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 | 新華社80後戰地記者帶你讀懂敘利亞
作者丨蔡一鳴 陳聰
本文由 新聞傳播學研 原創出品,轉載請授權
﹀
【 學 研 觀 察】
1
緣由|敘利亞危機由何而起?
故事還要從2011年3月說起。
2011年3月15,星星之火彷彿在一夕之間點燃,中東動蕩的多米諾骨牌倒向敘利亞,巴沙爾政權陷入漩渦中心。
危機剛剛開始的時候,敘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和德拉省的異見人士坐在談判桌兩頭。正如許多敘利亞官員所說,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敘利亞動蕩之後的圖景,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敘利亞危機將給整個地區帶來災難。
然而此時,動蕩的伏筆早就埋好:在國內,敘利亞經濟增長遲緩、失業率攀升;政府機構腐敗問題未見解決,改革停滯不前;社會問題不斷積聚,下層民眾積怨加深。在國外,地區遜尼派與什葉派衝突矛盾加劇、一些西方和地區國家長期培植反對派勢力、反對派力量連點成線、中東多國政局動蕩產生示範效應……
從那時起,敘利亞的未來開始脫軌。
隨著抗議浪潮迭起、政府應對乏力、邊境管控鬆懈、外國勢力滲透,談判桌前的異見人士逐漸變成一心想改天換地的槍手武夫,甚至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極端分子。從示威遊行到武裝衝突,從政府官員叛逃到官兵嘩變,從「敘利亞自由軍」出現到「伊斯蘭國」異軍突起,脫軌的列車在危機的道路上狂奔疾馳。
(2012年11月5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邁宰區發生爆炸襲擊事件,造成多人死傷)
大馬士革也早已不是人間的天堂,而是墮落的路西法手中被暴虐折磨的地獄。綁架、暗殺、轟炸、迫擊炮彈襲擊、汽車炸彈爆炸襲擊……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個支離破碎的故事,每一個夜晚都在靜謐之中隱藏著死亡的氣息。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的調停與斡旋從未停止,西方國家的干涉與制裁更是大行其道。從安南到卜拉希米,再到德米斯圖拉,聯合國在敘利亞問題上始終束手束腳;從「敘利亞之友」到日內瓦和平會議,戰場的血腥一早決定了無果的結局。
敘利亞人民內心對和平的希望一次次被冷酷的現實所澆滅,忍受著從絕望到絕望的煎熬。正如一位大馬士革民眾所說,和平談判都是政治家的外交戰爭,真正的平民百姓早就不去理會所謂的和解進程與政治談判了。
直到今日,敘利亞千瘡百孔,危機積重難返,民眾顛沛流離。危機持續四年半的當下,是國內各類矛盾的累積,是地區恐怖勢力的交織,也是國外霸權勢力、宗派勢力博弈的結果,同時是世界大國和地區大國相互爭鬥的疊加。徹底解決敘利亞危機,這條路途既遠且艱。
2直擊|敘利亞危機現狀如何?
「過去的幾個晚上很吵。」一名敘利亞北部拉塔基亞省居民如是說。
因為俄羅斯的介入,敘利亞再次成為世界焦點。
俄羅斯空軍9月30日開始對敘利亞境內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目標實施空襲。俄羅斯軍方10月3日表示,經過3天的空襲行動,俄空天部隊已顯著削弱敘境內「伊斯蘭國」的作戰能力,俄方將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
其實,從9月初開始,俄羅斯就已迅速在敘利亞加強軍備,向敘利亞提供坦克、戰機等武器裝備,還派去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在拉塔基亞建造空軍基地。
雖然美國一早從俄方一系列動作看出端倪,然而臨近俄羅斯真正開打,美國還是不免感到不安。美國國務卿克里對俄方空襲表示「嚴重關切」,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則稱俄軍的做法「火上澆油」,將惡化敘利亞國內局勢。
與官方的「過度反應」不同,美國《時代》周刊輕描淡寫地指出,俄方空襲在普京眼裡,「只不過是從烏克蘭到敘利亞的短途旅行」,傳遞「俄羅斯回來了」的信號。
這個信號,讓敘利亞危機在俄羅斯認為合適的時候,迎來了新的拐點。
事實上,俄羅斯從未在敘利亞危機中缺位。不論是安理會上的否決票,還是化學武器危機時的俄美協議,或是這一次與敘軍的「協調行動」,俄羅斯向世界釋放的信號,是一個大國的世界影響力和解決危機的能力。
這一次,敘利亞危機需要一位新的「中東仲裁者」。
當前,在敘利亞內部,敘政府軍、反對派武裝、極端組織武裝三方陷入混戰,戰局前景不明朗。俄政治分析家索比亞寧甚至指出,敘利亞的國家機構遭受重創,兩個月後敘利亞就會崩潰。作為敘利亞的「鐵杆」盟友,俄羅斯此時被前者寄予扭轉戰局的厚望。
在外部,歐洲因為難民潮危機自顧不暇,美國在安撫中東和進軍亞太之間顧此失彼,「國際反恐聯盟」空襲敘利亞歷時一年而成果寥寥,俄羅斯則期望從烏克蘭的外交僵局中跳出,而它卻又不可能著陸在一個美國領導的反恐聯盟中,於是以打擊IS為目標,單刀介入敘利亞,成為俄羅斯的最佳選擇。
從長遠來看,俄羅斯絕不是在敘利亞「刷存在感」這麼簡單,「驚人之舉」有其深層意圖。德國《南德意志報》網站文章認為,俄羅斯一方面想保障或擴大其在中東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尋求重獲世界大國地位。在俄羅斯的世界政治版圖上,敘利亞是一個重要的據點,打好這張牌,俄羅斯的全球戰略就能進一步推進。其中首要一步,就是要確保在敘危機引發的地緣政治版圖變動中,俄羅斯能夠保持自己的中東勢力範圍。
