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各地盜墓圈黑話,弄死同夥怎麼說?
原題:盜墓圈黑話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不久前,一媒體同行告訴我,北京房山區一座明朝太監墓被盜了。據現場觀察,這伙盜墓者可能不太專業,盜洞打得不準,可能是外行或是盜墓小說看多了的「票友」所為。
說到盜墓,裡面的故事就多了,特別在古代。
圖:河南境內現代盜墓現場,香港《鳳凰周刊》記者商華鴿 攝
盜墓,是見不陽光的行當,民間叫「挖祖墳」,不只犯法,還悖人倫。所以他們行盜時都會作掩飾,相當謹慎小心,戲稱之為「地下工作者」,還是頗為形象的。真正的地下工作者都有自己的一套聯絡暗語,盜墓者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一套黑話。
黑話,又叫隱語、秘密語,俗稱「切口」。語言的出現是交流和表達的需要,其第一功能是說了讓別人明白。但黑話正好相反,外人聽了一頭霧水。
「支鍋」、「倒斗」到底是啥意思
在盜墓這個地下行業內,或許大家認為使用頻率最高的是辭彙是——「盜墓」,實際上圈內從來不說。
過去,在陝西、山西等盜墓者中,最喜歡用「支鍋」來代表盜墓。支鍋本意是支砌灶台,早年人們外出謀生,做飯都是臨時砌個三角形的檯子,把鍋放上,然後生火做飯,故謂「支鍋」。後來「支鍋」演變成成家過生日的開始,盜墓者借用為搭夥盜墓,倒是十形象的。相對應的是,如果「鍋支不起來」,則是盜墓不成,空手而返,也叫「走空」。
圖:盜墓:夜裡的幹活
在河南、蘇北等地,盜墓者喜歡把盜墓叫「挖(刨)紅薯」;南方盜墓者則把盜墓說成「翻肉粽」。與此語境差不多的是「翻鹹魚」,此黑話為過去北方盜墓者常用。為何把盜墓叫「翻肉粽」、「翻鹹魚」呢,這又與盜墓圈中對屍體的隱稱有關,下文詳說。
「倒斗」,是目前好多讀者都知道的一句盜墓黑話,不少盜墓小說中的盜墓主角,不分天南地北,嘴上常掛這句話,實際這是不對的。在過去,只有北京周邊及東北,如瀋陽這些地方的盜者者才會這樣說。所謂「斗」,即棺材;倒斗就是把棺材裡的東西取出來,自然就是盜墓。
北京一帶的盜墓黑話
在北京圈內,經常有人去工地淘挖工機翻出的西東,這叫「蹲點」或「蹲坑」,而盜墓多叫「溜槽」。民國年間,北京一帶兵匪出身的盜墓者,常把盜墓說成「炸墳」。這個辭彙的出現,與盜墓手段的創新,有直接關係。
圖:2009年北京朝陽弘燕市場附近一工地上發現溜槽,棺材已能看到,被警方發現
傳統盜墓是用洛陽鏟一類的取土工具挖掘,炸藥在近現代軍事活動中廣泛使用後,盜墓賊留心了,也使用了,一炸一個大坑,棺材、隨葬品瞬間就暴露出來,效率超高。盜墓時率先使用這種爆破手段的,應該是民國時的軍閥盜墓者,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孫殿英。
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便是「炸墳」。當時他擔心爆破會弄出巨大聲響,事先對外謊稱要試驗新式地雷。現代盜墓者又比孫殿英們聰明多了,技術更進步:將定向爆破、遙控爆破、膨脹爆破等多種先進的軍事作戰手段,統統運用到盜墓活動中。
圖:慈禧遺體被扔到棺蓋內(民國清東陵事件調查組攝)
圖:1984年考古修繕時,慈禧內棺開棺時情形,被孫殿英盜後重新收殮
古代北京周邊盜墓圈內的黑話特別多,「炸墳」僅是民國年間北京盜墓圈內的代表性語言之一,象「挖蘑菇」、「翻膛」、「掃倉」、「濾坑」才是北京及河北一帶盜墓者常說的。」翻膛「是指在墓穴內挖掘,如果是「大翻膛」則是採用現代考古中常用的「大揭頂」手法,直接從墳頂挖開,一挖到底;「濾坑」則指普通盜墓者盜掘被人盜過的墓坑時,所說的黑話。
洛陽管盜墓叫「刨古董」
古今盜墓者都不覺自己的行為是一種犯罪,在他們看來,盜墓與外出打工這類正常謀生、發財手段並無兩樣,在過去河南洛陽一帶,盜墓的黑話叫「刨古董」,從中透露出的便是這種心態。
「刨古董」出現於清代後期,到民國時更為流行。筆者近年在當地調查時,發現圈內至今仍在使用。這句黑話是這樣來的:民國時人們把前人留下的文物叫古物,或古董、古玩、骨董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修築連接洛陽和開封的洛汴鐵路(今隴海鐵路一部分)通過邙山,大量的古墓被毀,隨葬品扔得到處都是。
圖:洛陽一帶常用盜墓工具
起初也沒有人要這些古董,民間認為不吉利,後來有古董商上門收購,能賣錢了,當地人一下子醒悟過來,紛紛帶著工具上邙山刨古董賣。地面上刨不到了便開始挖墳,漸漸地,「刨古董」成了當地盜墓的代名詞。另有說法,「刨古董」一說源於當地人的「刨括蔞」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洪幫中的盜墓黑話叫「駕枯票」。黑社會把抓扣人質行為稱為「綁票」,這是對活人而言,筆者推測「駕(架)枯票」一說可能由此而來,「枯票」應該代指死屍。
盜墓是不得人心的,所以老百姓把盜墓說成「搶陰宅」,這說法後來也成是一句江湖黑話。
