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唐僧——玄奘大師介紹
06-15
真實的唐僧——玄奘大師介紹 凡是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僧帶著四個徒弟到西天取經取經的故事。一提起唐僧,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那個膽怯懦弱、不辨是非的糊塗和尚,其實不然,真實生活中的唐僧是一個大智大勇、膽識過人、知識淵博的高僧大德。在此做個介紹,以作茶餘飯後的談資。 唐僧姓陳名禕,法號玄奘,因唐太宗李世民賜名「三藏」,又稱唐三藏。是唐代著名高僧、翻譯家,旅行家。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陳煒生於洛陽緱氏縣遊仙鄉陳河村(河南洛陽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四歲喪母,陳煒自幼跟隨父親讀書學習。十歲時父親去世,已經在洛陽凈土寺出家的二哥長捷便將他帶到寺院,教他誦讀經文。陳煒來到寺院,好象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真是如魚得水,不到一年,就已經能背誦不少經書了。 十三歲的那年,隋煬帝下令在東都洛陽剃度27位僧人。陳煒年齡太小,連預選的資格都沒有。他站在考場外面,望著來往的僧人和求度的人們,心中充滿了憧憬和羨慕。一位身穿朝服的官員注意到陳煒站在大門外久久不肯離去,便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陳煒答道:「洛陽緱氏縣遊仙鄉陳氏之子。」此人就是負責本次剃度的主考官鄭善果大人。鄭大人見陳煒眉清目秀,口齒伶俐,落落大方,不免心生好感,接著又問:「你也想剃度為僧嗎?」「是的,但我年紀太小,加上佛學根底淺薄,不能入選。」「你為何想出家?」「說遠了,是想繼承佛陀的教誨;說近了,是想光大被遺棄的佛法。」陳煒小小年齡,出口不凡,志向遠大,主考官大人頓生惻隱之心,便決定破格剃度他為僧。 陳煒出家的時候,正直隋朝末年農民戰爭開始。李密領導的瓦崗義軍一度傳檄要圍攻東都洛陽,城內供給斷絕,人心惶惶,僧、俗人等紛紛出逃。陳煒兄弟二人聽說另一支義軍的領袖李淵已經在長安建立了唐王朝,於是他們便輾轉千里西奔長安。可是到了長安,卻發現遠非他們想像的那樣太平。因為戰火未熄,百姓食不果腹,流離失所,長安城裡竟沒有一座寺廟正常開放,也找不到一位高僧大德。原來為了逃避戰亂,高僧們都已經向南逃到蜀地去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交通的艱險,使那裡成了理想的避難之所。玄奘和二哥毅然決定南下蜀地。在四川成都,每天都有來自大江南北的高僧大德講經說法,玄奘如饑似渴地向他們求教。不出兩年,他對佛教的典籍和各個教派的教義了如指掌。但是他了解得越多,產生的困惑也就越多。有的雖是同一部經書,高僧大德們不僅理解不一,而且用的經文譯本也不盡相同。是佛經翻譯不夠準確,還是理解出現了偏差?陳煒逐一請教,但是始終不能解開心中疑惑。 為了解開心中的疑團困惑,陳煒決定再次北上長安,尋找高僧大德求教。當時他們兄弟二人在當地講經弘法已經頗有影響,二哥長捷認為巴蜀生活安定,且他不願放棄已有的功名,竭力勸阻弟弟留下。但陳煒決心已定,公元623年春天的一個傍晚,他瞞著哥哥,沿三峽順江而下,遊學四方,求師問道。無論寺廟再偏遠,只要有高僧,他必拜無疑。春夏秋冬又兩載,陳煒的足跡走遍了大江南北,終於又回到了長安。 回到了長安不久,便遇上了來大唐譯經的印度著名高僧波頓。陳煒馬上登門求教。波頓被陳煒孜孜好學、研究佛法的精神所感動,對他所提的問題逐一作了詳細的解答。在回答完陳煒的所有問題後,波頓還向這位年輕的中國僧人介紹了自己曾經學習過的,當時在印度最有影響的佛教大學——那爛陀寺。陳煒越聽越激動,他越來越感到佛教就像一個浩瀚的海洋。他心裡萌生了一個念頭:到佛國聖地去朝拜,在那爛陀寺研習佛法,核實漢譯佛經和佛陀箴言的差異。他認為這將是自己尋求真諦、修鍊覺悟的最好方法。 主意已定,陳煒馬上著手準備。他向長安的印度僧人們成了學習梵文;向來往於絲綢之路的商人們詢問沿途國家的最新情況;到長安城外去跑步爬山,強身健體;還仔細閱讀了早期到印度求法的中國僧人的記錄。為西去印度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陳煒本想找幾位僧人相伴同行,但是,路途遙遠且艱險無比,無人敢與他同去。這不但沒有使陳偉產生絲毫動搖,而且更加堅定了西行印度,研習佛法的決心。 