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幼兒問題榜」榜首的「孩子打人」問題怎麼破和孩子挨打了可以教他還手嗎?
孩子愛打人,想教他改正,和孩子被人打了是不是該教他還手,這是一對相互對立,又相互必然存在的問題,長期困擾著眾多家長。今天尹建莉父母學堂拋出這個問題,也歡迎您一道參與討論。
文:尹建莉父母學堂輔導員 博
01
在尹建莉父母學堂的免費諮詢群中,三歲左右幼兒的家長提出的問題雖然不少,但很集中,其中哪個問題提出的最多呢?
請看下面選取的典型提問——
A家長:男孩A,快三周歲了,出去玩容易莫名其妙沒理由地動手打小朋友,也經常跟他說不要這樣,說的時候知道聽,一遇到小朋友還是動手,怎麼辦比較好?
B家長:我有相反的問題,男孩B出去總是被別的小朋友推,有的是故意的,該不該教孩子還手?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比較擔心。
「打人」問題一直雄踞「幼兒問題榜」榜首,與其呼應的問題還有B家長提出的「孩子挨打了可以教他還手嗎?」這兩個提問放在一起看挺有意思,好像男孩A打的人正是男孩B似的。看來應該把這兩個小朋友的性格糅合平衡一下,教A收斂,禁止他打人,相應地教B大膽一些,學會還手告狀,這樣不就解決了?那麼問題來了,how教?
02
家長是一個有著迷之自信的群體,總覺得自己跟孩子說了,教了,孩子下次就能照做,起碼會有點進步:
一次:「不可以打人哦,要跟小朋友好好玩,好好玩,多開心呀!」
二次:「怎麼?又打小朋友了?那一定是上次沒有教好,來,我們詳細再講一次……」
三次:「怎麼又打人了?寶貝,這樣可不對哦,媽媽不是跟你講過了嗎,弟弟是想跟你玩呢,你打人家,人家以後都不跟你玩啦。」
四次:「還打,壞寶寶!弟弟都哭了,我打你一下看你疼不疼!」
五次:……
不懈地努力,屢戰屢敗,終於,家長確定,自己的孩子「有問題」,要麼是愛打人,要麼是不聽話,要麼是愛打人還不聽話。
我這樣寫絕不是想否定家長的自信,恰恰相反,我覺得家長的想法都是對的,我的親戚同事同學鄰居包括我自己,無一例外,都有責任把孩子教好。那麼問題來了,how教?
03
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如果遇到一個問題進入了死胡同,想不出how,可能是方向出了問題。
一扇門,推不開也拉不開,施瓦辛格來了也不好使,沒上鎖沒生鏽沒卡住,那它有可能是停了電的感應門。
how研究不明白了,就從頭來研究下what。
「教孩子」應該是什麼概念?我覺得家長教孩子的過程很像銷售,孩子就是家長的客戶。家長總是挖空心思地把自認為好的道理銷售給孩子,孩子接受並樂意使用這個產品就是家長最滿意的成就。
可是這種傳統的銷售理念已經過時,因為它成就了一批擁有三寸不爛之舌,能口吐蓮花,講一堆大道理的銷售員,留下了像孩子一樣衝動盲目的,被推銷忽悠後買了一堆用不上的東西的客戶。這種過度消耗客戶資源的方式註定不會長久。
十年前,你有過被人拉住,對著你不停說好話賣東西的經歷嗎?那就是現在很多孩子正在經歷的感受。我相信「不該打人」和「保護自己」都是好產品,男孩A和男孩B也分別需要它們,家長銷售員們很努力地想讓孩子接受這兩個產品。可是,銷售員們忘了,他們只有三歲,還在靠感覺和本能來認識世界,複雜抽象的使用說明書還看不懂,上面兩個有著複雜內涵的產品他們還不會使用,所以他們會本能地拒絕接受。
難道不是么?這兩個產品的內涵複雜程度已經超過七八歲孩子的思考範圍,畢竟它們倆都對,卻又是矛盾的。辯證法、對立統一等原理讓一個初中生學會順利得多。
04
現在的銷售理念已改變,以前關注點是客戶是否聽話買賬,現在變成關注客戶體驗,努力與客戶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通過溝通,確定客戶需求,進而完成雙贏的、合作式的銷售。
把這個類比套在家長的教育過程上,就是不再強求孩子聽話,而是關心孩子的感受,努力營良好的親子關係,通過溝通觀察,了解孩子的需求,提供適當的幫助,解決孩子的各種困惑。
也就是說,從原來想how引導孩子,變成去思考「孩子遇到了what困惑」,找到了答案,家長就會知道「我要給孩子提供什麼服務,能幫他、給他需要的支持」。對幼兒,這種幫助肯定不是給他一個複雜的工具,那和孩子的需求一定不匹配。
05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孩子A愛打人,孩子B愛受欺負,這怎麼辦?
咱們來了解一下客戶,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想想問題究竟是what,這兩個問題就變得不一樣了。
怎麼不一樣?孩子A是在「勇敢地保護自己」,而孩子B是在「堅持自己不打人的原則」,他們一個勇敢,一個善良,都是正常的好孩子。A的需求,是有人幫忙善後,他需要一個律師媽媽;B的需求,是有人保護,他需要一個保鏢媽媽。
孩子想要的只不過是最簡單的安全、快樂而已,這不就是每個懷孕的媽媽最初最想給孩子的禮物么?
那麼,這兩個孩子上了幼兒園,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怎麼辦呢?
是的,媽媽不會一直在孩子的身邊,孩子會逐步的獨立,自己面對自己的問題。媽媽勇敢地放手吧,讓孩子試著自己做自己的律師,做自己的保鏢去吧。
尹建莉父母學堂輔導員博的文章寫完後,我們放在了父母學堂輔導員群內討論,下邊引用部分輔導員的看法,也供各位家長們參考:
父母學堂輔導員小陶子:
如果你家孩子是被打的那位,我認為既不要教孩子直接打回去,也不要直接告訴孩子不許還手,這都是兩種極端。而應該做的是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了家長的愛撫,孩子要的不是「報仇」,而是情緒的接納和感受的認同。孩子如果感受到愛了,很快就會平靜下來。平靜下來後,有必要的話,再和孩子談談打人這個事,下次遇到了,問他想要如何做?這時候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再逐步引導,相信孩子很快就會忘記不愉快的經歷。
被打了可以教孩子大聲說出來,請不要打我,我非常生氣,大聲可以增加自己的底氣,減弱對方的底氣,還可以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可以及時保護自己。
如果真的打人了,一是反思是不是從周邊的人那裡學的;二是要觀察雙方的情緒,但是不要評價孩子的這個不成熟行為,例如說打人不對,語言強化其實是一直負面暗示,加深孩子打人的行為的印象。其實最該關注的是雙方情緒感受,尤其是對方處於激烈情緒時,需要先安撫,然後用問話的形式引導孩子思考,引導他們自己去描述事件經過,越詳細越好,這個過程其實是讓孩子學會反思,我們耐心傾聽不要評判。平時大人可以經常給孩子做語言示範,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推薦閱讀:
※愛迪生的母親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我從來不讓孩子爭第一名!努力考7-17名最有出息
※一份寒假反超計劃火了!清華姐妹現身說法:假期就是用來反超的!
※這 4 個經常給孩子貼的標籤,你有沒有在用
※孩子上一年級就近視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