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宣與陳崇——「吳興藍田源流派衍齒錄」辨析
伯宣與陳崇——「吳興藍田源流派衍齒錄」辨析陳月海陳剛伯宣和陳崇是義門陳氏十分重要的歷史人物,說他重要,一是為旌表「義門」開創局面①,功不可沒;二是陳崇在任家長時制訂家法、家范教育子孫,為義門後來的發展、穩定奠定了思想基礎;三是在義門世繫世次中,陳崇為關鍵人物。按《宋史》及江西三級地方志載,崇為伯宣子,為叔明十一世孫。若按義門陳氏譜(多數譜)載,崇為仲公之子、伯宣九世孫,即叔明十八世孫。孰是孰非?在《義門陳文史考》中已有詳盡辨析,本文再以《吳興藍田源流派衍齒錄》(以下簡稱「衍齒錄」)為例,作進一步的論證。湖南圖書館藏本《花田陳氏(敦睦堂)三修族譜(卷三)「衍齒錄」》節錄:灌,字公圃,號渠夫,憲宗元和時為高安縣丞,配黃氏生子二:長鏞次鍠。鍠選貢,配王氏,生子扆(yi),扆生子四:竭、端、肅、靖。鏞配王氏生子旺,旺生機。文宗開成初(836),鏞與從子伯宣避難於泉州之仙游,與馬總善。宣宗大中(847—858)時總移南康,伯宣與鏞子旺復居廬山,遂占籍於德安縣之泰(太)平鄉常樂里,注《史記》行世。咸通(861—872)時詔征不起,拜著作佐郎。昭宗大順初(890)卒。配趙氏生子四:仲子崇,大順中為江州長史;三子勛,乾寧(894—897)時為蒲圻令;四子玫,為本縣令。崇,字克尊,伯宣公次子、叔明公十一派孫也。公數世未嘗分爨,治家之道必以孝弟為先,立家范三十條,大而國賦,小而日用,莫不井井:男女衣食,必令均算;室無私財,廚無異爨;不畜婢妾,庭無間言。每食必群坐廣堂,男女異席,未成人者別為一席。畜犬百餘,共食一牢;一犬不至,諸犬不食。建書樓數十間,置田畝二十頃,以延四方遊學之士,鄉里悉化其善。崇子袞為江州參軍,僖宗時,袞以六世同居,詔旌其門,至南唐,袞子昉以九世同居,烈祖(李昪)建都南昌,又為之立義門。昉,試奉禮郎,主家事三十五年。昉卒,昉弟之子鴻主之。鴻卒,弟兢主之。至兢之世,子姓益繁,嘗苦乏食,知州康戩上言,宋太宗詔本州每歲貸粟二千石。兢卒,從父弟旭主之,每歲止受粟一半,雲『省嗇而食,可以及秋成熟。』歲歉谷貴,或勸全受而糶。旭曰:『朝廷賑旭家乏食貸以公粟,豈可見利忘義,為罔上之事乎?』太宗至道初(995),上遣裴愈賜御書,還,言旭家孝友儉讓,近於上古。太宗嘗對近臣言之,張洎(ji)對曰:『旭,宗族千餘口,世守家法,孝謹不衰,閨門②之內,肅於公府,且言及受貸之事,上以遠民義聚,復能固廉節,更深為之嘆獎。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辛亥,上以旭為江州助教。七年<1014>甲寅,旭卒,共推旭弟蘊為家長。③康定元年(1040)庚辰,蘊弟泰主之,至嘉祐八年(1063)癸卯,將百年矣。上以泰家義聚三千七百六十四口,同居一十八代,世罕有匹④。奉州貼文賜詩云:『弈禩流傳本一家,滿門雍穆靜無譁。代延十八同煙火,義聚三千共齒牙。蔭襲層層綏福履,晜雲⑤疊疊度榮華。舉朝輔弼⑥揮詩贈,但願紫荊頻放花。』時丞相宴殊、宋琪,樞密院副使王堯臣,內翰學士李昉各贈詩。旨諭析煙二百一十支,產分一百二十庄,令各就庄居。議定:近以春正月人日⑦,遠以春社為期,會集祖居,識認尊卑,無失義風。夫義門,亦叔明余裔,兼之後也,而子孫遍布各州縣有四十二支。總以二百九十一鬮為適派。