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園景點詳細介紹

北海公園景點詳細介紹

北海公園位於市中心區,在故宮的西北面,因與中海、南海分稱三海而得名。這裡原是遼、金、元、明、清5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的帝王宮苑,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全園以神話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萊、方丈、瀛洲)構思布局,形式獨特,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

北海的建設源於一個古老的神話:據說,浩翰的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萊、瀛洲、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方士徐福前往東海尋找不死葯,可一無所獲。到了漢朝,漢武帝也做起了長生不死之夢,可尋找仍然沒有結果,於是下令在長安北面挖了一個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別以蓬萊、瀕洲、方丈三仙山命名。自此以後,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來建造皇家宮苑。北海採取的正是這種形式--北海象徵「太液池」,「瓊華島」是蓬萊,原在水中的「團城」和「犀山台」則象徵瀛洲和方丈。園中有「呂公洞」、「仙人庵」、「銅仙承露盤」等許多求仙的遺迹。

北海之水泊,原為永定河故道積水而成。遠在一千多年前,遼代便在此興「瑤嶼行宮」。公元1179年(金大定十九年),金代於此挖湖疊山,建造大寧離宮,湖名「西華潭」,島稱「瓊華島」(簡稱瓊島),並按神話傳說「一池三仙山」的幻境,布局構築。湖中除疊有瓊島(瓊島之巔建有宏偉的廣寒殿),還築有「圓坻」(即後來的團城)和犀台山,以象徵海上的三座仙島。環島山石崢嶸,樹木蓊鬱,當時便有「瓊島春陰」之譽,為「燕京八景」之一。

元代,世祖忽必烈住於島上,改島名為「萬壽山」,改湖名為「太液池」,並以此為中心興建元大都。當時,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應邀遊覽該苑。他對苑容景觀驚嘆不已,盛讚中國人民「造化自然」的偉大才能。後來,他以此苑為範例,在「遊記」中,向西方世界熱情地介紹了中國的皇家園林和自然山水園林的高超藝術成就,影響甚為深遠。

明代時,於團城西側築起了金鰲玉蝀大石橋,而將太液池一分為二。同時又在太液池的南端開挖了一個水域,造成三個湖面。從此,自北向南才有了北海、中海和南海的西苑「三海」之稱。

到了清代,北海造園進入鼎盛時期。島上的藏式白塔是清初建立的,此後該島又稱白塔山。乾隆年間,乾隆帝彙集我國各地園林建築藝術之精華,把皇家園林、第宅園林、寺廟園林和風景名勝園林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一起,在此大興土木長達三十年之久,使之成為一座綜合類型的、十分完美而壯麗的帝王宮苑。殊為可惜的是,該園於清代末年先後遭受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次嚴重的破壞,此後一直處於敗落不堪之狀。

辛亥革命後的1925年8月,北海被闢為公園向遊人開放,但因管理不善逐漸荒蕪,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已成為一處雜草叢生、污泥淤積的荒園了。建國後,北海公園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疏浚三海、修整建築、增加設施,使北海更加絢麗多姿,成為人民休息遊覽的勝地。1987年,北海被評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主要景點】

永安橋 建於十三世紀時期的元代初年,是一座以雅潔、精巧取勝的連拱大石橋,起著連接與烘托瓊島的重要作用。在橋的南北兩端,各豎彩繪牌坊一座,名為「積翠」和「堆雲」。牌坊前還各設有一對石獅子,對稱呼應,相映成趣。近年,橋面和雕欄均修飾一新,在碧水、藍天和巍峨白塔的映襯下,更是蔚為壯觀。我國園林中的橋樑秀麗多姿,形式多樣,主要有拱橋、浮橋、廊橋、亭橋和梁式橋等。「橋引人隨,妙運無窮」,這是因其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得到統一的結果,所以此類橋樑成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中的精品之一。

