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熱紅樓十講---2.歷史事件

第一節 元妃省親「元妃省親」是《紅樓夢》的重頭戲,對「元妃省親」的解讀,也是胡適紅學的立論基礎所在。胡適先生斷定《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紅樓夢》故事是以曹家在南京擔任江寧織造期間的真實生活為原型創作的,其主要根據就是認定《紅樓夢》書中借元妃省親描寫康熙皇帝南巡,史料記載曹家一共接駕四次,書中趙嬤嬤對王熙鳳也說甄家接駕四次,因此,胡適先生斷定,書中的甄家就是賈家,其原型都是曹家。朋友們不妨重新翻閱一下胡適先生的《〈紅樓夢〉考證》,便可清楚地知道對「元妃省親」的解讀在胡適紅學中的重要地位。「元妃省親」對胡適紅學的重要性可謂大矣。可以說,今天紅學主流派幾乎所有的學說,都根源於胡適先生對「元妃省親」與曹家接駕的認定,正是由於對「元妃省親」就是隱寫曹家接駕的認識為基礎,才開始了對曹寅祖孫三代任江寧織造期間事迹的研究,才確立了曹雪芹的作者地位,才創立了所謂的「曹學」。胡適先生解讀「元妃省親」的方法,恰恰犯了他自己痛詆的「猜笨謎」的弊病,陷入了「附會」的泥潭。他看到《紅樓夢》書中趙嬤嬤說甄家當年曾接駕四次,在清史資料中又發現曹家當年確實接駕四次,兩者是如此偶合,因此就毫不猶豫地說:看,曹雪芹在寫自己家當年的事情!每個認真的讀者,只要精心閱讀和思考,不難發現胡適先生附會的漏洞。其一,《紅樓夢》書中描寫元妃省親的過程,並非千里迢迢從北京遠赴南京,而是從同一城市的宮中到大觀園,路上時間不過一兩個時辰而已,考慮到當時轎子的行進速度,也就走了十幾里路程吧,距離並不遠。省親結束後,元妃並未在大觀園居住,而是與祖母和父母依依惜別後,含淚連夜又回到宮中。這與曹家接駕的場面根本不同,康熙皇帝遠途跋涉來到南京,長驅三千里,路上需要幾十天時間,一兩個時辰如何能到達?曹家以織造府作為康熙皇帝的行宮,皇帝在南京期間是住在織造府里的,也不可能連夜又回到北京皇宮。其二,《紅樓夢》書中用於接待元妃省親的大觀園,「芳園築向帝城西」,可見位置在城市的西邊。南京為六朝古都,可以稱為「帝城」,但曹家的織造府及其附屬的西花園,位置無論如何也談不到在這個帝城的西面!書中大觀園的形勢是「芳園築何處,仙境別紅塵」,既離開紅塵滾滾的城市,又與城市相距不遠,就在「帝城」西邊不遠的一個類似世外桃源的地方。曹家的織造府在南京城中,所在位置並非「別紅塵」的「仙境」。書中大觀園「銜山抱水建來精」,「山水橫拖千里外」,園子周邊銜山抱水,形勢壯闊,這與江寧織造府的形勢更是相去甚遠,在織造府中,無論如何也看不到橫拖千里的「山水」,更看不到高起五雲的「樓台」!其三,《紅樓夢》書中王熙鳳與趙嬤嬤對話說,甄家接駕四次是「當年太祖皇帝仿舜巡」時候的事,接待的是「太祖」,並非元妃;接駕的是甄家,並非賈家,這四次接駕與元妃省親根本不是同一時期的事情。王熙鳳當時尚未出生,只是聽說過,並未親見,所以感嘆自己生晚了。但距離元妃省親的時間似乎也就是五六十年,不會太久遠,因為趙嬤嬤當時「剛記事」、也就是十幾歲吧,曾親自見識過;現在她「七老八十」了,距當時應該有五六十年了,所以只能憑回憶發一大通「罪過可惜」的感慨。康熙皇帝四次南巡駐蹕江寧織造府,是前後相繼的事情,中間沒有幾十年的間隔,如果《紅樓夢》是借元妃省親寫曹家接駕,時間上根本就不對。假如「元妃省親」是隱寫康熙南巡,那麼,就是從康熙第三次南巡的康熙三十八(1699)年上推五六十年,也反推到了1639—1649年之間,這是明清交替時代的事情。這個時候,根本沒有什麼清朝的「太祖皇帝」南巡之事,曹寅的父親曹璽還在東北和西北領兵打仗,根本沒有到江寧織造任上。其四,有一個很奇怪、也很重要的情節,紅學家們很少注意到,就是《紅樓夢》作者把「太祖皇帝」巡遊比作「舜巡」。