「鹹魚」代指不腐屍身
在圈內,不只盜墓行為本身說黑話,其他相關的也都有相應的隱語,譬如對屍體的稱呼便形形色色,其中有一種「鹹魚」的說法,在古代盜墓圈內很流行。
盜墓者嘴裡的「鹹魚」,是指盜墓時遇到的未腐屍身。自古到今,人們為了魚能長時間地食用,常會將魚用鹽腌漬一下,以保證不腐壞。盜墓者為何會將屍體說成「鹹魚」,可能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屍體防腐風俗有關。
圖:泰州考古出土明代完好不腐男屍
在中國歷史上,還真有運用「腌鹹魚原理」處理屍體的現象。在公元十世紀,與中原宋人對峙的遼國人,死後不論多遠都要運回家鄉安葬。遼國在東北地區,主要是契丹人,以放牧、打獵、捕魚為生,喜歡腌制鹹魚鹹肉。為讓屍體不腐壞,他們從腌漬中得到啟發,在處理屍體時也如此這般:先剖開肚皮,去除內臟,瀝去水份,然後使用加了香料的大鹽腌透,製成「咸屍」。此即宋人文惟簡《虜廷事實》一書中所記載的:「其富貴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實以香葯鹽礬,五采縫之,又以尖葦筒刺於皮膚,瀝其膏血且盡……」
實際上,這種方法是處理牛羊肉的常用手法,而不是腌魚,叫「做羓」。此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中至今尚存,做出來的「羓」,相當於漢人家做的臘肉。這般處理過的屍體,因屍主生前的等級
圖:盜墓現場,古墓已被揭頂
差別而有不同的叫法,皇帝的屍體叫「帝羓」。
「帝羓」與古埃及「木乃伊」一樣有名,被西方學者稱為「東方木乃伊」。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羓」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屍體。大同元年(947年),親帥遼軍攻打北宋的遼太宗,突發疾病死於今河北欒城。當時正是熱天,隨從便將他的屍體「腌鹹魚」了。
與「鹹魚」一樣有名的黑話,是「肉粽子」。
粽子包紮裹緊做法,與人們處理屍體十分相似。人死了,最差也要穿上送老衣,包裹好,有時還用麻繩捆紮,與包粽子相仿。這麼一說,將屍體說成「肉粽子」、盜墓說成「翻肉粽」,便很好理解了吧。
「水洞子」、「火洞子」都要謹慎
在盜墓圈內,除了不將盜墓說成「盜墓」外,也不直接說「墓」。
「墓」是人類安置自己遺體的場所,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有「墳」、「塋」、「丘」、「冢」、「陵」、「寑」等10多種叫法。在盜墓江湖上,表示「墓」的江湖語言也是五花八門——
土匪出身的盜墓者稱墓為「亂點子」,或「釘子」;偷雞賊出身的盜墓者則將墓稱為作「冢子」。類似的還有,「堆子」、「蘑菇」、「墩子」、「坑」、「洞」等。
圖:下盜洞
「洞」這個說法有講究,它是過去湖南長沙一帶土夫子(盜墓者)常說的,又稱「洞子」。洞子有「水洞子」和「火洞子」之分,火洞子指保存完好、未被盜過的古代木槨墓,因墓內會噴出不明可燃氣體,故名。著名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就是一座「火洞子」,出土了一具2000多年前的不腐女屍。
水洞子則是密封不好、積滿水的古墓。水洞子隨葬品保存情況較差,盜出的古物一般質量都不是太好。火洞子盜出的東西正好相反,品相上佳。但不論是水洞子,還是火洞子,挖掘時都要小心一點,水洞子水太深,不慎落後可能被溺斃;火洞子極易出火把人燒死人,最輕也會被灼傷,這也許就傳說中的反盜墓手段之一——伏火。
盜墓者弄死同夥叫「活種」
盜墓的最主要動機是獲取隨葬寶物,向死人「借錢花」,對這些被盜出的東西,圈內同樣有說法。由於盜墓者與文物販子接觸較多,許多隱語和古玩行的行話相通。如將金子說成「地鼠」、銀子說成「地龍、銅錢說成「地蛇」,等等。
圖:盜墓出土物
盜出來的隨葬品都是贓物,古代古玩行里稱之為「老鼠貨」。盜墓者當然不會這麼說,一般稱為「水頭」。民國時北平盜墓者稱之為「出土貨」,琉璃廠古玩行老闆一聽來人這麼說,便心行神會,知道這是從墓里剛盜出來的。這樣的貨,又稱「生坑貨」。
十個盜墓賊十個貪財,所以私匿贓物的現象在盜墓圈屢見不鮮,圈內黑話管這一行為叫「吃私」。吃私與土匪圈內「吃黑」是一回事,要嚴厲制裁和禁止的。古代盜墓圈內有很多可怕的行規,處理吃私者便令人恐懼。吃私若被同夥發現了,下場都會很慘,通常是被弄死。
民國時,北平盜墓圈內處理吃私的辦法,是讓他「成地仙」,這也是圈內黑話,意思是活埋。如果想獨吞寶物,而把同夥弄死在盜洞內或墓穴里,黑話則叫「活種」。
推薦閱讀:
※酒喝多了胃難受怎麼辦,緩解胃難受的方法
※三毛:怎麼吃飯,決定了婚姻能走多遠
※八字過弱怎麼辦
※找個低情商的男朋友,就等於教一隻哈士奇怎麼做人!
※乾貨:A級車,B級車,C級車......是怎麼劃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