有些佛陀教主,雖然也具有種種殊勝的德能,講經說法,種種善巧度化眾生,然而所放的光明有限量,就好像我們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所放的光不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利益眾生就有所欠缺,有所限量,所以就發願:我成佛的時候身上的光明無有限量,有眾生的地方就有光明遍照,無所不至,而且無時不照,是發出這麼一個大願。願從表面上來說是莊嚴自己的法身願,但實際指向的目標是利益眾生。在佛教裡面光明屬於智慧,般若智慧,一個佛菩薩能放光,是跟他破我執,證空性有關係的。當對一切法不執著的時候,他就能夠自然放出光明,這種光明是般若智慧之光,稱為心性智慧生到外面,發到外面能夠遍照法界,稱為光明。諸佛的光明有兩種:一種是常光,一種是放光。常光就是他永恆的都有光明,放光呢?他是指由特殊的因緣在身體的或者頭頂放光,眉間放光,口放光,胸亦放光,乃至於腳板放光,根據利益眾生的種類不同,他所放光的部位也不一樣。那麼在這一願裡面阿彌陀佛所發的願主要是指常光,也兼帶有放光的意思在裡面,但他本質的意思就是要他自身的光明無論經過多少劫的時間,無論十方無量的空間都能夠照徹三際,遍照十方,這十方三世一切眾生都由於這種光明注照得以救度。光明在凈土法門當中是一個傳達這種大悲願力的載體,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用什麼樣的形式來傳達給眾生呢?那麼從操作層面來看有兩個要素:第一是光明,第二是名號。無量光明就凝聚在有聲音的名相裡面,這就是名號。所以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彌陀的光明就在名號當中激活出來。名號的中介,把我們眾生能念的心光和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光明溝通起來,互動起來。所以為什麼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唯攝念佛人,唯對念佛人攝取不舍,這就反映出名號跟念佛眾生能產生一種交感。從佛的平等心來看,他的光明是遍照,所以不管什麼樣的眾生都能蒙光照射。但是能夠跟光,能夠被彌陀光攝取不舍的,這要眾生有種能感之機,這種能感之機就是信願持名。就好像電視台它平等地發射的電視信號,但你信號能不能轉化為音聲圖像這就看你接收者了。那麼我們要接納彌陀的大悲願力就是靠光明、名號的這種接收來轉化到我們凡夫眾生的內心,所以《觀經》講:光明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舍。他不是說光明遍照十方眾生,光明遍照是遍照十方眾生,但是要做到攝取不舍必須要念佛。就好像你要把電視台的信息接納入,你必須要有這台儀器,必須要調整頻率一樣。「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這是善導大師的一句話。唯有你持名念佛的時候才能夠蒙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受,這樣就應當知道彌陀本地上的根本大願是一個強緣,增上強緣。引發我們內心的無量光明,我們眾生也有無量光啊!但是被這種無明煩惱厚厚地遮蓋住了,透顯不出一點出來。那麼阿彌陀佛的光明,他為什麼能夠成就無量的光明?這有兩個因緣成就他的光明:第一是萬德所成,彌陀的光明是由他因地當中無量的功德所成就的,對這一點我們來引證一下《華嚴經·賢首品》。《華嚴經·賢首品》談到佛的四十四種光明,這四十四種像善現光啊、照耀光啊、濟度光啊、滅愛光啊、寂靜光、無畏光、慧燈光等等,他列出了四十四種。這四十四種光明,都是毗盧遮那因地,或者以他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或者他行菩薩四弘誓願的功德,或者他戒定慧三無漏學以及菩薩六度萬行的種種功德所成就的。所以他在描述問題的時候就有四個層次,他先標出了,這尊佛,他的光明是什麼名稱?光明有什麼作用?那成就光明因地是什麼樣的功德?以及光明在果地上如何展示?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在四十四種光明當中,有一個光明叫見佛光,就是毗盧遮那佛發出的,他是對臨命終時光一照射過去,能夠讓臨命終時的亡者能見佛的形像,所以他這樣表述: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歿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歿得生其凈國。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見。彼於佛所生皈仰,是故得成此光明。你看他這種,他一個很長的偈子,都把四十四種光明用這種形式表現出來,你比如:又放光明名見佛,他放的光明叫見佛光,那麼光明能夠覺悟即將命終的人,令他隨著這種憶佛念佛的心來見到如來的形像,他一見到佛現前,他神識就能生到佛的凈土,這是對光明的德用的描述。那麼成就這種光是怎麼來的呢?是毗盧遮那佛在因地當中見到臨命終的人,就勸他念佛,並且對亡者拿出佛的形像,讓他瞻仰,來讓他恭敬,使他對於佛的凈土產生深切的信仰和皈依之心,如果因地他做了這種行持,那麼在果上成佛的時候他就能成就見佛光,所以由於因緣,在西域天竺國從古代開始都有一個這樣的一個習慣,對於臨命終時就把一尊佛像擺在他面前讓他看,然後為了使他直接跟佛之間產生一種隨佛往生之想,就有一根幡,就像繩子一樣的,一頭握在亡者的手上,另一頭就綁在,系在佛的手上,他就有種我拿著一頭,佛的手拿著一頭,隨佛往生之想。