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語文教師的建議(尾子)

給語文教師的建議(尾子)

給語文教師的建議(十一) 實現從集體話語到個體的轉變 言語是思考的外顯。 作為教師的你,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幾乎是從一個漏斗里過濾出來的,極其相似。這樣的語言,是集體化的語言,毫無學生的個性。長此以往,我們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操持著同樣的話語,是一個多麼可悲的事情。如此這般,同樣話語的世界,讓我們不禁想起「皇帝的新裝」,這個世界必定是虛假的世界。 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讓我們不由自主說統一話語的社會內因。但是,我們可以從教師自身做起,從你所教的學生做起,通過一個人、一間教室,點點滴滴的改變。從集體話語到個體話語的改變,這個世界才變得真正精彩。 我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師都能夠用批判的眼光審視教材,審視自己的教育實踐,帶著批判意識去解讀、重構教材體系,確立更加適合學生的課程目標,採用靈活的教學策略,組織更能凸顯老師及學生個性,更能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課堂教學,並通過布置有批判性思維的、個性化的作業將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從課內引向課外,用自己獨具個性的語文教學引導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向權威挑戰、向書本挑戰、向老師挑戰,培育學生的批判性品格,與學生一起在批判中——共——同成長。——在理性批判中重構教材體系 專家編寫的教材,無論是內容還是編排順序,歷來都有著不可撼動的權威性。很多老師,不敢妄然造次,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材順序逐篇學習。我認為,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需要重新整合與建構教材體系,是引導學生大膽地對教材質疑,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例如:初三上冊《語文》中的三篇文章:茅盾的《白楊禮讚》、姚雪垠的《差半車麥秸》、雨果的《給巴物勒的信》都是與戰爭有關的,分散在三個單元。有的讚頌西北廣大抗日軍民的頑強,有的表現戰爭中農民的覺醒,有的表達了對殖民侵略的鞭撻。恰逢抗日題材電影《舉起手來》熱映,離奇的故事情節,滑稽的表現手法,吸引了不少觀眾,但在嘻哈之後,似乎又感覺到一種悲哀:戰爭變成了調侃的工具,變成了讓人娛樂的笑料。這樣的戰爭文學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是什麼?會把中國人民領向何處?三篇文章,一部電影,帶給崔志深深的思考。 於是,他把這些作品整合在「走進戰爭,走進戰爭文學」主題下,設計了「走進戰爭——透過作品看人性的善惡」、「是激起仇恨還是渴求和平走進戰爭文學」「寫下戰爭感言」等系列教學活動。我和學生們一起查資料、看電影、走訪老戰士,圍繞「戰爭」主題展開大討論。戰爭的腥風血雨,戰爭中的人物百態,人們對於和平的渴望,對於人性善良的渴求,不斷衝擊著學生的心靈。在這種心靈震撼中,學生對戰爭的認識由原先膚淺的平面視角轉變成立體的透視。這次教學活動的成功也使我對教材有了新的認識,於是,基於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建構的「美好愛情」、「感恩的心」、「走近魯迅」、「以蘇東坡為代表的理想主義詩人研究」等系列教學活動應運而生,引導學生把一個問題放在更大的時空坐標中來研究,引導學生不再單一地看待問題,而是將問題置於不同的環境中進行理性的思辯,再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思辯能力,促進了其創新人格的形成。——在挑戰教參中確定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 科學確定學生的認知前提和情感前提是創新教育活動建構教學論的重要內涵。只有適應學生的課程目標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全心投入,並體會探究的幸福和樂趣。我認為,根據國家的課程標準,制定真正屬於學生的課程目標,是培育創新型人才的行動原則。 《吳漢何嘗殺妻》的作者鄧拓以史料批駁了「吳漢殺妻」的說法,提出了「歷史的真實和舞台藝術的真實,有時距離很大」,並告誡人們「誰要把看戲當成讀歷史,那就不免要上當」。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學習作者的質疑精神」。教學中,有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難道《後漢書?吳漢傳》上所說的就是真實的嗎?難道吳漢家庭關係正常就可以完全排除吳漢殺妻的嫌疑嗎?是啊,難道教參上就完全正確?難道鄧拓所寫就是真實的?難道史書上就是真實的?為什麼不可以向書本挑戰,向教參挑戰,向權威挑戰? 於是,我啟發學生帶著批判的眼光,學習理智地多疑多思。