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起源 DM(轉載)

修改

如何標記批註?中國姓氏起源http://www.baidu.com/s?wd=%D6%D0%B9%FA%D0%D5%CA%CF%C6%F0%D4%B4&rsv_bp=0&oq=%D0%D5%CA%CF%B5%C4%C6%F0%D4%B4&rsp=1&f=3&inputT=7766戰國之際,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時表示貴族身分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開始由無姓到有姓。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後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等。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後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忿生後代因此姓蘇。4、以鄉、亭之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今山西省聞喜縣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採食解州(今山西運城縣、聞喜縣一帶)。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後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後代便姓粟。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後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11、以謚號為氏。如庄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台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恆,恆氏因而改為常氏。河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中國的1萬多個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500個,在當今中國常見的100個大姓中,源於河南的有73個,在海外有"陳林半邊天,黃鄭排滿街"之美稱的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1/宋代編寫的《百家姓》將趙姓列為全國首姓,是因為趙姓是宋朝的國姓,實際上以人口和望族排列並非如此。據專家考證,趙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七大姓。趙氏出自蠃姓,與秦國蠃姓同祖。趙氏的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是夏朝東夷族首領,蠃姓各支的嫡系祖先。伯益的9世孫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車馬的能手,傳說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以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崑崙丘,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正在這時聽到了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鎬京,及時發兵,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將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稱為趙氏。2張 、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遙遠的傳說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3胡(Hú)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以胡姓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排名第13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姚或媯姓後裔。舜,名玄景或重明或重華,黃帝的八世孫。因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范縣),以地取氏為姚。 先秦時期,姚姓姓氏的派生比較多,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豐、陸等姓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姚姓之後,箕伯直柄中興,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封媯滿為諸侯,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稱為胡公,胡姓始祖,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姚姓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此後,媯滿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有以胡為姓氏,胡姓,即成為漢人胡姓的由來。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姚姓後裔,黃帝子孫。4王姓起源大致分為五:源於姬姓。姬為黃帝二十五子之一,其後裔有五支發展為王姓。A.周靈王太子晉的後裔,以爵號為氏。B.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C.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王子成父的後裔。D.周平王太孫赤的後裔。E.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的後裔。出自子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以殷商王子比干為源起。出自媯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以虞舜為源起,其後建立田齊王朝,被秦一統,項羽反秦時封為濟北王,後人念此,遂為王姓。由北方少數民族改王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民族大融合,許多少數民族如鮮卑、羯、高麗、烏桓等民族中不少人改王姓。