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類文章的選材及誤區
知識導學
一篇議論文說理是否有力度,能否吸引讀者的眼球,與它所選的材料有很大的關係。材料選得好,說理就有足夠的依託;材料運用得好,論證就有可靠的保證。那麼,作為議論類的文章來說,要用好用足選材,就必須以「高雅、凝練」為原則和出發點,牢牢把握議論類文章的特點,不僅要讓所選之材平近、小巧,還要讓所選之材經典、新穎。當然,這其中脫離不了對材料的巧借。只有這樣,高考考場所產生的議論文就有可能奔向一類作文。
一、就地取材 現身說法
你在沙漠中行走,如果見到天邊美麗絕倫的海市的海市蜃樓,而駐足流連,想擁入於懷,倒不如就腳下的沙礫尋找令人眩目的彩石。同樣,在作文選材中,貼近生活,尋找切實可行的材料就是最實惠最捷徑的方法之一。俗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變化萬千的社會,我們更多的是講究實用、實惠。好高騖遠,只是作為我們的追求而不能作為我們的手段。所以,平近、平易應為我們的選材的首選。
平近了,就容易讓自己接受;自己接受了,就容易生髮好的深的感慨來;有了好的深的感觸,就容易感動、熏陶周圍的人,自然也就容易打動閱卷老師。考場作文尤其在選材時,要避開自己陌生的材料,選取自己熟悉的材料,親耳所聞的也好,親眼所見的也罷;親身經歷的也好,瞭然於心的也罷;總之,必須是自己應有深切感悟的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深刻自己才能深刻他人;而深刻自己了,也就容易產生不一般的觀點和感慨來。只有這樣,才能得心應手,深化議論的根基。如果不懂裝懂糊弄讀者,沒有積累而「匆匆上馬」,欲「以已昏昏,使人昭昭」,那不僅是費力不討好,而且會使人掉如泥淖之中,甚至如果出現錯誤,則更是畫虎類犬弄巧成拙,在高考的作文當中,這種情況還是占相當一部分比重的。
要平近,就要做到平凡。平凡出真奇,則會更令人銘刻於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史鐵生寫的感人之作《秋天的懷念》,主要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照顧雙腿癱瘓的兒了,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母愛。而這故事就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它是平凡的,但平凡的同時,卻透出一股汨汨流淌的親切之情,如泣如訴,動人心弦。而對於議論文,做到了平凡,也就容易具有普遍性,說理就不容易露馬腳,從而增強說服力。要平近,就要做到貼近生活。與生活相近了,就容易受到生活的熏陶;生活之水給予人的是不動聲色的浸潤,容易打動人,更容易深刻人。
二、大材小用 小材見大
對於一些同學來說,他們認為所謂議論文就是選用一些國家大事、世界焦點熱點,否則是不具備強大的說服力的。如果素材選擇的是一些大話題一些嚴肅的話題,那麼議論性的文章確實容易深刻化,能夠產生轟動效應。但,正因為它大,所以也包含很多的角度,如果面面俱到,則容易成為敗筆。如美國打伊拉克一事,是很多角度可以闡述的,如果不加以細小化,那麼只會失去大題材的作用。因此,只有從大話題的材料中,找准一個自己最熟悉的突破口,將材料細化,也就是所謂的「大材小用」。
大題材,大話題,確實能吸引人們的眼光,但生活中的一次歷練、一番拼搏、一點收穫、一種體驗甚至不經意的一次攙扶、一次回頭一笑……就是這些點點滴滴,如果經過我們的剪輯加工、精心組合,它們就會變得鮮明而豐厚、靈動而美麗,泛出生命的光彩來,因而顯得異常精緻。對於議論文來說,我們要緊緊抓住身邊這些不經意的小事,用不同尋常的眼光,著力挖掘它們內在的閃光點,點明事情的積極意義,做到小中見大,也不失為一種可喜的處理方法。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其中就有一些是在自己的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小人物」,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當他們所擁有的確是一顆至高無上的心。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不也是力大無窮的「大材料」么?
另外,作文,尤其是議論性的文章,不純粹是枯燥的議論,很多在字裡行間,融會了的作者一顆跳動的心,具有極大的人情味,將讀者和作者很好的結合起來了。其實,高考議論性作文十分注重一字一情,因為這類作文最能打動閱卷老師的心,從而產生共鳴,作文的高分也就接踵而來了。議論性的作文要做到一字一情,就必須在選材上打「小」的主意,作「巧」的文章,要時時關注身邊人身邊事,要牢牢抓住小人小事,要細細顫會小人小事的閃光點,要深深挖掘小人小事的精神實質。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越過高考作文這道坎。
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詩經》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申的意思是說,學習別人的長處,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詩經》亦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縱然是無瑕美玉,也需要切磋琢磨。作文更是如此,它需要藉助其他材料的閃光點,合理切磋,為我所用。而這切磋的過程就是打磨拋光的過程,就是將作文材料精雕細琢的過程。
對於用別人文章中的材料,我們不能原文搬上考卷,那往往會給人以抄襲之嫌。如果對其中自己熟悉的幾個故事進行精選,然後將其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表達某種新的思想,達到一種「可以攻玉」的境地,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移花接木,巧換粱柱」。在植物栽培中有一種名詞叫「嫁接」,如奈李就是桃樹與李樹的嫁接;「紅富士」就是國光蘋果與元帥蘋果的嫁接。它們通過嫁接,可以產生新品種或改善老品種。這種方法運用到作文上,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原來蘊涵的思想,得到新的發揮;也可以使淺層的含義得到深刻化。但是,這裡必須要注意到,原材料應當具有可塑性。可以說,在其他的材料里融入新思想,是一種巧妙的借鑒,也是一種創新,而不是抄襲。
