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曦林:文心托妙想 簡筆瀉真情
劉曦林 新疆系列之一飛越崑崙 196.5×98cm 2010年
文心托妙想 簡筆瀉真情
——觀曦林寫意畫書後
文 / 薛永年
當下美術批評和美術研究空前活躍,批評家與學者更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但時興的論評,多於畫外求畫,從文化視角切入。雖然新見迭出,不乏啟示,卻一接觸藝術本身問題,涉及藝術規律問題,比如中國畫的語彙,便不免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以至招來了畫家的批評。有些畫家即稱:「理論家沒有繪畫實踐,缺乏對筆墨語彙的深入了解,沒法和畫家們去直接對話。」然而,在著名的美術學者兼美術批評家中,劉曦林兄卻是一個例外。
劉曦林 新疆系列之二天山雪 196.5×98cm 2010年
他是山東臨邑人,與大書法家邢侗及其胞妹書畫家邢慈靜同鄉,青年時代畢業於山東藝專,後來遠赴新疆任喀什報社的美術記者。1978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研究生,專攻近代中國美術史研究,畢業之後供職於中國美術館,多年任研究部主任,他工作熱情,治學精勤,不出數年,即成為研究20世紀中國美術的重要學者。他的著作很多,論文不可勝數,最見功力的是著作是《藝海春秋——蔣兆和傳》《蔣兆和論》《中國美術年鑒》和《北京美術志》。可是,隨著史論貢獻日增,他的繪畫才能也就被掩蓋了。
劉曦林 新疆系列之三詩夢月亮灣 196.5×98cm 2010年
在少年時代,劉曦林即酷愛繪畫,得到藝苑高人張茂材的啟蒙,對傳統藝術的「象外」之旨和「寫意」精神早有了解。求學于山東藝專期間,又親炙關友聲、黑伯龍、於希寧、張鶴雲諸家,有幸購讀陳師曾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編輯《藝術學徒》,好學深思,不僅打下良好的造型基礎,而且基於對傳統綜合性與包容性的領悟,注重書與畫、史與論、詩與文、中與外的學養,正如於希寧後來所說:「他從學生時代就既重基礎,又關注中外古今,有極目遠眺之想。」 求學期間的作品,有臨摹,也有寫生,有習作,也有創作,有人物,也有山水、花鳥,有寫意,也有工筆,從中可見,他所接受的系統而全面的專業訓練,還有已經透露出來的尚提煉而重筆墨的藝術旨趣。
劉曦林 新疆系列之四此景只應天上有 196.5×98cm 2011年
大學畢業後,青年的曦林在新疆工作了十餘年,通過編輯工作,了解了社會人生,提高了速寫能力,熟悉了油畫、雕塑語言,加深了理論思考,鍛煉了文字功夫。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以速寫為多,亦有創作草圖和中國人物畫創作。他的速寫,嫻熟生動,富於生活氣息,國畫人物寫生與創作,仍然注重提煉,要言不煩。研究生畢業服務於中國美術館以來,他不斷以研究二十世紀著名畫家的論著和美術批評文章問世,影響廣泛,盛名遠播,而且始終不曾廢置畫筆,每當爬格之餘,研討之後,夜深人靜,便提起畫筆,以簡練的筆墨和妙得的文情抒寫心曲。
劉曦林 新疆系列之五五色崑崙 196.5×98cm 2012年
新時期以來,曦林雖以研究水墨寫實大師蔣兆和得名,他自己的繪畫卻主要繼承文人畫傳統,擅長大筆寫意,偶爾也作山水,主要畫花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他一方面憑藉原有的功夫,結合新的感受,畫出不少既有筆墨意趣又饒於新意之作,另一方面為表達不落俗套的真情實感,他結合自己對近當代名家的研究,進行了寫意畫語言的積極探索。他既在畫法上參酌齊白石、吳昌碩、陳師曾、石魯、張茂材、郭味蕖、於希寧、張立辰,又努力把平面構成融入水墨大寫意,不但以少勝多地精求筆墨最大表現力,而且適當運用手繪的肌理。這一時期,剪裁別緻的寫意沒骨《風動芍藥芽》(1984)、以焦墨干筆為主的《牡丹》(1985)、在抽象具象間的《暢神》(1991)、如雙松沉醉勁舞的《風入松》(1993),以山水結合於花鳥畫的《夜語》(1994),都以新穎手段表現了自己發現的美。