凡屬子孫題銜不稱官爵,類曰『義門陳』某,以旌門優於官爵也。雖同姓而非其派者,亦不妄稱焉。此與唐貞觀中李稹雖歷要官,與人書札惟稱『隴西』而不銜,亦以爵位不如族望,同一高雅也。由大唐五季以及趙宋累朝旌表、榮封,可謂極矣。逮至明嘉靖相去數百年,坊額、祠宇蕩然無存,明世宗飭院司、府、縣為之恢復,仍行豎坊,旌曰『義門』,額曰『敦睦』。夫孝義相傳,曠世君王猶旌其門,況當時乎,所謂世家望族莫之與京,吾家後裔務宜勖諸。(見譜照IMG0298)花田陳氏在原湘潭縣十八都,「吳興藍田源流派」系義陽王陳叔達在浙江吳興(今湖州市)和西安藍田縣的部分後裔,從他們的遷徙情況看,這二支與義門無甚聯繫,正因為如此,其族譜留下的史料越珍貴,它告訴了我們諸多鮮為人知的歷史訊息,為解讀義門歷史文獻和透視義門世次的一把金鑰匙。上文內容豐富,涉及多個方面,大體可分為人物與事件、時間與事件及義門紀事三部分。一、人物與事件:1、首先是陳灌,不僅其名、字、號與修水龍峰譜相同,就連「配黃氏生子二,長鏞次鍠」以及陳鍠諸子名諱也基本相符。陳褒、陳灌、陳鍠祖孫墳墓在今修水龍峰蜈蚣鉗,此地陳姓子民均為陳鍠長子陳展的後裔,由唐至今,從未移動,根深蒂固,枝葉繁茂;尤其族譜中的宋、明、清歷屆譜序,史料價值極高。今觀花田和龍峰兩地相隔千里,可以說他們從未有個聯繫,能做到相符,這就是歷史。美中不足的是花田將「展」作「扆」,多出一代,顯然這是字形相近致誤。2、伯宣「配趙氏生子四:仲子崇,大順中為江州長史;三子勛,乾寧(894—897)時為蒲圻令;四子玫,為本縣令。崇,字克尊⑧,伯宣公次子、叔明公十一派孫也。」此處告訴我們伯宣有四子:長子名某已失記,就「仲子崇、三子勛、四子玫」,恰與南唐徐鍇《陳氏書堂記》中的一模一樣。書堂記載「大順中,崇為江州長史;乾寧中,崇弟勛為蒲圻令,次弟玫,本縣令。」書堂記是記錄義門史事的最早文本,是由徐鍇門生章谷口述而筆錄(章谷曾在東佳書堂求學),應該真實可信。可是,到了後來義門譜系中卻把這一行次給拆亂,「勛」變成伉公孫,降了一輩,再也不是陳崇的弟弟了。特別是「仲子崇」三個字,竟誤讀了數百年,一直當作仲公之子而流傳於各義門譜牒。所幸的是正好安在這裡,致使陳崇及其後人的世次,在義門這偌大集體中排列不紊亂。這是老天爺的眷顧,還是有心安排?建炎中「義門碑」遭兵火,15年後得賢宰呂仁甫訪得墨本刻石出之,又50年後,益國公周必大再刻木板,已疑碑誤。(見四庫全書之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十六「跋德化縣陳氏義門碑」及《義門陳文史考?義門記》)。其「仲子崇」之「仲」,是指兄弟排行次序二,即伯宣之次子,緣碑文脫字誤為「仲公」之子。儘管《陳氏書堂記》里沒有《宋史》「伯宣子崇」說得那麼明白,但在說伯宣後緊接著說「大順中,崇為江州長史」,顯然,他們之間的關係已經明了,無須特別交代。如若德化義門譜所說的陳崇為伯宣九世孫,之間相距200多年,徐鍇能如此行文嗎?德化譜中出現離奇的事情還有「神人易地」、嗣聖年(684)伯宣撰《匡山譜序》等等。這些都是塵封舊事,局限於當時的文化、科學水平,情有可原;然而時至今日,居然有人拿這些假東西去忽悠別人,以飽私囊,可悲,可嘆!在《衍齒錄》中伯宣生四子,雖屬罕見,但並非僅此一例,除書堂記之外,還有蘇南毗陵譜亦載:「伯宣,字翼經,注《史記》,博學,詔征不起,隱居廬山,結茅晦跡。後復詔征著作郎,天(大)順初卒。配博陵崔氏,封德安縣君,生子四:長崇次勛三政四禮。