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見圓桌】問題匯總
李光耀是如何在政壇起步的?他的新加坡模式是不是 「威權主義」?李光耀影響了很多人,誰又是最影響李光耀的人?政見觀察員為你一一解答。
1. 關於李光耀個人
戴小川:李光耀是如何在政壇起步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契機?李光耀影響了很多人,誰又是最影響李光耀的人?
劉含章 / 政見觀察員
李光耀從政的動機與二十世紀中葉新加坡的命運是分不開的。二戰時期,原為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遭日本佔領(1942-1945)。日本投降後,英國雖重新接管新加坡,但威信大不如前。李光耀深受戰後民族獨立運動思潮的影響,當時尚在英國求學的他就打定主意畢業後回國從政。1950 年 8 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從事律師工作,代表本土工會與當時的政府談判,贏得了很高的個人聲譽,也為日後從政奠定了群眾基礎。
1954 年底,李光耀聯合其他從英國回新的受英語教育的中產階級華人,以及受華文教育的左翼和工會領袖,創立了人民行動黨(PAP)並出任秘書長。PAP 作為新生政治力量參加了 1955 年新加坡首次選舉,並成為第三大黨。選舉產生的溫和左翼執政黨勞工陣線上任後施政不利,黨內矛盾不斷。待 1959 年新加坡獲得完全自治並舉行第一次全國大選時,勞工陣線已四分五裂,失去競爭力。PAP 抓住機會,一舉拿下議會 51 個席位中的 43 個,上台執政,李光耀出任內閣首相。
值得注意的是,創建初期的 PAP 有兩股組成力量:以李光耀為代表的在英國教育制度下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奉行社會民主主義,是獨立運動中的溫和派或右翼),和以林清祥為代表的工人和底層民眾(帶有強烈的社會主義色彩,是獨立運動中的激進派或左翼)。這樣廣泛的群眾基礎使 PAP 可以在 1959 年的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然而,PAP 上台之後,黨內左右兩派的政治分歧日益尖銳。以林清祥為首的左派於 1961 年退出政府和 PAP,另組新加坡社會主義陣線,成為左派反對黨。借著冷戰的環球政治局勢和與馬來西亞合併的政治需要,新加坡政府 1693 年展開 「冷藏行動」,一舉逮捕包括林清祥在內的 100 多名社會主義人士,掃清了國內左翼勢力,鞏固了 PAP 的政治地位。
陳鍋一荀:李的政敵有哪些?
劉冬舒 / 政見觀察員
李光耀的政敵可以分為幾類。第一類是 1963-1965 年新馬合併期間來自吉隆坡的政敵,包括以當時的馬來西亞首相東姑為代表的馬來族政治家。他們對新馬合併的國家究竟應該 「以馬來人為主」 還是 「各民族平等」 存在分歧。第二類是共產黨、左派和華語文化支持者,例如新加坡社會主義陣線的領袖林清祥、謝太寶和南洋大學創辦人陳六使。他們主要是在左翼活動和華語政策方面與李光耀存在分歧。第三類是新加坡國內的政治反對勢力,典型例子是新加坡主要反對黨新加坡工人黨的領袖諸如惹耶勒南和近期的鄧亮洪等人。
需要指出的是,李光耀在新加坡國內的政敵大多沒有對他形成實質的挑戰,主要因為李光耀對他們進行了無情的嚴厲打壓。謝太寶及林清祥等左派領袖曾被長期監禁而不予正式起訴。陳六使則被直接吊銷公民權。鄧洪亮和惹耶勒南等政敵也被李光耀通過打官司索取巨額賠償金的方式逐出政壇,甚至被迫流亡海外。可以說,李光耀對待政敵的態度是一貫嚴苛而殘酷的,這也為他招來了海內外的諸多批評。
純潔而且善良的韓良宇:請教李光耀家族對於新加坡各行業的掌控。
劉冬舒 / 政見觀察員
李光耀家族對新加坡的控制主要是通過 「淡馬錫投資公司」 來完成的。這是一家由新加坡財政部 100% 控股的投資公司,成立於 1974 年。該公司從未公布過財報,具體財務情況相當神秘。淡馬錫控股了新加坡大量重要企業,例如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吉寶集團和萊佛士飯店,其控股企業佔新加坡股市市值近一半。可以說,淡馬錫雖然沒有完全控制新加坡的所有行業,但其在重要行業的控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淡馬錫公司目前的首席執行官是何晶,即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的夫人。事實上,由於李光耀家族之前對新加坡政府的控制力以及淡馬錫由財政部控股的事實,李家在該公司的影響力一直是十分明顯的。此外,新加坡另有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控制新加坡主權基金的海外投資。李光耀生前一直親自擔任該公司董事長。
2. 李光耀與中國
丘亦山:李光耀去中華化,是對中華傳統失望,還是處於生存的現實考慮?