然後幫他助念佛號,所以因地如果我們常常幫助了很多亡者就是助念,我們在果地上也能成就見佛光,所以一一這樣的表達出來,這是萬德所成,所以成就光明德用不是說我們簡單發個願就可以的,一定要付諸我們的行為,在果地上才能有這種殊勝的德用。在第二是本願所至,就是本願,就是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根本大願,他的本有根的意思,根有再生,生長的意思,他就由於本願,根本之願能夠衍生出無量的願。那麼從五種原譯本來看,對這一願都是有的,五種原譯本都把光明無量願展示出來。比如像漢澤本說:令我光明勝於日月、諸佛光明百千萬倍。就是要我成佛的時候令我的光明超勝日月之光,超勝一切諸佛的光明,而且是百千萬億倍的超勝。那麼這裡我們就會產生一個疑問了,佛佛道同,佛所證到的德用都一樣,為什麼他還能夠超勝諸佛的光明呢?那麼這點我們要了解,諸佛所證的法身功德是平等的。然而他們發願針對他度化眾生應化身的狀態當中的光明而言,那麼佛與佛之間因地的發願不同。所以經典《無量壽經》就介紹有的佛放的光是一由旬,百里、千里、萬里,照一佛剎、二佛剎、三佛剎等等各有不同。唯有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無量無數那由他佛剎。由於與諸佛因地的願不一樣,在果地上所以阿彌陀佛顯現的光明無量。這是他的法身願具有著善巧方便度眾生的力量在裡面。所以這一願關係到對苦難眾生的救度的這種德用在裡面。是悲願的載體,我們如果稱揚讚歎彌陀的功德,乃至晝夜,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一願也就表明著我們只要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馬上頓然顯現出來,也事實上有很多例子表明念佛行人他都有光,光是法性的光,一般肉眼看不到,但一些鬼神能夠感覺到。經典當中講一個至心念佛的人,有四十里的光明著身,他周邊有四十里的光明,所以他周邊也就一片祥和。真正念佛念得比較相應,這種人身心就比較柔軟,比較慈悲,面相也比較有光澤,這都跟光明的這種接納互動是有直接的關聯的。
好,請看下面:
[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三願,壽命同佛永久願。願的意思是設我,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壽命無有限量,最低限度也有著百千億億劫這樣長。不僅自己壽命這樣長,而且我所住持的剎土的一切往生者也具有同等的壽命。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發誓壽命無有限量的願,願也是來自於他考察他方世界,有的剎土,佛也有種種教化眾生的方法,但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壽命短促。壽命短促,教化眾生的這種佛事就不長久,不長久眾生就有失望之感。有些沒有遇到佛世的就徒然哀嘆,就好像釋迦佛八十歲入滅,我們生在佛的遺法時代,有種不值佛世的哀嘆,如果我們現在學佛能夠在佛的座下聽聞講經說法,得佛加持我們就不會這麼苦惱了。那麼我們看到《大唐西域記》有這麼一個公案:這是第十二卷裡面,玄奘大師從西域國取經回來,回國的途上路過一個國家叫烏剎國,烏剎國他的都城大概二百里的地方有一座大山,這座山的山頂上有一個塔,非常奇特的一座塔,那麼玄奘大師當時瞻仰過塔,並且聽當地的人說,說塔的來歷,說是在幾百年前那,這座山的山峰啊,山崖崩塌,這山一崩塌之後原來山中間有一個打坐的比丘,在那裡閉目靜坐。這一看,當時被一個打獵的人發現了,他趕緊把事情稟告國王,國王一聽還有這事?而且形像很高大,很高大,鬚髮,頭髮都全部覆蓋面和肩上。形容枯槁,身材高大。所以國王親自前往去供養啊,而且帶了教內的比丘也去,那麼教內的長老比丘說:一看披著袈裟入定的,說他是入滅心定。滅心定一般是他有一種期待,期待什麼另外一尊佛出現,入定,入定那怎麼把他驚醒呢?那就敲楗椎啊,這一敲果然比丘就動起來了,驚醒,心動起來了,就慢慢地睜開眼睛,四面看一看,一看,看到下面的人都很小,他就問:你們是些什麼人,怎麼這麼卑小啊?而且還披著袈裟?那位披著袈裟的比丘就說:他那時候幾百年前的,玄奘大師時候就說幾百年前,那距離現在可能上千年了,上千年的比丘比我們現在高大得多了,但是在入定的比丘看來還是太卑小了。說你怎麼,卑小的比丘說我們是,我們披袈裟我們是比丘,他一聽比丘他就問,因為他身材高大呀,大概相當於我們四倍的高度,入定的比丘說:噢,我的老師迦葉波佛是不是還在啊?那說明是迦葉佛時代他就入定了,這比丘說迦葉波佛早已入滅了,早已入滅了,比丘聽到就有點哀感的樣子,再低著頭想了一下又問:那釋迦佛出來沒有出來啊?比丘說釋迦佛也在世間應化了,也入涅槃了。這一聽,比丘一聽到就悵然若失啊!大概心裡他是想等到釋迦佛的,結果這麼一坐,坐過頭了,釋迦佛都入滅了,他看他的期待也等不到了,所以他當時就踴身虛空啊,自出神火啊,荼毗,入涅槃。入涅槃,空中掉下他的遺骸,這國王就把遺骸收檢好,就建了這座塔。你看,那入定的比丘,肯定你看迦葉佛入滅他也沒有碰上,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壽命短暫呢,如果迦葉佛或者釋迦牟尼佛是無量壽的話,他就不會悵然若失了。所以法藏菩薩在因地觀察這些,尤其看到佛滅度之後這種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魔外道就縱橫那!