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太宗」為何不能挽大唐敗局?

「痴呆兒」成了「小太宗」

  宣宗李忱,是大唐王朝倒數第五位皇帝。宣宗辭世後48年,唐即滅亡。可史家對宣宗的評價卻很高。《舊唐書》載:「……由是刑政不濫,賢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風,十餘年間,頌聲載路。」難怪《資治通鑒》說,晚唐的人都稱他為「小太宗」。

  但是這位「小太宗」,原本不可能當皇帝。

  宣宗原名李怡,是憲宗皇帝李純的第13個兒子,被封為光王。不過這位光王,卻是庶出。依照「嫡長子繼承製」,接班人根本輪不到他。何況憲宗之後,已經有了四位皇帝。穆宗李恆,是憲宗的嫡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長子,這叫「父死子繼」。文宗李昂,是敬宗的弟弟;武宗李炎,是文宗的弟弟,這叫「兄終弟及」。可宣宗卻是後面三任皇帝的叔叔,而且還被公認為智力有問題。然而正是這種印象,幫了宣宗的大忙。因為唐朝自憲宗皇帝被謀殺後,誰當天子實際上是由宦官說了算。於是「弱智」的光王,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一代英主「小太宗」,就這樣走到了歷史的前台。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

  事實證明,宣宗不但不痴呆,反而聰明過人。他也很像一個皇帝,甚至很會當皇帝。他對帝國的政事,有一種近乎虔誠的認真態度——接到大臣的奏章,一定要焚香洗手,然後才閱讀,每次臨朝,無論事務何等繁雜,臉上永無倦容。結果,儘管在御前會議上,皇帝陛下總是客客氣氣,彬彬有禮,也虛懷納諫,從善如流,群臣仍然覺得他「威嚴不可仰視」。宰相令狐綯甚至說,我在政府十年,最受恩寵,但每次在延英殿奏事,沒有一回不是汗流浹背。

  其實,這恐怕也是所有臣僚的共同感受。《資治通鑒》中記載,有一次朝會,講完正事,宣宗便家長里短地聊了起來。群臣緊張的心情剛剛放鬆,準備「君臣同樂」時,宣宗忽然正色道:眾卿好自為之!朕最擔心的,就是諸位辜負了朕,那可就再也沒有這麼好玩的事了,只怕是面都見不著了!說完便起身退朝回宮,任殿中猝不及防的大小臣工自己去細細玩味。

  大中四年(850)四月,宦官馬元贄將宣宗御賜的玉帶贈送給宰相馬植。馬植佩帶上朝,結果被宣宗認出。皇上所賜,豈能隨便送人?朝臣與宦官勾結,更是犯了大忌。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第二天,馬植就被取消宰相資格,其親信董侔也被御史台「雙規」,又道盡「植與元贄交通之狀」,於是皇帝昭告天下,再貶馬植為常州刺史。

  宣宗自己,是被馬元贄等人擁戴上台的。因此只能拿馬植開刀,但效果並不差。宦官和朝臣,從此都各自收斂謹慎,不敢怠慢。

  不過,這位可以翻臉不認人的「鐵腕皇帝」,也有內心柔軟的一面。前朝皇帝武宗病重的時候,曾經問寵姬王才人:朕死之後,你打算怎麼樣?王才人說:願從陛下於九泉。武宗就遞給她一條絲巾,王才人在武宗駕崩後也只好自縊。宣宗聽說此事,十分同情,便贈王才人貴妃稱號,將其葬在了端陵的柏城之內。

「講政治」與講人情

  同情弱者,可能與宣宗的身世有關。我們現在無法確切地知道,宣宗在憲宗去世之後,自己登基之前,是怎樣度過四朝27年的歲月的,但有兩點可以肯定。第一,至少在文、武兩朝,這位王爺和皇叔,很可能備受欺辱,甚至被人謀害。《資治通鑒》就說,拿「弱智」的他尋開心,是文宗與諸王聚會時的「保留節目」。好在,十年的媳婦熬成婆,光王李怡終於貴為天子,這是他的幸運。不過,這位熬出頭的「媳婦」,並沒有像某些「新婆婆」那樣,用對「媳婦」的加倍虐待來找回心理上的平衡,反倒對弱者表示出了同情,這是大唐臣民的幸運。第二,他一定去了很多地方,見了很多人,聽了很多故事,因此深知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民間的疾苦。所以,宣宗在處理事務時,就比他的父兄和侄子高明,既講政治,又講人情。

  大中二年十一月,駙馬鄭顥的弟弟鄭顗病重。宣宗派人前去探視,得知公主居然在慈恩寺觀戲。宣宗大怒,立即把公主召回宮中痛斥一番,公主流淚謝罪,然後乖乖地回到鄭府。宣宗訓斥萬壽公主,並非同情弱者,而是出於政治的考量。但宣宗的做法卻很高明:既然是「家務事」,那就按照「家規」來處理。這當然是一種姿態,然效果很好。從此,其他皇親國戚、鳳子龍孫,也都謹守禮法,夾起尾巴做人,誰都不敢端架子擺譜。

  可惜,皇帝只管得了自家,卻管不了士族。駙馬鄭顥對自己的婚姻一直不滿意,而且遷怒於代皇上擇婿的宰相白敏中。大中五年三月,白敏中以宰相身份出使前線,臨行時對宣宗說:「鄭顥對臣恨之入骨,臣在陛下眼前,他奈何不了臣;臣出使在外,他一定會告臣的刁狀,臣恐怕死定了。」宣宗聽了呵呵一笑:這事朕早就知道了,愛卿為什麼現在才說?然後交給白敏中一個盒子,裡面都是鄭顥告狀的文書。宣宗是個明白人。