其他王姓來自換姓、賜姓或改姓。5李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6吳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7鄭姓源出於姬姓,以國名為氏。據「通志」記載,周宣王靜分封其母弟於鄭國 ( 在今陝西華縣以東) 是為鄭桓公,桓公之後,鄭武公遷都於新鄭,為春秋時的鄭國。後為韓國所滅。其遺族散居於淮陽,商丘一帶,以原國名「鄭」為姓,稱鄭氏。鄭恆公就成了鄭姓的始祖。8,來源有三A、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B、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C、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9根據《姓纂》的記載,馮姓也是周文王之後,他們的老祖先,可以遠遠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畢公高。畢公高的後代畢萬封在魏地,畢萬有個孫子食采馮城,於是,這一支子孫就以采邑的名稱為姓,以後統統都姓馮了。10魏源於姬姓,出自晉國大夫周文王曾孫畢萬的封地魏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魏氏是黃帝的姬姓嫡裔,他們原是畢國的人,傳到周文王的曾孫畢萬的時候,畢國被西戎所滅,便投奔到晉國,成為晉獻公的大夫。畢萬因於公元前661年在晉國攻滅霍、耿、魏三國戰鬥中,立下了大功,於是晉獻公就將原是姬姓國的魏(今山西芮城)地賜給他為邑。此後,畢萬的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當晉公子重耳流亡之時,畢萬的孫子魏犨隨同一起流浪,後得秦穆公之力,重耳被迎立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封魏犨(魏武子)為大夫,承襲魏氏封邑。公元前445年畢萬後代魏斯演出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自成諸侯,建立魏國,稱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此後其勢力日益擴大。魏國於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亡國後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氏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氏正宗。國姓氏起源--連載 <點擊複製本貼地址,推薦給朋友>姓是標誌一個人家族系統的血緣符號,也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首要條件,涉及到千家萬戶的每一個成員。通過這個符號,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和歷史文化聯繫起來,這種聯繫無疑就是一個姓氏悠長、神秘而又扣人心弦的尋根隧道,探討這種聯繫的過程不僅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尋根之旅,更是對中華姓氏文化的一次學習和巡禮。而且,對於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而言,我們今人能夠直接「看到」並觸手可及的那些,除了猿人化石、甲骨文字、秦磚漢瓦、典籍文獻等實體文物和載體文物之外,還有一個至今仍然生生不息地繁衍延續著的活化石,那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據統計,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的姓氏總數已達近12000個。這些姓氏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個個都有一番意味深長的來歷,蘊含著一段生動有趣的故事。正因之,以其為內核的中華姓氏文化才理所當然成為一種超越時空、貫通古今的文化現象,才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尋根問祖是人的天性,因而古往今來,對於中華姓氏文化的研究一直史不絕書,尤其是近些年來,「尋根問祖」已經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涌潮,而尋根的捷徑就是追尋自己的姓氏譜系。另外,通過姓氏了解他人、了解社會是人際交往的一條重要途徑。姓氏及其附著的文化內涵就是一張絕佳的名片,也是打開交流通道的最好媒介;探究姓氏蘊含的奧秘更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興趣,人與人之間的認識和理解往往也是從姓氏開始的。翻開《百家姓》,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趙錢孫李」,趙姓為什麼能在《百家姓》的五百多個姓氏中位居首位,成為《百家姓》中的第一姓呢?原來,《百家姓》是宋朝初年編訂的,而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創立的,既然「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趙姓居《百家姓》中的首位也就是理所當然的。由此可見,趙姓作為帝王之姓,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極為顯赫的。但是,趙家天下的結局似乎過於悲慘,先有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被金人俘虜,北宋滅亡;後來南宋又被蒙古人所滅,整個趙宋王朝徹底崩潰。一、周穆王賜趙城,因邑為姓趙姓是中國的一個大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據歷史記載,趙姓的血緣祖先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傳說,少昊的女兒女修因吞玄鳥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孫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於馴馬和駕車,深得周穆王的寵愛。後由於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亂中及時駕車護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賜給造父趙城(在今山西洪桐)作為封邑,造父的後世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姓氏,形成趙姓。由此,中華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趙姓形成。