氣焰囂張,這種眾生人天的智慧眼目就被損傷啊,苦海波濤洶湧,長夜漫漫,都是由於佛的智慧明燈不在世間所導致的負面的東西。所以他就發願,要使自己成佛的時候壽命無量無邊,等同虛空,這種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往生者都能夠遇佛住世,都能夠進入佛的法會。所以你看《阿彌陀經》講: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他就給了我們安心,阿彌陀佛不是過去佛,不是未來佛,是今現在說法,正在講經說法的一尊佛,你在無量劫以前,《阿彌陀經》告訴大家今現在說法,現在這段時間也是今現在說法,未來的無量無邊的劫也是今現在說法。今現在說法就靠得住啦!那麼我們現在接納了一個信息,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於是我們念佛求往生就比較踏實了,如果阿彌陀佛的壽命是有限量的,我們心裡就犯嘀咕了,你看我現在這麼念佛,真的我往生了又正好碰到他不在了怎麼辦?入滅了怎麼辦?那我不是白去了一趟嗎?靠不上啊!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信息啊!那麼壽,無量壽啊,他是跟心性的寂定、法身是有關係的,我們一般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壽是領受的意思。那麼佛的三身就有三種壽命,他的法身是以真如領受諸法,真如是無始無終的,於是法身的壽命也是無始無終的。所以法身是以如理為命,這是法身。法身壽命無始無終,佛佛道同。那麼報身,他的領受,是以始覺之智,開始覺悟的智來領受本覺之理來作為壽的。那麼始覺呢?他是有開始嘛,但是一旦覺醒之後,他沒有終結,叫有始無終,那麼他也沒有能得和所得這樣的對待。所以報身的壽命,報身佛的壽命,他也是有始無終的。現在我們注意討論的是應化身佛,應化身他是以大慈大悲的心來領受眾生的機緣而建立的。那麼眾生的根機成熟,應化身就隨著顯現出來,眾生能感之機息滅,應化身的壽命也就終結,所以他是有始有終的。這種有始有終的,這種所對待的佛的壽命,不在佛這邊,是在眾生能感之機這一邊。釋迦牟尼佛也是可以無量壽的,然而為什麼他活八十年就入滅。這是我們這些眾生,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所感他活八十年。在《法華經》裡面,這種佛,就是開權顯實啊!不從跡相來說,來顯本來說,釋迦牟尼佛的壽命那就不只是八十年的了,無量無邊那由他阿僧祇劫,都沒有辦法形容他的壽命。當時這樁事情的出現,是有一個很奇特的因緣,釋迦佛在講到《法華經》的時候,多寶佛塔現前,整個虛空無量的他方世界菩薩都來傾聽,法會非常殊勝莊嚴。所以當時就有他方菩薩聽聞到《妙法蓮華經》,就發願我要在本土,就在娑婆世界,來保護,來護佑這部經典。當時釋迦牟尼佛就沒有答應,直指不需要你們來保護,我自有本土的菩薩來護佑這部經典的流傳。這一說完,一下子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像大地震一樣的,地下就裂開了,裂開了從地下湧出了很多菩薩,這些菩薩那就沒有辦法計算!無量無邊地踴菩薩,地踴菩薩這些菩薩一來,每個菩薩又帶來很多的眷屬遍滿虛空。每個菩薩都來讚歎釋迦牟尼佛,這種讚歎的時間,這種供養的時間,五十小劫啊!五十小劫,但是,佛有能力把長劫縮在短的時間當中,使與會的所有人感覺五十小劫地踴菩薩的供養讚歎就是半日幾個小時的時間。當時像彌勒菩薩,像在與會的都看到這些菩薩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菩薩從哪裡來的?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循著彌勒菩薩的提問,說這些菩薩都是我教化的。這一說,彌勒菩薩和與會的就生起了大的疑問。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悉達多太子出家,在菩提樹下悟道,然後講經四十餘年。大家都有目共睹,壽命就是這麼長,為什麼他能教化無量無邊的菩薩,這些無量無邊的菩薩,沒有無量劫的積功累德的修行,成就不了他的相好莊嚴和神通妙用,那怎麼是他教化的呢?這就好象一個一百歲的白髮蒼蒼的老頭面對一個二十五歲的年青人,說「你是我的爹,我是你的兒子」,年青人也就說我就是他的父親,他就是我的兒子一樣難以相信。這都是大家在現象在跡門當中生起的懷疑,然而釋迦牟尼佛在這情況下,合盤托出,他並不是這一世才成佛的,他成佛的時間有多長呢?他多長都沒有辦法,他就是用一種比喻的方式。比如把五百千萬億的剎土,剎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所有的土地碎成微塵。那麼每一個微塵經過五百千萬那由他剎下一點,即五百千萬那由他剎下一點,直到把微塵全都下完,剎土多不多?然後把下成點的所有的剎土的土地再碎成微塵,每一個微塵一劫,那麼我成佛以來的壽量比這還要多,多百千萬億倍。那你想這就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概念,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的壽命,是塵點劫又塵點劫的。告訴我們這樁事情,所以這些菩薩就是他塵點劫以來的,這樣的壽命當中教化出來的。所以我的《法華經》在這裡,在本土,由於這些菩薩住在地下,說明他很謙卑啊!也是中道啊!然後一旦有需要,就像飛龍顯現出來,他一出來就能夠廣做佛事。