劉曦林 仙影之一 38.5×38.5cm 2015年
九十年代中期至新世紀初,曦林的探索明顯在拓廣中加深,主要畫大寫意,偶爾也畫小寫意,甚至工筆白貓。他的大寫意花鳥約略形成兩種面目。一種接近傳統,筆墨極簡,講求虛白,融入構成,而以草書作題。比如《無題》(1995),畫一枝寒梅,濃墨寫枝,枝彎如鉤,其上紅梅數點,襯以大面積淡墨蕉葉,留白處形如三角,在對比鮮明中,畫出了雪意凄凄。另一種則幾乎取消空白,渲染氛圍,恢復環境,既重筆墨,又有實感,或置花卉於風雨迷朦光線明晦的夢境中,或吸收西方靜物畫法把花卉置於生活化的情境中。比如《夜濛濛》(1995),畫夜氣迷朦中的白牡丹一叢,以講求整體感的濃墨寫葉,舍形悅影,不畫細節,唯存印象,以淡墨留白,凸顯花頭,又以干淡墨擦染背景,遂使牡丹融入夜氣渾茫的山河大地中,拓展了境界,刷新了立意。又如《案頭小記》(1996),畫的是文人書齋案頭的景物,有書籍、畫冊、稿紙和眼鏡,更有插著幾枝紫羅蘭的玻璃茶杯,因吸收了焦點透視,案頭景物安置十分妥帖,而照射在杯花上的一束陽光,不僅有效地簡省了環境描寫,而且點明了書齋主人對自然的熱愛。這其實正是曦林的夫子自道。
劉曦林 仙影之二 38.5×38.5cm 2015年
這一時期,儘管探索還在繼續,但已漸漸自具風采。作為學者業餘畫家,曦林作畫多為自娛,不可能在花鳥畫中去宏觀敘事,去更多開拓前人未畫的題材,去捕捉更具有時代特徵的形象符號,也不是每件作品同樣完美無缺,但他能利用一切條件親近自然,師法造化,以真情實感和豐厚學養,熔鑄意象,開發心源,在意境筆墨上形成了適合自己個性的特色。概括起來,至少有三點極為明顯。一是不少作品立意新穎,以詩情和文心去感受自然,在看似尋常的題材中,發掘出引人興味並給人啟示的「象外意」。像鄉情懸浮於齊魯大地上的《一枝山裡紅》(1996),描繪老樹新花強烈對比的《美術館所見海棠》(1997),有花無葉異想天開的《何事有花不扶》(1995)。後者畫牡丹一朵,老乾一二,既以「不了之了」締構,又以民諺「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寄意。上有雙題左呼右應,一曰:「余已半翁,所畫牡丹不逾十,皆不類古今各家,或僅葉芽花苞不有開放,或沐春雨淋漓如泣,或植夜幕幽閉如咽。今花已開矣,又不令著葉何也。」 二曰:「何端有枝無葉?何事有花不扶?何緣不了即了?何謂不全之全?」在自問自答中,點明了不了了之的象外之慨。
劉曦林 孔林神道古柏之一 41.8×33.5cm 2016年
二是一些作品為象精妙,他在寫意花鳥畫的為象(今人亦稱圖式)和空間關係的處理上,善於妙手拈來,大膽創新,虛實相生,有無滲透,粉碎虛空,造成既有一定實感又不拘泥物象的情調韻味。比如描繪暗夜玻璃窗上冰凌花的《四季夢之一——仰冬樹玉骨》(1995),表現光線映襯下樓欄竹影的《竹夢》(1995),描寫陸遊詞意的《香如故》(2001)。《竹夢》畫在光影中依約隱現的夢中景象,通幅淡墨畫欄杆竹影,濃墨於左方和下方雙題,設境用墨極盡單純,而字畫對比特別鮮明,左題:「余居四樓,每夜過樓梯見壁上清影,恍惚如此情景,爰筆寫來,乃幻中竹、夢中竹也。」下題:「朱竹墨竹雙鉤竹,個字介字古人懷。獨喜一枝惟淡墨,躍出欄杆入夢來。」畫異常簡潔而不乏真實感,題句則點明了如夢如幻虛實相生的意匠。《香如故》以畫面為地面,畫落紅片片,苔草點點,復用墨拓出泥土上同一方向的皮鞋底印,似當代遊人才從沈園走過。造象新穎,奇思異構,既表現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詞意,又生髮出痛感落花遭遊人踐踏的憐惜之情。
