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印度絕無趕超中國的可能?

一直以來,印度就有強烈的趕超中國呼聲。莫迪上台後,更是信誓旦旦的承諾,要全力推動印度社會改革,大力發展製造業,完成印度的現代化轉型,成為一個響噹噹的世界大國。

當然,夢誰都可以做,大話誰都可以說,但究竟能不能把這些放出去的話變現,那還得看自家本事。就印度而言,這個國家積弊重重,單靠一個寒門出身的政治領袖,就真能讓它翻天覆地么?在這一篇中,雲石君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一下印度崛起過程中面臨的風險與困境。

分裂的政治傳統

印度文明的歷史源遠流長,與世界任何其他文明相比都不遜色。但於其他文明相比,印度文明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一直沒有形成穩定的大一統政治格局。華夏、羅馬、阿拉伯、奧斯曼等古代文明,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紛紛向帝國體制轉型。而印度文明卻一直處在諸侯林立的分裂狀態,就算偶爾統一,但也都是轉瞬即逝。鑒於古代印度較高的文明發展水平,以及南亞內部地緣結構的規整緊密,這種混亂的持續分裂,多少讓人有些不解。

當然,古代印度之所以分裂,也自有其理由。在之前的《地緣政治14:印度為何會畏懼中國》一文中,雲石君曾經對印度的地緣格局有過介紹:南亞次大陸東部是緬甸的密林;北部為全球海拔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和貧瘠荒蕪的青藏高原;往西則是興都庫什山脈;這些巍峨山脈和高原,將南亞次大陸與亞洲其他主要地緣板塊隔絕開來。至於南面的阿拉伯海,雖然無法阻擋海上勢力,但海洋文明的商業特質,決定了就算他們滲透進印度,也多著眼於對資源和財富的攫取,而非對領土的佔有,故而無力對印度文明形成顛覆性影響。

相對封閉的地緣結構,導致印度文明擴散至整個南亞次大陸後,便失去了進一步拓展勢力範圍的動力(以農耕時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南亞次大陸周邊的土地也的確開發價值不大)。而它又不像華夏文明那樣,有不得不長期應對的外部壓力(華夏文明長受到對塞外游牧勢力的襲擾),以致有必要採用中央集權的形式,將資源儘可能的集中於國家手中,以御外侮。

當然,印度也並非全無外敵。相較之喜馬拉雅山脈與青藏高原的高不可攀,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還是比較簡單的。而山那頭中亞的游牧武裝,更是農耕文明的天敵。

只是,雖則古代印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遭受中亞游牧勢力的入侵,但它們卻並未對印度的文明體系構成根本威脅。之所以如此,除了古代印度文明本身實力的不俗外,也跟中亞作為亞歐大陸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大有關聯。

中亞作為交通島的地緣區位,使之成為東亞大陸、蒙古高原、南亞次大陸、伊朗高原等亞洲各大地緣勢力的交鋒之地。犬牙交錯的地緣格局,使中亞無法孕育出一個獨立的地緣勢力,而只能在周邊各大文明交鋒之後,淪為勝者的附庸。

只是,不管是對東亞的中國、蒙古,還是中東的波斯、阿拉伯,中亞的地緣距離都太遠了些。這意味著即便中亞被某一方佔領,這種統治也是不穩固的,隨時會由於統治者的沒落或周邊地緣勢力的捲土重來而出現變化。

中亞的這種不穩定,既使印度遭受入侵的機率大大降低,也使得有幸征服印度的中亞勢力,由於身後沒有強大而穩定的地緣板塊支撐,以致無力對印度文明進行結構性改造,反倒不得不調整自身以適應印度,以維護來之不易的統治地位。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在這種既不能拓展文明影響,亦無滅頂之虞的情況下,南亞次大陸內部各次級地緣板塊的矛盾被充分放大,最終形成了分裂的政治格局。

正是這種分裂的政治傳統,使印度在獲得獨立,建立主權國家後,比較容易的形成了以分權制衡為特徵的現代西方民主制度。但當印度經濟需要由傳統的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時,問題就來了:

早期的英法美德也好,後來的日本、韓國甚至台灣也罷,這些發達經濟體在向工業化轉型的過程中,其政治體制都帶有濃郁的威權色彩。就算有所謂的分權制衡,但也只局限在精英階層。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工業化轉型中,圈佔土地、血汗工廠、污染環境等問題幾乎無可避免,一般百姓的權益會受到嚴重擠壓。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藉助強大的政治威權,才能壓制反抗,強力推進。只有隨著工業化轉型完成成,以上問題逐漸消淡,全民參與的現代民主制度才有實施基礎。

西方就是這麼走過來的。但印度在建立現代民主政治制度時,國家經濟依然停留在傳統的農耕形態。民主進程的這種大大超前,極大的阻礙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大部分促進經濟發展和現代化轉型的工業項目,都會由於其本身所連帶的負面影響,進而遭到印度民眾的堅決抵制,並被媒體被迅速放大。

在民主政治體系中,印度政客為了撈取選票,唯有竭力迎合民意,不能像威權時代的韓國、台灣那樣,用強勢的中央權力將其強力推行開來,這就讓印度接連錯失了20世紀後半頁的幾次歷史發展機遇,遲遲無法完成工業化轉型。

而過早採用西式民主體制,也使中央權力過於薄弱,難以約束地方,體現在經濟層面,既是全國性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整合無法施行,國家經濟支離破碎。

印度教跟種姓制度

印度社會根據人的出身,將人分成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種姓,此外還有被摒棄於四大種姓之下的「賤民」階級。不同階級的地位有著巨大差異。作為高種姓的婆羅門和剎帝利,控制了社會資源的絕大部分,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首陀羅、犬舍以及賤民,則貧瘠困苦。

其實這種金字塔型社會結構並非印度獨有。但與其它文明不同,印度文明體系中,這種等級制度被通過種姓的形式予以固化。

在華夏等其它文明體系中,下等階級的人,能夠以讀書、作戰、經商等後天努力,獲得社會地位的提高。而印度人的階級地位則幾乎全由出身決定,不管個人後天怎樣努力,它的階級地位都無法改變。換句話說,低種姓幾乎沒有成為婆羅門、剎帝利的可能。

不過,追求幸福生活乃人之本能。種姓制度卻斷絕了低種姓向上流通的可能,自然會受到他們的反對。對此,印度文明通過宗教手段予以化解。

印度教教義推崇轉世,把今生磨難,作為下輩子獲得幸福的前提。在這種教義的長年累月熏陶下,下層階級的反抗意識逐漸消散,轉而把希望寄託於來世,甚至情願通過清教徒式的苦修,來提高轉世後發達的幾率。

種姓制度與印度教的結合,其後果便是印度社會的階級固化。這樣做的好處,是有效降低了階級衝突的可能,維護了階級社會社會穩定。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的階級戰爭(農民VS地主、地主VS資產階級;無產階級VS地主+資產階級),在印度少有發生。但壞處也很明顯:因為上升渠道被封死,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印度下流階級,也就沒有了努力拚搏改變命運的動力,大多得過且過。當「愚昧」、「慵懶」、「散漫」浸入低種姓人的骨子裡後,印度也就失去了通過發展大規模製造業,向現代化轉型的可能。

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在之前幾十年的全球化浪潮中,印度成功的拿下了軟體外包業。只不過,單靠這個產業鏈短(沒有太多配套產業)、勞動力容納量低(僅能夠接納百萬人口級的就業、統共也只有幾百億美金規模)的產業,是無力把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拖入現代化的。作為一個十二億人口的國家,發展製造業,是印度走向現代化的不二之選。

大規模的工業製造需要大量的合格勞動力。而要滿足這一點,印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種姓制度的影響,讓低種姓與賤民階級獲得充足的上升空間,使之能夠通過學習、工作等手段改變命運。

只不過,當階級藩籬被打破,下層百姓有了改變自身命運的可能後,使人安守貧困,願以今生受苦換取來世幸福的印度教,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價值,其結果就是被拜金主義取代。

在拜金主義的驅使下,印度的下流百姓,不可避免的會被裹挾進工業化的滾滾洪流中。但與此同時,強行圈地、強行拆遷、環境污染、職業病、低廉薪酬、超時勞作,這些工業化轉型中(特別是中前期)難以杜絕的負面影響也會隨之而至,進而引發民眾的不滿與抗爭。