我重新調整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通過吳漢殺妻的故事,懂得遇事應當疑而再疑,思而再思」。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家對《吳漢何嘗殺妻》作者的推理過程以及思維方法進行了質疑,如:僅僅列舉了《後漢書》《東觀記》中的記載就能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嗎?誰能保證寫在歷史上的都是正確的?並且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勝利者都沒有出過錯嗎?他們是否可能篡改了歷史?於是,師生通過諸多途徑尋求所提出質疑點的事實支撐,如諮詢歷史老師、通過網上博客與有關人員溝通等,儘管還無法找到充足的依據來印證自己的推斷,但學生在對一個問題由接受到質疑到印證再到形成自己個性思考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批判思維和探究意識都是彌足珍貴的。更重要的是,在親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後,學生逐漸認識到:對於所見所聞應該多疑、多思,保持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不斷質疑的習慣,做一個且行且思的人。——在作業設計中延伸批判性思維活動 讓學生做有思維價值的作業,是創新教育的基本主張,也是整個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我認為,因地制宜地對作業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性、個性化設計,使之形式多樣,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熱情,是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的批判走向生活的批判的重要方式。他一直把精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有批判性思維的作業作為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 在解讀《楊修之死》時,我和學生一起領略了楊修的玉樹臨風、心高氣傲、恃才放曠的古代知識分子的「個性」特色。最後楊修的被殺,讓師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為了鍛煉和提高大家的批判和思辯意識,我設計了「假如我是你」的並列式片段寫作,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歷史上有定論的人物如屈原、岳飛等提出自己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主張。學生們的表現也讓我頗感欣慰,有一位同學寫道: 面對滔滔的汩羅江水,屈原在大抒感慨,老淚縱橫之後,放下了對祖國的忠誠,放下了對人民的熱愛,縱身一躍跳進江水。一切歸於沉寂,留給了後人無限的崇敬。假如我是這位戰國的士大夫,我不會輕易地放棄生命。其因有二,一曰:為君死者,愚也。只因楚懷王的冷遇死者,因此而亡,愚忠也。二曰:天下之大,豈無我容身之地乎?昔日齊人孫武、楚人伍子胥聚首於吳共破楚,築千秋偉業。此二因皆不容我駕鶴西去…… 學生帶著理性批判的眼光走進歷史,走進一個個彪炳千秋的人物中,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質疑,去反思,去追問,大膽提出獨到的見解。這樣的作業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且促進了學生在此基礎上「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能力的形成。 在以上的教學實踐中,我從樹立先進的課程理念下手,重視教育價值追求的正確性,強調和重視課程理念,對自己的個性化創新之路進行了拓展和延伸。曾經有博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是一些讚美拔高的文字,但是,我一直以來將此作為教育追求:在這個教育被異化的時代,你選擇了精神立身,並且用你獨特而執著的行走,不斷豐盈著你的世界。十年磨一劍。你能守住自己的事業之鍋,專心致志地煮上十年,不管這鍋里是鐵水還是銅水,都是沸騰的!給語文教師的建議(十二) 不應失卻的教育情懷(二) 老師,你站在誰的一邊 寫到這裡,我越來越強烈地認為:作為教師,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如此推來,浮躁功利的生活,就會有浮躁功利的教育;沉靜尊嚴的生活,就會有沉靜尊嚴的教育。一句話,有什麼樣的生活觀,就有什麼樣的教育觀。 讓我再次走進這些濃縮的文字,參透文字背後的教育真諦!! 你站在誰的一邊。 芸芸眾生,相互的靠近與遠離,構成了奇妙的社會。常常在一個人的角落,渴求他人的走進,帶來肯定的目光,因為這個世界:沒有人,生來必須要孤獨。常常在眾人的目光下,演繹自己所謂的「精彩」。在別人看來,無論這精彩是對還是錯,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如果他人能夠強烈的站到你的一邊,高山流水、知音相合,此為最美好不過的事情了。 