劉曦林 孔林神道古柏之二 41.8×33.5cm 2016年
三是筆墨爽簡。曦林的筆墨主要來自傳統,又有新的嘗試,特點簡勁爽快。或者簡化用墨,在融入構成中強化用筆,如《秋匏——盧沉家葫蘆》(2002)、《八大山人是此仙》(2002),即於草法中參以篆隸,用筆如曲鐵盤絲,別具風味,更在空間分割中化入了平面構成意匠,令人耳目一新。或者藉助草勢發揮筆墨,如《花非花霧非霧》(1996)和於希寧題為「筆飛墨舞滿紙雲煙」的《水仙墨竹詩畫卷》(1996),前者以含蓄生動的用筆,干淡清潤的用墨,成功地表現了光霧中的花卉的風姿,呈現了對象與環境的氛圍的關係。或者簡無再簡而有筆有墨,如《清芬》(1996)與《新芽》(1998),前者只畫一朵幽蘭,卻在從容自得的姿態與濃淡墨的過渡中,流露出寧靜沖淡的韻味。或簡化用墨以濃淡燥潤對比強化立意與意境,如《老竹蒼蒼》(1996)和《寒棲》(2001)。後者筆不簡而墨簡,全畫以淡墨畫同一方向已漸變柔的疏密枝條,其上以濃墨畫眾鳥棲枝,或顧盼對語,或形單影隻,落墨不多卻生動表現了苦寒將去的生機。
劉曦林 孔廟古柏之一 41.8×33.5cm 2016年
新世紀的第三年,曦林遷居陶然亭畔里仁街,不久從單位退休,自稱里仁老民,雖然仍被返聘承擔重要課題,一度又罹喉疾,此後開始有了稍多的時間重揮畫筆。他的繪畫藝術亦有了新的進境。略加瀏覽,不難看出,這一時期,他的繪畫不僅有了更加濃郁的感情色彩,借物抒懷,畫外有情,而且凸顯了五個特點。一是在寫意花鳥畫中,山水與花鳥的結合。《心交金荷塘》(2007)把花卉當山水來畫,畫其感人的原生態:太湖石邊一片荷塘。水墨寫太湖石,掩映水面殘荷,閃耀金色陽光,視野開闊,光感動人。《紫雲》(2007)畫水畔紫藤,花開爛漫,遠處河灘,也用幾筆紫色拖染,用色大膽,前後呼應,有效地拓開了畫境。《天山雪》(2010),畫天山雪蓮,高山巍巍,雪蓮皎潔,畫法於寫意中納入寫實,亦頗別緻。《老蓮系列》(2011),借鑒八大山人,除筆墨更求蒼辣外,能以荷梗倒影入畫,不畫水而水光蕩漾,亦可視為花卉與山水的結合。二是強化沒骨元素,發揮點筆沒骨,把純粹的水墨減到最少,又把沒骨用色融入淡墨,風格瀟洒而陌生,別有一番情味。《秋實系列》(2011)即是如此,且在線與面的對比中,色與墨的和諧中,適當染天,以色點淋撒,觀之頗覺秋高氣爽,生機依舊。三是在寫意花卉的圖式處理上,曦林善於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糊塗其筆,含蓄其墨,模糊其色,發揮水暈,以筆跡的模糊朦朧,突破圖式的束縛,取得生動的視覺效果,感情的表現亦更淋漓。《杜鵑嫵媚伴老松》(2012)和《霧散高山杜鵑紅》(2012)可謂代表。四是創作了若干別具一格的山水畫,無論《崑崙系列》(2010),還是《詩夢月亮灣》(2010),都感受突出,構圖別緻,實中求虛,丘壑獨特,皴法新穎,似乎探求著傳統程式與實境的結合。
劉曦林 孔廟古柏之二 41.8×33.5cm 2016年
雖然,曦林大寫意畫的創作尚在發展中,面貌也較多,但總體上則以傳統的形式,注入了生命的感悟、藝術的沉思,精神的逍遙,在創新的途徑上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前些年已約略形成了自家風采:崇簡當、富感受、重筆墨、饒文心、有詩意,融草書、多抒發,尚題跋、有畫外之意,象外之旨。具體說來是:筆墨簡約痛快,用筆信手隨意,挺勁多於圓柔,方筆多於園筆,善於以草法入畫,時亦融入構成,寓骨力于飛動,每氣到而神隨,以風馳電掣或龍騰蛇舞的筆勢傾瀉內心感情。用墨亦非常簡潔,注重以濃淡墨和乾濕墨概括大的關係,不求細碎的變化,卻講求與水墨的相生互補,設色不多,擅沒骨與淡墨結合,造成了簡勁飛動、瀟洒如意的筆墨基調,表現了學者業餘畫家大處著眼質直真率而心無掛礙地抒發所感的個性。近年看來,他的筆性涵養日深,筆端意味已由率直奔放漸趨剛柔相濟和藏露互動了。