永安寺 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原名白塔寺,乾隆八年(1743)改為永安寺。該寺依山就勢而築,共分三進三上殿宇,前殿名為「法輪殿」,殿前左右設有鍾、鼓亭,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像。中殿「正覺殿」、上殿「普安殿」(白塔下),原為喇嘛誦經之所,帝後在園內遊樂時常來此燒香拜佛。該寺殿宇、佛像均被修飾一新,引人入勝。遊客參觀該寺和登白塔遠眺京城全景,須另購票進入。

四亭二碑 在法輪殿殿後的山腰處有兩座牌坊,南題「龍光」,北題「紫照」。過了牌坊即為正覺殿,殿前建有「滌靄」、「引勝」、「雲依」、「意遠」四亭。四亭上下對稱而造,典雅美觀。

引勝亭 內設石碑一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刊刻乾隆寫的《白塔山總記》,記述了該山的建置沿革。

滌靄亭 內有石碑一塊,上刻乾隆寫的《白塔山四面記》,描述了該山四周的景色特點,是篇文藻華麗的導遊詞。

崑崙石 正面「崑崙」二字為乾隆手書,背面還刻有他寫的一首詩文。此石為象徵傳說中神仙居住的昆崙山而設。崑崙石後面的眾多岩洞,為疊築假山時所砌,以象徵神仙們居住「洞天福地」。

太湖石 產於江蘇太湖流域,具有瘦、皺、透、漏四大特點。這些奇秀石料,原是北宋統治者為建汴梁(開封)壽山艮岳御園而不惜民力財力,掘自太湖運往京都的。金滅北宋後,金王朝採取減折糧賦的辦法,再次迫使百姓將此石從開封運來這裡,所以又叫「折糧石」。由此可見,勞動人民為挖掘和運輸這些太湖石,付出了多麼巨大的血汗代價啊!

龜趺石碑 兩塊,豎於普安殿東側下的平台上,原刻有讚揚佛教的文字,因年久風化,字跡已模糊難辨了。

悅心殿和慶霄樓 悅心殿原是清代皇帝游幸宮苑時休息、議事或舉行宴會的地方。殿後的慶霄樓是每年農曆臘月初八,乾隆陪其母親觀看湖上冰嬉盛會的地方(冰嬉是一種冰上的擲球遊戲,由兩組人參加作競技表演)。

瓊華島 瓊華島簡稱瓊島,因島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稱「白塔山」。島高32.3米,周長913米。瓊華,意指華麗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該島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寶島。另據神話傳說,瓊華是瓊樹之花(華即花),生長在蓬萊仙島上,人吃了可長生不老,此亦表示該島是仿瑤池仙境建築的。清初,曾在山頂設置信炮台,由八旗軍駐守,居高臨下,瞭望全城,一旦有警,便可立即發出信號。

白塔-藏傳喇嘛塔 建於清初順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據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於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龕,內塑紅底黃字的藏文圖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龕俗稱「眼光門」,又叫「時輪金剛門」。1679年該塔被地震所毀,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頂被損。在修復時,發現塔內主心木中藏有一個二寸見方的金漆盒子,盒蓋繪有太極圖,盒內藏有兩「舍利」,證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該塔矗立於瓊島頂峰,綠蔭擁簇,巍峨壯美,引人矚目。這種象徵神權的建築物--白塔和永安寺,設置於瓊島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園的氣勢,以體現「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此是帝王宮苑的一大特色。

善因殿 位於白塔前,是座小巧精緻的宗教建築。殿內供有銅質鎦金「大威德金剛」(俗稱「千手千眼佛」)佛像。其殿頂,為上圓下方的雙重檐,以表示「天圓地方」之意。四壁外側,用佛像琉璃磚裝飾,華美而莊重。

假山洞 位於瓊島北側山腰。這裡怪石嶙峋,崖險溝深,山洞眾多,雖由人工疊砌,卻有著天然之美。這些假山、石洞和瓊樓玉宇,是按照蓬萊仙境中仙山洞府的傳說模式建造起來的,路曲洞幽,令人神迷。

