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淺談佛教的孝道觀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

  綜觀現今社會人生價值迷失,道德意識薄弱,家庭問題頻生,代溝問題嚴重,親子關係疏離,年青人情緒抑鬱浮燥,是故孝道之重新提倡實有其迫切之需要。

  古語道:「天下無不是之父母。」若用現代的語言去理解,意思就是說,父母為子女所做的一切,無論怎樣都是對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必然是為了子女著想、為了子女能受益。在今日的社會中,如果為人子女者能夠有這樣的想法,那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必然是非常的融洽,而家庭的氣氛也必定是十分之和諧。但事實上,情況可能正好相反;上述這句說話,竟然變成了:「天下無不是之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限的,也是無盡的,無論子女犯了多大的過錯、無論為子女們承受多大的壓力與委屈,父母都可以忍受、包容而沒有半點怨言!子女生病了,就等於自己生病,只要子女好,父母才會好;子女一旦出現問題,父母自然就會寢食難安。因此,在佛教裡面常常說:「父母恩重難報!」

  既然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如此深重,那麼為人子女者應如何去實踐、體現孝道?正如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所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父母恩德之大,如蒼天之無窮無盡,要怎樣才能報答得完?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是以倫理孝道為中心,無論是社會秩序或家庭關係,無不以倫理孝道為基礎。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學而》中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一語道破了孝道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故儒之《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說明了孝順父母,是人子之本份,是一切德行的起點,是天經地義之事。

  《孝經》一書,全文共為十八章,將社會上各種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而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標示出其實踐孝親的法則與途徑。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一。此書雖然字數不足二千,但它的內容豐富,開宗明義講明了孝道的宗旨。第一章開始就說:孔子在家閑坐,學生曾子坐在旁邊侍候。孔子問:古代的賢明君王,有最高的德行和最重要的道理,你知道嗎?曾子趕緊站起來回答說:我不聰敏,怎麼能知道?

  孔子就說: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的源泉。並叫曾子坐下來聽他細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說我們的身體哪怕是頭髮和皮膚,都是從父母得到的,要盡量珍惜愛護,使其不受傷害,這是行孝的開始。天下的父母無不希望子女健康成長,為人子者難道能以病殘之軀使父母無憂而高興嗎?瞎眼、跛足能更好地報效社會和國家嗎?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愛護身體,以健全的體魄去孝養父母,去報效社會和國家。「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是說我們成人後,事業有成,行為仁德,能揚名後世,使父母也獲得榮耀,這就是世間行孝盡善盡美的終極目的。所以說,孝道是社會倫理精神建設之核心。

推薦閱讀:

《父母頌》
獨生子女拋下父母在國外生活到底是不是不孝? ?
如何說服父母讓自己留學?
許永保七月十五緬懷親愛的父母
懂事以後被父母拋棄是什麼感受?

TAG:父母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