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雜說:慈禧寵閹李蓮英究竟怎麼死的

野史雜說:慈禧寵閹李蓮英究竟怎麼死的花隨月轉陰晴收錄於 騰訊讀書  文章摘自:《扒著門縫看歷史》 作者:徐世平 九州出版社 2008年9月第一版       本書簡介:《扒著門縫看歷史》主要對明清至民國時期四十幾位歷史上爭議性頗大的名人進行了解讀,並通過紮實的分析,指出了這些人物不為常人所知的另外一面,寫出世事的詭譎和人性的複雜……

李蓮英

讀正史之餘,我喜歡野史。

讀晚清歷史,可見大太監李蓮英的影子。他依勢弄權,地位卻卑微,正史對其是不屑一提的。相反,野史逸聞,各說各話,可謂五花八門。李蓮英其人,也就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關於李蓮英,野史逸聞著墨最多的地方,無非是三件事。一是身世,二是圓滑,三是死亡。

先說出身。一般而論,李蓮英是直隸河間(即今河北廊坊市大城縣)李賈村人,字靈傑,道號樂元,生於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李蓮英原名李英泰,其家庭成分,系普通農民。據其墓志銘和有關清宮檔案記載,李蓮英從小在鄭親王端華府中當太監,然後由端華府進入皇宮。他進宮之初,名叫李進喜,後因諱慈禧太后名,改叫李蓮英。據說,李蓮英這個名字,也是慈禧太后於同治元年夏天親自賜予的。事後,慈禧太后還曾經解釋,說「蓮」是荷花,「英」是花瓣,她自己是老佛爺、活菩薩,當然是要坐在蓮花里的。

其意,似乎是希望李蓮英伺候她一輩子。

李蓮英從小入宮當太監,是事實。這一點,其墓志銘有說法。當然,墓志銘也是只說好話而諱己之忌的。據說,李蓮英早年入宮,也是聽信了算命先生的一番話,叫「不入空門入皇門。」然而,野史的記載則不同。《滿清外史》說:「李蓮英,直隸何間府人也。本一無賴子,會以私販哨磺系獄,後得脫,改業補皮鞋,是以人呼之為皮硝李。其同鄉有沈玉蘭者,先為內監,知那拉氏欲梳新髻,而未得其人,會蓮英訪玉蘭,玉蘭令其仿梳新髻法,揣摩之,技成,玉蘭乃薦與那拉氏,許之。是為蓮英入侍之始。」另外,《奴才小傳》更有詳盡描寫。河間這個地方,是著名的太監產地,李蓮英入宮,就是一個叫沈玉蘭的同鄉介紹的。當時,慈禧太后聽說北京流行一種新的髮髻梳法,但宮中沒有人會做。李蓮英從沈玉蘭處聽聞此事,便「周覽於妓寮中」(跑去妓院學習),「刻意揣摹,數日技成」,然後求玉蘭幫忙,「玉蘭竟薦之」。於是,他當了慈禧太后的梳頭太監,從此受寵。

這些記載,流傳甚廣,也廣受質疑。質疑之一,便是李蓮英入宮年齡相差太遠,他入宮之前,小小年紀怎麼可能會去販硝磺而系獄,又怎麼可能去做皮匠?然而,野史的東西,一般也會有出處,不會無端生事。依我的判斷,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其一,販硝磺做皮匠,不是李蓮英而是他的父親,當年河間府手工業發達,他的家庭可能就是一個半農半手工業的家庭。「皮硝李」的稱呼,系指其家庭成分,這就可以理解了。我讀小學的時候,我們班就有一個同學,我們稱為「小皮匠」,蓋因其父是修皮鞋的。其二,學新髮髻之技法,當為李蓮英入宮之後的事情。野史里有一句話,我是注意到了:「玉蘭偶在闥闥房言及」。闥闥房者,內監之公共休息場所也。倘若李蓮英系一無賴子,又怎麼會跑到警衛森嚴的宮中去呢?顯然不可能。唯一的可能,就是李蓮英在宮中聽說此事,偷偷地跑出宮去(這倒是可能的),學習了梳頭的技術。也難怪乎,日後有大臣彈劾李蓮英,居然還在正式的奏章里把李蓮英叫做「小篦李」。這是偶然的嗎?再說圓滑。李蓮英由梳頭房晉為總管,「權傾朝右」,歷經幾十年不倒,這也是有原因的。野史之中,有關蓮英機警圓滑之說,不絕於耳。比如,《述庵秘錄》就說「蓮英為人機警,能先知後意」,居然能猜出太后想什麼,因此可「眷注特隆」。咸豐末年,小小年紀的李蓮英,已在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之間傳話。這一點,野史亦有說法,可見其機警處事之能力。咸豐死後,慈禧太后還曾派李蓮英趁倒泔水的機會,從承德跑到北京,向恭親王奕。傳話,結成政治同盟,發動辛酉政變,扳倒了以隸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這段故事,紀連海先生曾在央視《百家講壇》,繪聲繪色地說過。