所以我們地下有很多菩薩,隨時冒出一個來,他都能夠做出很偉大的事業,所以我們要感召很多菩薩過來,就比較好一點。我們這些業力凡夫做事能力太小,一定要感召這些菩薩過來,而且很多。所以,這裡阿彌陀佛所發的願,就是在應化身的層面上我要無量。所以無量,有有量之無量,有無量之無量。那麼從現象上來說,阿彌陀佛壽命,他也是在有量的範圍當中,何以故呢?因為阿彌陀佛最終還要入滅啊!還有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繼位啊,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啊!那麼觀音菩薩繼位,成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之後,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後,也入滅,最後大勢至菩薩再繼承佛位,大勢至菩薩繼承佛位之後就永不入滅。這是有幾部經典告訴我們的情況。似乎阿彌陀佛也是有滅,也是有限量,但這裡要注意了。這種限量,就不是凡夫所能想像的限量,那也是用無量無邊那由他,多少劫多少劫來顯現出來的,所以稱為叫有量之無量,因為是我們人天是沒有辦法數清的。那麼對於凈土的菩薩來說,凈土的眾生啊,他大勢至菩薩示現成佛,實在是西方三聖是一體的,大勢至菩薩示現成佛也與阿彌陀佛住世講經說法沒有兩樣。所以跡門的有量之無量,也可以從他的本門來說,是無量之無量。法報化三身的壽命可以圓融相即的,比如法報化三身的壽命,他圓融無礙,即長能短,即短恆長,無長無短,長短存焉。可以作這樣理解,即長能短就是他的法身、報身的這樣的壽命,這種長嘛他能順應眾生的因緣,能夠很短的示現。但很短示現的當下,也含攝著他法身的壽命和報身的壽命,他可以很長遠。然而在法身這樣的壽命當中,離開了這種數量,也沒有什麼長壽、短壽之別,沒有長壽短壽之別的無差別的壽命,然後又在隨著不同的根機因緣顯現出來。又有長和短的這種存在,所以這些壽命也都是諸佛如來度化眾生,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範圍當中。所以有時候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思維還是沒有辦法把他詮析清楚的。那麼在這裡,這一願同時包含著不僅阿彌陀佛自己發願無量壽,而且住持的剎土的一切往生者,也同阿彌陀佛的壽命一樣,無量壽。這一點,不是我們修來的,這完全是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才有無量壽的。仰憑佛力,同時也包含著往生者自己的功德力在裡面,由於他信願持名,執持名號,心就比較清凈,心清凈就會契入到無量壽的寂定的心體。那麼無量壽,就是自性的寂定的這種涅槃的寂啊!寂定的功能顯發出來才能維持他的生命,他才長久。我們在這種心意識層面當中維繫生命的時間是很短暫,福報越來越小,心意識的污染性越來越大,我們的壽命也就越來越短,我們越來越不安穩。這樣我們透過無量壽的這樣的這一願我們得到了一種很好的這種歡樂。一個是我們對阿彌陀佛有靠得住的安全感,第二,我們自己也能得到無量壽,對一生成佛就有一個自信。我們在修道的過程當中,有種種魔障,其中最沒有辦法超越的魔障,就是死魔。你可能修行,我們可能修行上路,比較有感覺的時候,比較能夠上軌道,一日千里的時候,但壽命到了,就得終止,終止你一投生,隔胎之昏,隔陰之迷,重新來過。甚至全都忘了,墮落的成份多,再上升的機會少。所以這是我們修道的一個很麻煩的一個障礙。障礙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了。無量壽,既然有壽命的無量,再加上諸佛菩薩在那裡加持,我們一生斷煩惱,證佛性,是完全能夠兌現的。所以這一願也是大願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願,給予我們安樂,安心的一個保證。
好,請看下面: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四,聲聞廣多無量願。願文的意思是如果我成佛的時候,我所住持剎土的聲聞眷屬甚多,無能計算、測量他的數目,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都成就了聲聞辟支佛的果位,以辟支佛的這種神通,於百千劫這麼久長的時間,來計算極樂世界聲聞的數量有多少,都不能夠了知。如果這一願不能成就的話,就不成正覺。這是這樣的意思,這一願是眷屬無量願,表示眷屬無量。教主功德殊勝,必然就有他的眷屬,就好像北斗星旁邊就有很多的眾星圍繞一樣。那麼在眷屬裡面,這裡舉出聲聞,聲聞是聞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這種聲教,而證到斷見思惑的阿羅漢果位,稱為聲聞。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菩薩的法界,在眷屬無量當中,為什麼舉出聲聞呢?這裡面包含著一種涵義在裡面,一般菩薩的法界,他首先想的是菩薩很多很多,菩薩很多並不顯得奇特,西方凈土作為大乘菩薩的法界,聲聞也很多,他就顯出阿彌陀佛的這種威神力量就不一般。那這些聲聞,西方凈土是二乘種不生的,是聲聞緣覺的種性不產生,但這些聲聞是怎麼回事呢?這些聲聞是理解為,他方世界求往生者,他是聲聞的身份,聲聞的身份有兩種,一種是定性聲聞,定性聲聞就是鈍阿羅漢,他就是認為這種偏真涅槃是究竟到家了,他不會回小乘心向大乘,對大乘佛果的希求之心沒有,這就是取證偏真涅槃,焦芽敗種,屬於這樣的定性聲聞。