要做到巧借,還可以巧妙地變換角度。將寫作中心對象「他」與「我」對換其客觀存在的位置,改變原主人公「他」的身份、地位,並將「我」與「他」的身份、地位互換,讓「我」經歷「他」經歷的事,以「我」的親歷親感來演繹故事,來表現「他」的思想情感。這,我們常說「移形換位,避俗出新」。做到這點,就可以避免題材和立意的雷同,而不給人以厭倦之感,是選材新鮮的需要,是主題新穎的需要,是作文高分的需要。
對於議論性作文,同一種素材,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或者說進行新含義的挖掘,達到人說不不言,說人之未說,達到借別人的殼,用自己的魂的境地。
四、去粗取精 以一當十
真正的優秀作文,不是在文章堆砌材料,而是根據立意對所用的材料精挑細選,其材料是相當精當的。因為經典的材料更有代表性,更有說服力,更有表現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當然,引經據典,用說服力強的名人軼事,肯定能夠說人於天下。如引用名言論證觀點,就能增強論證的科學性、準確度、可信度和說服力。在講誠信時,可以引「失信不立」(《左傳》)、「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得黃金百千,不如得季布一諾」(《史記》)、「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了」(大仲馬)等名人名言,這些論據,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質,所以有很強的說服力,用時也給作文「立意」提供了思想觀點,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
是不是非得要反映重大歷史意義、有深遠影響、有頭有臉的事情或人物,才能夠算經典的材料呢?不盡然。只要你有慧眼識珠的見識,選材就會在你的眼底典型起來。只要你,永恆地追求真善美,選擇的材料給讀者以真善美的熏陶,讀了使人忘俗,讓人有嚼頭,使人情感得到陶冶,給人一種美不勝收的感覺,你的文章就是格調高雅的文章,你的選材同樣是經典的材料。對於記敘類的文章來說,材料能夠反映細膩的真情實感,能夠凸現深刻的主題思想,使文章成為高雅之文,該材料就是經典的;而對於說理性的文章來說,材料能夠使文章理正辭嚴,意高文美,就是經典的。魯迅先生的《未有天才之前》寫道: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有一回拿破崙過Alps山,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面跟著許多兵;倘沒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敵人捉住或者趕回,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入瘋子一類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崙非有好兵不可一樣。
80年前,中國就在渴望出現一批天才,希望他們能給國家給民眾帶來美好的未來。可到了今天,我們還在不斷地呼籲天才的出現。那麼,用什麼來證明觀點呢?魯迅選舉了兩個事例:一個是拿破崙說,他比Alps山還要高;另一個是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如果說拿破崙的事例算是經典之事,那另一個則是通俗之事。前一個靠提取精華,而後一個則是一看就知道。但將兩個放在一起來比較,則有力證明了「天才須要生長的土壤」這個論點。所以,魯迅說:天才的匱乏是因為土壤不合適。天才成長的土壤,就是我們大眾。大家盼望天才的出現,先需要自己把土壤做好。「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我們做不了天才,我們就踏踏實實做土壤吧。從身邊做起,不要怨天尤人。能幹什麼就干點什麼。有了我們這樣的民眾,天才會產生的。
五、關注時事 唯新是用
文貴有新。文章的創新是作文永遠追求的目標:「文章最忌隨人後」,蘇東坡如是說;「文章最忌百家衣」,陸遊也道出文章應該創新的衷言。所謂創新,就是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在要求的範圍內,充分發揮自己的獨到見解、認識,運用富有特色的表達形式,不落俗套,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創新,一是在內容上有開拓,突破舊的,超越傳統的;二是在形式上與眾不同。
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確實需要材料來構建,文章的好壞與材料質量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係。從近幾年的高考滿分作文來看,他們大都能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精心選取一些新穎典型、積極向上、具有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材料,體現了他們在選材方面的獨具匠心和豐富的生活積累。材料新,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讀到別具一格的內容;材料新,更能得出新的觀點、新的聯想。言別人之未言,說別人之未說,其實就是對選材新穎的具體要求。無論是新鮮材料,還是「舊瓶裝新酒」。總之,只要是能產生新的面貌,具備內容的現實感,增強文章的衝擊力,而不是「似曾相識燕歸來」,就應該大膽地拿來,唯新是用。
方法引導
議論文章的選材既要精當,又要說服力強。要做到這些,就必須處處套牢「平、巧、精、新」等方面。
一、選材走平易之路
1.避生就熟,得心應手。
