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秘:"華夏"的稱號怎麼來的?詮釋華夏文化之涵義

最經典的說法則來自《左傳》了,《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定義  華夏華夏,華者,人取精粹廣納之意,物取絢美繁盛之相,無論文學,歷史,經濟,都要世界第一才是真真正正的華章。  夏者,家繼禮法聖賢之學,國從利益相承之出,家有千年源流聖賢傳,而國家繼吾國吾民之利益而世代傳承,這也是真真正正的夏章。  衣必精美,物必豐盛,人必禮學,國必利益,君臣必稱吾國吾民,此才能是真正的華夏啊!華夏由來  Hua Xia; an ancient name for China  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後,又稱諸夏。古人將華夏與蠻夷或夷對稱,以文化和族類作為區分的標準。遠古時期中國境內分布許多氏族部落。距今四、五千年時西北部的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進入中原。黃帝及其後代堯、舜、禹統一了百越等許多氏族部落,在黃河中游兩岸繁衍。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群雄割據的局面。漢族於先秦時自稱華夏,華夏族。從漢朝開始逐漸以漢族代替了諸夏、華夏等舊稱。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  「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也可代指漢族,如:明朝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 《滿江紅·閩于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華夏」也指華夏族所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黃帝族和炎帝族,後來這兩部落的聯盟在戰勝蚩尤後進入中原。華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統治。隨後有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簡稱「夏」。  夏、華, 或華夏和蠻夷戎狄的稱呼, 是民族中的統治者尊己卑人命名的通例。近人章太炎以為古代漢族稱夏或華乃由夏水華山而來。華山固在漢族基地陝西境內, 但不合民族自稱。商周建都在今河南、陝西, 不在夏水流域, 命名由於夏水, 聯繫不上, 且無所對待, 也不是民族自稱命名的由來。到了漢代, 漢族不稱夏、華或華夏而稱為漢。章太炎又謂由於漢水得名。按「 漢」字, 古文之形, 義為國中大水, 國中大水是黃河、長江, 不是漢水, 國名由水, 既無對待又非自稱命名之義。作者認為漢人稱漢, 是對匈奴急讀為「 胡」 而言。朝代之最大為漢, 民族亦稱為漢。漢代匈奴冒頓單于給漢帝書中說「 南有大漢, 北有強『 胡』 , 『 胡』者, 天之驕子也」③ 。匈奴別部的烏桓、鮮卑,《後漢書》中烏桓、鮮卑傳都說他們因住烏桓山、鮮卑山得名。孰不知烏桓是聰明之稱, 鮮卑是瑞獸皮帶之名, 與山無龍圖騰關④。也為漢族命名不以山川之旁證。(參考黃現璠等著《內蒙古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廣西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2月第二期)  註:① ②《章氏叢書》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 中華民國解」  ③ 日人白鳥庫吉《東胡民族考》上編東胡考引用此句文, 查史記、漢書匈奴傳不載此文。  ④日人白鳥庫吉《東胡民族考》烏桓、鮮卑考。漢譯「 胡」 語有瑞獸帶之義。鳥桓, 蒙古語有聰明之義。龍圖騰  華夏之祖  華夏之祖即黃帝。《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釋黃帝:「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 至於華夏一詞的來歷,有考古學家認為「華」即花,原為我國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種標誌」,後來和燕山腳下的龍圖騰標誌的部族,形成中華文化的共同體,所以有「華山玫瑰燕山龍」演變發展為「夏商周及晉文公」之說。「夏」即歷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稱,《大百科全書》說是「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稱為夏族,「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  在商朝末期,周人聯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統的姜姓諸族(其代表為姜太公),以及遷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進而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稱為華,也稱是黃帝的後裔,所以也自稱「華」「夏」,後又將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諸侯國稱作「諸夏」或「諸華」。