次、三、四未詳。」(見譜照DSC02656)其時間與事件雖然有些顛倒,但事件的本身和時間還是多與《宋史?陳兢傳》吻合。特別說到陳崇有四兄弟,並且有三個名字與上相符,僅行次不同而已。明顯,其「政」是「玫」的誤寫,因「政、玫」形相近,易誤,如「大順」變成「天順」類似。3、至於「鏞配王氏生子旺……伯宣與鏞子旺復居廬山,遂占籍於德安縣泰(太)平鄉常樂里」,這還是頭回見到的新鮮說法,很離奇。龍峰譜舊序黃庭堅撰《義井義門譜序》載:「長子鏞之子孫居江州者,宗族七百餘口。每食,長幼各次其坐;畜犬百餘,共牢而食,一犬不至,諸犬不食。僉曰『義門』。逮余歸田由江州過鳳凰山,審其詳則不虛矣。」鳳凰山,在今九江義門鋪村,離牌樓村(舊名齊集里)不遠,「鏞之子孫居江州者」當指伯宣、陳崇及其後人。龍峰譜在世系吊圖中說陳灌長子「鏞,行二十一郎,本名鈺,後改名鏞,唐著作郎,為江州義門之祖。」「本名鈺」,可能是受明朝祁門特峰譜之影響,因龍峰譜中任何舊序里無一雲「鈺」者,都曰「鏞」,並且德化義門譜也注「鈺,即瓖(鑲)」也。並由此可知「鏞、鈺、瓖(鑲)」指的是一人,至於特峰說的「鈺」,究竟從何處引來,另文討論。這裡的「伯宣與鏞子旺復居廬山,遂占籍於德安縣泰(太)平鄉常樂里」,當屬兩支人交織一起而混淆。在舊譜中,居住德安的畢竟有這些人,因譜蝕殘缺,他們之間的關係,撰修人已經不甚了了,遂誤連接。二、時間與事件1、「文宗開成初(836),鏞與從子伯宣避難於泉州之仙游,與馬總善。宣宗大中(847—858)時總移南康」,這裡所記載的時間皆不符合馬總的生平與事迹,誤差太甚。但是說「與馬總善」是陳鏞而不是伯宣這件事倒合情理,因馬總和伯宣根本不是同時期的人,穆宗長慶三年(823)馬總已卒,「穆敬之間」即824年伯宣才生,兩人何能扯到一起?甚誤!2、咸通(861—872)時詔征不起,拜著作佐郎。昭宗大順初(890)卒。」而這兩個時間段甚符合陳伯宣的年齡及其活動空間。尤其是「咸通(861—872)時詔征不起,拜著作佐郎」,乃補《宋史》所不及。3、「袞以六世同居,昭旌其門,至南唐,袞子昉以九世同居,烈祖(李昪)建都南昌⑨,又為之立義門。」這裡的「袞以六世同居,昭旌其門」,時間是在唐中和四年(884);「袞子昉以九世同居立義門」,時間是在南唐升元元年(937),正是陳昉任家長期,前後相距53年,此時義門合族義聚至昉為九代,即旺→機→感→藍→青→伉(六兄弟及伯宣)→崇→袞→昉這九代,而「袞以六世同居」該為記憶上的誤差。德化聯宗譜(近修更名為《義門陳氏宗譜》)卷十七?土伏庄世系?清光緒十八年《重修宗譜序》載:「唐乾符間伯宣六世同居,僖宗封義旌門」。同譜還有清乾隆五十三年《赤崖庄遷分水嶺重修家譜序》載:「自伯宣公來徙江州,越三世以義聞於上,厥後生齒益繁。」(見譜照006、021)顯而易見,「袞以六世同居,昭旌其門」,就是「乾符間伯宣六世同居,僖宗封義旌門」之寫照,從旺公到伯宣兩支合族義聚正為六世,到昉九世,符合事實。遠在唐宋期,義門人始終把兩大支合於一處寫,不分彼此,並以伯宣、陳崇、陳昉等為代表,行帖官府,突出一個「義」字。《宋史?陳兢傳》、胡旦《義門記》、陳泰《回義門累朝事迹狀》等文無不是這樣。3、「至嘉祐八年(1063)癸卯,將百年矣」,此「百年」極言時間之長,非實指。三、義門紀事《衍齒錄》中的一些紀事、家長更替、及陳旭為「受粟之半」,以及太宗君臣對話等,無一不與史籍相符。