考場作文講究文氣通暢,一氣呵成。要做到這些,首先要在所選的材料上有話說,能說話,會說話;同時,在活用材料的基礎上,有情流,不堵塞。要使材料活用,就必須對所選擇的材料十二分地熟悉,「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對材料熟悉了,就可以靈活地處理:隨情而剪輯、拓展、深化、延伸等;對材料熟悉了,就可以把握其中的重心,任自己的感情馳騁其中,任自己的思想深刻其中。當代著名的美學家和作家余秋雨先生雲遊四海,親身察看中華大地的人文景觀,用心感受其中的深厚的人文素養。余先生在他的散文中能夠對中華文化縱橫捭闔,就是源於他對所經歷過的達到熟悉的程度,從而得心應手。
2.避同求異,獨特出眾。
作文如同吃飯,最忌諱「嚼別人剩下的饃」。創新、獨特、有個性是高考作文追求的目標。有些典型材料你知我知人人皆知,每當同學們就同一題目寫作文時。許多人往往會不約而同地想到這些材料。當然,用典型材料有它的益處,如果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來闡述自己的主題,未嘗不可。即使這樣,對於用同樣題材要想顯示自己的高超過人之處,那也有一定的難度。畢竟,鶴立雞群還是資源有限的。用雷同的材料寫出來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在選材時要避同求異。而對於生活是五彩斑斕的,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我的個性特徵。即使對於中學生來說每天的生活方式是一樣的,但個人對生活的感受、感悟有所差異,反映出來的生活色彩也就不盡一樣了。如果把這當作作文的素材,那呈現在作文當中的就是另類的新鮮的材料了。
3.平凡之心,不凡之理。
寫小事,寫身邊之事、自身之事,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擁有一顆平凡心。所以,以平凡之心來映照社會,就會出現社會的多元化,平凡化。但是要將作文抬上很高的位置,平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在平凡的基礎上著色,染上不平凡的情感。這情感的不平凡從何而來?就在生活的一針一線、一點一滴。「一滴水見太陽。」為什麼這個古老國度的慈善指數總像一個不想長大的孩子?為什麼人們總是在一張張充滿中彩希望的「小紙片」上去關注福利事業?為什麼人們總愛追問一個個富翁的資產,而不去關心富翁們對慈善事業的捐款?但是,青島出現的那個愛心團體,卻努力地改善著這一切。「微塵」,這個愛心團體見證了一張張不同的面孔,卻有同一個名字——微塵!人們早已不去追究「微塵」到底是誰,他究竟捐了多少錢。因為,了解這個團體的人都成為了「微塵」的一員!「微塵」,尋覓不到卻又隨處可見,自認渺小卻又成就偉大!它代表了一個城市的良心!正如「微塵」這個名字一樣,他是平凡的,平凡得連名字都不清楚。然而,正是這種平凡,讓掩藏著不平凡的哲理!所以說,真正打動人心者,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那些小人之理。
4.挖掘生活,深刻見理。
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小得很,細得很。而作文要邁上一類的台階,越深刻越好。這就要對生活加以挖掘,從常見的細微人手,體會其深刻的意義來。所以說,材料平近,含義深遠,就是這個要求。許地山的《落花生》就是深刻見理的典範。作者從一家人種花生寫起,收花生、共享花生,那天倫之樂躍然紙上。但是,作者卻由平凡的落花生,形象地說明做人的道理,對生活中的常見小事加以挖掘,思之深遠,獨具慧眼得開拓出了新意。
二、選材乘巧借之車
l.巧借書本,獨闢蹊徑。
書籍是知識的海洋,自然也是作文材料的海洋,從中找出富有新意的材料。(1)巧借四大名著來展開現實故事。可以直接借用名著中原有的故事,也可以新編歷史或以歷史人物依託,編寫與現實密切相關的故事。如林沖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可以說比較經典。如果劃為今天,可以依此為例,進行闡述「一味容忍,其實是懦弱的表現」,則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2)巧借暢銷書激發寫作靈感。暢銷書它緊扣時代的脈搏,用選用的素材往往是社會熱點、焦點,也是高考命題的特點之一。曾經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嘆》風靡一時,如果用了這個題目做作文題,肯定會給人耳日一新之感。(3)巧借學過的課本進行獨創。如高考優秀作文《諫父親三思疏》就仿照高中語文中的《諫太宗十思書》,還有《六國新論》等都是這裡的代表。
2.巧借名人,移花接木。
名人,最大的功效就是材料具有代表性,能使文章具有說服力。如和陶潛對話,和魯迅對話,和貝多芬對話,和霍金對話等,他們或是文學的頂級泰斗、或是音樂的巨匠、或是科學的代表,他們造就了材料的可心信度。此外,還可以借用文學典型形象來作文,同樣可以開創一片令人矚目的新天地。如有人將卡西莫多(雨果《巴黎聖母院》)和守財奴葛朗台(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結合在一起,構作了一篇不同尋常的《天堂通行證》,將天堂之門和地獄之門區分得清清楚楚。
3.巧借形式,標新立異。
好的材料有時需要藉助恰當的形式來表達,才達到令人驚奇的境地。藉助不同的文體形式進行內容表達,完全可以獨樹一幟、標新立異的效果。如應用文體日記、手記、書信等,用他們闡述道理就會有不同尋常的新意。有時還可以用標書、診斷書、徵稿啟事、會議紀要、試驗報告、採訪記、問答錄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來作義,令所掌握的材料搖曳多姿,引人入勝,對拿高分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議論文體的把握是可以多種多樣的。
三、選材上經典之道
1.提升自我,思想前瞻。
要做到材料經典,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認識事物的能力,做好哲理、倫理、藝理等方面的積累工作;就要厚積薄發,「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要站得高,看得遠,「不為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思想要具有前瞻性或恩辨性,認識要超出一般水平,見解要新穎,立論要巧妙。
