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天皇走下神壇,變為「人」後,為何不敢去沖繩?
日本近代天皇制形成於明治維新時期。在日本邁向近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天皇的權威和地位得到不斷的強化和鞏固,1889年2月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宣稱天皇為「萬世一系」,被置於國家權力核心而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接下來,在以皇國史觀為中心的皇民化教育中,通過不斷的造神運動,天皇不僅被視為國家象徵,還被當作超越宗教的信仰對象。從十九世紀中後期一直到二戰期間,天皇幾乎成了日本國民內心堅如磐石的信仰。但是,二戰中日本的慘敗改變了這一切。1945年8月30日,驕陽似火的午後,一架超大型的C-54型遠程運輸機呼嘯著在東京灣附近的厚木機場降落。盟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銜著煙斗走下飛機,腳步穩穩地落在日本國土上。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時刻,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被外來者征服並佔領。盟軍佔領日本後,清算軍國主義日本也提上了日程。作為這場戰爭的發動者和實際領導人,裕仁天皇面臨巨大的壓力,隨著形勢的發展,裕仁本人的生死連同天皇制的存廢,一時處於風口浪尖。裕仁天皇「被退位」風波1945年8月15日,裕仁發表「玉音放送」,宣布無條件投降,舉國如喪考妣。與戰敗的悲哀和恐懼交織在一起的還有「神聖偶像」坍塌帶來的精神潰敗。多年後,已經成為著名小說家的大江健三郎對孩童時代目擊的這一幕記憶猶新:「最令國民困惑和失望的是,天皇居然用人的聲音說話……那個令人畏懼無所不在的可怕力量突然變成了一個普通人,怎能令人相信呢?」天皇的「神性」在國民印象中開始動搖,有關天皇即將退位的風聲也開始在各種場合不脛而走。8月29日,即麥帥以勝利者的身份君臨東京前一天,預感災難臨近的裕仁在與宮內省肱股木戶幸一的談話中言及「引退」的話題及意願,大意是說,此舉或許可以使那些在戰爭中追隨過他的大臣及陸海軍將領免於被追究戰爭責任。這個想法雖沒有被接受,但有關「退位」的傳聞卻在宮內傳開了。9月中旬,在天皇知情的情況下,戰後組閣的皇族東久邇稔彥首相就與內閣討論天皇退位事宜。儘管內閣中不少人力爭天皇對戰爭不負有憲法責任,但也有聲音認為,天皇應該對國家、戰死者和戰爭遺屬負責。這在以往根本不可想像。據說事後東久邇宮覲見裕仁勸其退位,並表示願意與「陛下」同進退,甚至不惜放棄皇族身份。幾周後,裕仁意味深長地對他的侍從次長表示,如果退位,希望尋找一位傑出的學者協助其海洋生物學研究。相關消息通過各種途徑漏出宮外,被媒體捕捉到後進一步發酵,在各界引起軒然大波。10月下旬,新成立的幣原喜重郎內閣政府中,近衛公爵公然討論天皇退位的可能性。他表示,在沒能迴避與美國的戰爭以及沒有儘早終結戰爭兩方面,天皇都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後來近衛本人迫於內閣壓力對這番言論發表了修正聲明,但之前言論已經引起了騷動,一時成為各大新聞的頭條。乃至媒體開始揣度天皇退位後由誰來繼承皇位的問題——裕仁退位後,因皇太子年方十二,尚未成年,最大可能將由裕仁胞弟高松宮宣仁親王攝政,直至皇太子成人云雲。政壇之外,文化界名流也積极參与這場有關裕仁退位的討論中。東京帝國大學校長、社會宗教家、法學家和著名作家都紛紛發表言論,公開贊成天皇退位。一時間,有關「天皇陛下」退位,天皇制存廢的爭論甚囂塵上。國際社會對此也是意見不一。