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心,何處安放? ——觀賈樟柯電影《山河故人》
影片通過長達26年的情感故事,將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社會變遷以及傳統而親密的代際關係發生「斷裂」、「破碎」的現象,演繹得淋漓盡致。賈樟柯說:「我覺得中國人挺漂泊的,特別是這幾年,很多人移民到海外,和很多親朋好友失散,這背後的情感我特別感興趣。」
不久前,榮獲第52屆「金馬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兩項大獎的電影《山河故人》,已於10月30日在全國上映。該片早在今年5月就作為參賽影片入圍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影片自上映以來,深受廣大觀眾好評。《夏洛特煩惱》的導演彭大魔盛讚《山河故人》為年度最佳電影。
這部影片的靈感來自賈樟柯對歲月和人與人間感情的思考。他說:「我覺得中國人挺漂泊的,特別是這幾年,很多人移民到海外,和很多親朋好友失散,這背後的情感是我特別感興趣的。所以我就想拍一個和時間、感情有關係的影片,因為理解情感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山河故人》就變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個長達26年的情感故事。」
影片通過三段故事,將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變遷以及傳統而親密的代際關係發生「斷裂」、「破碎」的現象,演繹得淋漓盡致,讓很多人感同身受。
錢奪走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改革開放接近40年,國門打開了,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的眼界也開闊了,然而也同時激發了人的慾望。人們沉浸在慾望中,愛情和婚姻變得不再神聖,人們把婚姻當成兒戲,可以因自己的喜好而隨意改變。
人們以金錢為計量單位去衡量成功,最終發現金錢不能滿足膨脹的貪慾,金錢只不過是他通向名望的跳板罷了。然而甚至名望也不能滿足他的欲求,還要加上突破倫理道德界限帶來的刺激和興奮。這樣的心態在主人公張晉生的婚姻和事業中都展露無遺。
影片中,晉生給自己的兒子起名Dollar,對著剛出生的孩子,他發誓要為孩子賺很多很多的美元(Dollar)。然而,錢在親情愛情的領域,不但無能為力,而且很多關係的破裂都是金錢在從中作祟。
我們需要看清財富名利並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需要,那不過是表面吸引人的贗品而已。然而置身於一個鼓吹物質和享樂主義的文化中,要保持一顆無欲無求的心,實屬不易。賈樟柯說:「現代社會消費主義的價值觀,不知不覺已經侵入到親情領域,但錢放在感情里,感情是會失敗的。」
賈樟柯自己也有人生領悟。他的父親去世後,母親一直一人獨居。每次回去看母親,他都會留下一些錢給母親,然後坦然離開。後來母親變得自言自語,絮絮叨叨。突然,作為兒子的賈樟柯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他才發現母親其實是需要人的陪伴,於是便把母親從老家接到北京一起住,母親的狀況才漸漸好轉。
人在這個充滿慾望的世界中,在金錢的利誘下,常常會失去方向。像一艘漂泊在海上的船,沒有方向。人之所以會漂泊,是因為內心慾望的膨脹。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人裡面的原罪使我們傾向貪婪的本性。過分膨脹的慾望、性的慾望、財富的慾望彙集成一道慾望的洪流,將我們引向一個可怕的深淵,朝著自我放縱的方向越陷越深。
很多人把倫理道德拋開,成為慾望世界的共犯。然而,聖經警戒我們,不要效法世界,因為世界帶給我們的會是無盡的虛空。著名聖經學者畢德生根據聖經原文對《雅各書》5章1至3節有一段精彩解讀——「送給你們這些驕傲的富人最後一句話:從悲痛中汲取教訓。當失敗襲向你們的時候,你們會需要許多水桶來盛裝眼淚。你們的金錢充滿腐敗,你們的錦衣華服發臭。貪婪奢華是你們內臟里的癌細胞,由內部破壞你們的生命。你們以為在累積財富,殊不知你們是在累積審判。」
當我們發現金錢不能帶給我們滿足時,人就會開始躁動不安,這種躁動會促使我們去尋找人生的意義。曾為尼克松總統效力的「刀斧手」寇爾森在悔改以後,創辦了全球著名的監獄團契事工。成為基督徒後,找到人生意義的他說:「我們每天為了財產和金錢奔忙,以為那些事情可以為我們帶來幸福,然而事實上它們卻會把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從我們生命中奪走。我們逐漸變得憤世嫉俗、鐵石心腸,而生活則變得千篇一律,陳腐平庸。我們自以為最偉大的思想到頭來不過是空洞無知的叫囂。」