2.透過現象,挖掘出本質。
任何事物都有表面和深沉之分,作文素材亦如此。要思考事物的表面現象,挖掘事物的深刻內涵,表述出獨到的認識與見解;要從新的角度分析舊材料,使之具有時代氣息,緊跟時代潮流、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現實問題。體現的認識深刻了,材料就提升了檔次,也就有了典型性。同時,還要運用求異思維,打破慣有的思維定勢,從多角度觀察、分析、理解事物,化腐朽為神奇。那麼,在語言上要簡練、透闢,不人云亦云,也不嘩眾取寵;用洗鍊的文字表達豐富的內涵,或啟人心智、發人深思,或引人遐想、使人警策。還要注意引用名人名言,來加強文章的厚重感、理性色彩。
3.觀察生活,體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海洋。在生活的海洋里,有巨大的「鯨魚」,也有「小魚小蝦」,更有光彩奪目的「貝殼」。抓住碩大無比的「鯨魚」,當然令人興奮;但撈到一些「貝殼」,同樣會叫人手舞足蹈。究其源,生活的海洋.貝殼者大有其在,只要能感動你,就是至真至誠的鮮活的材料,就是經典性的材料。關注生活,用心對生活加以體悟,一定能夠出真情之材。人間真情既是感動人的源,又是感動人的流,表現真摯的情感,往往是那些並不起眼的小「貝殼」,在陽光下泛出的熠熠光輝,有光輝泛出,就有激動人的興奮點,就容易出彩,也就容易表達地生動形象,這也是另外一種典型。
4.高度提煉,融會貫通。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魚目混雜,什麼都有;而社會作為一個大熔爐,可以將魚目混雜全都提煉,並按社會的意思,煉成一塊價值萬兩的大金磚。在社會中選材,就要將典型的社會生活和富有意蘊的情事結合起來,按照主題的需要,融會貫通,讓每一個能閃光的「貝殼」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爭取都能發揮較大的價值。甚至,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用挑剔的小刀,精雕細琢,雕出眼睛,雕出思想,雕出靈魂,並讓其去感動每一個人,深刻每一個人,讓其演繹一個經典故事。
四、選材求新奇之解
1.關注熱點,與時俱進。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文選材如果緊跟時代的步伐,唱響時代的主旋律,一定能吸引閱卷老師的視線,獲得高分。「與時俱進法」主要指選材講究一個「新」字,「新」既是相對於陳舊而言,也是相對於一般化、大路貨而言。材料新鮮指寫進文章中的材料要有時代氣息,盡量關注社會熱點,讓自己的文章與社會脈搏同時跳動,面對社會大舞台、大變革,面對環保與居住環境,面對市場經濟,面對腐敗現象,面對許多的社會矛盾,藉助作文活題寫出來。其實「作文就是用來反思生活和成功表述自己思考結果的一種手段。」關注熱點,就是讓文章具備強烈的現實感。如近幾年流行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明顯的「時尚,,特徵。又如以「感悟自然」為話題的作文《鐵塔上的鳥巢》,作者採用童話的形式,以一隻喜鵲的口吻。訴說了:由於人類濫砍樹術。被迫搬到危險叢生的鐵塔上居住,從而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主題,緊扣熱點,選材時尚。而《溝通》一文,由陸遊盼望祖國統一,聯想到台灣會回到祖國的懷抱,反映了海峽兩岸人民渴盼統一的共同心愿.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2.更新觀念,引人生活。
巧選材料,注重新穎,要善於感受時代氣息,從活生生的現實中不斷發現新問題,捕捉生活中的熱點、焦點、閃光點,尋求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從而確立富有時代特徵的新的命意。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永不衰竭的動力,作文亦如此。近來,我國的社會結構呈現出急劇的變化狀態,新事物、新現象、新情況大量湧現,隨之而來的是現代新辭彙也呈現出日新月異之勢:如市場化、股票、網友、泡吧、發燒友等,還有MTV、DV、CD等。作文時適當引入以此為源,談生活,可使文章更富於時代信息、生活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做到生活氣息濃厚,就要注意擴大視野,多讀書報,多關心時事,特別是關注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熱點問題。多看「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新聞調查」、「實話實說」、「今日說法」等多渠道積累鮮活材料。如高考滿分作文《20世紀你美嗎》,在淡到20世紀「有美麗、有悲愴、有璀璨、有痛苦,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一論點時,作者將生活中正在發生的熱點、焦點事件納入視野,注入筆端,如即將舉行的以巴首腦會晤、久拖未決的菲律賓人質危機、電子郵件(伊妹兒)的出現等等,如此鮮活的材料充實文章,自然會博得閱卷老師的青睞而冠壓群芳。
甜言順耳不中用
周良沛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寫官渡之戰中,田豐、沮授、許攸先後向袁紹獻策:從敵我雙方利弊找出對付曹操的方案。不料,這些人不是以「漫我軍心」,就是被懷疑「受他財賄,為他作姦細」而險遭殺害。當曹軍襲來的勢頭已經明顯,沮授再請「加提備」「免為曹操所算」,也被認為「妄言惑眾」而斬。許攸仰天長嘆:「忠言逆耳,豎子不足以謀!』,書中也有「逆耳忠言反為仇」的詩句。忠言出於忠心,落得如此下場,無怪曹操反而轉敗為勝。雖然歷史已過千年,但它所揭示的,永遠都是深刻的人生。(評點:文章開頭就是運用一大經典的材料—《三國演義》。所以經典就是有力,而且從材料中,作者直往論題靠「它所揭示的,永遠都是深刻的人生」。)
「忠言逆耳」的另一面,自然是「讒言蜜語」,它害了不少好人,也圓了不少小人、壞人的夢。