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華夏」之說。  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以及戰國時期的強邦吞併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統一中原,終於使得華夏族這一龐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統一。經過強大漢朝,族名華夏轉變為漢,華夏人就成為了漢人。 關於「華人」的一種新解釋  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腳印,丈量後受孕,懷胎十二年生伏羲。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清朝人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譜》稱:「華胥生男為伏羲,女子為女媧。」有人認為,這就是中國人以「華」自稱的原因。有人從字形字源探索原因,認為「華」 代表一起美麗(繁盛)的事物,古作「光華」解,花果瓜菜有艷麗的「光華」,故又以「華」稱瓜果,如樹華,甲骨文的「華」字就是一株掛著果實的花樹,後因避免「光華」和「花華」混淆,才創造了「花」字)。需要說明的是,甲骨文中尚沒有辨識出「華」或「花」字。後一種解釋很有道理,由於顯得很抽象,難以令人完全信服,不過它說明的一個事實,在春秋戰國以前,「華」、「花」兩字不分,是一個字。  其實伏羲就是「匏析」,匏就是葫蘆,「匏析」就是「析匏為瓢」的意思,代表著一個在陶器出現之前,用葫蘆作為飲水用具的時代。「花」這一概念來源於葫蘆,是對葫蘆花的認識中形成了「花」的概念。葫蘆花白色,花瓣長約一寸半,寬約一寸,花冠直徑近三寸,非常顯眼。稍用心觀察,伏羲氏時代的先民們就會注意到,在葫蘆花還沒有敗落之前,小葫蘆就頂著萎蔫的花瓣出現了。在先民朦朧的意識中,會認為葫蘆由葫蘆花的生命力化生而成,而稱之為「化為葫蘆的東西」,久而久之,簡化為「花」。 生活在採集漁獵時代的先人們,一般不會注意那些對自身生存沒有太大價值的東西。世間的花千萬種,一般植物的花雖然美麗,但對先民生存沒有太大價值,所以不會引起先民的注意,只有到了伏羲氏時代的葫蘆花才對先民有了意義。需要說明的是,伏羲氏時代,「化」字的意義不是「轉化」之化,而是「化生」之化,是指潛在的某種能力顯現發揮作用的意思,在《易》一書中所用的「化」字基本上都是這個含義。「化」字來源於「比劃」之劃,那個時候語言相對貧乏,交談時需要用手比劃著以增加表達能力,「比劃」的「劃」字就相當於「話」字,就是把心中所想的東西表現出來的意思。同樣的道理,葫蘆花化生為葫蘆就是指葫蘆花中隱伏的葫蘆顯現出來的過程。由於可以合理設想,華胥氏孕生伏羲故事的原型,其實就是葫蘆花化生葫蘆的自然現象。伏羲氏時代的人們之所以自稱「花人」也即「華人」,其實質意義在於以「能使用葫蘆的人」自詡自豪,比起那些仍然使用獸皮、牛角、貝殼、龜甲、顱骨之類飲水的人們要高明得多。 生活在採集漁獵時代的先人們,一般不會注意那些對自身生存沒有太大價值的東西。世間的花千萬種,一般植物的花雖然美麗,但對先民生存沒有太大價值,所以不會引起先民的注意,只有到了伏羲氏時代的葫蘆花才對先民有了意義。需要說明的是,伏羲氏時代,「化」字的意義不是「轉化」之化,而是「化生」之化,是指潛在的某種能力顯現發揮作用的意思,在《易》一書中所用的「化」字基本上都是這個含義。「化」字來源於「比劃」之劃,那個時候語言相對貧乏,交談時需要用手比劃著以增加表達能力,「比劃」的「劃」字就相當於「話」字,就是把心中所想的東西表現出來的意思。同樣的道理,葫蘆花化生為葫蘆就是指葫蘆花中隱伏的葫蘆顯現出來的過程。由於可以合理設想,華胥氏孕生伏羲故事的原型,其實就是葫蘆花化生葫蘆的自然現象。伏羲氏時代的人們之所以自稱「花人」也即「華人」,其實質意義在於以「能使用葫蘆的人」自詡自豪,比起那些仍然使用獸皮、牛角、貝殼、龜甲、顱骨之類飲水的人們要高明得多。 華夏族歷史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漢服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漢服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見母系氏族制)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誌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見父系氏族制),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 以與蠻、夷、戎、 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  春秋(前770~前476)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并、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進入中亞和雲南。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文字來源於論劍網)  

推薦閱讀:

華夏雨文化
張文木:喀什蘭州穩,華夏西域安
中國同性戀最早可追溯到華夏始祖黃帝 清代同性戀盛行
華夏書劍樓達摩易筋經
許多O3高頻族不是華夏殷周 漢族人口中原初華夏族血統比例很低 四夷原住民融於漢族人口大增 近代統治者蒙滿

TAG:文化 | 華夏 | 怎麼 | 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