我們擁有的越多,卻依然沒有自由
為了表達影片的時代感,《山河故人》被導演分為三個片段。故事從1999年山西汾陽的一段三角戀開始。二十多歲的舞蹈老師濤(趙濤飾)在她的兩個發小:礦工梁子(梁景東飾)和礦場老闆張晉生(張譯飾)之間,最終選擇了張晉生,生下兒子,取名「Dollar」。而同樣愛著濤兒的梁子忍痛割愛、遠奔他鄉。
接著影片的當代部分發生在2014年,此時濤已38歲,曾遠走他鄉的梁子查出自己患了重病,不得不帶著妻兒回到故鄉。而此時濤已經離婚,兒子被判給張晉生,跟著靠投資發了大財的張晉生去了上海,母子多年不見,彼此疏離,直到外公的死,才把他們母子二人重新連接在一起。
影片的最後部分發生在2025年,濤的兒子(董子健飾)已經19歲,住在澳大利亞海邊的城市,而他對母親的印象完全模糊了,對自己的身份也感到困惑。
飾演「Dollar」的董子健認為影片表達的主旨是:「雖然時空地點都變了,但人內心的歸屬感不會變。」其實,這種內心的歸屬感,不是任何物質能夠滿足的。路易斯(C.S.Lewis)曾說過:如果我們發現,心裡有一種渴望是無法以世上任何一種東西來滿足時,就應該開始思考,也許我們是為著另一個世界而被造的。
自由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影片中的張晉生想要一支槍,他想用那支槍殺死第三者梁子,為要得到心愛的女人。槍在影片中的符號意義,無非是權勢地位的象徵。
然而,年老的張晉生得到了很多把槍,在墨爾本的家中,他的桌子上擺了各式各樣的槍。兒子Dollar來到面前,他告訴父親自己想要的是自由,而張晉生激動地說:我覺得能買槍就是自由,現在我買了那麼多槍,卻沒有敵人了。他想通過得到權勢地位來達到自由。只可惜,他費盡心力想要得到的往往卻不是真正所需要的。其實這種自由是任意妄為的自由,並不是真自由。
《山河故人》中有一個「困在籠子里的老虎」的鏡頭,以此試圖探討「自由」與「轄制」的關係。對此,賈樟柯解釋說想通過籠子里的老虎,來表達人的一種困境。
如何走出這種困境,世界是給不出答案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呼喊要自由,但是你問他們所說的自由是什麼意思,你會得到各式各樣的回答,最常見的回答是:我想要自由,去做我喜歡做的事。那根本不是自由,這種自由只是更可怕的奴役而已。
我們的心如果被世界轄制,得不到釋放,無論你走得再遠,飛得再高都無法得到真自由。真正的自由就是脫離所有捆綁我的東西,成為神要我們成為的人,做神喜歡我們做的事情,這才是真自由。所以聖經中的保羅擲地有聲的宣告:「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加5:1)以前我們從未有過這樣的自由,而如今因著基督得到了。
隨風飄蕩的少年
該片對00後成長的關注,也是中國電影少有的。影片中最不可思議的就是不到20歲的Dollar與自己相差三四十歲的英語老師(張艾嘉飾)之間發生的忘年戀。之所以會造成如此不倫不類的尷尬局面,與Dollar的成長經歷有著很大關聯。
父母離異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已成為事實,許多人相信因父母離異而掙扎的青少年問題,正是社會危機的根源。年幼的Dollar從小家庭破裂,過早的離開母親,隨父親去上海讀國際學校,後媽雖照顧他,卻也沒有繼續出現在之後的生活中。如此看來,最後和張艾嘉的那段忘年戀,顯得並非突兀,對母愛的渴望促使他涉足這場忘年戀,母愛的缺失足以窺見。
Dollar的故事也側面反映出一部分群體對身份的困惑、認同感的缺失。影片中所呈現的家庭的不和諧,父母的離異以及後來遠赴陌生的疆土,這些都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容忽視的影響。若不積極引導,就會帶來心靈上的傷害。在孩子的成長中,最重要的體系就是家庭,如果孩子成長在充滿衝突的家庭環境,父母埋首於自己的婚姻問題與掙扎,棄孩子的成長於不顧,就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與第一任妻子生的孩子,因離婚的緣故,孩子留給了老卡,然而老卡寧願養一大堆女人,也不關心孩子,甚至當人談起他的兒子的時候,他竟然不知道別人口裡說的孩子竟然是自己的孩子。這樣荒唐的事情,在今天這個時代也時有發生。
表面看來,很多青少年都沒有問題,但他們的內心世界中早已煩躁不安。看似父母在每時每刻都在操心孩子,但他們更傾向於孩子的前途命運,而對孩子的內心成長,則置之不理。父母寧願把孩子們送到各樣的培訓學校,也不願花時間與孩子相處。他們需要特別的關懷,需要大人們在乎他們、花時間陪他們。如果父母在他們生命中缺席,對他們的內心世界毫無關心,青少年只好迫不得已,自己尋求出路,很容易誤入歧途。