記得,有一次聚迎海外同胞的飯桌上,不想被安排在當地一位退下來的一把手之側。他知道我的職業後,問我對當地一部正受批評的長篇有何看法,我如實相告:因視力太壞,無法看長篇。但知道持批評態度的幾位作者是很嚴肅、有水平的作家,看書中轉述那些反人民戰爭的場景與話語,也無法不生氣。也有另一種意見,說當地一位被稱為「學者型幹部」的,對發表那作品的刊物就很支持。話猶未了,就聽他氣呼呼地說:「這個人本身就是個小人!」後來得知,此人就是當年靠說他「代表當地馬列最高水平」而被他提上來的。他一退,人家也不要他那「最高水平」的「馬列」了,群眾早已看清此人德行,總算他也明白了。此時他說話的心情,也就不難理解。接他手的同志一來,那人又對上面的來人說:「解放四十多年,此地都無什麼變化,是××同志來了,工作才起步而巨變……」此人肉麻的話又換得提拔。後位首長是否也會像其前任那樣痛心疾首,不得而知。而那種小人,不論爬得多高,也不可能為人民幹什麼實事好事,是肯定的。而我們許多好同志,怎麼就是抵不住讒言蜜語的攻擊呢?這值得深思。(評點:這則材料不是什麼經典之作,而是作者的親身經歷。照理,應該說說服力趕不上第一段的材料。然而,作者緊扣文題,進行不蔓不枝的分析議論,給讀者一種親近、信服的感覺。作文就理應如此。)
人說,甜言聽得順耳是人性的弱點,有這「弱點」二字,總算沒把它作為不可更改的人性。記得,少年時就是從「人之初」是否「性本善」的辯論而開始學革命理論。而「人」之「性」,也是隨生活環境、文化教養、心理特徵而表現、變化的。我看外資公司的打工仔,若不帶有處罰的條件,給他提出缺點,尤其是技術上的,會十分感激,他認為改正一個缺點,就多了一份在公司站穩腳跟的條件。我少年參軍時,總想怎麼能適應、投入到一種全新的生活中來。生活檢討會上,只要講的是事實,雖然有時也會礙於面子臉紅,總是為能投入新的生活而從具體意見著手具體的改造而高興,並無「忠言逆耳」問題。可同樣是好人的人,因地位不同就不一樣了。不然,講解放後四十多年都無什麼變化之地,你一來就變了,這可能嗎?儘管全國的發展有差距,若它幾十年不變,那這個政權還算人民政權嗎?身為「公僕」者聽聞此言,應該很自然地警惕到此人將自己置於那個位置的用心。若為此飄飄然,正是將人民交下的權力已封建化地不能正確對待自己,是有王侯之尊,才會接受這種毫不高明的吹捧。大概不跌破頭是不會回頭的。(評點:作者由己推人,以生活的實例,來論證不聽甜言的好處,並由此擴廣到地位不同而產生的對國家形勢的認識,是典型的正反論證和由淺入深的證明方法。)
正如前面說到的袁紹,敗於曹操,夜宿荒山,才有「吾不聽田豐之言,兵敗將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見之耶!」但,再聽讒言,說田豐在獄中笑他兵敗,則又翻臉:「豎儒怎敢笑我,我必殺之!」傳令獄吏欲取田豐首級時。田豐說:「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乃自刎而去。何其悲壯!今天,個人濫用權力報復之事,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也不至於此。但使袁紹翻臉的那種心態,倒是許多聽忠言逆耳者所共有。以權為尊,在自己權力範圍內唯我正確,聽到不同意見,良藥苦口,自然認為犯尊而逆耳。要爾等跟打工仔那樣聽意見,自然太難。然而,打工仔是否聽得進意見,都是他個人的事,不像有地位,肩上責任重大的人,個人的品德,涉及甚廣,影響巨大乃至像袁紹那樣,涉及全軍的勝敗。但要都得像袁紹夜宿荒山時才知思過,代價也太大!不是對他個人,而是為此帶給工作的損失!要說「人性」,《史記》中「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欲食亦嘗膽」的越王勾踐,所以如此,也是他不願屈服於強敵而發奮自強的「人性」。聽不得不同意見、愛聽讒言蜜語者,常因他們的權位而具有公眾人物的影響,如果這些毛病也被視作人之共性的話,那麼,它也是「人性」的悲劇!(評點:在舉例的基礎上,本段進行進一步分析犯「尊而逆耳」,對個人而言,還不足為怪;如對一群人、一個軍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則是損失大了。作者最後,在列舉越王勾踐之事例,進行深化論題,達到很深的境地。
(2000年《光明日報》)
【簡評】文章運用矛盾觀辯證思維,指出任何一個事物(文中指甜言和忠言)都有兩面性,也就是我們應一分為二地來對待,甜言蜜語雖順耳但不中用,只能受其害;忠言雖直率不大中聽,但對人卻是大有好處。兩項比較,孰優孰劣,一目了然。意見中肯,論述有力,令人信服。在選材上,作者可以說是匠心獨運。經典之作和身邊小事相結合,既有高雅之味,又有平易之感;在作者的縱橫捭闔之中,文章獨到的論證力量,也就顯山露水了,從而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久久的回味。
誤區導診
議論文的選材,要以是否具有極大的說服力為目標,從「是否平近」、「是否變通」、「是否深刻」、「是否創新」等幾個方面衡量,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否做到選材平近
1.禁放棄生活,追求書本。
有些同學一下筆就是左引右證,書卷味極濃。這樣一來就容易陷入玩文字遊戲的尷尬的境地。當然,書本里的材料可以用,但用多了,味就變了;用的人多了,難以出類拔萃。其實生活就是一部素材豐富的書。放棄對生活素材的選擇和提煉,就等於對金山視而不見。
2.禁放棄高雅,追求通俗。
有人認為,追求材料的平近,就是追求材料的平民化,就是追求作文的通俗化。高考作文講究文章質量的高檔次,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文章思想內容的高雅。講究作文選材的生活化、平近化,不是放棄高雅的內富而去追求通俗化。恰恰相反,是對高雅內容的多元化的運用。
3.禁放棄深刻,追求淺顯。
有的同學一寫到生活就是將「小」、「淺」等字眼一路掛過去,直到文章結束。對生活缺乏思考,缺少提煉。所以總是乾澀而膚淺。生活處處是學問,處處是思考,也可以認為處處是深刻。對身邊人、事,要擦亮眼睛觀察,更要敞開思想思考,將「宏大」、「深刻」作為永恆追求的目標。
二、是否做到選材之變通
1.忌原文照搬,不動筆墨。
有時候.作文借用其它材料,沒有對原材料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剪裁、修枝、提升或者改換角度,而是對原材料「不動筆墨」,原封不動地照抄照搬。這樣,文章不僅有抄襲的嫌疑,而且因缺乏新意而拿不到高分,造成作文的失敗。
2.忌借用不巧,角度不新。