劉冬舒 / 政見觀察員
李光耀的 「去中國化」 主要表現在語言方面,而李光耀本人選擇的語言政策——即以英語為新加坡第一語言——很大程度是出於對現實的考慮。在他關於新加坡雙語政策的著作中,李光耀列舉了他制定語言政策的三大動機。首先,他認為英語不是任何一個新加坡主要民族——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母語,因此使用英語可以創造全新的、統一的國家認同,利於新加坡的統一和穩定。實際上,李光耀在上世紀 80 年代也在華人群體內發起推廣國語而摒棄各地方言的運動,其著眼點同樣在確保華人群體的團結和穩定。第二,李光耀認為使用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利於新加坡人與世界交流,而融入世界是新加坡發展的唯一可行之道。第三,新加坡獨立之初的華文學校和南洋大學有大量的左派和共產主義者活動,而這些華文學校成了他們與中國溝通的渠道。出於反共和防止中國滲透的政治目的,李光耀關閉了大量的華語學校和南洋大學,這也導致了新加坡華語和中華文化的衰落。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李光耀開始重新提倡華語和中華文化。這更多的也是出於現實主義的考慮,他本人也承認這一點。不過,新加坡的華語政策目前仍然明確地將華語定位為第二語言。
羅小羅:李光耀對華政策是怎樣的?
楊天兆 / 政見觀察員
總體上,李光耀對華政策可以概括為 「既非朋友,也不是敵人」。在毛時代,由於李光耀在國內打壓通過各種渠道支持中國的親中人士、馬來亞共產黨和新加坡社會主義陣線,加上彼時中國封閉自守,新加坡和中國都將對方視作威脅。改革開放以來,中新關係在經濟層面上一直向好。經過市場經濟改革的中國自然和李光耀的發展理論不謀而合,這也使得新加坡在華投資不斷增長。人均 GDP 超過香港的蘇州工業園(副省級),不拘一格專註高新科技產業的廣州知識城都是新加坡政府來華投資的典範。在政治和外交領域,由於新加坡一貫善於在大國間博弈,中國崛起--尤其是近年大陸在南海領土爭議中逐漸強硬的態度--使得李光耀不支持美國重返亞太。作為一個威權政治下的華人政治家,李光耀終歸會和中國模式在意識形態上有著難解的聯繫。讓我們別忘了那些年有多少中國官員在新加坡接受培訓。與此同時,在具體政策上,對華和對其他大國一樣,最終都是為了新加坡在馬六甲隘口的地緣政治中生存,沒有什麼是不能變的。
馬亮 / 政見觀察員
說起中國官員在新加坡的培訓,我所在的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的「市長班」是主要渠道,當然還有高級培訓課程。南大「市長班」目前已培養了1300多名中國政府官員,至今已有 1 萬 3 多名官員到南大接受短期培訓(http://www.ncpa.ntu.edu.sg/Chi/AboutUs/Pages/AboutNCPA.aspx)。此外,蘇州工業園在 1994 年以來,幾乎將所有相關人員輪訓多次。當然,如果加上國大和其他民間機構和企業的培訓,這個數字可能翻番。國家外專局僅審批公務員培訓,實際上中國很多企業也選派人員培訓,因此準確數字很難說。但可以說,在中國以外,還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比得上新加坡在培訓中國官員方面的規模和影響。
3. 李光耀的政策
咸雲野鶴:說到新加坡就會和 「威權主義」 相聯繫,李光耀的新加坡模式是不是 「威權主義」?中國如果移植新加坡模式有哪些益處?又會有哪些不足?
邵立 / 政見觀察員
新加坡是威權主義。威權主義是一個比較含糊的 「餘數」(residual)概念,即它指代一些沒有明確特徵的政體的總和。
從兩分法的角度說,所有非自由民主政體都屬於廣義上的威權主義,而自由民主政體的最低要求是民主選舉具有普及性和競爭性,過程要公正,沒有大規模舞弊。新加坡雖然有選舉,但選舉缺乏真正的競爭,而且還有在選票上印編號這種破壞投票保密性的制度,所以不能達到自由民主制度的要求。
另外一種流行的分法是將非自由民主政體進行細分。例如林茲和斯蒂潘將威權主義與極權主義、後極權主義和蘇丹化主義區別開來。實質上將威權主義看作是一類相對接近自由民主制度的溫和專制政體的標籤。這種政體允許一定的政治自由、經濟自由和公民社會。
無論從哪個分類出發,新加坡都應該屬於威權主義範疇。新加坡的特點在於經濟權利的自由化和政治權利的不自由。中國某種程度上早已在 「移植」 這一理念。
李光耀在新加坡締造的威權主義政體並不符合自由民主的西方價值觀,卻為何能受到西方媒體、領導人廣泛的溢美之詞?
