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公車上書,讀完讓你的認知從一個詞變成一個故事

引言

不要野史要正史,不要八卦要真知。歡迎關注螞蟻歷史!今天維新變法的主角、備受爭議的康有為同志要登場了,相信只要是上過中學的,沒有不知道「公車上書」的,但公車上書究竟是怎麼回事,恐怕大部分人都不甚了了了,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公車上書的現場,看一看究竟發生了什麼。特別提醒:文末有彩蛋!

小試牛刀 大受鼓舞

康有為,生於1858年,廣東南海人。他於1888年第一次進京趕考,但由於一門心思花在給皇帝上書上,結果自然名落孫山。此後,回家復讀了好幾年,1895年3月,攜他的得意弟子梁啟超再度進京趕考,卻正好碰上甲午戰敗、馬關條約談判之時。康有為於4月15日從特殊渠道提前得知了《馬關條約》的內容,於是決定鼓動那些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各省舉人聯合行動,集體上書,拒絕馬關條約。康有為首先鼓動廣東舉人於4月22日上書都察院,要求拒絕和議,各省舉人聞訊,莫不發憤,紛紛效仿,連日到都察院上書拒和,搞得都察院門口連續數天人滿為患,水泄不通。

一言難盡康有為

聯合行動 暴得大名

空前的上書運動是康有為一手發動起來的,他被各省舉子的行動所感動,以為民氣可用,於是決定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集體請願,爭取動員全國十八行省舉人一致參加,這樣或許能夠促動朝廷覺醒,促使當政者覺悟。

1895年4月30日,康有為、梁啟超策動十八省一千一百多名舉人集會松筠庵,討論擬定一份聯合聲明交給朝廷,主旨是呼籲朝廷拒和、遷都、練兵和變法。這大約是馬關議和達成後有關變法的最早呼籲。松筠庵會議鄭重委託康有為代為起草。根據這個委託,康有為用了一天兩夜的時間奮筆疾書、完成了長達一萬八千字的請願書,然後由梁啟超等人連夜謄抄,徵集簽名六百多人,於5月2日遞交都察院。然而此時,《馬關條約》已被朝廷接受批准,無法挽回,都察院拒絕接受上書。這就是歷史上極其註明的「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情景

康有為起草的這份上書沒有在政治層面發揮功能,但由於在京城知識界官場廣泛傳播,影響巨大,康有為暴得大名,一下子成為政治新秀。

「上書」說完了,「公車」在哪裡?

「公車上書」並不是說用公家的車來上書,「公車」是漢代負責接待臣民上書和徵召的官署名,後來被用於指稱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那麼,使康有為暴得大名的這個上書究竟寫了什麼呢?總的來說就是四條綱領:一、下詔鼓天下之氣;二、遷都定天下之本;三、練兵強天下之勢;四、變法成天下之治。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百度。

可能偽造了歷史的康有為著作《公車上書記》

彩蛋在此

由於我們寫的是正史,不是野史,不得不特別說明,有歷史學家考證說「公車上書」其實並未「上書」,頂多就是準備上書,因此,公車上書作為一個歷史事件根本不存在。但不管怎麼說,即使單單這個聲勢浩大的集會,也確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最後,由於康有為善於宣傳造勢,長於編造歷史,他幾乎壟斷了維新變法這段歷史敘事的話語權,這就難免使這段歷史模糊不清,甚至有偽造的成分,那就只能交給專業的歷史學家認真考證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人性的黑暗面,第一個故事把人性說透了
一路走來,每一個季節都有殘缺,每一個故事都有暗傷
一個故事讀懂理財
季劭聰:每一把刀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TAG:故事 | 認知 | 真實 | 一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