其大臣宴殊、宋琪,樞密院副使王堯臣,內翰學士李昉各贈詩亦非虛,詳見《義門陳文史考?藝文》,此處略。《衍齒錄》為明季錄文清朝重刊,從文章結尾處可知,其撰錄時間晚於明嘉靖三十二年表揚義門遺址,可貴之處,它竟沒有受德化聯修譜之影響。義門到底分了多少庄,其中分得義門祖產的又有多少庄?《衍齒錄》云:「旨諭析煙二百一十支,產分一百二十庄,令各就庄居……夫義門,亦叔明余裔,兼之後也,而子孫遍布各州縣有四十二支。總以二百九十一鬮為適派。」以上這段話說了三個問題:1、上諭義門析煙是二百一十支,其中能分得義門祖產的是一百二十庄。2、實際參加分析的總庄數為二百九十一鬮。3、單就叔明這一支有四十二庄,分遷各州縣。為什麼「旨諭析煙二百一十支,又產分一百二十庄,而實際參加分析的是二百九十一鬮」呢?這三個數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繫?為了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當年義門分家的內幕,下面不妨引錄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進士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中有關義門分家的一些情節:「義門陳氏,在德安縣西敷陽鄉,偽唐旌表門閭。太宗見其家法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又曰陳早一家孝友恭儉,長幼千餘口,世守家法。嘗置書堂於別墅,號陳氏書堂。五代時同居者七家,皆蠲復征役,旌表門閭,其猶著者陳氏也。其家有犬百餘,一犬不至,群犬皆不食。至嘉祐時(1056︿1063),以歲歉乏食。知縣邢其姓者,因訟勒其析居。是時,老幼見監分官來,皆慟哭。」文中的陳早即陳旭,為避宋神宗趙頊諱而改。由「因訟勒其析居」而知義門分家的起因是由「鬧事」引起的。鬧出了多大事?最大的也不外乎政治和經濟。為「政治」鬧事?義門是忠孝人家攤不上。為「貸粟」鬧事?可能性很大。因自嘉祐以來義門「歲歉乏食」,每年春荒不濟,靠官府貸粟以接秋糧成熟,並還官府。假如一連幾年收成不好,如何還?不但不還,每年春荒仍然要借貸,小小的一個德安縣能經得起這麼折騰嗎?一個要借貸,其理由很簡單,說是當今聖上的恩典;不同意借貸的理由:只貸不還,縣小無糧;並指責義門過於聚集人口,圖謀不軌(傳說中義門要「造反」,或許出於此)。常言道「罵無好言,打無好拳」,甚至有偏激言語和行為,總之,事情鬧大了,不好收場,驚動了聖上。朝廷為了息事寧人和社會安定(當然,也少不了有官員從中幫義門說話的),下撥一定數額的遣散費,旨諭分家,派官監督,非解散不可,義門人「皆慟哭」了。「旨諭析煙二百一十支」這個數字,應該為義門上報數(此時不敢多報)。「產分一百二十庄」,則是自己內部的事,即世居義門的(主要指陳兼、陳旺這兩大支)可以分得祖產(通常所說108庄),其他散遷落戶的、或為響應倡議而加盟的,不可分得義門祖產。分庄結果數為291庄。接著,王象之在陳兢條目下繼續說:「陳兢,《長編》雲淳化元年(990年),江州言德安縣民——十四世同居,老幼千二百餘口,常苦食不足,令歲貸官米二千石。」王象之之所以要重複義門「常苦食不足,令歲貸粟」這件事,其潛在意思已明,無須多說。我們作出的分析、推測本於此意。至於文中點到陳兼一支分四十二庄,究竟是哪四十二庄?