然而,俄羅斯的進一步介入,會否迫使美國改變中東戰略,進而影響敘利亞局勢的走向?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應該清楚的,是俄美在敘問題上協調立場的重要性。在2013年8月敘利亞化學武器危機爆發時,俄美關係已經直線轉冷,然而在聖彼得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間隙,奧巴馬與普京卻進行了重要卻短暫的15分鐘會談。輿論普遍認為,正是這一次會談,奠定了敘利亞銷毀化學武器協議的基礎,使敘利亞免於受到美國的軍事打擊。
(2013年8月1日,滾滾濃煙瀰漫在敘利亞中部霍姆斯市上空)
持正面觀點的人們看到,美國涉敘立場發生明顯轉變。美國國務卿克里9月中旬首次軟化了要求巴沙爾必須下台的立場,稱「我們對於巴沙爾下台的具體時間並不教條化,可以商榷」。另一方面,美俄兩軍也在10月1日展開首輪涉敘對話,避免緊張局勢升級。
而事實上,將國家利益視為中東政策重要考量的美國,深知俄羅斯意在利用介入敘亂局的機會獲取政治利益、挑戰美國在地區的影響力,也深知俄羅斯不可能加入其反恐陣營當中。
可以預見,美俄在敘利亞問題上仍會展開激烈博弈,但為了避免衝突與摩擦,在競爭中協調立場、試探彼此合作的可能性將成為雙方今後互動的內容。
至於敘利亞局勢的未來,恐怕沒有人敢妄下斷語。正如美國《國家利益》網站文章指出,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較量會持續下去。俄羅斯是一個因素,但遠非最重要的因素。
3
反思|敘利亞危機往何處去?
2014年6月,以色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甘茨預言說:「敘利亞像一座紙牌搭建的房子。只要阿薩德執政,我們就無法看到有效的解決方式,因為所有人都在對其開戰,而並不是為了國家的未來。我認為,我們可能還要看到10年的暴力衝突。」
近日敘利亞「庫爾德人民衛隊」總司令希班·哈姆呼應這一觀點指出,各大國力量介入敘利亞衝突,意味著戰爭將再持續十年。他說,敘利亞現在的局勢再也不由敘利亞人掌控,而是與互相博弈的列強相關,「它就像是第三次世界大戰」。
敘利亞危機究竟還會持續多久?
根據西方媒體掌握的數據,目前巴沙爾政權實際控制的區域僅為敘利亞國土的20%。這些領土大多是「有用的敘利亞」,是敘利亞西部人口稠密、相對發達、阿拉維派穆斯林聚居的地區。而其餘國土則分別被「伊斯蘭國」「支持陣線」等極端組織以及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所佔據。
表面上看,「伊斯蘭國」成為敘利亞危機不斷加深的催化劑,關係到危機能否化解以致最終消弭。
但從危機發展的脈絡來看,「伊斯蘭國」只不過是敘利亞動蕩的副產品,而其他矛盾則被暫時擱置。然而要解決敘利亞危機,打擊「伊斯蘭國」只不過是清除安全障礙。越過這個坎,政治改革、宗派矛盾、經濟發展等問題才是危機的主要根源。
(9月2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賣功門口舉行的反戰抗議遊行)
4
思考|巴沙爾政權還會存在多久?
俄新社10月1日援引俄駐法國大使奧爾洛夫的話報道說,打退IS後,敘利亞有可能在一年之內、在國際社會的監督下舉行民主選舉。
這句話並未在西方引起多大波瀾,一是由於IS何時會在敘利亞戰線上敗亡仍是未知,二來巴沙爾是否下台、巴沙爾政權是否存在,更多取決於美俄博弈、地緣政治版圖重新劃分的結果,而非巴沙爾政權在敘利亞的支持率與影響力。真正影響局勢進展的,並非表態或宣告,而是切實的行動。
眼下,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剛剛開始,考慮到IS的強大實力、地緣政治的複雜性、美俄攜手反恐的不確定性,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剿滅IS依舊不被觀察人士看好。
此前早已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使敘利亞危機終告結束,巴沙爾政權也再無可能管控原先地圖上的整個敘利亞,中東的版圖將會重新劃分,與之伴隨的是大國在地區影響力的重新洗牌。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巴沙爾政權的生命力,遠比西方領導人口中的時限要頑強得多。與之相應,敘利亞危機的維度、深度正不斷超出人們所能想到的極限。
(想要了解更多有關中東戰場資訊和戰地故事,歡迎關注陳聰個人微信公眾號:War_Reporter)
本文由 新聞傳播學研 原創出品,轉載請授權
微信公眾號:xwcbxy 微信私人號:xueyan12321
微博:@新聞傳播學研
聯繫郵箱:xueyan12321@126.com
| - 新媒體人和傳媒學子大本營 - |
回復以下 關鍵詞 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考研丨讀研丨乾貨丨記者丨主持人丨廣告丨電視丨編輯丨媒體人丨薪資丨紙媒丨微信丨朋友圈丨盤點丨互聯網丨播音丨新聞丨傳播丨碩士丨博士丨研究生丨手機丨教育丨電影丨研究丨文獻丨期刊丨畢業丨查重丨柴靜丨穹頂之下丨我是歌手丨孫楠丨汪涵丨李修平丨邱啟明丨王學兵丨李光耀丨吳京丨匹諾曹丨大白丨王思聰丨書單丨姚貝娜丨兩會丨十二星座丨馬克斯·韋伯丨瑪麗蘇丨紀錄片丨灰姑娘
▼點擊下方可以閱讀原文出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