承露盤 瓊島西側的山腰中,豎有一根雕龍漢白玉石柱。柱頂立一銅人,雙手高舉承托著一個銅盤,名「仙人承露盤」。這是清代乾隆帝根據漢武帝設承露盤收集甘露--無根水,用以煉製「仙丹」妙藥的典故而仿製的。

延南熏亭 坐落於瓊島北側,俗稱扇面亭。據說,古代舜帝發明五弦琴並譜寫了「延南熏曲」。該亭便是根據這個典故命名。

一房山 在瓊島西側的駝背橋東,此處山石林立,仿房山形態建造。神話傳說,王母娘娘曾居住過燕京的房山。

海眼 位於一房山北面,表示與大海相通。舊時在瓊島上下曾設置汲水工具,這裡曾有過溪流、瀑布、揚水、噴泉、潛流等水法景緻,但已無存。

閱古樓 坐落於瓊島西北側的湖畔,建於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樓呈半圓形,玲瓏俊雅。「閱古樓」三字為乾隆手書。樓內牆壁上,鑲嵌著我國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共收集了我國從魏晉至明末135位著名書法家的340件楷書、行書、草書等作品,總計約十萬字左右。書法、刻法均極其精美,被稱為「雙絕」。這是一座集我國歷代著名書法之大成的傑出建築,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延樓游廊 呈半圓形,環抱於瓊島北麓的北海湖畔,長300米,共60間,分上下兩層。延樓游廊東西兩端分別建有「倚晴樓」和「分涼閣」。它宛如一條彩帶,把「瓊島」、「瑤池」(北海湖)緊密地聯繫起來,起著烘托和豐富山光水色的重要作用。

碧照樓 位於延樓游廊中部,樓前為昔日帝後們登舟泛湖的碼頭。現為仿膳飯莊的大門。

漪瀾堂 在碧照樓之南,為該處建築群中的主殿,其西側為「道寧齋」。這組建築,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仿照鎮江金山寺建造的。原為帝後們泛舟、垂釣後,休息、進膳之所,現為仿膳飯莊。

仿膳飯莊 是我國第一家專營正宗宮廷風味的著名飯莊。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後,原清宮「御膳房」的廚工也隨之失業。1925年,一位原在清宮「菜庫」從業的趙仁齋,邀請孫紹然等幾位「御膳房」的廚工,在北海北岸開設飯莊,仿照清宮「御膳」的做法,製做各種菜點,並取「仿膳」之名的。1959年,「仿膳」由北海北岸遷至今址,不僅擴大了營業面積,而且增添了菜點的花色品種。由於「仿膳」菜點製作精緻,色形美觀,口味講究,繼承了清宮「御膳」清、鮮、酥、嫩的特點。主要美食有:清宮點心,宮廷宴席和滿漢全席(俗稱皇帝餐)等,享譽中外,深為廣大遊客所青睞。

瓊島春陰碑 在瓊島東麓,立於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碑文為乾隆所寫。「瓊島春陰」為燕京八景之一。

北海湖 為北京城內的最大水域之一。以湖稱海,是為取「海上三仙島」之意。其水源來自頤和園的昆明湖,流經紫竹院、什剎海,注入本湖後,通向中南海及故宮的筒子河,然後經通惠河匯入海河而流注渤海。湖面約38公頃,湖岸線長3749米,平均水深1.5米,最深處達2.5米。該湖隆冬時節是天然的溜冰場。其他季節均可蕩舟嬉戲,是人們最喜愛的城區遊樂水域之一。

濠濮間 位於東門(陡山門)內之北,為北海的園中之園。此處山石環繞,樹木茂密,曲澗石橋,游廊廳廈,環境十分幽雅。清代時,為帝後、近臣的宴飲之處。在頤和園未修復之前,慈禧於夏季常來此避暑、聽評書等。