劉曦林 新荷之一 39×39cm 2014年
曦林也像傳統的文人一樣,致力於詩書畫的結合。他的書法似乎築基於碑刻,出入於行草,尤善狂草,題畫書法不求一點一畫之工,能於通篇一氣呵成中變化起伏跌宕與濃淡乾濕,一瀉千里又不乏節奏之美,雖為書法,若有畫意。單幅書法中的《古字再讀》,篆草、行草與宋版書結合,可稱為書法創作的新格局。他的詩似乎不太拘於格律,但均有感而發。以往覺得他有一種較繁的花卉,太風馳電掣,過於恣縱,激情有餘,略欠含蓄,但近年的《老蓮系列》等作品已無此問題。只是題畫的草書淋漓酣暢,還像原來一樣,不都易於辨認,建議考慮受眾的能力,求得雅俗共賞。這是我的吹毛求疵。
劉曦林 新荷之二 39×39cm 2014年
如前所述,曦林的大寫意花鳥畫,已有相當高的造詣,但由於很少發表,所以知道的人們不多。據說有位年輕畫家來訪,曦林對他的作品提出建議後,對方竟怒吼曰:「你們批評家不懂筆墨!」其實,曦林不僅深諳筆墨,而且更懂得意境意趣,甚至在寫意畫上取得了淺學者流難望項背的成績。我非常支持曦林辦個畫展,出本畫集,倒不是推動他走向市場,以我的孤陋寡聞,總覺得市場不過跟著已有定評的大名家跑,市場既缺乏真正批評家的目光,曦林的文心妙想要在市場上找到更多知音也並非易事。他主張「市場跟著藝術走」,也許他太理想主義了,但是有識之士都相信這一天的到來。就是在眼下,我也深信他那些熔鑄了文化修養與理論思索的作品,無論對於打算從本體上從事美術研究和美術批評的後學,還是對於僅僅致力於繪畫創新對眼球作用的畫家,抑或是有眼光的收藏家或經營者,都會給以應有的關注。都會讚歎他不但是出色美術史論家,而且是位科班出身的有創作才能的畫家。最後我願以小詩一首,書寫我讀曦林寫意畫的感想,詩曰:「簡筆瀉真情,水墨恣浪漫。遷想注文思,寫意求新變。」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劉曦林 紫煙之一 39×39cm 2014年
劉曦林 版納寫生-地涌金蓮 38×38cm 2015年
劉曦林 版納寫生-無憂花 38.8×38.8cm 2015年
劉曦林 版納寫生-綠玉藤 38×38cm 2015年
劉曦林 冬雪-芭蕉梅花 39×39cm 2015年
劉曦林 紅了胭脂 39×39cm 2016年
劉曦林 青島嶗山寫生之一 2016年
劉曦林 青島嶗山寫生之二 2016年
劉曦林 青島嶗山寫生之三 2016年
劉曦林 青島嶗山寫生之四 2016年
劉曦林,1942年生,山東臨邑人。早年就讀于山東藝專(現山東藝術學院)。後於新疆《喀什日報》任美術編輯;1978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研究生;1981年起,於中國美術館從事美術史論研究、書畫創作,曾任研究部主任,為研究館員。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畫學會創會常務理事,《美術》編委,中國國家畫院研究院副院長,榮寶齋畫院劉曦林中國畫理論與實踐研究工作室導師等職。中央美術學院特邀研究員,山東藝術學院特邀教授。出版專著《蔣兆和論》《中國畫與現代中國》等多種。其中《20世紀中國畫史》榮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金獎。兼事書畫創作,長寫意花卉,重詩意文思。出版畫冊《劉曦林藝術印記》等。多次舉辦書畫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點擊下方圖片,瀏覽詳情
澍雨畫館公眾微信號: Shuyuhuaguan
推薦閱讀:
※真愛從不解釋,真情無需表白
※世間好似一面鏡,你待以真心,得一真情
※網戀,美,卻承載不起真情
※[原]真情
※真情守望,勿淡相思【情感美文】
TAG: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