此外,在趙姓發展史上,因帝王賜姓、冒姓,或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趙的也不少。二、兩度立國,名人輩出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孫叔帶因受排擠,率領部分宗族投奔晉國,而沒有遷往晉國的趙氏宗族仍居住在趙城。從此,趙姓不但在晉國紮下根來,而且逐漸昌盛壯大,「三家分晉」後所建立的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趙國被秦滅亡後,趙姓出現了兩大分支——天水趙氏和涿郡趙氏。趙國末代君王趙嘉被秦始皇遷往西戎,趙姓一部分隨之遷往甘肅,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趙氏;趙悼襄王之子趙遷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其後裔在漢時又自房陵遷居到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趙姓另一支派——涿郡趙氏。此後趙氏又不斷向外擴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到了宋代,隨著趙姓王朝的建立,趙姓的地位更為顯赫,且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宋朝時300多年,有18位趙姓皇帝。趙姓中不但出帝王,而且賢士名人也不少,是一個聲名顯赫、人才濟濟的姓氏。帝王有趙武靈王雍、南越國王趙佗、宋太祖趙匡胤、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等;名臣有平原君趙勝、宋宰相趙普等;將帥有戰國時的名將趙奢、三國時蜀國被先主贊為「一身都是膽」的趙雲等;文人有著名的書畫家趙昌、趙孟、趙原等。此外,趙姓中還有一些特殊人物,如「紙上談兵」、禍害趙國的趙括,「指鹿為馬」、攪亂秦政的宦官趙高,以色媚人的漢宮皇后趙飛燕等。錢姓也是百家姓中的重要一員。宋代編的《百家姓》中,錢姓排在第二位,因此被人們熟知。相傳,周代有個叫彭孚的人,是傳說中的壽星彭祖的後代,在朝廷中做管錢財的官,稱為「錢府上士」。彭孚的家族非常興旺,他的後代以先輩錢府上士的官職為榮,就以「錢」為姓,世代相傳,錢姓由此而來。由於錢姓是從彭姓分化出來的,與彭姓有著共同的祖先,所以歷史上的錢姓和彭姓常常自認是一家。錢姓人最早居住於下邳一帶,秦漢時期逐漸發展到徐州、烏程、長興、高密等幾個相對集中的地方。隋唐以後,錢姓家族蓬勃發展,遍布江南地區,後來又向台灣和海外地區遷移。如今,錢姓人已不僅遍布大江南北,而且在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其人口總數已接近270萬,成為百家姓中排名第89位的大姓。一、錢姓無豪富錢姓人雖然以「錢」為姓,但在歷史上並未財運亨通,也未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過轟轟烈烈的角色。不過,錢姓人士在文采武功上多所建樹者卻不乏其例,可謂文武並舉,獨具特色。據考證,最早出現於史書的錢姓人士為錢丹和錢產兩人,錢丹是著名的隱士,而錢產則是秦代的御史大夫。漢代的錢遜、錢林都一度為官,但因不滿王莽的篡權活動,最後辭官歸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許多錢姓人士都以軍功見長,錢寵、錢端、錢廣、錢象等都是風雲一時的人物。南朝後期的錢道戢輔助陳霸先建立陳朝後,又多次領兵平定叛軍,成為權傾一時的朝廷重臣。唐末五代時期的錢更是以武立身,多次征戰沙場,屢建奇功,最後被封為吳越王。稍後的錢守俊自幼勇猛果敢,後投筆從戎,歸趙匡胤,屢建戰功。幾乎同時的錢惟、錢惟演、錢惟濟兄弟也都是當時征戰沙場的名將。明代海州錢氏的開創人錢整英勇善戰,追隨明成祖屢建戰功,他的兩個兒子亦皆驍勇善戰。鄞縣錢氏的開創人錢奐曾參與平定大滕峽等地的叛亂活動,以軍功馳名天下。明朝末年的錢肅樂堅決主張抗擊清軍,多次帶兵作戰,無奈南明政權腐敗無能,最後憂憤而死。錢姓人氏不僅以武功聞名天下,也有許多引領風騷的文人墨客。唐代的錢起博學多才,詩作尤其出色,為「大曆十才子」之一。他參加科舉考試時,一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震驚四座,被稱為絕唱。錢的後代楚國公錢鏵精通音律,為時人稱頌。宋代的錢惟演不僅武功卓著,而且博學能文,其文辭以清麗著稱,開創一代詩風,為西昆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元朝初年,又出了以繪畫著稱的錢選,工於人物、山水、花鳥,意境高遠,為時人所不及。清代「吳中七子」之冠的錢大昕,博覽群書,雖然在乾隆年間中過進士,但絕意仕途,潛心著述,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高士。孫姓是當代中國第十二大姓。孫姓由來已久,姓源諸多,據史書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一般認為,孫姓的淵源主要有三個。一種說法是源於周文王的後代惠孫,其孫為紀念惠孫而取其名中的「孫」字為姓。另一種說法是說孫姓源於孫叔敖後人。第三種說法也是最重要的說法,就是孫姓源自田完後裔。田完由陳國逃到齊國,由於他品德高尚,齊桓公欲立他為卿,但他不慕高位,只是請求當個管理百工的小官吏。田完的後代在齊國屢立戰功,齊景公賜姓孫氏。以上三個孫姓起源,以齊景公賜田完後代「孫」姓一說影響最大。自春秋戰國以來,孫姓發生了幾次大的遷徙,其特點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現了跨海域、跨國度的遷徙。據史料記載,衛康叔的後代孫林父父子敗於政敵寧喜,後孫林父之子孫嘉分遷至河南衛輝,形成孫姓第一次分遷。此後,孫姓族人分別在戰國及東漢末年進行了兩次南遷。明末清初,有大批沿海居民到台灣謀生,其中以福建孫姓居多。一、孫姓多書香門第在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訓》說:「古人讀書,取科第猶是第二事,全是明道理,做好人。」也許正因為如此,孫姓家族中多賢人君子,他們注重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孫武著《孫子兵法》,創立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後世稱「兵家之祖」。孫臏晚年隱居起來,全力著述《孫臏兵法》。南北朝時期有寫《琵琶賦》的太守孫該,「漱石枕流」的文學家孫楚,映雪讀書的孫康,一生學術思想多有創新的玄理學家孫盛,大文學家、玄言派詩人孫綽,撰寫《爾雅音義》的著名經學家、訓詁學家孫炎;唐代,孫位有珍品《竹林七賢圖》殘卷存世,孫過庭有一部書文並茂的書法著作《書譜》存世,音韻學家孫撰《唐韻》,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藥王」的孫思邈不僅醫術高明,著有《千金方》聞名於世,而且精通術數掌故,著有多部書籍,如《老子注》、《莊子注》等;宋元以後,更有花間派詞人孫光憲,以及與石介、胡瑗並稱「宋初三先生」的孫復,奉敕校定趙岐《孟子注》的孫,與黃宗羲、李並稱清初三大儒的孫奇逢,晚清著述頗豐的經學家、文字學家孫詒讓。