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治療脾胃病的經驗,全都是精華

小編導讀王綿之教授對於脾胃病有其獨特的認識及用藥特點,本文作者隨先生學習和跟診過程中,發現其中三個方面尤為突出。現整理如下,請品讀!

脾胃病從寒熱虛實而言,以虛、寒為多

脾胃病病因多端,其中尤以貪涼飲冷、過用或誤用寒涼藥物者居多,這些患者又以小孩及青年女性占多數。小孩為純陽之軀,稚陽之體,臟腑嬌嫩,氣血未充,因飲食喜涼飲冷或藥物誤用寒涼者十之五六,因而多見脾胃虛寒,納運失司。婦女每值經期,血少氣虧,肝之藏血相對不足,相火內動而口渴燥熱心煩,喜食生冷,然而氣血既虧,焉耐寒涼,寒傷脾胃,也致脾胃虛寒,運化失司。寒與虛常相伴而生,誠如張景岳所說,「寒者陰之類也,或為內寒,或為外寒,寒者多虛」,他還指出,「氣不足便是寒」。脾胃虛寒常可見到脘腹脹滿、疼痛隱隱、食少噁心、便溏泄瀉、倦怠乏力,治宜溫運脾胃,常以香砂六君子湯合良附丸出入,葯如党參20g,炒白朮12g,清半夏12g,制香附12g,茯苓18g,砂仁5g(後入),廣木香3g。如果氣虛明顯,加炙黃芪18~25g;濕為陰邪,寒濕相聚,加蒼朮12g,白蔻仁5g(後入)以芳香行氣燥濕;脾虛不運,胃寒不能腐熟水谷,食滯不化,加焦神曲12g或焦三仙各12g消食導滯;腹瀉加煨姜3g,炒稻芽12g,炒枳實9g理氣化痰;食滯釀生痰熱,則加大貝母12g,瓜蔞皮18g,連翹9g清熱化痰;泛酸明顯加煅瓦楞子15g或烏賊骨15g制酸和胃,入湯以煅瓦楞子為好,入丸用烏賊骨為佳。脾胃病常以脾胃虛寒為本,痰食積滯為標,治療以治本為主,兼顧治標,健脾益氣的同時不忘消食化痰。總之,祛邪不過權宜之計,像大貝母、瓜蔞甚至黃芩等清熱化痰葯,待胃腸痰熱一清,即宜去之,不得長時間使用,更不能濫用黃連、石膏等大苦大寒之品,折傷脾胃陽氣。

先生治療脾胃病,善用生薑,從一片到五片(每片五分錢幣大),最多可用至60g,或直接用鮮薑汁一滴至數滴,和葯汁同服。用生薑寓意有三:其一,生薑起調味作用,有助於去除其他藥物的異常氣味,達到調和諸葯的作用;其二,加生薑後有助於其他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充分發揮藥力,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其三,也是最主要的作用,溫胃助運,以利於人體對藥物的吸收。若病見胃寒重,腹中痛,可用良姜3g代替生薑,蓋其辛辣之性更強,散寒止痛之力更大。

脾胃病從臟腑關係而言,與肝、大腸關係密切

肝與脾胃同處中焦,功能上關係密切。在正常的生理狀況下,肝主疏泄,協助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在病理狀況下常出現肝木克土,土壅木郁或木土兩虛等病變。如女子素體脾虛,復因月事來潮,經量過多,血海空虛,肝無所藏,則肝脾兩虛。如乙肝患者初期邪毒濕濁阻礙脾胃,脾胃運化失常,而土壅木郁,出現脘痞納呆,脅肋脹痛,大便黏滯不爽;日久脾虛木郁,而倦怠乏力,脅肋脹滿疼痛,大便溏瀉;最終邪毒濕濁留戀,肝脾俱虧。調理肝脾,先生常以逍遙散出入,根據木郁、血虛、脾虛三者的輕重主次,調整用藥。血虛甚常見兩目乾澀,發酸發脹,女子月經後更加明顯,治以當歸、炒白芍為主,補血和血。

當歸苦辛甘溫,苦能下,辛能散,甘能緩,溫能補,故功能補血又行血,其甘味緩肝脾之急,甘溫能補益脾氣;白芍酸甘微寒,養血柔肝;兩葯相合,散收兼顧,肝脾並調,臨床常合生地12g,麥冬12g,石斛12g,增強滋陰養血之力。脾虛甚,可見面色萎黃不華,脘脹便溏,倦怠乏力,治療以茯苓、白朮為主,若力量不夠,加党參20g,生(炙)黃芪20g以助苓術健脾益氣;脘脹明顯者加制香附12g,廣木香3g,炒枳殼9g以理氣消痞。肝鬱甚者常可見到肝經循行部位脹痛明顯,尤以脅肋部脹滿疼痛不適為主,女子伴見乳房脹痛、少腹脹痛,可用柴胡疏肝,用量宜小,每用3g。