今天失職的父母太多了。正如赫什(Patricia Hersch)所言:「我們越任憑孩子自由發展、不聞不問,他們就越繞不開青少年的邏輯,他們的未來就會險象環生。」一位高中生道出了他的真實感受:「我總是找不到了解我的感受、可以談心的人。爸媽口口聲聲說他們是過來人,知道我的感受,但時代已經改變了,他們不明白我目前真實的想法。因此,我不得不把自己的感受隱藏起來。有時候我很暴躁,會亂髮脾氣,但事後又很懊悔。對此我很苦惱,真希望能找到一個真正理解我的人,和他聊聊。」
可見,得到認同感是青少年成長中的一個重要過程。他們渴望被接納,被認同。他們只有弄清楚自己是誰,才會有安定的感覺,否則就像漂泊的浮萍一樣,隨風飄蕩,會對人生充滿迷茫,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在尋找認同感的過程中,父母若不積極引導,孩子就會走偏差,影片中19歲的Dollar與大自己三四十歲的老師戀愛,是一個很典型的「效仿大人」的行為。他以為表現得越成熟穩重,就越受到別人的關注,就會以為自己找到了他們認同的身份。
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賈樟柯表示,《山河故人》也表達了在急劇變化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思念的現象,不懂得去珍惜。他說:「我不理解現在的人和朋友相聚,拍完照、發完朋友圈就沉浸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明明想念的人就在眼前,卻低頭看手機,這種行為在我看來很『變態』」。 我們不得不承認,網路拉近人與世界的距離,但卻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影片中的那句「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觸動了很多觀眾的淚腺。濤為了與分離多年的兒子Dollar有更多的相處,而選擇了用慢車送兒子回澳大利亞,Dollar問:「車怎麼這麼慢?」濤回答:「我們坐的就是慢車。」Dollar又問:「我們為什麼不坐高鐵或飛機?」濤回答:「車慢一點,媽媽陪你的時間長一些。」
這是一個母親對孩子不舍的骨肉分離之情。這使我想起作家龍應台,她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感悟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話,觸動我們的心。在許多人看來,人生就是如此無奈,再美好的事物,仍然經受不起時間的催逼。
楊絳在相繼失去女兒錢瑗與丈夫錢鍾書後寫下的《我們仨》,以感人至深的文字,打動了萬千讀者。書中交織著一家三口相聚時的溫情與不再聚首的悲情。丈夫與女兒的離別,成了楊絳心頭始終揮不去的愁緒。她只能藉著回憶和夢境來延續他們仨人之間的愛,誠然,牽掛成了她心中無法言喻的傷懷,丈夫錢鍾書的那句「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的豪邁誓言,最終成了妻子楊絳的哀嘆說:「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
因為與丈夫離異的緣故,濤不能陪伴孩子長大,成了母親心中無法釋懷的痛。「牽掛是愛最痛苦的部分,或許疼痛的時候才感覺到愛。」人間的真情,往往就是如此,一旦你倍加珍視的那份愛不復存在,它就會成為你為之牽掛的痛。如此,我們現在既有的,就當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失去才後悔。
《山河故人》的英文名《Mountains May Depart》,其實取自聖經《以賽亞書》54章10節。聖經說:「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我平安的約也不遷移。」就像影片中張艾嘉所說的那樣:「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時間摧毀。」權勢地位不能陪你到永遠,世上被造的一切都將朽壞,唯有上帝的慈愛和平安才能存到萬代,永活的上帝才能陪我們到永久,他要陪每一個信靠他的人走更遠的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菊豆》?
※拍《霸王別姬》時張國榮做了什麼改變?
※【電影】10部好萊塢最佳黑幫片
※影片《海上鋼琴師》中1900孤獨嗎?
※《黑客帝國》中錫安是不是虛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