還有一種是能夠回小向大的,像《法華經》裡面,這些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聞到這種一佛乘的法,他們都生起對成佛,一乘佛的神往之心,發起菩提心。那麼這裡西方凈土的聲聞,包含著回小向大的聲聞,同時也包含著定性聲聞。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是普度一切眾生,就是九法界眾生,聲聞屬於九法界當中的之一。如果你把度聲聞僅僅局限在他回小乘心向大乘才能往生,那麼定性聲聞不能往生的話,說明阿彌陀佛救度九法界眾生的這種能力還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那麼實際上阿彌陀佛就有能力使那些定性聲聞先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就有能力轉變他的念頭,使他發起大乘菩提心。所以這樣就能夠吸引他方世界的聲聞,如眾流赴海,都願意去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也可以聲聞已求證偏真涅槃,唯他到家,證果的這種目標。那麼也可以善巧方便,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很快就能證到偏真涅槃,他就願意去,願意去以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很容易轉化他。所以聲聞裡面,不僅僅包含阿羅漢,也包含緣覺、辟支佛在裡面。那麼這裡舉出他的數量,沒有辦法去計算,乃至就是設定一種比喻,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個一佛所教化的區域,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它是從一個單元單位,一四天下開始,一四天下有一座須彌山,須彌山的中間比較狹,兩頭比較大,中間有日月環繞,四邊呢!日月環繞,那麼有四天王在中間,上面有忉利天,須彌山又圍繞著一重大海,又一重山,有七山八海,七山八海的後外圍有一個鹹海,鹹海的四面是安置了四大部洲,我們的閻浮提,叫南贍部洲也是其中之一。那麼一四天下就包含著這樣的一個組元單位,一千個這樣的一四天下就稱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實際它就是一個一大千世界,是由於千有三次乘方,所以就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有百萬億個銀河系了,那區域非常廣。這裡指出這樣的一個三千大千眾生,眾生不僅是指人道的眾生,而是包含著蜎飛蠕動這樣的眾生,人的數量很少啊,但你看看地上爬蟲,天上的飛鳥,水中的游魚有多少,它的數量比人的數量多的太多了。就把所有的眾生,他都成為辟支佛,緣覺,緣覺的名稱,是觀察十二因緣法來覺悟真理叫緣覺。還有的叫獨覺佛,獨覺就是生在無佛的時代,他自己孤獨地住在山林樹下,看到這種自然界的景物,覺悟無常,覺悟真理。所以緣覺辟支佛的這種神通妙用超過阿羅漢,阿羅漢破見思惑,緣覺辟支佛還侵斷塵沙,塵沙惑,所以他的神通妙用還超過阿羅漢。那麼這樣的,這麼多的眾生都是緣覺佛,他用著百千劫這樣的時間,這麼多眾生,就像很多電腦把它們聯網一樣的,共同來計算西方世界聲聞的數量有多少,計算不出來。後面還有一個比喻,就好象大目犍連的神通用百千萬億劫時間來計算這些數量,那麼就像用一根毫毛,一根毫毛又分成一百分,一百分之一的毫毛沾大海裡面的一渧水,一渧水,那麼這一渧水呢!就大目犍連所知道的數量相當於這一渧水,所不能知道的數量相當於大海水。那就我們就沒有辦法去想像這樣的數量,那麼這就說明什麼呢?說明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清凈大海眾的眷屬實在是太多了。聲聞有這麼多,菩薩亦復如是,菩薩也是無量無邊的,不能計算的,所以來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數量之多,都沒有辦法用我們天人的數字概念來加以描述。所以這是表達阿彌陀佛的眷屬無量這一願,要莊嚴西方凈土,往生者很重要,一般的像寺院也是要有人氣,如果你一個寺院建的很大,然而就是一二十個人,沒有人氣,寂寞啊!那一個國王出來,他一定是侍從很多,前呼後擁,那才顯得他的權勢啊!那麼一尊佛出來他也不能光桿司令啊,一天到晚跟樹木去講經說法,那也不行啊!天天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那是很寂寞是很無奈的情況,他必須要眷屬無量。德能有多高,心量有多大,緣份結的多,他必然眷屬就很多,如果一尊佛成佛之後是孤家寡人,說明他因地當中是沒有,就是自了漢的心理比較重,不願跟眾生接觸,不願跟眾生接觸,你的成佛以后座下就很寂寞,沒有弟子。所以通過這一願,我們也能夠了解到原來阿彌陀佛在無量劫的積功累德的菩薩行的過程當中,跟九法界的眾生結了無限多的法緣。所以一旦西方極樂世界開張之後,結了緣份的眾生都過去了,於是他無量無邊。西方極樂世界就無限的莊嚴了,人氣很旺,那不叫人氣,他不僅是人氣,氣象萬千,欣欣向榮,是這樣的意思。