春雨林塘殿 在濠濮間之北。殿外原是清廷的檢閱賽箭之處,門外的土山便是當年的箭靶場。

畫舫齋 又稱水殿。這是一座以方形水池為中心,迴廊四匝的幽靜庭院。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東西為「鏡香」、「觀妙」二室。乾隆曾坐冰床來此題詞,「畫舫齋」三字便是他的手跡。清末,慈禧常至此游幸與傳膳。

古柯庭 位於畫舫齋東北隅。內有古槐一棵,相傳為遼、金時代所植。此處環境幽雅清靜,清末,光緒曾在此處讀書。

先蠶壇 位於東岸最北端。為北京九壇之一,建於乾隆年間。院內廣植桑樹,原有親蠶殿等建築,今多已不存。清代時,每年農曆三月的某個吉日,皇后或由她派人來此祭蠶神。該處現為北海幼兒園所在地。

鐵影壁 豎立於湖北岸澂觀堂前,為元代遺物,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影壁長3米、高2米,由一塊中性火成岩雕成,因顏色和質地象鐵,故稱鐵影壁。影壁兩面均雕有雲紋,異獸圖案,風格古樸、雄健。民間傳說,這座影壁是為鎮懾、遮擋北京的風沙而設。原在德勝門內鐵影壁衚衕,1947年遷來此處。

五龍亭 此處原是明代泰素殿的舊址,清代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泰素殿,改建為五座亭子。五亭主次分明,飛金走彩,曲橋連綴,若浮若動,酷似游龍戲水,故稱五龍亭,為北海湖濱的重要點景。中亭名「龍澤」,上圓下方,雙重檐。藻井有金龍俯首雕飾。此亭為清代帝後釣魚、賞月、觀看焰火的遊樂之處。中亭兩側對稱而建四座重檐亭,左邊二亭名為「澄祥」、「滋香」;右邊二亭稱為「涌瑞」、「浮翠」,是群臣陪伴帝後玩耍的地方。

小西天 位於北海西北隅,是一組宗教建築群,主要由方殿、萬佛樓和闡福寺所組成。

方殿 原名觀音殿,又名「海島」,俗稱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國現存最大的亭式木構建築。方殿四周清流環繞。四面水渠上各跨石橋一座,橋前各建有琉璃牌坊,在水渠外四角,還建有經亭。原來在殿內設有一座南海普陀山泥塑模型,山上塑八百羅漢,俗稱羅漢山,「海島」名稱便由此而來,現已無存。

萬佛樓 也稱萬福樓,位於方殿之後。公元1770年,乾隆為其母親(孝聖皇太后)做八十大壽時所建。樓內原藏有金質無量壽佛一萬尊,但於1900年被八國聯軍搶劫一空,建築也被破壞殆盡。

闡福寺 位於萬佛樓東側,原來殿內有白傘蓋佛(佛身上嵌有無數珠寶)、御制碑記等,亦被八國聯軍所毀。現闢為「園林經濟植物園」,院內種有數百種珍貴花木,成為科普教育和遊覽欣賞的園地。

九龍壁 我國有三座著名的九龍壁: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市內,為遼代所建;建築最精、構圖最美的一座,即此北海的九龍壁;第三座,在故宮的寧壽門前。後兩座均是清代乾隆年間所建。

北海九龍壁建於公元1756年,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全部用彩色琉璃磚砌成,長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壁的兩面各飾有九條蟠龍,戲珠于波濤雲霧之中,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工藝高超,為我國琉璃建築中的珍貴作品。它是大西天經廠門前的影壁。建造這樣一座影壁,據說是為了鎮懾火災和辟除邪祟。門內為「大圓鏡智寶殿」,現已修復,巍峨壯麗。

天王殿 在九龍壁東側,明代為西天禪林喇嘛廟內設「經廠」,即翻譯與印刷藏經的地方。清代時重修,改名為「西天梵境」,成為一座十分精美壯觀的佛寺。殿門外設有華麗的「須彌春」琉璃牌坊。殿門內砌有三道琉璃門牆,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慈真如寶殿和琉璃閣等。大慈真如寶殿全部用楠木建成,供有三個丈余高的大銅佛。最後面是兩層的琉璃閣,為發券無梁殿結構,外牆面嵌砌著五彩琉璃佛像,光彩奪目,尤為壯觀。該殿曾遭八國聯軍和日寇的嚴重破壞。現已修飾一新,全面開放。