有些同學在選擇材料時,對原材料是採取借用其含義,但表現出來缺乏新意,仍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究其原因,一是對原材料的引用,所選擇的角度不新,造成只是借用。而非巧借;二是引用的方式缺乏變化,沒有順材料而變、順主題而變。缺乏相互變通、靈活運用的借用是不能作為我們創新的手段的。三是借用缺乏權威性。如在作文中為證明觀點,不宜引用我同學怎麼說,或父母怎麼說,或老師教導我們如何如何等。因為這種論據不具備名人性、代表性、真理性,所以其權威性不強。基於這點,我們在作文選材時,應該巧借材料的角度,讓所選的成為真正新穎之材,而不是舊調重彈。
3.忌引文粗糙,連篇累牘
要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用的資料必須精粹,必須準確無誤。我們所說的「精粹」,就是指少而精。如果需要變換角度的材料過多,就會給人一種堆砌材料之感,從而缺乏必要的力度;如果引用的材料過長,就會使文章顯得龐雜、繁冗、累贅,使人不得要領。而我們所說的「準確無誤」,就是指內容與原文吻合,而且所引申出來的新的含義與原文要相關聯,而不能「八棍子打不到一塊」,更不能張冠李戴,漏洞百出,鬧出笑話。同時,對要借用的資料,理解必須正確。運用必須有針對性,不可斷章取義或牽強附會,一定要從最關鍵、最能挖掘新主旨的地方人手,不可不分主次,不分輕重,不管有用沒用全部照抄照用。
三、是否做到選材之深刻
1.除細碎繁瑣,缺乏提煉。
有的作文在引用材料時「撿到籃里就是菜」。其材料零散、瑣碎,雞毛蒜皮,沒有放到大熔爐里去煉一煉。所以,文章讀起來不順暢,內容沒有力度,站立不起來,顯得層次較低。有些作文所引述的材料,雖然有情有義,但是在特殊情景下發生的特殊事情,缺乏代表性,說服力不強。
2.浮萍半兩,缺乏深邃。
選材是手段,為主題服務是永恆不變的。所選擇的材料必須要能夠使主題深刻,帶有鮮明的思想性。蜻蜓掠水是不著痕迹的或僅留點痕迹,那水中的美妙世界怎能展現在眼前呢?所以,對於材料的選取,必須要有預見性,要知曉此材料的價值有多少。不能隨便拿起棍子當吹面竿。即使是平凡的小事,也要一定弄出個奇特來。學習蜻蜓。只會使高考作文缺乏厚度,失去得高分的機會。
作文說到底是一個「深」字: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思想,深沉的感情等。然而,如果作文在選材上只做「半兩浮萍」,而不做一隻深刻的鯤鵬。那永遠只是與高分無緣者。面對五彩斑斕的生活,我們要擦亮眼睛,讓那些灰色的生活亮麗,讓那些亮麗的生活更靚。要做到這些,唯一一條捷徑是擁有深邃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色彩下面的清晰的深刻的思想或濃濃的深沉的感情。去掉浮萍,紮根深沉的生活泥土,洞悉泥土中那動人的芳香,讓文章真正深刻起來,深沉起來。
3.平凡粗放,缺乏細膩。
作文要讓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除了深刻外,還要具備細膩。而有些文章是平凡的,不是精緻的;是粗放的,不是細膩的。作文的關鍵在於具體到「點」,而不是涉及到「面」。對於說理性的作文來說,細膩的「點」,可以深刻見底;對於記敘類的作文來說,細膩的「點」,可以真情感人。所以,無論怎樣,去掉粗放的「面」,還來細膩的「點」,是正確的選擇,做到了這點,離經典二字也就不遠了。
四、是否做到選材深刻
1.去老朽陳腐,新鮮感不足。
作文所選的材料都來自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一些歷史題材,人物逸事。由於人事都具有當時明顯的時代烙印,所以時代感不強;而且有些同學僅僅是將這些材料堆疊在一起,沒有代感不強;而且有些同學僅僅是將這些材料堆疊在一起,沒有作任何的拓展與延伸,做不到「吐故納新,舊題新作」,從而造成材料給人以一種老朽陳腐之感,缺乏必備的新鮮感。
2.去書齋味極濃,現實感不足。
每一年的高考作文,有不少的文章缺乏現實生活的內容,不善於巧換角度,不能夠圍繞話題聯繫自己、他人、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實際,只在已有的詩詞文句或已學過的課文中打轉。使文章和現實生活完全處於隔離的狀態。現實感嚴重不足,給人「為作文而作文」「關起門來作文」「玩文字遊戲的作文」等感覺,使得一些作文華而不實,缺乏引人深思的力量和效果。
3.去濫用熱點,駕馭力不足。
有些考生具有聯繫現實生活和社會熱點的意識,在作文中有意識地引述熱點,利用社會熱點來闡明自己的主張,但把握熱點的能力不夠,使引用的話題顯得生硬而牽強,甚至出現偏題現象。雖然,引入熱點,具備較強的現實感,但何事都要恰當,注意一個度,否則將會適得其反。
病文診斷
湖北卷高考作文題為: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部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生存發展之根本。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
針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寫一篇作文。
語言的回歸
①某校為鼓勵學生學習外語規定早餐時間禁止使用漢語;綜藝節目中叫囂的是諸如「好好可愛」般錯位的形容詞;中國人對於外語學習的熱情讓你一閉眼以為自己到了牛津,睜開眼才發現自己是在天津;廣告,報紙更是錯字連篇……
②這是一個擁擠的時代,英語、法語、德語等等衝擊著我們的聽覺,而我們的母語被擠下了應有的位置,這是一個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中文系沒有外語系火爆,漢語在一片加強聲中被削弱;這是一個工具主義肆虐的時代。漢語再也不見唐詩宋詞中的嬌柔美麗,而成為一種便於生存隨手把玩的工具;這是一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我們的少年作家們扮成賊來竊取漢語的尊嚴,又或睥睨地將文字如橡皮泥般把玩,當然少不了道貌岸然者扮演「文學的捍衛者」。身邊上演一出齣戲劇,吸走觀眾的目光和鈔票,甚至語言成了必不可少的道具。
③我們的母語現狀令人擔憂,人們為何放棄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本身艱澀難懂還是施教者、學習者的錯誤?