野史還說到,李蓮英如何周旋於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之間,兩面討好、八面玲瓏。比如,《德宗遺事》記載一事,說慈禧率光緒和文武百官出逃後返京,走到保定住下。太后住處鋪陳華美,「供給周備」,「李蓮英室次之」,也很不錯,光緒皇帝住的地方卻很慘,「皇上寢殿極冷落」。李蓮英侍太后已睡,他還不忘去看看這位失勢的皇上,「潛至皇上寢宮」,見光緒燈前枯坐,小太監無一人值班,一問才知光緒皇帝竟然連鋪蓋都沒有,時值隆冬,根本無法睡覺。李蓮英當即跪下抱著光緒的腿痛哭:「奴才們罪該萬死也」。隨即把自己的被褥抱來讓光緒用。「上還京,每追念西巡之苦」,常說一句話:「若無李俺達(滿語師傅之意),我活不到今天。」這一件事說明,李蓮英還是有頭腦的。他雖然深得太后信任,但是畢竟知道「皇上總是皇上」,萬一將來「還政皇上」之時,他還可以給自己留一條後路。野史還提及李蓮英不捲入政治,也是保持其生家性命的基本原則。畢竟,他的身份是極其卑微的,經不起政治的折騰。比如,他刻意保持著對袁世凱的疏遠等。因此,李蓮英雖說「一人昂首蔽朝陽」,也撈錢無數、得罪人無數,卻能官至四品,慈禧太后「垂五十載,恩眷弗替」,其原因:「固由機警使然」。

關於李蓮英之死,野史語焉不詳,以「病故」,「及死去」言之。1908年10月,慈禧太后去世,據《李氏家譜》載:「百日孝滿,出宮養老」,李蓮英搬進北京棉花衚衕家中,整日吃齋念佛,閉門不出。3年後,李蓮英去世。據李家後人之說,李蓮英是病死的,病因是痢疾不治,得病後三四天即歿。但是,清史檔案和墓志銘,則用了一個「殞」字,模稜兩可。直到近幾十年,才峰迴路轉,引出大段公案。

事情的起因,則是1966年初夏,原北京「六一」學校的趙廣智等老師,在革命造反派的監督之下,挖開了原清朝恩濟庄太監墳地(恩濟庄太監墳地之名為雍正所賜,當年皇帝曾撥銀萬兩修建,據說該墳地所埋太監共有2700餘人)中的李蓮英墓。令人吃驚的是,李蓮英棺槨里,只有一顆骷髏頭,卻不見屍骨。李蓮英的軀幹在哪裡呢,他又為什麼會身首異處?關於這一段往事,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節目曾有上下兩集的片子,予以記述。

此處不提。總之,只有頭骨而沒有屍身的李蓮英,不可能是病死的。唯一的原因,他可能死於「他殺」。民間傳說,也有大量李蓮英被殺的說法。1985年,學者佟洵女士發表《李蓮英死因之謎》,1990年,北京文史研究館研究員顏儀民在《縱橫》雜誌發表《李蓮英身首異處之謎》,從而引發學界爭論。