目前尚難稽考。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終有一天會浮出水面。《衍齒錄》中還附錄其他封王后裔遷徙、繁衍的情況。為了對比義門世次,檢出兩例,以作討論。其一,「源流序」云:我祖叔達為唐判納言與溫大雅同典書記……封江國公,謚忠惠,配孔氏封徐國夫人,俱葬藍田縣北。……達生子四,以德字為班行,曰賢曰政曰重曰明……我重德生子名烈,徙居虔州寧都馬頭寨。烈生祿,祿生運,運生潛,潛生子二長曰賓,賓生子二曰珪曰璋,徙徽州祁門、吳縣東山,次曰寶生子三曰玉曰碧曰珣,珣生選任吏部侍郎,選生元任淮東節督使鎮守通州。唐乾符二年歲值凶荒,斗米錢八百。海寇王仙芝等蠢起,於是自虔州遷潭州今駱駝嘴,其舊址也。世次編列於下:叔達→重德→烈→祿→運→潛→寶→珣→選→元,到陳元這一代時值唐乾符年間;恰與叔明十世孫伯宣乾符間為避黃巢兵亂,由德化遷德安「合族同處」,兩支的時間、世次甚相吻合。其二:(太子)深,性聰穎,好文學,梁明帝壬辰(572年)生。貞明(587~589)之變,避難於台州浮門。隋煬帝大業中,遷西川東門。厥後六世孫善雲、善慶、善德,由西川東門家保寧新井,為新井派。善雲子三,壽山、壽海、壽川。壽山子二司權、司衡。壽海子司偉。壽川子司質。善德子二,壽濟、壽江。壽濟子二,司空、司惠。司空子宣太。司惠子宣和。壽江子司懷,司懷子宣普。善慶字安宗,唐德宗時拜平章事,與叔明六世孫京同朝。配何氏,生子壽淮,字智伯,唐憲宗(806~820)時官至都督總官,配褚氏,生子二司政、司宏,(宏)配譚氏,司政字惟善,唐敬宗(824~826)時以佐命功,進封護國公,文宗太和三年已酉(829)鎮守西番。武宗會昌(841~845)時頒奏取回,凱旋。壽終,敕葬長安藍田。配何氏,生子四,宣定、宣安、宣景、宣敬。宣定字長青,唐宣宗時敕封鎮國侯,敕葬楚(地),配龍氏生子三,如麒、如麟、如彪。如麟官銀青光祿大夫,配徐氏生子二,國壽、國清。如彪官武毅光祿大夫,配彭氏生子國璲。如麒字新塘,唐文宗太和二年戊申((828)生,僖宗時官金紫光祿大夫,配鄭氏生子國誠、國陵。國誠配蘇氏生子云卿。雲卿生子月霖,徙居河南開封府。國陵字君祥,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已卯(859)生,昭宗時為儒學教諭,配雲氏生子左卿,字彥文,僖宗中和二年壬寅(882)生,配鄭氏無出。娶劉氏生子風霖,字明鑑,昭宗天祐元年甲子(904)生,南唐為禮部侍郎,配袁氏生子鼎飛,字乾政,後梁均王貞明八(六)年庚辰(920)生,仕宋初太平府通判,配齊氏生子諫。諫生後漢乾祐初年己酉(949),仕宋台州知州,貶袁州司馬,配吳氏,宋太祖時(960~975)生子彭仁。仁能嗣太丘家聲宏大,業於新井者。大宗譜序言之詳矣。其後由新井而吉水、長松、鄱陽、禮城、婺源、霍口。又由禮城、霍口而樂之城南,婺之金閘、五馬、風源皆彭仁之分派也。後之子孫未得其詳。(見譜照0294/0295)文中所列官職無須查考,但從南朝陳後主陳叔寶第四子太子深至第十六世陳諫基本有出生時間,且叔寶七世孫善慶與叔明六世孫陳京同朝為官,對比出一個生命傳代過程的時間表。以叔寶為一世祖,列簡表如下:1世叔寶(553)2世深(572)……7世善慶8世壽淮9世司政10世宣定11世如麒(828)12世國陵(859)13世左卿(882)14世風霖(904)15世鼎飛(920)16世諫(949)從叔寶到陳諫16代歷406年,平均每代間隔約27年。