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知回有幾種寫法,豈能不知《詩經》有幾種讀法
《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採的現實生活,反映了人們的喜怒哀樂,開闢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它的影響不僅滲透於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對於後世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的塑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讀這一本書呢?
1
梁啟超認為《詩經》有三種讀法。第一種讀法,是以《詩經》來陶養感情。
《詩經》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作者包括各個階層各種職業,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詩篇內容廣泛,而情感深刻。無論是對國家社稷的,還是對家庭親人的,無論對朋友的、還是對愛人的,《詩經》之中都可找到代表的作品。而其表現情感的方法,有極纏綿而極蘊藉的,有極委婉而實極決絕的,有極沉痛而一發務使盡的,有於字句處寫其深痛或摯愛的,有其辭繁而不殺、以曲達菀結不可解之情的,有極淡遠而一往情深的,也有極旖旎而含情邈然的。可以說是抒發了各式各樣的情感。
中國古代有「詩教」一說,即是說經過《詩經》的學習與教育,對完美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樂對於人情的感動功能去整治人心,從而使人對自己的趨善行為進行自我觀照併產生愉悅。而梁啟超所謂的「陶養感情」,也正是在於這一點。將《詩經》作為文學作品去細讀細品,從抒寫情感的地方去欣賞、感受,可以蘊養審美,從而影響到人格。
2
第二種讀法,是在應用上。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是古代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當時文人士子必需的文化素養,他們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除此之外,斷章賦詩取所求,也成了《詩經》在現實社會運用的常態。《左傳》中就記載了許多卿大夫賦詩言志的事迹,《韓詩外傳》、《新序》等書中也會在敘事之後引用《詩經》中的話語來證明。這些應用,實際上不是都用《詩經》的本事與本意,而是「通吾所感與作者之所感」,是引申之後的應用。這種讀法,也可以鍛煉德性、增長才智。
3
第三種讀法,則是把《詩經》當做古代的史料或者是史料的尺度。
《詩經》依據音樂的不同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相對於王畿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是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即典範的音樂。《頌》則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通過這些詩歌,既可以看到各地不同的風俗,也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狀況,既可以看到各色人物,也可以看到各類動植物。而城郭建築、農具、兵器、禮器、用具等等,都涉及在內。這就可以將《詩經》當做古代的史料來讀。而在《詩經》以前,正式的史書並未出現,傳說、神話、傳記、讖緯等所記載的古事,雜糅不可究詰。因此,可以將《詩經》作為辨別史料真偽的尺子,也就是所謂的史料的尺度。
可以說,《詩經》既是詩,也是歷史;既有文化情感,也有道德倫理;既作為學習的讀本,也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交流工具。讀《詩經》,從不同的方面去讀,就有不同的收穫。
當然了,讀《詩經》,少不了讀一些注釋,如果是研究之用,那麼《毛詩正義》、朱熹的《詩經集傳》、陳喬樅的《三家詩遺說考》、陳奐的《詩毛氏傳疏》、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的《毛詩後箋》等都可參考。若是平時翻閱欣賞之用,那麼程俊英的《詩經譯註》有注釋也有白話翻譯,通俗易懂,可以參看。(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推薦閱讀:
※采一葦詩經里的草,贈給你
※《詩經》「六詩」新考
※《詩經》三首
※這些出自詩經里的名字好聽又有詩意,給寶寶起名不發愁了
TAG: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