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指要》86 |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

《禪定指要》86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

逸塵

問:云何行佛行?

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聖行。如前所說,不行有無憎愛等是行。大律卷五菩薩品云:一切聖人,不行於眾生行,眾生不行如是聖行。

問:云何是正見?

答:見無所見,是名正見。

問:云何名見無所見?

答: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更無別眼。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有所見者即是眾生眼,更無別眼作眾生眼。乃至諸根,亦復如是。

問:既言以智為用者,云何為智?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脫。是名為智。亦名了正邪,亦名識體用。二性空即是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無、善惡、愛憎者,名二性空。

問:此門從何而入?

答:從檀波羅蜜入。

問:佛說六波羅蜜是菩薩行,何故獨說檀波羅蜜,云何具足而入也?

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而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問:何因緣故名為檀度?

答:檀者,名為布施。

問:布施何物?

答:布施卻二性。

問:云何是二性?

答:布施卻善惡性,布施有無性,愛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凈不凈性。一切悉皆施卻,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時,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羅蜜,名萬緣俱絕。萬緣俱絕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若得一切處無心時,即無有一相可行。何以故?為自性空故,無一相可得。無一相可得者,即是實相。實相者,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問:佛說六波羅蜜,今云何說一,即能具足。願說一具六法之因。

答:思益經雲,網明尊謂梵天言:若菩薩舍一切煩惱,名檀波羅蜜,即是布施。於諸法無所延,名屍波羅蜜,即是持戒。於諸法無所傷,名羼提波羅蜜,即是忍辱。於諸法離相,名毗離波羅蜜,即是精進。於諸法無所住,名禪波羅蜜,即是禪定。於諸法無戲論,名般若波羅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異。一舍,二無起,三無念,四離相,五無住,六無戲論。如是六法,隨事方便,假立名字。至於妙理,無二無別,但知一舍即一切舍,無起即一切無起。迷途不契,忘謂有差。愚者滯其法數之中,即長輪生死。告汝學人,但修檀之法,即萬法周圓,況於五法,豈不具耶?

以上部份,第一層說佛行。不行一切行即是佛行。一切行指憎愛、有無、苦樂等有分別有染著之行也。佛法中,行的概念是「內心涉境,說名為行」,從有為法之因緣集起,便視之為行。又以行是身口意之造作。這些行,都不是佛行。凡夫之所行與佛行是不一樣的,修行者未見性時之所行與佛行也是不一樣的。大珠禪師說 「不行一切行即佛行」中之「一切行」是指妄心未除時之行。

第二層說正見。正見是無所見,無所見是見一切色不起染著不起憎愛,這就稱為佛眼,反之即是眾生眼。

第三層說「智為用」。闡發了知二性空即為智的妙理,知二性空即是解脫。

第四層著重講了行檀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認為入二性空之門,須得從布施波羅蜜著手,又特彆強調內布施,即舍掉貪瞋痴疑慢等種種妄念種種分別心種種攀緣心。也就是布袋和尚所說的「放下」。舍掉了善惡、有無、愛憎,舍掉空與不空、定與不定、凈與不凈,舍掉了一切分別、攀緣,就自會得二性空,又不作二性空想,亦不作我布施了這一切想,那就叫萬緣俱絕了,那就叫遠離諸相了,那就叫自性空了,那就是得到實相了,其實得實相也是假立名詞,實無所得。

六波羅蜜與一波羅蜜,六度與一度,它們的關係是即一即六。修檀波羅蜜之法,就是萬法周圓,六度俱備。

鳴謝

本文作者:逸塵老師


推薦閱讀:

嚴羽:滄浪詩話(詩法及附錄)
附錄 李順祥八卦分類預測
附錄三 傳授幽冥戒儀範
昌言(漢)仲長統撰附錄
風水實學 第十九章:附錄

TAG:禪定 | 頓悟 | 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