陳煒西行求法,歷盡千難萬險。曾經在沙漠中迷路,五天四夜,滴水未進;曾經數次遭劫,其中一次險些被強盜作為祭品祭了河神娘娘;也曾在天山頂峰,突遇雪崩,死裡逃生。一路上,他經歷了無數次艱難困苦的磨練,遭遇了無數次生死劫難的考驗,戰勝了無數次功名利祿的誘惑。他的西行之路,是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陳煒以他堅忍不拔意志,勇敢無畏精神,聰明機警的智慧,歷盡千辛萬苦,獨行五萬餘里,終於在他31歲時,到達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來到了他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佛學聖殿——那爛陀寺。 在印度,陳煒刻苦學習,交流廣泛,苦研佛法。由於他既通達中印文字又洞曉三藏教理,而且勤奮好學,苦心研究,終於由一名留學僧而發展為主持當時印度最高學府的講師。學成後,陳煒準備回國弘法,回國之前,戒日王為他在曲女城舉行無遮大會,貞觀十六年(642年)十二月,在天竺18國國王和佛教徒三千多人、婆羅門等教徒兩千多人參加的辯論大會上,陳煒擔任大會論主(主講人),他用梵文寫了一篇反駁他教的論文,作為辯論的主題在會上宣讀。同時謄寫一份懸掛在會場門口,並依照慣例聲明:如有人能據理駁倒一個字,就斬下論主的頭以謝罪。可是五天過去了,仍無人前來辯論。大會連續舉行18天,所有與會僧俗無不為陳煒的精闢論文所折服,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譽為「大乘天」和「解脫天」的尊稱。自此,陳煒的佛學理論享譽印度及西域各國。 回國時,陳煒帶回佛教經律論520夾,凡657部。 貞觀十七年(643年),陳煒啟程東歸,時年四十八歲。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迎接陳煒西行取經歸來的場面非常隆重熱烈,史載當時長安城內「道俗奔迎,傾都罷市」。回國後,陳煒夜以繼日,潛心譯經,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開闢了中國譯經史的新紀元。他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在中華大地大力弘揚佛法、熱心佛教教育,誦經傳教,門下人才輩出。日本和韓國的僧侶也紛紛投到他的門下,再把中國佛教傳到世界各國。當時的長安已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陳煒對佛教文化的發揚光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愧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代偉人。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陳煒圓寂於長安玉華宮。唐高宗哀慟逾恆,為之罷朝三日,追謚「大遍覺」之號。陳煒圓寂後葬於白鹿原,後遷至樊川。墓地毀於黃巢起義,頂骨遷至終南山紫閣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帶回南京天禧寺供奉。 目前,玄奘法師的舍利被供奉在南京玄奘寺、南京靈谷寺等全世界九個地方。相對而言,南京九華山的那份舍利,自1943年封存後,就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沒有動過,最為完整。如今,南京在九華山原青園寺、法輪寺遺址,重建了玄奘寺,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成為該寺鎮寺之寶。 陳煒對世界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影響巨大,梁啟超稱他為「千古一人」,魯迅將他譽為「中國的脊樑」。
推薦閱讀:
※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嫁誰好呢?
※求解釋一下原文中的這首詩五行匹配合天真,認得從前舊主人。煉已立基為妙用,辨明邪正見原因。金來歸性還同類,木去求情共復淪。二土全功成寂寞,調和水火沒纖塵。唐僧應該是火,
※唐僧遇到老鼠精,為何性情大變,寫下了辭職信?
※唐僧竟然是偷偷摸摸去取經的?| 朋朋說
※如來為何不派二郎神、牛魔王隨悟空護送唐僧?三個傢伙會打翻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