這可是大有奧妙的說法!古代舜帝巡視三山五嶽,死在了巡遊途中,他的湘江邊上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帝的斑斑淚水,染紅了湘竹,此竹便由此稱為「斑竹」,毛澤東先生詩中曾有過「斑竹一枝千滴淚」的說法可證。如果《紅樓夢》作者敢把康熙南巡比作「舜巡」,那簡直是詛咒皇帝在巡遊中死去,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曹雪芹因為家庭敗落,可能對查抄他家的雍正皇帝心存不滿,但康熙皇帝對曹家可是恩重如山啊,曹家的富貴榮華可以說都是康熙皇帝給的!曹雪芹怎麼能盼望他死在南巡途中呢?其五,與上一個問題直接相關的,就是林黛玉與她居住的瀟湘館的稱謂問題。林黛玉是個尚未破瓜的妙齡少女,為什麼要取「瀟湘妃子」的別號?須知「瀟湘妃子」就是舜帝的妃子娥皇、女英,就是哭紅了斑竹的妃子,瀟湘館的景物特點是「窗前也有千竿竹」,竹影在窗紗上搖曳是引發林黛玉傷感的最通常觸媒,與「舜巡」、「瀟湘妃子」、「愛哭」聯繫起來思考,其奧妙難道不發人深省么?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紅樓夢》中所寫的「元妃省親」,根本不可能是隱寫曹家在江寧織造任上接駕四次的事情,也不可能由「元妃省親」情節來證明《紅樓夢》是以曹家舊事為原型創作的,當然更不可能證實曹雪芹的作者身份,胡適紅學根本就是建在沙堆上的一座大廈。胡適先生所附會的《紅樓夢》元妃省親情節是隱寫康熙南巡、曹家接駕的傳統說法,應該說不攻自破了。《紅樓夢》所描寫的「元妃省親」一事,與曹雪芹和他的爺爺曹寅沒有什麼關係,換句話說,《紅樓夢》根本就不是以曹寅家事為原型創作的。紅學界那些關於曹家與雍正朝宮廷鬥爭關係的附會,那些關於曹家與「阿其那」、「塞思黑」關係的猜測,都與小說《紅樓夢》毫無關係。那麼,《紅樓夢》作者精心描寫的元妃省親,其生活原型究竟是誰、是什麼時期的事情呢?根據筆者考證,《紅樓夢》中的元妃省親情節,確實是隱寫的康熙皇帝南巡,但南巡的地點不在南京,而是在杭州;南巡的接駕人也不是曹寅,而是高士奇;進一步說,能夠在《紅樓夢》中記載元妃省親這件事情的人當然也不是曹雪芹,而是高士奇的同鄉好友洪昇。現在紅學界有些學者,幾乎是在有意誤導讀者,他們幾乎把康熙南巡與曹寅接駕四次等同起來,讓讀者以為康熙到了江南似乎就只到過南京一地,只住在曹寅的織造府一家。這是嚴重地歪曲歷史!康熙南巡前後凡六次,南巡路線都是沿京杭大運河南行,巡幸的地方有揚州、南京、杭州、蘇州、紹興等諸多城市。曹家接駕四次只是康熙皇帝巡視到南京一地的事情,皇帝巡視到其他城市還有別的官員接駕;即使是同一次南巡中,在不同的城市接駕的人也有好多,曹寅只是若干人中的一個。《紅樓夢》中描寫的「元妃省親」過程,與曹寅接駕四次的哪一次過程也不相同,倒是同史料記載的高士奇在杭州接駕一次的過程完全相同。高士奇就是康熙朝那個位高權重的「南書房侍讀」,號稱「萬國金珠供澹人」(高士奇字澹人)的著名人物,他是康熙皇帝的親近之臣,也可以說是寵臣。蔡元培先生在《〈紅樓夢〉索隱》中對這個人有詳細考證。康熙朝朝廷黨爭嚴重,高士奇是「南黨」領袖之一,康熙二十九年,由於以明珠為領袖的「北黨」的攻擊,高士奇被皇帝解職歸里。高士奇是杭州西溪人,與洪昇是同鄉。說來也巧,二人不僅同年生(1645),同年死(1704),還幾乎一起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不過在京期間高士奇當了大官,發了大財,洪昇卻只當過國子監監生,一個窮學生,沒有一官半職,窮得時常斷炊。不過二人之間的友誼卻歷久彌新,保持終生。洪昇在康熙二十八年因為在「國喪」期間聚演《長生殿》,受到朝廷的「斥革」「下獄」處分,康熙二十九年從北京返回故鄉杭州,與高士奇返籍時間也在同一年。