日本投降後,世界上強烈要求廢除天皇制,將裕仁列為日本軍國主義頭號戰犯,依法追究戰爭責任的國家,不但有中、蘇、英、美等戰勝國,幾乎所有遭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國家也持此態度,據說,在戰爭結束前,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有超過70%的民意要求絞死或嚴懲裕仁。類似的聲音也出現在佔領期間駐紮日本的美國政府精英中,比如美國國務院駐東京代表喬治·艾切森,他在1946年初寫給杜魯門總統的報告中直言「天皇是個戰爭罪犯」,「如果日本想要實現真正的民主,就必須廢除天皇制」。在國內外鋪天蓋地的喊打喊殺的聲浪中,裕仁天皇乃至整個皇室,形同累卵。但關鍵時刻,君臨日本的另一個「太上皇」,即麥克阿瑟所代表的美國出於某種原因,改變激流方向,使裕仁有驚無險地躲過了自他踐祚以來最為險惡的一劫。轉機從盟軍佔領日本之初開始就出現了。1945年9月27日,裕仁和隨從避過耳目,悄悄前往美國大使館會見麥克阿瑟將軍。這次拜訪不但使天皇躲過了成為戰爭罪犯的一劫,而且所謂的退位風波也隨著天皇制的繼續保留而平息。此次會見極其隱秘,當事人只有天皇、麥克阿瑟和翻譯三人,他們的談話內容不為人知。後來麥克阿瑟在回憶錄中說,天皇在會談中表示,他本人在戰爭期間對於在政治和軍事兩方面所作的一切決定和行動負完全責任,所以願意聽任盟軍各國對自己的裁決。麥克阿瑟認為天皇「是日本最高尚的紳士」,於是決定放他一馬。只憑初見的好印象而放棄追究其滔天罪責,其實背後隱藏著美國在當時變幻莫測的亞太形勢下對如何處置日本的深層考量。據美國學者約翰·道爾所著《擁抱戰敗》一書揭示,1946年初,麥克阿瑟在回應華盛頓要求調查天皇戰爭責任的密電中,不遺餘力地為天皇辯護,在他主導下,聯合國盟軍竭力避免把天皇引入到戰爭責任的審判中,說「未發現過去10年間裕仁與日本的政治決策相關聯的證據」。還將天皇描述為「日本國民團結的象徵」,並且表示,如果天皇被起訴,日本將遭受永無休止的動亂、分裂和仇殺,政府機構將會崩潰,引進現代民主的所有希望也將會破滅。有朝一日,美軍撤離日本,日本將有赤化的危險。在美國戰略家眼中,比起懲罰天皇,安全、順利地佔領日本,甚至將其作為對付共產主義陣營的一個工具,才是最重要的。天皇如何走下神壇盟軍佔領日本後不久,由多國組成的「遠東委員會」成立。麥克阿瑟佔領當局為了貫徹美國政府的冷戰理念,保住天皇,煞費苦心地對裕仁進行形象包裝。其中最具影響意義的是出台《人間宣言》,將天皇趕下神壇,走向「人間」。在麥克阿瑟的授意下,1945年12月,盟軍總司令部草擬讓天皇否定神格的聲明,命時任總理大臣的幣原喜重郎內閣在此基礎上起草《關於建設新日本之詔書》(又名《人間宣言》),1946年元旦,在盟軍敦促下,裕仁天皇以人的名義布告天下。在《宣言》中,裕仁強調天皇與國民間的紐帶既非產生於神話和傳統,也非來源於天皇是「現世神」、日本民族優於其它民族等虛構觀念,所謂天皇的「人格宣言」或「神格否定宣言」,就是讓天皇親口說出「我是人不是神」。從這一天開始,在百姓心目中,天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媒體、學校、工廠、田疇可以自由談論天皇本人及其家族,輿論界也可以自由談論天皇的道德及人格。同時為了營造裕仁天皇「人間化」的形象,展示與國民利益與共休戚相關的嶄新風貌,同時向國民謝罪博取戰後日本國民的同情和信賴。經盟軍高層授意,裕仁天皇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全國範圍內曠日持久的「巡幸」(巡視)活動。而這一切都是在美軍的「保護」和監督下進行的。巡視從1946年2月19日開始,以視察東京都附近的神奈川橫濱為開端,一直到1954年巡視日本列島最北端的北海道才告結束。