靜心齋 位於天王殿東北側,佔地面積4700平方米。是一座建築別緻、風格獨特的「園中之園」。該園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初名鏡清齋。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又稱「乾隆小花園」,成為清代的行宮及皇太子的書齋。當年,慈禧常乘小火車從中南海來此避暑,1913年改為今名。北海自1925年闢為公園以來,此處從未開放過。現經大力修整,已供遊人參觀。該處主要建築有靜心齋、韻琴齋、抱素書屋、枕巒亭、疊翠樓及沁泉廊等。位於西北側的疊翠樓為園內的最高建築,樓高兩層,登樓遠眺,北海景色盡收眼底。該園以山、池、橋、廊、亭、殿、閣的優美建築布局取勝,是一座風光如畫,妙趣無窮的小巧園林,為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傑作之一。

團城 團城位於北海公園南門外西側,北海與中南海之間。團城是一座由磚砌的團型城垛式建築,城高4.6米,周長276米,面積達4553平方米。團城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遼代,這裡稱為「圓砥」,是開挖湖泊的泥土堆積而成的水中島嶼。金代,將建造大寧宮而挖湖的泥土擴充了圓砥並在上面蓋了一座宮殿,使其成為了大寧宮的一個部分。元代,忽必烈建造的大都城時,選定團城為大內東西兩宮的中間地帶,團城以東為大內,以西為皇太后的興聖宮和皇太子的隆福宮。團城上增建了通往大內和西宮的木橋和儀天殿,環島四周圍砌了石城,稱之為「圓城」。明代,重修儀天殿,先後更名為承光殿、乾光殿。東部被填為陸地,西側建起了金鰲玉蝀大石橋,環島砌起了近五米高設有兩個城門的城牆。清代,重修乾光殿,又將其更名為承光殿。乾隆年間還增建了玉瓮亭、古籟堂、敬躋堂、余清齋、鏡瀾亭等。辛亥革命後,團城的皇家園林禁地被打破。袁世凱竊國時在這裡舉行的政治會議。1995年,團城的建築油飾彩繪被修整一新。

承光殿 團城中的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正方形大殿,雙重檐,黃琉璃瓦、綠剪邊,四面有抱廈,南面有正方形月台,其建築形式頗似故宮角樓。建於明代,原為圓殿,於清康熙八年(1669)被改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奇特形式建築。殿內供一尊嘉慶時西藏進貢的玉佛,高1.5米,用一整塊玉石雕刻而成,全身潔白光潤,袈裟及頂冠上鑲以紅綠寶石。玉佛的左臂有刀痕一處,系八國聯軍挖鑿、搶掠寶石時所砍。

玉瓮亭 位於承光殿前庭院中,是一座藍頂白玉石亭,亭中的石蓮花座上有一個大玉瓮,該瓮以「瀆山大玉海」聞名。玉瓮,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時盛酒的酒器,用整塊巨大的墨玉,由數十名工匠花費長達五年的時間雕琢而成。這些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凹凸和深淺的斑紋而在外壁上雕刻出魚獸騰雲駕霧般出沒于波濤之中的生動形象。大玉瓮起先置於瓊華島廣寒殿中,高二尺,直徑四點五尺,周長一丈五尺。明滅元後,廣寒殿倒塌拆除,大玉瓮流落到西華門外真武廟裡,成了道士的腌菜缸,直至乾隆十年(1745)方才遷入現址。


推薦閱讀:

《幽微賦》全文介紹
瑞郎幣種介紹
UV鏡的介紹以及使用
奶粉行業的主要廠家的介紹
《周易》介紹

TAG:景點 | 介紹 | 公園 | 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