先生認為,肝體陰而用陽,內寄相火,而柴胡有昇陽之弊,用量大每易挑動肝中相火,日久耗劫肝之陰血而出現頭痛、頭脹、面赤、耳鳴、心煩,舌質紅赤甚至發暗等表現。然小量柴胡疏肝之力不足,故常用制香附助之。如鬱熱甚,取丹梔逍遙散之意,用川楝子易山梔,取其清肝熱、疏肝氣而無傷肝陰之弊,也用佛手、香櫞、綠萼梅等疏肝和胃,肝胃同調。肝氣犯胃,氣逆欲吐,加旋覆花(包煎)12g,代赭石(先煎)15g,揣仲景旋覆代赭湯之意,代赭石性涼礙胃,故先生認為不宜量大。

大腸乃胃府之延續,胃腸病變常相互影響,《傷寒論》中三承氣湯證系胃腸同病的典範。先生認為,腸胃宜常清,即《內經》所云的「傳化物而不藏」。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每每產生食積、痰濁,導致氣滯血瘀。腸胃不清的患者,往往大便能行而不暢,或黏或硬,或時硬時溏,先生常用瓜蔞皮12g,火麻仁12g,桃仁9g通便泄濁。熱結便秘明顯者,用小承氣湯蕩滌瀉熱,以利胃氣降,脾氣升,使脾胃納運、升降恢復正常。

脾胃病從氣血而言,常氣血同病

脾胃主升降,是全身氣機升降之樞紐。無論感受外邪或內傷飲食,均可引起脾胃升降失常,導致氣機不暢,血運失調。常見癥狀為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噁心嘔吐、飲食不化等。朱丹溪創越鞠丸,闡明了氣鬱與血、痰、火、濕、食郁的關係,認為理氣是治療六郁的關鍵,為後世醫家所崇。治療脾胃病,必先調理氣機,調氣宜分清虛實,實當理氣、降氣,虛宜健脾益氣。理氣時,氣滯輕者,每用制香附12g,炒枳殼9g,陳皮10g;氣滯重者,則用川朴6g,青皮9g,炒枳實9g。此處枳實破氣消積,化痰除痞,而枳殼行氣寬中,行氣之力緩,兩者在程度上有明顯的差別;同樣,青皮的行氣之力勝於陳皮,使用上也不同。補氣常以黃芪合四君子湯出入。

對於虛脹的患者,切忌虛虛之誤,如胃下垂、胃擴張的患者,本屬脾胃虛弱,納運無力而脹滿,治宜健脾益胃,選黃芪、党參之屬,如用大劑行氣之品,雖有一時消脹之快,但因氣傷益甚,旋即脘腹脹滿更加嚴重。先生認為,理氣葯多屬芳香辛燥之品,而胃為陽土,喜潤惡燥,故用之不當極易耗氣傷津,對年老體弱而脾胃素虧者,更應該慎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指出,「初病在氣,久必入血,以經脈主氣,絡脈主血也」,脾胃病也是如此。氣鬱可以導致血郁,氣虛不能行血也可致血瘀,因此,治療時氣血並調,每每相得益彰。

先生常用當歸、炒白芍和血調血,無論年齡大小,只要病程較長,面色不華或發暗,均可使用,對於兒童長期納食不佳,體弱易感,雙目及鼻旁發青者尤宜。對於胃下垂、胃擴張患者,證見脾胃虛弱,使用當歸、白芍、丹參等養血和血,療效更加滿意。如血瘀徵象明顯,或面色黧黑、肌膚枯燥,或舌邊尖有瘀點瘀斑,則常用赤白芍各12g,桃仁9g,紅花9g,或用行氣活血化瘀之鬱金12g,三棱9g,莪術9g,以加強活血力量。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王綿之臨床醫案存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樊永平,王煦,張慶編著)一書,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中醫出版(微信號zhongyichuban)推薦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註明出處。

新媒體編輯:王軍禮

推薦閱讀:

中國近代傑出的書畫大師和詩人李可染
09【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悟法傳衣第一](六)[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八字命理推命宮法 - 易經-風水師-姓名測試-奇門遁甲-預測大師
命理研究篇--與大師交手
武當王氏風水—風水大師、風水名家、風水專家、風水泰斗、風水堪輿大師、陰宅風水

TAG:經驗 | 治療 | 大師 | 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