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型結構原理與紙樣分析
二、領子紙樣結構中領圈的取值問題領子的造型設計是以領圈為依據的,領圈又稱領口,領口弧線是順沿頸根圍線形成的圓順曲線,是根據人體頸部的立體形態,結合服裝的造型特點形成的弧形結構線。在服裝結構設計中領圈的取值有多種方法,但哪種方法得出的數據最準確還在討論中,領圈取值問題也是會說紛紜。本人在通過學習日本文化女子大學的一些研究後認為,領圈的取值很重要,我們常用的一種是定數法,但不是很精確,筆者認為將日本的短寸式原型法和文化大學的統計法結合使用較好。日本的短寸式原型的方法,即用圖形學的考慮方法取得背寬、後肩寬、後長、胸肩寬、前肩寬和前長等尺寸,在累積一定的人數後從圖形中獲得數據,形成通用原型的領寬和領深。文化大學的統計法,即首先利用立體裁剪和試穿修正或其它的方法,獲得適合人體體表的合身型原型,在平面展開圖上測量領口的寬度和深度,在得到一定的數據後,利用統計的方法分析領口寬度、深度與胸圍和頸根圍的關係,並形成回歸方程式。在分析這兩種方法後,考慮到覆蓋率的問題,以胸圍為依據得出原型後領寬為B/24+3.6cm、前領寬為B/24+3.4cm的計算式。三、領子結構原理及起翹量的問題傳統中的領子設計是用一直條布片圍在頸部而成的所示,這樣的直條布縫到領口弧線上就會產生領子上端與頸部之間較大的空隙,而且,由於裝領線為直線,領子在縫製後會呈稍向後傾斜的狀態,不適應人體頸部及其活動。通過採取立體裁剪方法所示,將直條立領和頸部之間的空隙疊合後,就形成了吻合頸部傾斜形態的立領,紙樣展開圖如圖所示,展開後我們發現被疊合後的領子上端線尺寸要明顯短於裝領線,並且裝領線變成了向上彎曲的曲線,通過數據測量,我們得出這一部分起翹量一般為2.5cm。然後依據起翹量繪製與領口弧長相等的裝領線,這樣就可以很好地解決起翹量不能完全控制立領的放鬆度的問題以及調整與領窩的縫製精度問題。同時,從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領上端線處紙樣被疊合的量越大,起翹量也就越大,領子上端和頸部的貼合狀態就越緊密。
四、幾種領型紙樣的分析現代領型多種多樣、變化無窮,從造型和結構特點來分,我們可以將領子概括性地分為立領、立翻領、駁領、平翻領等四種領型。1、 立領紙樣的結構設計立領是服裝領型的最基本領,就是沒有翻領部分的領型,是指建立在衣身構成的領孔上,單獨塑造豎立傾向的領子形態的名稱。立領是領型的基礎。立領的構成受著它的寬度、裝領線的形態、領上端線的長度以及頸部的貼合程度的影響。通過對立領結構原理的分析,立領是領子中變化最多的一種。為更進一步分析立領,下面以低開領窩的立領結構來進行剖析。領窩的變化包括領深變化、領寬變化、領窩造型變化等。當衣身的前領口線設計為低開時,由於前領口低開量大,領子展開圖起翹量也隨之增加。
2、 立翻領紙樣的結構設計在立領上加出翻領(主領)部分就變成帶有領座的立翻領,男式襯衫領就屬於這種領型。下面我們以這種領型來分析立翻領的結構設計。如下圖是該男式襯衫領的紙樣製圖方法,將翻折線作成分割線會提高領子與頸部的貼合程度,這時的領座設計一般比普通立領稍微窄些。為了防止領座的裝領線外露,翻領的寬度需要比領座稍寬些,此外與普通領一樣,翻領的外領口弧線也需略加長些。對於起翹量度c和下落量d的關係來說,隨著d的增大,翻領外口弧線處的松量就越大。當領座寬(a)和翻領寬(b)之間的差值越大時,d就變得越大。另外,如果領座與衣身領口縫合時前中心下落較大,則領下落量(x)也需隨之增大。
3、 駁領紙樣的結構設計駁領是領子品種變化最豐富的一種,它是由相連的領座與翻領和駁頭組成。從各種駁領類型來看,駁領都是由不同的翻領、駁頭形態組成,其中翻領的闊窄、領座的高低、駁頭的寬狹、駁口的長短以及領角、駁角等形態特點,都是表達駁領風格和達到美觀的重要因素。我們通過西裝領的製圖來分析駁領,如圖6所示。西裝領是在領口處緔合獨立領片結構的同時,將前衣身的一部分翻折過來作為駁頭的領型,是由作為衣身一部分的駁頭和翻領共同構成的領型。駁頭的翻折止點、駁頭的領寬、領子的長度、串口線的高度和傾斜(駁頭與領子的連接線被稱作串口線)、翻領的外領口長度等,都成為設計和紙樣的變化要素。結論①.影響領型變化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與領窩相連的下領口線,二是立領的上領口線,而起決定作用的是立領的下領口線。②.在把握上翹量和下翹量時,我們可以看出,上翹與領口開深成正比關係,與領寬成反比關係,起翹量越大,領子與頸部的貼合狀態也就越緊密。服裝雲教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