對印度政府來說,它有必要壓制民眾的不滿,否則工業化轉型將成鏡花水月。可是在西式民主制度的框架下,受選票制約的政客,無法滿足這一要求。要破開這一困局,印度僅有的選擇,就是改革政治體制,推行中央集權。

政改的潛在風險

從分權制衡到中央集權,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著政治勢力的重新洗牌。考慮到印度的政治架構,沒有任何一個政治勢力,有足夠的實力逼其它對手心甘情願的投子認輸。要想解決這個難題,印度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政治勢力間直接挑起內戰,用武力將反對勢力消滅掉;要麼跳出派系爭鬥,放低姿態爭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低種姓和賤民的支持,從底層汲取力量,逼迫保守勢力出局。

咋一看,派系內戰並非上佳之選。但要是採用第二種方式,則意味著這一政治勢力站到了下層階級的立場上,如果人其掌權,必然會剝奪掌握社會資源的上層階級的原有利益,大搞劫富濟貧——這當然會招到傳統掌權者的一致抵制。階級利益的不可調和性,會使雙方的衝突日趨激烈。這樣的話,派系內戰倒是不會發生了,階級戰爭卻難以避免。(例如印度毛派武裝與政府之間的長期鬥爭。一旦大規模工業化開始,毛派將在社會層面獲得廣泛的支持)

種族對抗與宗教衝突。

印度的人種構成總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由上古時期自中亞遷入的雅利安人演化而來的印度白人(印度斯坦人);土著的印度黑人(達羅毗荼人);以及從東亞遷徙而來、在東北地區占相當比例的黃種人(蒙古利亞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口佔少數的印度斯坦人,佔據了婆羅門、剎帝利兩大高貴種姓,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印度黑人和黃種人,則都被歸屬於低種姓與賤民。

直到今天,印度社會的各種資源仍由高種姓的印度白人控制,而印度黑人和黃種人基本處於被統治地位。

一般來說,這種種族歧視色彩嚴重的階級劃分,必然會引發種族衝突。而印度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卻有效的杜絕了種族對抗的發生。這堪稱奇蹟。

奇蹟之所以能發生,固化階級的種姓制度,和宣揚今生受苦來世享福的印度教義當居首功。(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因為主張眾生平等,對印度種姓社會的穩定形成衝突,所以反而在源生地逐漸消亡)如果種姓制度與印度教的功能被清除,身處社會中下層的達羅毗荼人與黃種人的種族意識會被激活,並在拜金主義的蠱惑下,對掌控社會資源的印度白人心生怨恨,而膚色的不同更讓這種衝突沾染上明顯的種族色彩,以至加倍激化。而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展開,主要由印度白人扮演的資產階級,與主要由印度黑人和黃種人構成的工人之間的階級衝突將日趨加劇。種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相結合,其所迸射出的力量,必將把印度攪的天翻地覆!

宗教矛盾也會對印度政改革構成威脅。印度境內有上億規模的伊斯蘭教徒。他們獨立於印度教體系之外,但跟黃種人和印度黑人一樣,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雖然當下,印度教的強大實力,足以壓制伊斯蘭教徒的不滿。但如果印度教體系土崩瓦解,印度社會陷入混亂,伊斯蘭教徒肯定也會趁勢而起,為自己的利益加入紛爭,進而使印度的混亂進一步加劇。

體制、種族、階級、宗教,這諸般因素糾合在一起,讓印度的現代化轉型之路遍布荊棘,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跌入萬丈深淵。

內亂的後果,印度當然不會不知。而自身的積弊,又決定了印度不能保證現代化轉型中,避免內亂的發生。在這種兩相為難下,印度的現代化轉型遲遲難以真正啟動。而能不能搜尋到一條和平發展之路,將對這個南亞大國,以及古老印度文明的延續發展,構成決定性的影響。

當然,上述都只是印度的內疾,除此之外,印度的發展,還受到極大外部環境制約,關於這一點,雲石君將在下一節《地緣政治:印度為何難成大器》一文中繼續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之印度篇第二部分。對地緣政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訂閱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全部文章。

推薦閱讀:

揭秘中國史上十大冤殺,最冤的竟是他
俞敏洪:中國「4B」土豪的第5B
厲害了!中國這一港口年吞吐量抵得過美國所有港口之和!
..::中國法學網::..
這份2015中國電影關鍵詞,看完你就滿級了

TAG:中國 | 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