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一生平庸無為,死後因做此事竟名聲大震
明朝16位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明神宗朱翊鈞。公元1572年6月10日,年僅10歲的朱翊鈞登基稱帝,詔告以第二年(公元1573年)為萬曆元年,從此開始了他長達48年的皇帝生涯,所以明神宗又被稱為萬曆皇帝。雖然是明朝享國最久的皇帝,但明神宗本人卻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庸庸碌碌地過完了一生。真正使他出名的,是他死後的安眠之地——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的陵墓。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明長陵的西南方,建築面積達182000平方米,歷經6年時間方才修建完工。明十三陵中,定陵是唯一被發掘了的皇陵,它的發掘被譽為"新中國考古第一挖"。正是這次發掘,為定陵帶來了無比的輝煌,但也留下了無可挽回的遺憾。
如今,距離定陵被發掘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但那些深深的遺憾依舊讓每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心痛不止,唏噓不已·····
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正月,朱翊鈞剛滿22歲,便開始為自己選擇壽宮。當時欽天監為他選擇了幾處陵址,朱翊鈞看了之後都覺得風水不好。不過,還有兩處陵址在風水師看來是絕佳寶地,一處是形龍山,另一處是小峪山。
在當時年九月初九,朱翊鈞借秋祭之名,親自去査看了兩處陵址。第二年九月,朱翊鈞正式將小峪山選為自己的萬年吉地,即現在的定陵陵址,並將小峪山改名為大峪山。
公元1584年十月初六,定陵正式破土動工,到萬曆十八年修建完畢。整個工程耗費白銀800萬兩,相當於萬曆初年全國兩年的田賦收入。
定陵建成後,整整閑置了30年時間。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o年),明神宗駕崩,被葬入了定陵中。定陵從此被封閉起來,直到336年後的1956年,才又被人打開了。
定陵的發掘比較意外,因為定陵最初並不是考古學家們的發掘目標,明成祖朱標的長陵才是他們想要發掘的對象。
1955年10月3日,發掘行動的發起人、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明史專家吳晗,聯合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雁冰、人民日報社社長鄧拓等科學家、文化官員一起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長陵。
消息傳開後,當時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正副所長鄭振鐸和夏鼐大為震驚。他們深知帝陵的發掘非同小可,一旦被打開,墓內珍貴的紡織品、字畫等極易腐壞的隨葬品的保存、復原都是世界性的技術難題,而當時的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所以,他們找到吳晗,希望能暫緩發掘。
吳晗等人的上書很快就得到了"同意發掘"的答覆。
1955年底,"長陵發掘委員會"成立,原先反對發掘的鄭振鐸和夏鼐也加入其中,然而,長陵實在太大,考古學家們多方尋找也未能找到墓道。這時,考古隊中的趙其昌(後任首都博物館館長)建議先找一個小一點的陵墓進行嘗試性的發掘,待到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後再發掘長陵。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1956年,考古隊開始對十三陵的其他陵墓進行勘察。5月初,考古隊來到了定陵。在離地面3米多高的城牆上方,隊員們發現了一個直徑半米的圓洞。
大家反覆研究後認為,這可能是一個通往地官的入口。正是這個判斷,揭開了定陵發掘的序幕。
5月19日,定陵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始。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隊員們找到了一個用城磚砌成的大門。現場的情形表明,定陵的墓道比較狹長,有一定的彎度。繼續挖掘之後,一塊高0.5米、寬0.3米、厚0.16米的小石碑出現在大家眼前,上面刻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1 6個清晰的大字。
這塊石碑是自定陵發掘以來,出土的第一件珍貴的文物。而且,它還為發掘工作指明了方向,考古隊準確無誤地找到了金剛牆的位置。打開金剛牆,定陵的地宮就將完完全全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1957年5月19日,距離定陵正式發掘一年後,定陵地宮的大門終於被打開了。
前殿東西長20米,南北寬6米,高7.2米,地面採用被稱為"金磚"的方形澄漿磚鋪就而成。此磚質地細膩、磚面光滑,世間罕見。
中殿結構與前殿相仿,裡面放置了三個漢白玉寶座。位於中間的是萬曆帝的靈座,兩側是兩位皇后的靈座。
後殿是地宮最主要的建築,也是安放棺槨的地方。在漢白玉製成的棺床上,萬曆的棺槨置於正中,北側為孝端皇后,南側為孝靖皇后。
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開啟萬曆帝的棺槨了。隊員們做好了照相、測量、繪圖、編號、記錄、登記等一切準備工作。撬開棺蓋,無數光彩奪目的奇珍異寶呈現在大家眼前。織造精美的被褥、袍服,一層整齊的織錦,其色彩之絢麗,質地之華貴,前所未有。
萬曆帝的屍體早已腐爛,但骨架、頭髮還保存完好,嘴邊黃褐色的鬍鬚還清晰可見。兩位皇后的骨架也保存完好。這也是我國第一次發現保存完好的皇帝皇后的骨架。寶床上還放著26隻木箱,分別貯存著萬曆帝及兩位皇后的謚冊、寶印、盔甲、寶劍、鳳冠、金玉佩飾等物品,可謂是價值連城。
以上的這些珍貴文物的出土,證明定陵的發掘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這些文物對研究明史乃至我國的物質文化,都有著極為重大的作用。可以說,定陵的發掘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考古事業的一個輝煌成就。
然而,當半個多世紀後,我們回望這次發掘時,卻不得不產生深深的遺憾。
當時,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科學技術還十分落後,對於一些出土的珍貴文物根本不具備保存和處理的實力,由此帶來了一些永遠也無法彌補的損失。
定陵中曾出土了一批木俑,這些木俑是以明代宮廷人物為原型雕刻的,極具研究價值。但因為處理和保存不當,這些木俑全部收縮變形,成了一群形象醜陋的怪物。
萬曆帝和兩位皇后棺內的織錦是研究明代紡織工業的重要資料,但出土後它們只是被做了簡單處理。很快,這些製品便開始變硬、變脆、變色,出現大面積的黑斑、並開始霉變。
更讓人感到痛心疾首的是,萬曆帝及其兩位皇后的屍骨居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以破除封建迷信為由燒成了一把灰。我國迄今為止唯一發現的完整的皇帝皇后屍骨竟落得如此悲涼的下場,誠為可惜也。
推薦閱讀:
※皇帝老婆也出軌: 趙飛燕每天與數十名男子通姦
※兩代皇帝千方百計想殺他,最後反而將此人送上了皇位!
※史上背景最強大皇帝:爹媽弟子侄都是皇帝,五千年僅此一位
※歷史大搜索: 最 高齡的五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