此外,孫姓名人還有春秋時秦國的孫陽,善相馬,被人稱為伯樂;東漢時有「頭懸樑」而讀書的名儒孫敬;三國時有孫堅、孫策、孫權三父子,在江東建吳,稱帝59年;明有兵部尚書孫承宗;清代學者孫星衍。在中國歷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權最多,這在中華姓氏中是比較少見的。李姓先後稱帝稱王的多達60餘人,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先談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滅亡,共經歷290年、24個皇帝,前期國勢強盛、疆域遼闊,在7世紀後半葉鼎盛時,北界到達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達裏海,東北曾到達日本海。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聲威遠播的一個朝代,對外,四夷來貢,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對內,政治修明,人民安居樂業。貞觀、開元之治,名垂史冊,創造了李氏天下的賢明之治。除了李唐王朝,還有東漢初李憲自稱天子並在廬江郡建立政權,西晉時期李雄建立大成國,隴西李建立西涼政權,隋末李軌割據自稱涼王,李子通在揚州稱吳帝,瓦崗李密在洛口自稱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後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開封稱楚帝,北宋初李順據成都稱大蜀王,党項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創建大順政權。一、「木子」救命成李姓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族興旺,人數眾多,遠在其他姓之上。據說當今李姓人氏大約有1億,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據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有一個孫子叫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理官,專管獄訟推斷,有些像當代的法官,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商朝末年,皋陶後裔有一個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對理征的多次勸諫很惱火,便把他殺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家人,於是便逃往豫西。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兩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小利貞已經奄奄一息。那裡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野樹還有一些「木子」(野果),於是採下來吃,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倆逃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戶。為了表示對「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自利貞開始改姓李。這就是李姓的起源。李姓族人形成後主要分成兩支,一支在隴西(今甘肅),一支在趙郡(今河北)。隴西李姓出了李淵一家,建立唐王朝後,得到空前發展。趙郡李姓也成為當地望族,不斷向全國各地擴展,到全國各個角落落戶。大規模的南遷發生在公元880年,由於唐末爆發規模盛大的黃巢大起義,李氏一族為尋求偏安之地而大舉南遷。歷史上的李姓名人,數不勝數。從春秋時期的李耳(即老子)開始,戰國有大將李牧,漢有「飛將軍」李廣,晉有以《陳情表》聞名於世的太子洗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詩人李白、「鬼才」李賀、李商隱、軍事家李靖、書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後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詞人李清照,明代有傑出醫藥家李時珍、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清有戲曲理論家李漁、數學家李善蘭、小說家李寶嘉、洋務派首領李鴻章,近代有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老一輩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愛國人士李嘉誠等。這一大批李姓中的傑出代表,不僅為李氏贏得了榮譽,也為中華民族創建了不朽的功勛。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周姓位列第九。周姓初源,歷史多記載,可追溯至曾立朝874年之久的周朝王族。周朝王室本姓姬,公元前256年,秦滅周,將汝墳劃歸汝南郡。食采邑於汝墳的周平王后裔姬邕改姓周以紀念祖上功德。周赧王姬延的後代,亡國後人稱「周家」,也改了周姓。周於是成為汝南的大姓。唐玄宗李隆基時,為避「基」諱,詔令全國姬姓改周,這是周姓的一大來源。此外,少數民族及漢族外姓改姓為周,也是周姓的來歷。如李隆基時為避諱改姓的還有暨姓,亦是改為周姓;北魏時鮮卑賀魯氏、普氏,元時蒙古喜同、術忽等,亦改為周姓。源自周室王族,當然不比尋常。由於歷代分封、遷移,周姓人遍布天下,其中又以汝南為首。周氏播遷,概言之是由西而東、自北向南,正是「孔雀東南飛」。後來又從福建、廣東遷入台灣。一、周門多雅士或許是因為出自周室,歷史悠久而門庭高貴,更有推演八卦的周文王、制禮作樂的周公旦為其楷模,周姓一門,歷多雅士。連以軍功名垂史冊的周瑜,也是翩翩一儒將,羽扇綸巾數風流。所以就更不用說北宋時詞章雅緻的周邦彥、理學宗師周敦頤了。漢初有汾陰侯周昌,耿直敢諫,曾當面說高祖是桀紂之君;東漢時有精熟聖賢書經、恪守禮道的周燮,又有至死要在棺內放一本《堯典》的周磐,還有名臣周舉,曾巧廢禁火寒食一個月的規定,讓百姓得以飽暖;三國蜀漢周群精於天文曆法,周循精於《易經》;唐有名畫家周,五代有畫家周文矩;宋有名臣周必大,官拜右丞相,詩文俱佳;明有畫家周之冕、周臣,工藝家周翥,篆刻名家周亮工;清有詞人周之琦,圍棋國手周小松,象棋名士周廷梅;現當代有「馬路天使」、著名演員周璇,經史學家周予同,著名小說家周立波和魯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推薦閱讀:

和你同姓的人哪個省最多?看中國400個大姓的"姓氏地圖"
67個極易讀錯的姓氏,你都讀對了嗎?
致各位政協委員,中國姓氏體系應徹底改變
晉江姓氏志—吳姓蕃衍

TAG:中國 | 姓氏 | 轉載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