前後歷時九年,實際活動天數156天,行程33000公里,天皇涉足的都道府縣有48個,幾乎遍及日本版圖各個角落,包括戰爭中深受災害的長崎、廣原子彈受災區、東京橫濱空襲重災區。天皇此次巡視,不僅廣泛而且深入,甚至深入到三井三池煤礦井下一千多米的深處,對曠工問寒噓暖。這次巡視堪稱有史以來日本皇室最大規模的「行幸」。在此期間裕仁廣泛接觸民眾,廣大日本老百姓有生以來第一次目睹了天皇「龍顏」,百感交集,他們發現,長期以來一直被當作神供奉膜拜的陛下,原來是個小矮個,腳步都邁不好,舉止有點生硬甚至笨拙,為了掩飾深入人群的緊張,他動不動就脫帽揮舞。這副模樣的天皇與戰爭期間媒體塑造的那個一身戎裝、沉著威武的國家統帥形象相比真是雲泥之差。不過走下神壇的天皇受到了民眾的歡迎和喜愛,因為他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或望而生畏的「神」,人們看到了天皇謙卑、親切、和藹的一面,人們難以將他和昔日那個呼風喚雨的戰爭魔王聯繫在一起。此後,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國家實力的提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天皇在對外宣傳中「國家象徵」的形象不斷得到凸顯。無論是出席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大阪萬博會,還是在國際交往的典儀禮節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戰後裕仁為何不敢去沖繩在天皇這次遍及列島各地的大巡視中,卻存有一個死角,那就是列島南端的沖繩。有媒體記者問:「陛下此次巡視,遍及全國,為何唯獨沒去沖繩?沖繩人民一定盼望陛下前往吧?據報道,天皇聞此面無表情答道:「日本的島嶼,伊豆諸島、對馬島、五島列島、薩南諸島我都去了。沖繩人希望我去,這樣的話我沒有聽到過。從現在沖繩所處的立場來看,也是一個有困難的問題,現在還不能說去或不去。」所謂「沖繩所處的立場」,應該是指當時沖繩處於美軍佔領管轄下的事實。以此作為不能便前往沖繩的理由,倒也能自圓其說。但隨著時勢變遷,這種解釋就顯得牽強了。1972年5月,美國將沖繩「返還」給日本,但此後直到去世前近二十年的時間裡,裕仁始終不曾涉足沖繩。在戰後日本,天皇除了是象徵意義上的國家最高元首之外,還是海洋生物學家,這個身份一般人並不清楚。裕仁天皇是個骨灰級海洋生物迷,據說在該領域曾取得不凡的研究成果。1975年國際海洋博覽會在沖繩召開,以往這種國際學術活動的名譽主席都由裕仁擔任。但這次如此高規格的國際會議,又在回歸「主權」的沖繩島上舉行,意義更是不同,但裕仁並未前往,而是由皇太子明仁代行。天皇對這一做法,終其一生都諱莫如深。終於,隨著一份秘密文檔的發現,謎底水落石出。1979年,筑波大學政治學教授進藤榮一在美國國立公文書館發現一份材料,在該文書中,盟軍佔領日本時期承擔任裕仁和盟軍司令麥克阿瑟英文翻譯的宮內省職員寺崎英成,於1947年9月18日拜訪盟軍總部外交局長之際,轉達了天皇對戰後沖繩歸宿的意向:「天皇希望美國在今後25-50年左右,在日本保有主權的形式下,對沖繩諸島實行軍事佔領。這既有利於美國,也保護了日本。」進藤將這份資連同相關研究論文《被分割的領土—另類戰後史》全文刊登在《世界》雜誌上,引起軒然大波。日本共產黨議員由此炮轟:「實際上是天皇放棄了沖繩!」參考資料文獻:1、《裕仁天皇傳》 程永明 著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1年9月2、《戰後日本:廢墟中的崛起》陳傑 著 陝西人民出版 2015年10月3、《分割された領土——もうひとつの戦後史》進藤栄一 著 東京 岩波書店 2002年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