誰主沉浮

  說宣宗是個好皇帝,還因為他一不亂法,二不枉法。

  其實,宣宗也曾有過「法外施恩」的想法。大中六年三月,宣宗下詔,賜給其母鄭氏的兄弟鄭光莊園,並免去其賦稅,遭到宰相聯席會議的抵制。大中十年五月,宣宗任命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韋澳為京兆尹。韋澳為人正直,雷厲風行,剛一上任,權貴豪強都紛紛夾起尾巴。韋澳查得鄭光的莊園多年欠繳稅款,管家的態度更是極其蠻橫無理,於是就將鄭光管家捉拿歸案。鄭光聞訊,當然要走鄭太后的「後門」。宣宗便在延英殿召見韋澳,詢問他打算如何處置。

  韋澳的回答很乾脆:法辦!陛下將臣從朝廷調到長安,就是為了清理京畿的積弊,使之真正成為首善之區。鄭光的管家已是國家的蠹蟲,如果逍遙法外,那就是陛下之法只施行於「弱勢群體」了。這樣的聖旨,臣不敢聽命!宣宗說:你說得很對,道理也是這樣。可是鄭光那裡,朕也不好交代。要不,愛卿將那罪人痛打一頓,饒他不死,你看行嗎?韋澳說:既然如此,臣不敢不奉詔,不過,也請陛下批准,什麼時候鄭光把欠稅補足,臣什麼時候放人。宣宗聽了,高興地說:當然可以!朕因為鄭光,妨礙了你執法,非常慚愧!

  不過,皇帝太「好」也麻煩。大中九年,懷州刺史一職空缺。宣宗寫了張條子,上面有個人名:李君奭。宰相們看了一頭霧水,不知李君奭是何方神聖。李君奭本人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直到李君奭進宮面聖辭行,謎底才揭穿。原來,李君奭本是醴泉縣令,宣宗打獵的時候,看見父老鄉親們在寺廟裡燒香磕頭,求佛祖保佑李君奭留任醴泉,因此知道他是個好官,這才有了欽點之事。

  大中十二年十一月,兵部侍郎蔣伸跟宣宗單獨談話時,不經意間冒出了一句:最近大家都覺得,官位好像很容易得到,因此上上下下都心存僥倖。宣宗嚇了一跳:那可就亂了!蔣伸趕快打圓場:亂倒沒亂,只是僥倖之人多了,就算亂,也不是「難」。宣宗大為讚賞,蔣伸起身告辭,宣宗又再三挽留:以後你我君臣,怕是不能再單獨見面了。蔣伸聽了,不得其解。其實宣宗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打算拜蔣伸為相。因為唐代的規矩,宰相只能在延英殿議事時,集體面見皇上。果然,沒過多久,蔣伸「同平章事」。

  治國畢竟不是兒戲,何況由皇帝來過問人事安排,也未必就靠得住。

大權獨攬 乾綱獨斷

  但宣宗就好這一口,他甚至想把帝國所有的官員都管起來。

  宣宗規定,所有的州刺史在赴任之前,都要跟他面談,聆聽聖訓。大中十二年,有個刺史轉任他州時,沒有進京面聖,宣宗問令狐綯是怎麼回事。這時令狐綯已是宰相,回答說,因為兩州相鄰,進京要繞路,就沒讓他來。宣宗說:朕要求新任刺史必須面君,是因為害怕用非其人,危害百姓,這才不厭其煩,一一見面,問清他們的施政綱領,考察他們的品質優劣,何況詔令既已頒布,就該令行禁止。講完這些道理,宣宗又話裡有話地說了一句:你們宰相,可真有權啊!據說,當時雖是數九寒天,令狐綯卻大汗淋漓,重重裘衣都濕透了。

  由此可見,宣宗雖然贊成「法治」,卻更喜歡「人治」,尤其喜歡大權獨攬、乾綱獨斷的「一人政治」,這其實距離獨裁只有一步之遙。當然,宣宗還算開明。但是再開明,其權威也不容挑戰,權力更是不容分享。難怪大中二年五月周墀拜相,向韋澳徵求意見,韋澳給出的建議竟是「願相公無權」。

  把帝國的前途命運都維繫在一個人身上,這無疑是脆弱的,弄不好就會出現兩個嚴重後果:一是「人亡政息」,二是「後繼無人」。

  歷史證明,這兩條在宣宗去世後都得到了應驗。大中十三年八月七日,宣宗撒手人寰。繼位的懿宗,除了吃喝玩樂,什麼正經事都不會。咸通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懿宗駕崩,繼位的僖宗只有12歲,乾脆管宦官田令孜叫「阿父」。他的弟弟昭宗最後落入野心家朱全忠手中,被弒殺,這時離大唐帝國的正式滅亡只有三年。顯然,宣宗這位「小太宗」,終究未能挽回大唐敗局!

(摘自《百家講壇》 文/易中天)


新刊推薦



推薦閱讀:

名將凋零之後,他是大唐最後的虎將,斬殺了90多萬降兵
大唐帝國西域拓邊戰爭:建立三支強大的野戰軍團
迷失的大唐秘史,李建成多少功勞被抹黑,唐太宗唯一的污點
圍觀大唐的金銀器工藝!
張柬之八十歲當宰相,做了一件有關大唐命運的大事

TAG:大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