這是皇家、官宦人家的傳代時間數,要低於平民百姓。所以說,一般代均28年正負4年的概數是合理的,也是比較保守的數值(有人作了個測算代均為30年正負5年)。通常在考證世繫世次過程中,運用的就是這個帶有普遍規律的標尺去辨別真偽。善慶和陳京同朝為官,長房比六房多傳一代,是正常的。通過上述幾例的評析,湘潭花田陳氏族譜向我們展現的史料,極為珍貴。嗟乎,人分三六九等,同樣吃五穀雜糧,其秉性、品行、造化各有不同;作為生命史傳承的譜牒,亦因時、因地、因人而各異。有的則不屑一顧,有譜不如無譜,誤人誤己貽誤後代;有的卻閃耀著萬丈光芒,穿越時空,照亮著後人!以上僅為一偶得,錯誤難免。今刊出的目的是拋磚引玉,供大家討論、研究,不吝賜教。注釋:①如九江德化清雍正元年,儒升氏題於颺霧山房序開篇曰「義門之得名舊矣,溯厥由來蓋自我伯宣公始也。」同譜乾隆戊申序「六庄公識」亦云:「顧義門之得名由伯宣,則今日之重修義門之譜,也亦宜以伯宣公為斷……」皆突出伯宣為創建義門功不可沒。②閨門:上圓下方的小門,指內室。③「七年<1014>甲寅,旭卒,共推旭弟蘊為家長」一句「衍齒錄」中本無,參考湖南《衡山縣陳氏族譜(德星堂)》及《素怡稀齡唱和集?叔明公派衍江州義門考》(錢塘詩社叢書之三十七)補入。此二本中所載義門內容與「衍齒錄」大同小異。④世罕有匹:匹者,匹敵也。整句意思為世上很少有比得上的。⑤晜雲(kūnyun):即晜孫、雲孫。他們比玄孫還要小几輩。⑥輔弼:即輔佐。⑦人日:即正月初七。⑧崇,字克尊:查湖北大冶舊譜在其「義門陳氏譜系語錄」中接陳崇後載「陳勛,字克明,為蒲圻令。陳玫,字克溫。德安縣令。」相對照,何其吻合!⑨建都南昌:準確的為「移都南昌」。天祚三年(公元937年),楊溥被迫讓位,徐知誥(即李昪)正式稱帝,建國號大齊,是以金陵為都城。到公元959年,南唐中主李璟因後周軍隊攻入揚州,與其國都金陵僅一江之隔。為防敵軍過江,李璟決定遷都洪州,並將洪州改為南昌府,仿金陵皇宮規模大興土木建造殿宇,歷兩年告竣遷都。譜照:吳興藍田源流派衍齒錄(義門)http://www.jzyimenchen.com/article_detail.asp?id=136吳興藍田源流派衍齒錄(叔寶)http://www.jzyimenchen.com/article_detail.asp?id=135吳興藍田源流序http://www.jzyimenchen.com/article_detail.asp?id=134毗陵譜載伯宣公四子http://www.jzyimenchen.com/article_detail.asp?id=133德化譜原序021(自伯宣來徙江州,越三世以義聞於上)http://www.jzyimenchen.com/article_detail.asp?id=132德化譜原序006(唐乾符間伯宣六世同居,僖宗旌表)http://www.jzyimenchen.com/article_detail.asp?id=131
推薦閱讀:
※辨析芮成鋼的四張面孔
※如何快速準確地辨析病句(二)
※寅月與申月陰陽辨析
※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
TAG: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