④漢語作為唯一一種流傳至今的象形文字本身的確具有難度,但絕非艱澀難懂。林語堂三五句話之間勾勒人物形態,簡單直白;李白的豪放絢麗,杜甫的沉鬱頓挫,曹操的蒼涼雄健,李清照的宛(婉)約含蓄。這些都不難懂,而這恰恰是漢語的魅力,三言兩語之間已言盡世間百態。漢語之美更是令人動容,魯迅用生活之語捅出一個活生生的阿Q,一下子將中國人的心理剖析得乾淨明白;錢鍾書寫簡單吃飯之事引出人生感慨,機智雋永;還有《紅樓夢》里被曹雪芹把玩到了極致的諧音、伏筆。這種美麗,世上僅有。
⑤那麼發生今日母語錯位的根本原因便在於我們的施教者和學習者的觀念偏差,學校、社會、國家的指向偏差。
⑥語文學習僅僅是為了考試,課堂上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提煉主旨,禁止個性化的答案;名著無需閱讀,各種資料書早已將它們壓縮到最簡單。學校堅持一切為了考生而非一切為了學習,教學質量用升學率簡單衡量;社會呼籲實用與務實的同時也扼殺了太多浪漫的情懷;國家提倡快速發展卻忘了將本已年邁的傳統文化拉上高速前行的磁懸浮列車。
⑦我的呼籲是讓純正美的漢語重回校園,讓學校真正成為遠離社會的桃花島,學生們拋開實用主義、工具主義、娛樂至上,陶冶情操,將來傳播純正之母語。
⑧我的呼籲是社會更加和諧寬容,中國人在腰包漸鼓的同時關注母語的美麗,用純正母語固守驕傲。
⑨我的呼籲是政府國家出台相關法律保護我們在資本主義文化的絞殺下奄奄一息的母語。
⑩更多的,願我們每一個人行動起來。讓這種呼籲變為早該發生的回歸,語言的回歸,民族文化的回歸,大國靈魂的回歸。
診斷過程
本文作者立足於當今的時代和社會,從「擁擠」、「工具」、「娛樂」三個方面道出母語面臨的困境,從母語運用的諸多生活面細化出母語的尷尬,讓讀者深知:母語的狀況令人擔憂。本文有自身的亮點:全文見地深刻,視野開闊,落筆大氣,充分顯現出小作者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思想境界;結尾的「我們的呼籲」借用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形式,令人如聞其聲,有強烈的熟悉感。
但本文在選材上也存在有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語言要講究一定的邏輯順序。本文第一段和第二段順序應該調換一下才吻合從普遍到個體的順序。
2.在第四段。作者所舉的事例,可以說是豐富的。然而,它的排序是有問題的,給人一種混亂的感覺。林語堂、魯迅、錢鍾書三個事例要並列在一起,而李白、杜甫、曹操、李清照、要放在一起,而且要將曹操一事例置於這幾個事例的前面,才能符合一般的順序。
考場導練
1.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學習它抓住生活的瞬間,繪成文,並對此產生感悟,思索哲理的方法。
智慧的美麗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主持《開心辭典》,我流下了淚。
這不是一個煽情的節目,因為裡面有一種真實和聰明,還有那份期待和緊張。是那個人感動了我。他的家庭夢想都是為家人,沒有自己的一件東西。他有個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電腦而沒有印表機,於是他想得到一台印表機給遠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問,那你怎麼給妹妹送去?他說,我再要兩張去加拿大的往返機票啊,讓我的父母去送,他們想女兒了。聽到這兒,我就有些感動,作為兒子,他是孝順的;作為兄長,他是體貼的。
主持人也很感動,她問,那你為什麼還要一台電腦給你父母?他說,因為父母很想念遠在萬里之外的妹妹,所以。他要給他們一台電腦,讓他們把郵件發給她,也讓妹妹把思念寄回家。這就是他的家庭夢想,全為了家人。主持人問。有把握嗎?他笑著,當然。要回答12道題,而每一道題都機關重重,要達到頂點談何容易?答到第6題時他顯得很茫然,這時他使用了第一條熱線,讓現場的觀眾幫助他。結果他幸運的通過了,但他很平靜,甚至有些沮喪,主持人很奇怪,因為要是別的選手早就歡呼雀躍了,為什麼他這樣平靜?他說,他覺得很不好意思,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會這道問題而他不會。
答題依然在繼續,懸念也越來越大了,人們也越來越緊張。到最後一題時,我手心裡的汗都出來了,好像我是那個盼望著得到一台印表機、兩張往返加拿大的機票和一台電腦的人。僅僅為了他的孝順和對妹妹的寵愛,也應該讓他答對吧。
最後一題出來了,六選一,是有關水資源的。
他靜靜的看著這道題,好久沒有說話,他的父母也在台下,緊張的看著他,而主持人也好像恨不得生出特異功能把答案告訴他一樣。
這時他使用了最後一條求助熱線,把電話打給了遠在加拿大的妹妹。電話接通了,他卻久久不說話,對面的妹妹著急了,哥,快說呀,要不來不及了,因為只有30秒時間。
王小丫著急了,快說吧,不要浪費時聞了,這是你最後的機會了!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了:「妹妹,你想念咱爸咱媽嗎?」當然想,妹妹說。坐在電視前的我著急了,天啊,這是什麼時候了。怎麼還慢悠悠的,難道他要放棄自己最後的衝刺嗎?我幾乎要生氣了,怎麼有這樣冷靜的人啊?怎麼還說這些沒邊際的話?
他又說了:「那咱爸咱媽去看你好嗎?」妹妹說:「太好了!真的嗎?」他點點頭,很自信的:「是的,你的願望馬上就能實現了。」然後時間到了,電話掛了。
天啊,我一下子明白了,這道題根本他就會,答案早就胸有成竹!他只是想給妹妹打個電話,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悅讓妹妹早點分享!