這是一個誰跟誰的問題,是一個站在哪一邊的問題。 作為教師的你,我們面前的學生必然也有上面強烈的訴求。他對了,你熱烈的鼓掌,這喝彩所帶來的是:他再次正確的原動力。她錯了,你也要報以微笑,站在她的戰壕,想她所想,你們倆人共同面對這個「錯誤」,經過心靈的交融,行動的扭轉後,「錯誤」已不再是錯誤,而是所經歷的美麗。我忽然想到:心與心的靠近,才是世界。 你,要學會我認為。 這是一個個體是否覺醒的問題。處在集體中的我們,說著同樣的話語,做著同樣的事情。當給你言論充分自由的空間時,你又因為長時間的個體失語,而勉強說出,諸如此類的話語:我們認為……等等。長時間的集體演說,造化了你的個體失語。解放,充分的解放,身心的徹底解放,乃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到如今,當今的世界是多元的年代。每個人,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演繹著社會的精彩;語言,是思想的外顯。說出你自己認為的話語,一個個獨特自由的話語,才能造就多元民主的世界。 要培養一種抗體。 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一是,自我免疫的出現,能夠修復、調整、完善。二是,不人云亦云,敢於提出自己的反對建議。反觀我們的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趨同性,也要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進一步說,要培養學生懷疑爭辯的意識,人就是在這種懷疑爭辯中。得以完善的。社會也是在這樣人的推動下,越來越民主的。 寫作就是為了尋找存在的意義。 存在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是兩難的選擇。是生活在物質的現實中,還是生活在精神的文字作品中,這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作為一個以文字為業的人,它必然要選擇後者,他別無選擇,選擇了文字就是選擇了清貧。文字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我們存在的全部意義在於給予後者他人的精神啟迪。總這個意義出發,寫作就是一種精神的需求,一種存在的意義。 毀滅還是拯救。 對待這個問題,要有強烈的反思情懷和懺悔意識,才能坦然對待。而我們這個群體,缺少的就是這種情懷。我們總以為:我的言行是合體的,我的行為是適宜的。尤其是群體,不自覺犯錯的時候,這種懺悔與反思難上加難,因為中國有句古話:法不責眾。但是,即使是在集體的裹挾下,你做了違背常理、人理的事情,你也感覺那是集體的事情,於我沒有任何的干係。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里爾克。他的那句:每個人的苦難包括死亡,都有我的原罪在裡面。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給了我反思與懺悔的力量。 所以我要說:人要有段落意識,人要檢點自己的行為和言行,尤其要檢點由於自己的偏狹認識所導致的或大或小的失誤。 教師哪?一個特殊的職業!一份崇高的事業!正是因為與人打交道,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更要有擺渡和救贖的能力。這個擺渡是指:在教學和社會之間,將學生能夠自由左右定位;這個救贖是指:讓學生從淺薄到崇高的過程。 我自己都有些言乎所以了。那就用這樣的話來結尾:教師的你,不要因了你認為無所謂的一句話,學生受到傷害,因而影響了一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十三) 實現從教學智慧到課程智慧的轉變 我認為:新的課程改革就是課程的改革。在這種改革的召喚下,我們語文教師就必須實現從教學智慧到課程智慧的轉變。既然要轉變,那就首先應該弄明白課程是什麼?繼而去思考和實踐下面的問題:語文課程智慧有哪些?給語文教師的建議(十三)實現從教學智慧到課程智慧的轉變  在前面的建議中,我不止一次提到「轉變」。是啊,只有不斷朝著好目標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我們所從事的教育才變得越來越有意義。我認為這個意義是關乎學生終生髮展的。  從教學智慧到課程智慧的轉變,是當今語文老師不可迴避的問題。我們繞開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糾纏討論,而直達目的,那就是: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取得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好分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的有尊嚴,朝著一個大寫的人不斷進發,語文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精神發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語文教師的智慧。  語文教師能夠「深入淺出」富有節奏感的完成教學任務,是一種教學智慧。在教學智慧的指引下:師生一起廣泛的閱讀、作文自由的表達、規範的答題技巧的訓練,樂此不疲。在課堂上,我們和學生一起乘著語言文字的翅膀飛翔。