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蓮:長袖舞出中國風
陳愛蓮在演出。資料照片她,是中國第一批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員;她,是將芭蕾舞與中國舞藝術結合演繹的第一人;她,從藝六十餘年,不斷挑戰自我,演繹無數經典……本期《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文藝名家講故事》欄目對話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陳愛蓮。從孤兒到舞蹈演員1939年,我出生在上海,父母對我十分疼愛,家庭溫馨而幸福。然而造化弄人,十歲那年,父母因病相繼去世,我成了流落街頭的孤兒,以撿破爛為生,後來遇上了好心人,才被送進了孤兒院。1952年,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學員班到上海招生,我很幸運地被選中,開始了專業舞蹈的學習。當時我就告訴自己,這個機會來之不易,一定要珍惜。為了練功,我每天比別人早起一個小時,晚上其他同學都在玩耍,我就趴在練功房的窗口「偷學」其他演員排的折子戲。1954年,我考上了北京舞蹈學院。我們是北京舞蹈學院正式招收的第一批舞蹈專業學生,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批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員,所以學院很重視對我們的培養。我們學習的內容涉及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毯子功技巧、西方芭蕾舞、現代舞等各個舞蹈類別,七年專業舞蹈學習為我的舞台表演奠定了紮實的基礎。195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班準備編排舞劇《魚美人》,並邀請了蘇聯著名舞蹈專家古雪夫作為舞劇的總編導。古雪夫對中國古典舞非常熱愛,希望能打造出一部將西方芭蕾舞與中國古典舞相結合的舞劇作品,所以對於主演這部舞劇的演員,他希望是既能跳好芭蕾舞又能演繹中國舞的。學校最終選定了我。這是我第一次主演這麼大型的舞劇。為了演好這部劇,我四處拜師,得到了更多專業老師的指導。我們的老校長、傑出的舞蹈大師戴愛蓮先生還專門教授我芭蕾舞的足尖技巧。因為劇中女主角是半人半魚的海底公主,所以我到圖書館裡查閱資料,還到公園觀察水池裡的魚游來游去的姿態……1959年,我登上了北京民族文化宮的舞台,包括劉少奇同志在內的上千位觀眾,一起觀看了由我主演的首部中國古典舞與西方芭蕾舞融合之作《魚美人》,我也因此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隨後,我的演出機會逐漸多了。1962年,我參加了在芬蘭舉辦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獲得了四枚金質獎章。諸多的榮譽並沒有讓我迷失自己,我時刻銘記自己是一個孤兒,是國家、是人民培養了我。在北京舞蹈學院上學的時候,校長就給我們講過一個形象的道理:60個農民一年的勞動成果才能養活一個舞蹈學院的學生,你們可要好好珍惜。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從進入舞蹈學院那一天起,我就樹立了一個信念,要全身心地回報祖國、回報人民。用舞步行走在鄉間1963年,我被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工作,有了更多到農村去演出的機會。那時,農村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有時我們就住在學校教室里,稻草就是我們的床和被褥。但我們那時也沒覺得有多苦,還互相開玩笑說:「大家也算有了頭頂飛機(蒼蠅、蚊子),身躺地雷(跳蚤、老鼠)的經歷。」記得有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別冷,我們到農村去演出,舞台就是田間的土坡,土坡邊上有個麥秸稈搭的小棚子,裡面支了個巴掌大的火爐,演員們就在那裡換裝、候場。土坡四周擠滿了穿著厚厚棉襖、充滿期待眼神的鄉親。我們穿著短袖、挽腳褲跳舞,跳完了渾身都凍僵了,但是看見村民們的笑容,我們的心頭暖暖的。我覺得我演繹的很多角色之所以受觀眾喜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有非常豐富的基層演出經驗。若舞台表演不能真正地與人民親密接觸,我們的藝術何來中國魂?四十二歲開始演林黛玉我演過的眾多舞蹈角色中,林黛玉應該算是演的場次最多的一個。第一次演林黛玉是在1981年,那時我已經42歲了。當時,我們劇院於穎導演創編了舞劇《紅樓夢》,並決定由我來演林黛玉這個角色。《紅樓夢》的人物線索、故事情節非常複雜,要把它用舞蹈的形式完美地表現出來,無疑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我暗暗鉚足勁,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讀原著,揣摩林黛玉這個人物形象。這次首演非常圓滿。1997年,我牽頭復排《紅樓夢》,那時候我已經58歲了,有媒體報道「年過半百的陳愛蓮再次演繹林黛玉」。在不少人看來,舞蹈演員是吃「青春飯」的。一些質疑的聲音提醒了我,我和角色之間在年齡上確實存在很大的差異。要想更好地演繹林黛玉,除了要保持優雅的身形和良好的舞蹈功底外,更要演繹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為塑造一個既符合原著又被觀眾喜愛的林黛玉形象,我反覆重讀《紅樓夢》,深探林黛玉的靈魂。我不斷地做出調整和創新,最終,演出大獲成功。我告訴自己,雖然歲月不饒人,但舞台表演的藝術生命可以延長,尤其是對經典舞劇的復排,每一次都要有新的突破。辦學重藝更重德在1995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我被國家領導人關於發展職業教育的講話觸動,聯想到自己的成長經歷,辦學的念頭油然而生。很快,以我名字命名的舞蹈藝術學校就正式成立了。學校開始招生後,我既是校長又是教師,每天除了處理大量繁雜的行政事務外,還要授課。我把多年的舞台實踐經驗編成教材,傳授給學生。我覺得,辦學不是做生意,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要教給學生真正的舞蹈技能和做人道理,使他們能夠為社會作貢獻,這才是最重要的。2014年,我去貴州採風,了解到當地藝術教育資源匱乏,就萌發了幫助當地培養舞蹈人才的想法。在當地文聯的幫助下挑選了10名來自貧困家庭且喜愛舞蹈的男孩,帶回北京培養。之所以選擇男孩子,是因為現在專業舞蹈演員中男演員太少,希望能為國家輸送一些優秀的男舞蹈演員。通過兩年的專業學習,他們長高了,專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從完全不會跳舞的「淘小子」變成了鎂光燈下的「美少年」,我真由衷地為他們高興。曾有人問我,這麼多年堅持在舞蹈藝術一線的動力是什麼?也有人勸我,你年齡不小了,該閑下來了。但我覺得,我沒有理由隨便放棄,雖然生命是父母給的,但是真正為我提供學習成長機會的是國家、是人民。我常對學生說,有兩個陳愛蓮,一個是普通人的陳愛蓮,一個是在舞蹈領域肩負著責任使命的陳愛蓮,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指引著我跳好自己的舞蹈,為國家的舞蹈事業作出貢獻。人物簡介陳愛蓮,1939年出生於上海,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戲曲與舞蹈研究所所長、中國歌劇舞劇院舞蹈家兼編導、陳愛蓮藝術團團長、北京市愛蓮舞蹈學校校長。曾主演《魚美人》《紅旗》《白毛女》《文成公主》《紅樓夢》《牡丹亭》《繁漪》《霸王別姬》等舞劇。(中國文明網、光明網記者根據訪談整理)
推薦閱讀:
※世界各國風俗禁忌揭秘
※詩經·國風·周南
※祖國風光(2080)柳灣彩陶
※驚艷or驚悚?除了范爺誰能真正穿好中國風禮服
※1890年的泰國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