好,請看下面: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好,這是第十五,壽命修短隨意願。願文的意思這樣表述的:如果我成佛的時候,我所住持剎土的人天,天人就是帶業往生的這些人,我們往生屬於天人的範圍,他的壽命也是無能限量,無量壽。除其本願,有一種情況除外,這些有的往生者他在因地當中發的根本願是要去救度有緣的眾生,那麼根據他的發願,他在西方凈土的壽命可長可短,隨意自在,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我就不取正覺。那你看這一願我們就能體會阿彌陀佛的心,他很尊重一切往生者的自由意志,儘管他老人家給了我們壽命無量願的恩德,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啊,是不是這樣子?眾生的根機好樂不同啊,如果儘管很好,我想到他方世界救度眾生,想離開西方極樂世界,這時候如果你不讓他走,說我給了你無量壽,你就在這裡享受無量壽好了,不能到外面去,那也不美妙啊。因為一切眾生,他有一種對自己生命的一種尊重,就是自由。你不能限制他的自由,你就再好的東西,你讓他不自由,他也會感覺到不好,是不是啊?生命當中自由,它是天性啊。原來蘇聯有個科學家叫巴甫洛夫,他是發現,據研究動物,尤其研究狗的條件反射,他有一條狗,也跟他非常有緣份,親密無間,巴甫洛夫正在看書或者做實驗的時候,狗總是躺在他的桌子旁邊,很安靜,不做聲。有一天,巴甫洛夫就有一個設想,想像,他在辦公室裡面,範圍很大,狗一般都不動,他有一天想到,就在狗的腿上綁了一根繩子,繩子呢,長度很長,足夠在他辦公室裡面自由活動,但是他一綁,綁在腿上,另外一頭綁在他的辦公桌的腳上,就這麼一個行為,狗就不安寧了。它就一定要把繩子掙斷,所以巴甫洛夫就感慨,你看自由啊,連狗都有對自由的要求,何況人呢!所以裴多菲有句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那自由的價值超過他的生命,超過愛情的價值,如果一個人沒有自由,他一切的價值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了。所以這就想到為什麼人類制度,要廢除農奴制,要追求平等,追求自由,所以生命的要求,阿彌陀佛在發願的時候,他考慮到了,那往生者他有種種發願,我們也曾經發願,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趕緊回來度化有緣眾生,有的是發願等我成佛以後再來度眾生,有的發願象地藏菩薩一樣,眾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要在地獄裡面去度眾生,象省庵大師他往生的時候,四眾弟子都很悲哀,都希望他不要走啊,住在世上,什麼的,這時候省庵大師睜開眼睛說:你們不要留我了,我去了就來。去了就來是他臨終的一個發願,說明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壽命就會短一點,去了馬上回來。有的發願等我證到無生法忍,等我成佛再來,那麼壽命就會長一點。所以這些,隨著往生者的意願來顯現,這是壽命修短隨意願。
好,請看下面: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六,國中無不善名願。願的意思是:如果我成佛的時候,我所住持的剎土的天人、無有不善的事實,乃至不善的名稱都聽聞不到,如果這一願不能兌現的話,我就不取無上正覺,這是阿彌陀佛在考察他方世界的時候,看到他方世界有種種不善的事實和名稱,所謂譏嫌啊,有種種外道啊,種種惡知識啊,有女人啊,有聲聞緣覺啊,有六根殘缺不全的人啊,有出生地獄、餓鬼三途的苦難啊,有種種這種惡口、罵辱等等不好的名稱啊,這些一看都是非常濁亂的,是給眾生很大苦惱的,所以才發願這些不善的事實沒有,甚至不善的名稱都沒有,他在我所住持的剎土聞到的各種賞心悅耳的音聲,各種快樂的音聲,各種供養佛、法、僧三寶的音聲。那麼這一願,它是對於一個修道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願,護念眾生的心,我們來看不善,不善一般理解為惡了。那麼不善呢,從它的內涵的層次來看有不同,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有不善就是對一種真諦、理體的相違,稱為不善,所以一切世間的有漏法,導致輪迴的法,它都稱為不善,從這意義上來說,五道包括人天都是惡道,這就叫勝義不善,從這種勝義層面上來確定善和不善的標準,這是最高的標準。還有不善,就是我們作為人,人性當中,與生俱來的不善,像無慚、無愧、貪瞋痴,這些人性帶來的這種三不善根就象毒藥啊,毒化污染我們的心靈,這是自性不相應。還有一種是相應不善,就是與貪瞋痴和無慚、無愧的這種不善的東西相應,相應就是他的心王和心所法都跟貪瞋痴相應了,這就是說,水裡面夾雜了毒藥,水也就不能喝了。那麼從意義上來說,我們在輪轉的過程當中,在三界裡面,總名不善。就象善導大師說的,「唯聞愁嘆聲。歸去來兮,魔鄉不可停,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就是不善。那麼在不善裡面,特別提出名,要注意名啊,在百法裡面,它稱為心不相應行法當中的一種,名是隨著音聲所標顯出來的對於一種物體的一種概念名相的指稱,所以名呢,名和實之間就產生了一種關聯,雖然名是不相應行法,但是大家約定俗成了名過來之後,名稱一旦作用在我們的大腦裡面,就會浮現物體的相狀以及它的一些在主觀思維上的聯想。所以為什麼叫名相,名稱能夠跟物體的相狀相應。還有一種名想,名稱能夠勾起我們的思維想像。還有一種叫名義,名,名稱裡面具有物體的義理。