在課堂上,我們和學生一起在文學的殿堂里汲取文字的力量。在課堂上,我們和學生一起在文化的天空里聚攏廣博的思想。這個過程是愉悅的,是一種不斷超越的旅行。  我認為:新的課程改革就是課程的改革。在這種改革的召喚下,我們語文教師就必須實現從教學智慧到課程智慧的轉變。既然要轉變,那就首先應該弄明白課程是什麼?繼而去思考和實踐下面的問題:語文課程智慧有哪些?  課程是什麼?  創新教育專家認為:課程是為具有一定目的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的「主體性教育活動」服務的,是為促進學生創新發展的服務的。  語文課程是什麼?  我則認為:語文課程是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思想成長,進而成為一個大寫的人而服務的平台。這個平台是學生能夠自由舒展、自我認同、自我超越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師生一起面對「真知」,一起做「艱難的跋涉」,這個「跋涉」最主要的是思想的攀升。攀升的方向在於:自由心靈的抒發!  語文課程智慧有哪些?  一個核心的問題,那就是如何來對待教材。我所認為的語文課程智慧有下面幾個動片語成:把握,超越。  把握:要充分「吃透」教材。理清知識點,掌握方法,把握基本情感。  超越:在「佔有」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教材進行一些烈的改變。這一個改變直指的是:學生把握分析問題的進一步提高,知識面的進一步拓寬,人文素養的進一步涵養。  超越有兩個基本的路徑:  一是課程師本化,教師個性化處理與設計。  課程師本化就是教師把自身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緊密結合自己的專業智慧和教學特點,對國家課程進行個性化處理和設計,研製出合理的教學目標、活動設計、教學評價等課程實施的具體措施和方案。基本的方法:資源重組,資源整合。  資源重組  語文出版社初三《語文》上冊共有兩篇魯迅的文章:《孔乙己》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分散在不同單元。於是,在教學中,我結合自己對魯迅的研究,以兩篇文章為引子,按照基本知識等級(人物的描寫方法,駁論文的寫做方法,作品主題)、情感發展等級(晚清封建科舉對下層知識分子的毒害,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民族自信力的監守)、思維發展等級(通過講座和交流,師生共同走進魯迅的作品,魯迅本人及後人對魯迅不同的評價)三個相互貫通的層面開展了「魯迅周」研究活動,並確定了五個學習主題。星期一:看不同的知識分子——魯迅和孔已己。星期二:還原魯迅——他是人不是「神」。星期三:如何看待魯迅的負面評價。星期四:如果像魯迅一樣活著。星期五:我該寫點什麼? 在一周的時間裡,每個學生都圍繞著五個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特別是在紀念魯迅逝世70周年的時候,學生與魯迅先生的孫子周令飛取得聯繫,了解魯迅親人眼中的魯迅,並把通過各種方式搜集到的資料在專題辯論會上進行交流和展示。 「魯迅周」結束後,學生感慨良多。謝林同學寫道:「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觀點,絕對的只是虛無的。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只是在人生路上,用客觀真實來評價那個早已模糊了面容的歷史。」 在這個課程師本化的過程中,教師的創新設計立足於自己的專業素養,通過教材的巧妙重組,形成了「一個知識模塊、多個研究視點」的教學特色,從而讓學生學會了用系統的思維、歷史的觀點、時代的視角,來探究體驗,培養了學生批判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能力。  整合建構  解讀《孔已己》,整合的是兩個人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一個是封建時代沒落的下層知識分子,孔已己。一個是時代的鬥士,社會的牛虻,魯迅。不要一味的在探討孔已己的命運、魯迅的多少作品上下功夫,而要把學生引導到探討知識分子這一層面上。那下面的人物就盡收眼底:蘇軾的奇特人生,清照的凄怨哀婉,屈原的淚沉汨羅,老舍的遺恨沉水,國維的投水示節,柏楊的另類視角,李傲的嬉笑怒罵,等等。你也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他們獨特的人文情懷,他們獨特的人生經歷,並且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他們描述下來。如果,你覺得學生還意猶味盡,你還可以讓他們大膽的假設這樣的問題:假如魯迅還活著。如果他們或者說我們教師真正的讀懂了魯迅,也許會寫出下面的文字:他也許正身居高位,但也許-----不過是普通一卒。官高,他不忘甘為孺子牛之諾,位卑,他絕無絲毫奴顏媚骨!他也許已經得到了種種榮譽,但也許-----才剛剛從獄中放出。榮譽中,他感受到新的吶喊、彷徨,監獄裡,他會寫出新的《准風月談》《偽自由書》。他也許時時在灑墨謳歌「新的生活」,但也許-----正在彈毫針砭時弊。他也許有了較多的歡愉和嘻笑,但也許-----正在經歷著新的不安與憤怒。  在隨後的一節課,師生一起盤點接觸的所有魯迅的作品,並由此引發出去。