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擇要

黃帝內經擇要

發表者:趙東奇2248人已讀

1.消渴的內容

《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2.、病機十九條內容

五臟病機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瘈,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上下病機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六淫病機

諸熱瞀瘈,皆屬於火;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3.、胸痹的內容

胸痹之名首見於《內經》,《靈樞·本臟篇》云:「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

《素問·標本病傳論》:「心病,先心痛」

《素問·藏氣法時論》:「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背內痛」

《靈樞·厥病》:厥心痛者,五臟相干於心,其臨床表現因臟腑的不同而有肺心痛、腎心痛、肝心痛、脾心痛、胃心痛之異,「真心痛者,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素問·痹論》:「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4.、治痿獨取陽明,何也?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5.、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出自《素問·通評虛實論》,為辨識人體正氣強弱、病邪盛衰的綱領,精氣,指人體正氣。根據人體正氣的強弱與致病邪氣的盛衰,可以判斷疾病性質屬虛屬實。若邪氣亢盛,而正氣未虧,正邪激烈對抗,可出現諸如壯熱、無汗、煩躁、狂亂、腹痛拒按、便秘尿赤、痰多氣粗、脈大滑實等一系列病邪壅盛的實證。如正氣劫奪過多,可出現諸如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盜汗、頭暈眼花、脈細弱無力等一系列正氣耗散的虛證。掌握了疾病的虛實,就可按「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給予正確的治療。

6.、正治與反治

正治法又稱逆治法。指逆疾病徵象而治的方法,所用藥物的藥性與病性相反。適用於病邪輕淺,表裡癥候一致,病情單純無假象的疾病,所謂「微者逆之。」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

反治法又稱從治法。指順從疾病假象而治,所用藥物的藥性與疾病假象相一致。適用於病邪較重,病情複雜並出現假象的疾病,所謂「甚者從之」。如熱因熱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均屬反治法。

7.、水飲在體內的轉輸過程

《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長也。"

水谷的傳變過程

《靈樞·營衛生會》: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中焦亦並胃中,出中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於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8.、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葯食氣味純陽者為壯火,溫和者為少火。氣指正氣,之作「使、令」解。後世將其引申為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前一個食指消蝕,後食同飼。意思為葯食氣味純陽者可以消耗人體元氣,葯食氣味溫和者可以充養人體元氣。

9.、關於陽氣的知識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上,而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而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10、診脈標準

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11、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意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12.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瞀悶,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13.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14.藏象: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15.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16.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

17.女子與丈夫兩者功能排列比較: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二八而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18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gui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19.治則治法: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等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清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源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20冬傷於寒,春必濕病;春傷於風,復生飧泄;夏傷於身,秋必疾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20: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21.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日: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22.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藏之脈。

23.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24.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陽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帝日: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五藏之久咳,乃移於六府。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明受之,膽降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肽受之,膀跳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陵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帝曰:治之奈何?歧怕日。治藏者治其前,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25.有痛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對日:名為鼓脹。

26.五臟者藏精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推薦閱讀:

黃帝陵簡介
黃帝戰蚩尤
黃帝當真是部落首領嗎?
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文
[上下五千年]黃帝大戰蚩尤

TAG: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