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沙龍經典資源之《黃帝內經》素問卷(二)
(相由心生,相由心滅!)
素問》卷選自善本明嘉靖年武陵顧從德影宋刻本。然而個人精力有限,其中恐有不足,錯誤之處,還望指正。--------------------------------------------------------------------中醫沙龍共享(喝茶讀書)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黃帝問曰: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內,血氣爭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黃帝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岐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是故天溫日月,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沈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聞之矣,願聞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沈,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沈,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髣彿。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帝曰:余聞補瀉,未得其意。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行焉。
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員與方,非針也。
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
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
素問》卷選自善本明嘉靖年武陵顧從德影宋刻本。然而個人精力有限,其中恐有不足,錯誤之處,還望指正。--------------------------------------------------------------------中醫沙龍共享(喝茶讀書)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餘盡通其意矣。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榮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帝曰:候氣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不可掛以髮者,待邪之至時而發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臟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臟皆如此。
帝曰:何謂重實?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人?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帝曰:經氣不足,經氣有餘,如何?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帝曰:何謂重虛?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像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嗚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嗚肩息者,脈實大地。緩則生,急則死。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沈則生,脈浮則死。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
帝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己,脈小堅急,死不治。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帝曰:消癉虛實何如?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極治經絡,夏極治經俞,秋極治六腑。冬則閉塞者,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待頃時回。
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己,刺手大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
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大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暴癰筋繻,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也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圓利針。
霍亂,刺俞傍五,足陽明及上傍三。
刺?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跖跛,寒風濕之病也。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嗚,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裏,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瞋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內,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腎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溢,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熱論篇第三十一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溢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一古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熱病可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治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刺熱論篇第三十二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頤先赤。
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
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應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始手臂病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
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
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
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裏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裏刺之,飲之服湯。
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瞑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可刺不?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嗚、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
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嗚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岐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也,故熱而煩滿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痺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帝曰:人有身寒,陽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木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痺,是人當攣節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亦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與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願聞其故。
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帝曰:善。
瘧論篇第三十五
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蓋作有時者何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疼如破,渴欲冷飲。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疼;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皆榮氣之所食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曰作。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沈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
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
至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緊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臟?
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帝曰:善。
刺瘧篇第三十六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中出血。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肌,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趾上●。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
足太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婉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瘧發身方熱,刺趾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
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
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
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
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儘取之。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挾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之間;先腰脊痛者,先刺?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
●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針,針絕骨出血,立已。
身體小痛,刺至陰。
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
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
濕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
岐伯曰: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肝移寒於心,狂隔中。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於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嗚濯濯,如囊裏漿水之病也。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
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痊。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不下止也,傳為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欬論篇第三十八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人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帝曰:何以異之?
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肺咳不已則大腸變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此皆緊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已。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挾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氣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上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腹中論篇第四十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也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骨,一蘆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小如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帝曰:善。有病膺腫,頭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陰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脹而頭痛也。帝曰:善。
刺腰論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出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疏疏然,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
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端下間,去地一尺所。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刺之在?陽筋之間,上?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乾令人慾飲,飲已欲走。刺直腸之脈上三痏,在蹻上?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陽之前與陰維之會。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
肉裏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裏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腰痛挾脊而痛至頭,几几然,目●●然僵仆,刺足太陽?中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中熱而喘,刺足少陰。
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陰。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胛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風論篇第四十二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風氣藏在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榮氣熱腑,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胸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
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噎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墮,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脹,失衣則●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帝曰:善。
痺論篇第四十三
黃帝問曰:痺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
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痺,以春遇此者為筋痺;以夏遇此者為脈痺;以至陰遇此著為筋痺;以秋遇此者為皮痺。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會於腎;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內會於肝;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會於心;肌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凡痺之客五臟者,肺痺者,煩滿喘而嘔。
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噎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肝痺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痺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脾痺者,四支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腸痺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淫氣喘息,痺聚在肺;淫氣憂思,痺聚在心;淫氣遺溺,痺聚在腎;淫氣乏竭,痺聚在肝;淫氣肌絕,痺聚在脾。諸痺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痺,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問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痺乎?岐伯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癒,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痺。
帝曰:善。痺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痺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痺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凡痺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帝曰:善。
痿論篇第四十四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
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析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嗚,嗚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痺,傳為脈痿。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痺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合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宗筋之會,合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
素問》卷選自善本明嘉靖年武陵顧從德影宋刻本。然而個人精力有限,其中恐有不足,錯誤之處,還望指正。--------------------------------------------------------------------中醫沙龍共享(喝茶讀書)
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數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然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和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有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則腹滿●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痛,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內熱。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痺、噎腫、痙、治主病者。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胱為癰也。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恆陰陽中。
帝曰:有病厥者,診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診之,右脈固為沉緊,此應四時,左脈浮而遲,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陰脈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故腎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絡為飲,夫生鐵絡者,下氣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
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撥度者,切度之也。奇恆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恆者,得以四時死也。
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
然後調之。
所謂無損不足者,身贏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厥逆。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痺。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逆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
帝曰:有病龐然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帝曰:善。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
心脈滿大,?瘈筋攣;肝脈小急,?瘈筋攣;肝脈驚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暗,不治自己。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肝腎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厥,二陽急為驚。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暗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暗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而死。
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寒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
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熱,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脈解篇第四十九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所謂耳嗚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嗚也。
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
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
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華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
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素問》卷選自善本明嘉靖年武陵顧從德影宋刻本。然而個人精力有限,其中恐有不足,錯誤之處,還望指正。--------------------------------------------------------------------中醫沙龍共享(喝茶讀書)
推薦閱讀:
※《廣告狂人》1-7季資源合集
※走出國際關係的「資源陷阱」
※鑰匙只用來開車門?那可真是浪費資源!
※瓜子理論作者 行天人力資源管理 曹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