所以名就不能不考究了,尤其是我們世界眾生,他都是符號的動物,文化就是一種符號,當這種符號就是名相、概念、音聲,這些一旦錯了以後,他對我們的心性有極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聽到善的、美好的名稱的時候,就會把我們阿賴耶識美好的、善的種子引發出來,當我們天天聽到那些不善的名稱的時候,他就相應地把我們阿賴耶識不好的東西引發出來,是不是樣子的?所以名稱就很重要了,你看在世間,為什麼我們每個人修道很困難,就在於世間的名給我們轟擊的很多都是不善的東西,你打開報刊雜誌,這些殺盜淫妄的負面的東西很多,而且機心作惡的手段層出不窮。你看在網上,這些卡通,為什麼對青少年有很大的這種心靈上的戕害?他這種卡通影片當中,他都會加些色情的、武打的,甚至鼓勵那些青少年自己去製作這些情節,還有一些徵文比賽,你讓小孩子就在這種武打的這種情節當中去琢磨,去寫那些武俠小說,而且情節很複雜,有時候為了戰勝對方,手段非常殘忍。這些東西一旦起了以後,你說他就把人性當中一些邪惡的東西,通過這樣的形式,把它引發出來,所以青少年犯罪,由於這種習性,他就很容易啊。如果在網上,虛擬殺人,已經成了一個小菜一碟的時候,所以他在現實當中殺人也就很方便啊,在網上虛擬自殺很溜當的時候,在家庭學校碰到挫折,他跳樓也就跳得很爽快啊。所以這些不善,這我們看的種種信息是不是引發我們的貪瞋痴慢疑,引發我們的財色名食睡的名太多了,所以我們現在心污染,污染得很。所以在法藏菩薩已經看到了這樣的事實,所以一定要在西方凈土建構一個非常清凈的環境,是讓一切不善的名都在西方凈土顯現不出來。你有不善的名就會被勾引啊,你比如一天到晚超女、超女、超女,他淫慾的心就會起來。一天到晚都是高消費,海灘別墅,我怎麼賺更多的錢啊,沒有錢琢磨著乾脆搶一把銀行啊,所以這種外在的誘惑實在是太可怕了,不善之名太多了,所以阿彌陀佛護念一個修道人的心,就透過這一願,非常慈悲,展示出來,不善的名稱沒有了,六根殘缺的人沒有,女人的名稱沒有了,聲聞緣覺的名稱沒有了,三惡道的所有的聲音沒有了,看到的都是真善美慧啊,看到的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啊,大家見面談論的名相都是修道啊,都是慈悲啊,都是空性啊,都是平等啊。你說我們自性的無量的善德,就在這樣的善的名稱當中引發出來了,聽到的風聲、鳥聲、鳴聲,都是在引發我們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為什麼會引發我們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就在於他純善的名稱,名和實之間的互動關係。你看就是水啊,你水跟他貼一個符號,你如果是不好的符號,水顯現的狀態就很凌亂,如果你給水一種感謝、感恩的善的名稱,水所結晶的這外形狀都非常的華麗、優美,具有有序的結構。那麼人也是這樣的,人我們要給他正面的提醒,在教育學,他很注重這一點。有一種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他有這麼一個實驗,他是一個教育心理學家了,就隨便在一個班做了一個所謂的考試,考試之後,他就很隨機地挑選了十個人出來,實際上他根本就沒看試卷,挑選誰跟他的老師說這十個同學是智商最高的,於是老師就把消息泄漏出來了,讓十同學知道了自己是智商最高的,實際上這十個同學平時學習成績很一般的,但是老師也通過這位教育心理學家知道這十個同學智商很高,最高,所以平時就會對他關注,對他關懷。這些同學也有心理暗示:我的智商最高,他也有很強的自信心,果然一年以後再一看,這十個人都非常優秀。為什麼?就由於善名給他一種心理的暗示,周邊都給他這種暗示,大家都認為他最高,最高,最高,他也認為他最高,於是他事實上就能成為最高。這都是名,名引發實的一種例子,在教育學叫羅森塔爾現象。所以通過名和實,我們為什麼念佛法門,要有一個相信,相信自己絕定能往生,一定要有這種信心,如果你很謙虛,哎呀,我業障深重啊,我哪能往生,那麼清凈的莊嚴,我不行啊,你天天說我不行,我不行,我不行,你最終就不行了,你天天想我一定可以,阿彌陀佛太慈悲,雖然我不行,但阿彌陀佛太行了,他就是為了救我建立凈土的,如果我不能往生,他都不取正覺的,所以我們也幫點阿彌陀佛的忙,去了以後讓阿彌陀佛趕快成佛嘛,作得生想。善導大師講的作得生想非常重要,這就是這麼一個名,引發我們,決定往生的事實就會出來,這樁事情可不要隨便謙虛了,這叫當仁不讓,對往生事情要當仁不讓,別的可以謙虛,這一點可千萬不要謙虛。
好,我們再看第十七: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好,這是第十七,諸佛稱名讚歎願。願的意思就是這樣表述,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微塵數的諸佛,都悉皆稱揚讚歎我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如果這一願不能兌現的話,我就不成佛。這是阿彌陀佛在他建立大願,編製程序的時候,就想到的一樁重大的事情,你西方極樂世界很莊嚴,你救度眾生的方法也很殊勝,但一定要把事情傳播出去,要讓十方眾生都能了解,都能知道這樁事情,如果不知道這樁事情,你再美妙,再超越,都不知道了,也就等同虛設了。這就象一個企業,他研發了一個精美的產品,他老總一定想到,我怎麼把它宣傳出去,產品宣傳很重要,甚至有的人為了使企業產品打開銷路,他花費宣傳費用,不惜代價,打開通道。那麼阿彌陀佛,西方凈土,產品出來以後,怎麼宣傳出去,誰去推銷,阿彌陀佛不好自己推銷啊,自己推銷有點自我眩耀之嫌,難以令人產生信心,所以他就設定了一個程序,讓十方諸佛去為西方凈土,為彌陀名號做傳播者,這樁事情如果不能傳播出去,凈土普度一切眾生的願望就會落空,所以才發願,要十方諸佛稱名讚歎。