我的眼淚一下流了出來,為他的智慧,為他超乎常人的冷靜和美麗。
果然他輕輕的說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動和難言,王小丫說,從來沒有見過像你這樣的選手。
是的,從來沒有,像他一樣的冷靜和智慧,在最後的關頭,在久久的沉默之後,給大家帶來了滿懷的喜悅。而坐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濕潤了。
我從來沒有想到,智慧也會如此美麗。它讓我們慢慢麻木的心靈,在這個美好而機智的晚上。輕舞飛揚、.
2.一個人一生中的種種經歷和行為,都可通過「角色」一語來加以概括和說明。在家庭中,先是兒女,再是妻子或丈夫,再是父親和母親;在單位是職員或是打雜的,能奔到中層,就看到了領導的曙光;進了課堂,是學生,登上講台的,是老師……角色的轉換,好比變色龍的變色,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為了保護自身。為了生存,人必須要配合不同的角色,配合利益的需求。但角色變來變去,面具換來換去,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改變著自己,很容易使人離自己越來越遠。但是一個人一生中有很多角色,真正適合的卻只有一種,就是做你自己!
請以「角色和本色」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的範圍之內。
要求:(1)立意自定;(2)文體自選;(3)題目自擬;(4)不少於800字。
3.某晚報在頭版頭條以《果蔬世界,美輪美奐》為題報道了在本市召開的首屆世界果蔬博覽會盛況,當天即引起市民強烈反響,人們紛紛指認「美輪美奐」應寫成「美崙美奐」,並嘲笑頭版頭條的大標題竟然出現錯別字。在查閱了大大小小的詞典和請教有關專家之後,正確的寫法還應該是「美輪美奐」。結果,嘲笑他人的人卻嘲笑了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自以為很有把握的事情,卻出人意料。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看準了的事情,因缺乏自信,當斷不斷而坐失良機。要避免以上情況,關鍵在於如何看待自己。
請以「正視自己」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參考素材】
1.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是英雄主義的本質。自信力對於事業簡直是一種奇蹟,有了它,你的才能便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並創造奇蹟。
2.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事業成功,競爭取勝的必要條件;自信,是冷靜的自我評估而非妄自尊大。
3.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5.哀莫大於心死。——《莊子》
6.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愛迪生
7.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陰鬱的日子需要鎮定。相信吧,那快樂的日子即將來臨。——普希金
8.一百個零加起來還是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後,有人炮製了一本《百人駁相對論》,愛因斯坦對此不屑一顧:「假如我的理論是錯的,一個人反駁就足夠了,一百個零加起來還是零。」
9.小澤征爾敢於說「不」: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有次赴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演奏中發現樂譜出現了錯誤。但在場的音樂家、作曲家、評委都鄭重申明沒問題,說是他自己的錯覺。他考慮再三,還是堅持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原來,這是評委故意設置的考題,他也因為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而奪魁。
人生在世,凡事唯唯諾諾似乎是最容易了。人在許多場合,能毫不含糊地說一聲「不」,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氣的。
10.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居里夫人堅信能提煉出鐳;愛迪生髮明電燈;中國歷史上的有成就者,哪個不是在信心的支撐下獲得成就的呢?
4.請以「明禮」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
注意:1.立意自定。2.題目自擬。3文體自選。4.不少於800字。
5.請以「生活告訴我」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除詩歌外),題目自擬,可記敘經歷,發表見解,抒發感情,不少於800字。
6.根據下列話題,完成作文。
以「水」為話題,作文須多向運思,並按照「選材要巧借」的要求,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7.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弟子對大師說:「我要瘋了,我的妻子、孩子、岳父、岳母全住在一個唯一的房間中,房間像地獄。」大師說:「你會照我說的去做嗎?」弟子說:「是的。」大師說:「把你家裡所有的動物都帶到你的房間中。」一個星期後,弟子又找到大師:「我的神經快要崩潰了。」大師說:「把動物統統趕出去。」之後,弟子想:「生命多麼甜美,動物出去了,家是一處樂園,那樣的安靜、整潔、寬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太多的人忘了珍惜自己擁有的。快樂是對擁有的珍惜和感激,而不是相反。
請以「珍惜擁有」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題目自擬;③不少於800字。
8.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前不久,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上,一隻小鳥突然飛進了賽場,被勁飛的網球擊斃,擊中小鳥的運動員立即停止了賽事,跑到小鳥前雙膝跪下……
75歲的黑龍江老漢用一輛自己改裝的三輪車,把101歲的母親從老家載了出來,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為的是讓母親、讓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多看看這美麗的世界。
在生命的面前人們有各自不同的認識和行為,請你以「生命」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性文章。所寫的內容必須在「生命」的範圍內。
【參考素材】
1.塞內卡說過:「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
2.巴斯德說:「生命在最危險的環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
3.歷史長河中,無數英烈為了使生命變得精彩而做出了生與死的抉擇。屈原為了使自己的生命交得精彩投入了汨羅江中;一代大俠荊軻,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而血灑成陽殿;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千古絕唱而流芳百世的文天祥,為了生命的精彩躺倒在蒙古人的大刀之下;「一腔碧血勘珍重」的鑒湖女使秋瑾為了生命的精彩,命喪清狗之刀下。無數的英雄兒女,不甘平凡,捨生取義,使生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4.梵谷的一生融入了向日葵,把藝術的精華留給了人類,他的生命是精彩的;貝多芬的一生奉獻給了音樂,用生命之曲喚醒人類,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馬克思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孔繁森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蘭考人民,他的生命同樣是精彩的……巴金說過:「寒冷寂寞的生,不如轟轟烈烈的死。生命如果沒有意義,那麼儘早就結束它」。
推薦閱讀:
※得了牛皮癬怎麼辦,「治好」牛皮癬別犯這3個誤區!
※心衰用藥誤區多多
※關於小零食的五點誤區
※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營養誤區
※泡妞的五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