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白話將《太極拳經》解說得更清楚嗎?
能用白話將《太極拳經》解說得更清楚嗎? 《太極拳經》有稱為《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者。 [原文]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用現代語言譯釋如下: 太極這東西,它來於無極,又產生陰陽變化。太極拳動作正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動作有動和靜的陰陽兩方面, 每個招式一開始起動時是分,結束時由動歸於靜,這就是 合。練太極拳,特別是與人交手時,動作要恰到好處;手 腳運動幅度不要太過,也不可不及,要因對手的招法而隨 其屈伸,是一種舍己隨人的練法。對方用陽剛拙力,我以 陰柔內勁對之,這就稱為走。我常保持順勢(主動),又 常置對手於背勢(被動),這就稱為黏。對手動作速度加 快,我亦以同樣的速度對待。如對手動作放慢,我亦同樣 緩慢相隨。雖然在臨場上,雙方的動作千變萬化,總只是 這麼一種道理。 練太極拳,開始時應學招式著法,待著法熟練了,漸 漸要學習勁法,要懂得各種勁法。在熟了懂勁的基礎上進 一步加以理解變化,這用起來隨心所欲,達到由熟生巧的 程度,也就是說,習太極拳要分個階段,循序漸進。然而 沒有經過比較長時間的下工夫鍛煉,是不可能理解和有所 體會的。 太極拳行功過程,包括單練或與人交手,都要求虛領 頂勁,氣沉丹田,保持身型上的中正,不偏不倚。在使用 手法技巧上,要處處掌握主動,不被對方覺察。而對手加 給我的力量,則要通過聽勁去判斷。如果在我左側加力, 我不應與之直接鬥力相抗,我必須將左側放虛;如果對方 在我右側加重,我必須在右側放虛,使其無法用力,處 處落空;如果對方用力向上提,我要比他提得更高一些; 如果對方向下采,我的勁比他沉得更深一些;如果對方向 我進逼,我就以其進攻方向引動他的力量,使之更長遠一些;如果對方向後退縮,我則順勢推動他,比他去得更急促些,使之失重心傾倒。總之,是順其勢而掣其動。練太極拳,一定要鍛煉好聽勁工夫,任何輕微的力量施加於你,都能察覺出來,作出反應。即使用一根羽毛、一隻小蒼蠅那麼輕飄的力量加在你身上,也要感覺得出來,使之落不到你身上任何實處發生作用。並且,要做到動作時不被對方感知自己的意圖,但又要察覺對方的動向。這樣就能處處先手,處處得其機先,處於優勢。有工夫的英雄能所向無敵,都是從這樣的基礎訓練開始,才漸漸獲得成功。 武術門派甚多,各種招式架勢雖有區別,但都不外乎強壯的欺負弱小的,動作反應遲鈍的輸給身手敏捷的。以有力打無力,身手慢的輸給身手快捷的,這只是先天自然的能力問題,並非經學習之後才有的本領。然而,我們研究一下四兩撥千斤這句話,就可以發現並非以力取勝的道理。再看看一個瘦弱年邁的老者,能抗禦眾多壯漢的情形,可以悟出,光是動作快捷也辦不到。 太極拳技法的特點就是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重於身體某一側用力,重心必然不穩,為人所控制。如果虛實不分,輕重不明,這便是雙重。出現雙重時,動作的形神必然是獃滯的,進退不靈活的。常常見一些人練太極拳多年而不能靈活地運用太極拳的技術,結果一經搭手,均被對方所鉗制,原因主要是未弄明白自己犯有雙重的毛病。所謂黏就是要去化,能練到化,就掌握了黏的要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兩個方面是相反相成的,是統一體中矛盾的兩個方面,互相為根,彼此有承接關係。明白這一點,才稱得上懂勁。懂勁之後,必有進益;只要不斷下工夫,會越練越精。很多技術問題都能從自修中去默識揣摩得到解決,漸漸地在鍛煉實踐和臨場發揮中可以隨機運用和應變,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學習太極拳本來是捨己從人,但很多人不能把握這精髓所在,而誤認為不走直線反走弧線是捨近求遠,這實在是錯誤的。俗語說: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習太極拳的同道不可不加以詳審細辨。
推薦閱讀:
※太極拳起勢中的秘密
※陳氏太極拳的「內氣」表現及練習方法
※漫談太極拳的推手/藍守正
※武當太極拳28式手法(2)
※大師講太極拳:淺談太極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