他為什麼找諸佛來稱名讚歎?不找菩薩聲聞緣覺來稱名讚歎,說明阿彌陀佛眼光非常深邃,我所建立的凈土法門,他的事理因果是在佛的甚深智慧建立的,聲聞緣覺菩薩是沒有辦法測量的,所以他沒辦法理解,說起來,傳播出來,底氣就不足,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諸佛能深知念佛法門的奧妙,所以他才能能夠究竟明白地稱讚起來。這種稱讚我們在經典當中,那諸佛都是伸出廣長舌相啊,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來傳播彌陀的大悲願力。這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什麼樣的信譽度啊。聲聞教說:一個人,三世不說一句假話,他能感得一種身相,就是他的舌頭伸出來能舔到鼻尖,如果一個修行人,三大阿僧衹劫,沒有說過一句假話,那麼他的舌頭可以覆蓋到髮際,面部全部覆蓋。那麼現在不是覆蓋面部了,而是廣長舌相覆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地方,那不是三大阿僧衹劫,那是無量無量的阿僧衹劫,沒有說過一句假話的人才會出現這樣的瑞相,那麼這樣的瑞相一出來,什麼人,只要明白人一看,不需要講什麼了,這樣的法門,彌陀的功德是絕對的,絕對不虛的,真實的,所以產品推銷員可是找對了,他有這種瑞相,三千大千世界也都能覆蓋,佛陀在世的時候,有時候跟那些外道婆羅門在辯論的時候,最後就是伸出這種舌象覆蓋髮際,這些婆羅門都很明白道理,一看到瑞相,就說不要爭論了,佛是對的,佛是誠實語,信譽度高。那麼這樣就使得阿彌陀佛的名號在法界當中知名度最高,也正因為有這一願的驅使,我們才有著聞彌陀名號的事實出來。釋迦牟尼佛在一代時教裡面,是這樣的謙遜,把阿彌陀佛推到前台,讓大家去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沒有說你念我的名號,釋迦牟尼佛也有凈土,也沒勸我們這些娑婆世界修道的人,生釋迦牟尼佛的凈土。所以十方諸佛在彌陀的大願面前,自己退到第二位,把阿彌陀佛推到前台,由於彌陀大悲願的救度眾生,是繼承十方諸佛之本懷,十方諸佛都沒有我執、我相嘛,不會象我們凡夫,哎呀,這是我所教化的弟子,你可不能染指,不能把我的眷屬搶走了,他沒有這種概念,只要怎麼利益眾生,就怎麼做,所以你看咨嗟,咨嗟就是非常深沉的、廣大的來讚歎他的美德,所以,這兩點也都是阿彌陀佛大悲願令我的名字,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也令一切諸佛在他座下,法會當中,來讚歎我的功德,讚歎名號的功德,讚歎國土的功德,其目的是讓十方世界一切三界六道的眾生,乃至於蜎飛蠕動的眾生,能夠聽聞到我的名字,能夠產生慈悲的善根,能夠歡喜踴躍,都能生到我的剎土。所以這一願我們可不要理解為阿彌陀佛虛榮心很大,就是想讓自己知名度很高,這裡也反映凡夫眾生修道過程當中,如果知名度,自己可以去追求知名度,這種名聞與利養,如劍斬人頭啊,他可能就是不好的現象。然而,一個佛如果要度化眾生的這樣一個時候,他的知名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眾生對你都不了解,他怎麼能夠『南無』你呢,我『南無』,『南無』把自己交出來,交出來對象,一定我對他很了解,很放心,我才能交得出來啊,所以你一點知名度沒有,對他,對這尊佛一點都不了解,他也就『南無』不了,『南無』不了也就往生不了。所以佛要求知名度是為了度化眾生的必要性,完全不是自己的虛榮心,不象我們世間眾生,好名之心啊,可能人皆有之,這是一個我執的表現,甚至不能流芳千古,也得遺臭萬年,遺臭萬年也得比默默無聞好啊。歷史上,中外歷史上有些為了追求成名的人,他有時候用一種極端的手段來追求他所謂的知名度,最終還真的是遺臭萬年。阿彌陀佛在這裡,諸佛稱名讚歎他的願,是令他的名號功德,凈土的名稱普揚法界,普度一切眾生,所以我們這些眾生就能聽聞到彌陀的功德,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這種積澱非常深厚,所以對彌佛的名號很熟悉,悲痛的時候,歡喜的時候,讚歎的時候,惆悵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很少知道釋迦牟尼佛,但卻能知道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還是娑婆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還是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地方,為什麼知道阿彌陀佛,而很少知道釋迦牟尼佛?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都是由於這一願給我們傳達出來的。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推薦閱讀:
※凈界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第三卷
※受戒的好處——星雲法師開示
※凈空法師答問:「許多師兄弟聽說只需要念三千遍《無量壽經》,保證可以往生。因此為數不少的人都以念經
※【海濤法師弘法影音】----了解、善用因果業力法則,你也可以改命造運
※洞見和真相23上——大虛法師講述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