魯迅這一詞語意味著在常人的面前還存在著另外一個完全不同於慣常的世界。這個世界是鐵屋子、是墳墓;是幫忙、幫閑、幫凶、闊人們醉生夢死之地;是阿Q、孔已己、祥林嫂們寂寞生死的荒涼之地―――魯迅對世界的獨特命名為我們展開了我們所在世界的真實面目,他讓我們深信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是魯迅筆下的世界。  從咸亨酒店的無聊看客冷冷咀嚼孔已己的悲劇,再到魯鎮人冷冷咀嚼祥林嫂的悲劇,說到文革中一群年輕人把他們的師長扔進水池,觀賞他如何慢慢沉入水底,說到今天被打斷雙腿的農民工如何用半年時間爬回自己的家鄉,說到礦難死傷金錢開道,說到人們深信不疑的法則使人性何等地冷絕……無論這法則是禮教是政治還是金錢!你會給學生說,一個漠視生命存在、冷眼旁觀生命消失的世界,有多麼冷多麼可怕!一個缺少寬容、尊重、憐憫、愛和溫暖的世界,有多麼殘酷!你還會給學生說里爾克的《嚴重的時刻》:「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死,無緣無故在世上死,望著我……」  在整合的時候不要漫無目的,一切圍繞提高學生的能力為基準點,為他們的閱讀和寫作積累素材。  文言文教學還有更大的整合空間。嘗試將所有文言文中的人物進行簡訊串聯,對聯排列;嘗試用文言文給作者寫信,對其提出獨特的人生思考;嘗試用一個合適的話題將他們其中的幾個拉到一個桌子上說話;嘗試讓學生用意境再現的寫作思路,解讀他們在某種問題上的情思。整合需要的是教師的奇思妙想,更要發動學生主動找些問題去研究。如果,能夠堅持下去,他們會在同一問題上比沒有這樣經歷的同學多一些視角和感觸。  二是課程生本化,變成學生自己的課程。  課程生本化就是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把學生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創生出學生能夠實實在在地體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個性化的「自己的課程」。基本的方法是:教師在深刻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創設一個關鍵環節,即「創新支點」,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案例)  (教師)我知道有的同學已經敏銳的感覺到我們的語文課堂基調變的越來越讓我們沉重,那是課文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們為他們時而榮耀時而落寞的人生細節而黯然神傷,因他們而想到我們身上的某處細節,他們是執迷不悟、窮困潦倒、讓人悲讓人憐的孔乙己;是倍受苦難煎熬卻富有人情味的蕭勝;是在烈日和暴雨中苦苦掙命懷抱個人奮鬥理想的祥子;是全家想吃一條魚而不可得的阿蒼;是「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林黛玉……我忽然冒出了「望一池秋水,生一世哀愁」的感嘆,所以就有了那一節課以此為題目的寫段練習。  (學生)望一池秋水,我看到了黛玉那深邃、憂愁的眼眸,那冷眼旁觀榮國府的一切辛酸;那葬花吟詠「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感慨萬千;那「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的悲苦;那對寶玉「青燈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的痴情一片;那對賈家「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無可奈何;這一切,都成了她的「梨花淚」、「落花悲」!秋水,因她而憂傷。  (學生)望一池秋水,我看到了項羽面對死亡而冷靜無悔的神情,「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他,有著不可一世的傲氣;有著「成敗榮辱,英雄美人」的兒女情長與男子氣概。也許,人有了太多就容易失去,他轟轟烈烈活於天地之間,死亡,只不過是他生命的另一種開始吧!秋水,因他而深邃。  (學生)望一池秋水,我看到了陶潛那淡泊、與世無爭的心境,他堅韌,面對渾濁的官場憤然離棄;他豁達,面對那流連忘返的山水無法自拔;他樂觀,面對屋漏窗破而處之泰然。他的心靈因怡逸而滿足;他的人生因游閑山水而得到充實。秋水,因他而明凈。  (教師)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生命與我們結伴而行,有些人生活得更苦,位置更低,然而他們卻在生活中努力地拼爭著,不畏寒冷,不惜力氣,甚至不顧生命。他們演繹給這個世界的是承受、掙扎、跋涉、輾轉、屈辱、抗爭,他們咬緊牙關在這個世間只是一閃,便煙雲般消失,甚至沒有曇花乍現的燦爛,便生命三分,一分泥土,一分流水,一分塵埃。我是說,記住他們吧,如果你不想用心,就用自己的眼睛,這也是一份溫暖啊,在他們孤苦無依的內心裡,在他們漂泊無助的路途上,冥冥之中他們會感受到這陌生的溫暖的。如果你連眼睛也做不到,那我希望你還有最起碼的感知,這就夠了。
推薦閱讀:

【收藏】磁縣從正月到臘月會譜,這麼全,建議收藏!
五條建議:養魚幫你走好運
世界500強高管的4大職場建議,讓你實現「跳躍式」升級!
建議為貪腐官員立碑?

TAG:教師 | 建議 | 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