李蓮英究竟為何人所殺,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

一是為革命黨人所殺。蓋因他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爭鬥之中,支持太后,而打擊帝黨,甚至有人認為正是他下手毒死了光緒皇帝。但是,也有學者反對,認為李蓮英並沒有參與朝廷內的黨派之爭,他也不可能得罪革命黨人。關鍵之點,他臨死之時,早已出宮3年,對於政事沒有影響,殺他沒任何意義。

二是為江朝宗和小德張所殺。此說法,主要是顏儀民先生的觀點。他甚至在文章中,引用了江朝宗兒子提供的「細節」,說時任九門提督的江朝宗請李蓮英吃飯,然後派人殺其於北京後海。支持該觀點的人認為,江朝宗是10袁世凱的親信,小德張則是李蓮英的後任。兩個人,出於不同的目的殺了李蓮英。李蓮英曾得罪袁世凱,這是事實,因此袁有可能授意親信下手;而小德張則為了爭奪其遺產之事,而萌生殺人動機。但是,立即有人反對此說。

有學者考據說,江朝宗宣統二年(1910年)正在陝西漢中鎮總兵任上,直到1912年(民國二年)才回北京擔任北洋政府北京衛戍司令。江朝宗遠在幾千里之外,並不在所謂的「九門提督」任上,怎麼可能請李蓮英吃飯並設局殺之呢?同時,也有人認為,小德張同李蓮英,並沒有共過事,兩人沒有利害衝突,殺人動機不存在。最有意思的是,還有人說,一般殺人,都是提著首級走的,哪有提著身子走的呢?三是在去山東討債途中被悍匪所殺。這一觀點,也被無數專家質疑。以李蓮英的財富地位,他怎麼可能親自出門討要債務呢?但是,支持這一觀點的人,另有新說。他們說,李蓮英曾有一個侄孫女,嫁到了山東省無棣縣。

他曾去山東探望侄孫女,順便到泰山一游,走到山東和河北交界的地方被人殺死。當時跟隨的兩個侍從嚇得失魂落魄,只把李的頭顱用包袱兜回了北京。同這一觀點相近的說法,還有人稱,李蓮英出宮隱居之後,也是要出門的,比如,他對慈禧太后,總是感恩戴德,每年都要去東陵拜謁慈禧陵寢,結果在半路被人殺死。他的首級,被人扔到了北京李蓮英家的門口。

從這些傳說和觀點中,大致可以理出下列頭緒。一,李蓮英死於他殺,是事實,病死之說,僅僅是其家人說法,不足信。二,李蓮英死於仇敵。儘管李蓮英圓滑機警,卻仍有大量仇家。「權傾朝右」之人,肯定是踩著別人的屍體向上爬的。仇家可以是革命黨人,也可以是宮中同道,亦可以是袁世凱授意之人。其實,最有可能殺他的人,則是光緒皇帝的弟弟醇親王載灃,其時任監國攝政,權傾一時,他殺人的動機也是有的,因為有人說正是李蓮英下手毒死了光緒皇帝,報哥哥被殺之仇,順理成章。至於悍匪劫殺之說,則有點牽強。三,李蓮英被殺地點,並無確切之說。因此,極有可能是殺人者扔還了李蓮英的首級。李家之人,找不到屍體,只好將其腦袋殼下葬了。

李蓮英生前榮華富貴,死後也得以厚葬,其墓前也有「大中至正鞏固千秋」的對聯,有「飾終之典等於元勛」的碑文,但是,他的頭骨被挖出來後,曾被學生當足球踢,最後被扔進了學校茅房的糞坑……直到有一天晚上,那個親手挖開李蓮英墓的人,北京「六一」學校老師趙廣智先生拿了一個糞勺,把那顆頭顱撈了出來,埋到了一個山坡下,從此無人知曉。

他的想法,也是樸素的:那樣對死人,畢竟有點不恭。


推薦閱讀:

名動朝野的性賄賂,驚動慈禧太后,解密1907年的清廷政爭
慈禧臨終前的三道遺囑,內容十分無恥,聽完之後都對她唾罵不止
慈禧臨終前迴光返照, 說了2件荒謬可恥的事, 大臣太監們皆大驚!
垂簾聽政47年:慈禧太后竟用身體搞定一幫男人
英爵士揭與慈禧交往史

TAG:野史 | 怎麼 | 慈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