劉冬舒 / 政見觀察員
事實上,李光耀並沒有受到西方媒體和輿論的廣泛讚譽。西方媒體多有批評李光耀和他對新加坡的 「不民主」 統治。李光耀本人對西方媒體的批評也是不以為然並經常予以還擊,常用手段包括起訴媒體誹謗並索取巨額罰金,或削減其在新加坡的發行配額。《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亞洲周刊》、彭博新聞社等國際媒體都因批評李光耀而受到打壓。當然,李光耀在治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他的成就受到讚譽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
至於西方政要,稱讚李光耀的原因則更為複雜。首先,這種讚譽很可能出於外交和國際禮儀的考慮。其次,政治家們大多更可能贊同李光耀的現實主義和實用政治,因此對其治國理念頗多讚揚。最後,李光耀在國際政治局勢和地緣政治方面有著獨到且深刻的洞察力,這種能力也會使得許多與他打交道的外國政要深受啟發而讚不絕口,例如昨日發表悼文讚美李光耀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4.關於新加坡
新加坡為什麼沒能像台灣、韓國一樣走上民主化道路?後李光耀時期新加坡是否能繼續維持威權政體?
邵立 / 政見觀察員
學界對於 「民主化為何會發生」 並不存在一致看法。有一派理論認為,民主化的啟動完全是偶然的。例如,韓國的民主化和全斗煥、奧運會的舉辦有關;台灣民主化則和蔣經國、李登輝的個人選擇有關。另一派理論則認為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平等程度、文化、威權制度本身特點甚至與西方民主國家的關係等因素有關。
對於後一派理論來說,新加坡保持威權主義的可能原因有:1.社會不平等,統治精英忌憚民主化帶來的經濟損失。新加坡 2013 年基尼係數達 46.3,而台灣是 34.2(2011),韓國是 31.1(2011)。2. 一黨型威權制度讓人民行動黨深入基層,統治基礎深厚。3. 經濟和政治上不受西方國家牽制,貿易夥伴中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和印尼佔大頭。美國由於忌憚中國,也不太敢得罪新加坡。
後李光耀時代可能導致新加坡民主化的因素有:
1. 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們早已進入 「後物質主義」 時代,著重於追求個人自由和權利,對民主的需求更加迫切;2. 在後李光耀、甚至後李顯龍時代,人民行動黨的領導人克里斯馬光環會逐漸消失,統治精英之間誰也不服誰,政治競(si)爭(bi)不可避免。民主化很可能脫胎於這種競爭。
對比來看,人民行動黨很可能就是民主化與否的關鍵。如果人民行動黨主要靠李家的權威來維持,那麼在李家權威退散之後,它就很可能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如果出現與李光耀相似的強勢領導人,或者黨內領導層能長久保持一致共識,那麼新加坡目前制度還是有可能繼續保持穩定。不過保持這兩個條件的可能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小。
無論如何,如果新加坡一旦啟動民主化,它將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穩定的民主國家,不太會重蹈烏克蘭和埃及的覆轍。原因是新加坡經濟發展水平很高,行政官僚系統治理能力強,民眾受教育程度高,也早已存在民主制度機構(議會、選舉)等給民眾 「練習」 的機會。政治競爭則很有可能通過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式進行,這也就是民主制度能夠延續的關鍵。
王君榮@龍龍@Herbert :李光耀執政新加坡時期,新加坡的國情怎樣?是殖民地嘛?新加坡執政黨是什麼?李推行了什麼政策使得新加坡發生巨大變化?新加坡建國歷史階段。李為什麼能夠執政31年之久?李的接班人是其後代,新加坡會否家族政治?李光耀滴性格是什麼樣滴?新加坡第一語種是什麼?
劉冬舒 / 政見觀察員
李光耀初入政壇時,新加坡還是英國的自治殖民地。1963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合併,李光耀繼續擔任新加坡州的 「總理」。1965 年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開除出聯邦,李光耀開始擔任新加坡建國總理。新加坡的執政黨一直是李光耀創立的人民行動黨。新加坡成功的政策原因較為複雜,簡單來說包括威權統治下建立廉潔且高效的政府、融入國際市場、吸引外商投資、拓展金融行業等。為了實現這些政策目標,李光耀也推行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來保證新加坡的高效、穩定、廉潔、開放及金融、服務業的高質量。
李光耀得以長時間執政,一方面是因為作為建國總理的他在新加坡人民心目中崇高的威望以及巨大的執政成就,另一方面也源於他對政敵的無情打壓。不過,李家的家族政治目前看來較難維繫。李顯龍日前也被查出患有癌症,可能需要提前退休,而且目前李家第三代尚沒有合適人選接班。所以,目前新加坡的家族政治乃至現有統治制度得以延續的前景相當不樂觀。
李光耀本人是一個堅定的現實主義者。結合逝世後眾多回憶他的文章所見,李光耀應該是一個性格堅強、沉穩、堅韌、有魄力但也冷酷、無情、決絕的人,應該算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強人。例如,李光耀在面對新加坡航空員工發起按章工作抗議行動時直接公開表示,新航員工「要麼立刻停止工業行動」,要麼他將會盡一切可能狠狠教訓這些員工。這種強硬而又直接的言論在李光耀政治生涯中比比皆是。
新加坡的第一語言是英語。然而考慮到周圍馬來族國家環繞的現實,新加坡理論上的 「國語」 是馬來語。其他主要語言包括華語(華人)及泰米爾語(印度裔)。
以上問題為歸類後的結果,因為時間限制無法一一作答,請讀者諒解。
微信編輯:吳睿 圖片編輯:林亦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