康熙皇帝一共南巡六次,其中在洪昇生前南巡四次,分別發生在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和四十四年。《紅樓夢》通過元妃省親隱寫的這一次接駕,是隱寫的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這一次康熙皇帝巡幸到了杭州,駐蹕在浙江巡撫衙門特備的行宮裡。高士奇聞聽皇帝到了杭州,作為當朝老臣、皇帝當年的心腹,提出請皇帝到他的家鄉西溪一游,讓他盡一盡地主之誼,接駕一次。康熙皇帝高興地答應了。於是,就有了《紅樓夢》書中描寫的「元妃省親」的全過程。其實,高士奇早就知道了康熙皇帝要再次南巡的消息,為了接待皇帝,他事前做了精心準備,特意修建了接駕的花園——西溪山莊。這個西溪山莊的特點就是竹林茂密,十分清幽。康熙皇帝到了這裡後,十分喜歡這裡的寧靜淡雅,親自賦詩一首,讚美這裡的「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深」,還親筆為西溪山莊題寫了「竹窗」二字。朋友們可以仔細想一想,這個西溪山莊是《紅樓夢》中的什麼地方呢?相信都能看得出來,這就是林黛玉居住的「瀟湘館」!瀟湘館的最大特點,就是「窗前也有千竿竹」,窗前不論晝夜,都有竹影搖曳。為什麼《紅樓夢》作者單單把瀟湘館稱為「有鳳來儀」?就因為這裡才是接待康熙皇帝的真正場所!有的朋友可能要問,《紅樓夢》中接待元妃的地點是整個大觀園,不僅是瀟湘館啊?問得好極了。《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是整個西溪景區,面積很大,高士奇的西溪山莊(也就是瀟湘館的原型)只是其中的一個景點。朋友們有時間,不妨親自到西溪實地考察一下。今天的西溪,已經被闢為國家級濕地公園,遊人正旺。歷史上的西溪,從宋朝直到清朝,卻是一個都市裡的村莊,風景十分秀美、幽靜,猶如一個天然少雕飾的妙齡村姑,杭州籍的歷代致仕官僚和風雅文人,都願意到這裡來構建別業庵堂,以躲避塵世的喧囂,做養靜的場所。西溪的主要標誌性景物,是梅花、翠竹和蘆葦,這與《紅樓夢》中大觀園是完全一致的。高士奇的西溪山莊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其地點今人稱作「高庄」,也就是高士奇初建的村莊的意思吧。高庄的附近,有洪府和洪園,這是洪昇的故園,從小的天堂。這裡應該是大觀園中「怡紅院」的原型。洪府洪園是洪的六世祖、明朝成化年間的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洪鐘所建。洪家是個「百年望族」,「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孫太保五尚書」(洪家祠堂聯)。高士奇接駕時,洪家已經敗落,但故宅故園還在,外觀上當年的豪闊氣勢還在。皇帝乘船去高士奇的西溪山莊,要經過西溪的很多景觀,皇帝在西溪遊覽,也要遊覽這些著名景點,洪府洪園在當地歷史悠久,名氣很大,應該是遊覽景點之一。洪升與高士奇關係密切,又是近鄰,很可能參與了高士奇的接駕活動,所以能在《紅樓夢》中把元妃省親全過程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在高庄、洪園的前面,還有「花塢」,歷史上這裡香花遍地,香飄十里,是遊覽西溪必到的景點之一。古人稱香花為「蘅蕪」(或者「蘼蕪」),所以《紅樓夢》中把這裡稱為「蘅蕪苑」,讓薛寶釵居住。不過今天花塢早已不存在了,被一個很重要的單位佔用,人們只能通過史籍和傳說來了解當年情況了。西溪的核心景區中,首推「秋雪庵」,每到秋季,蘆花如雪,蔚為壯觀,故名。這裡歷來是遊覽西溪的首選之地。在《紅樓夢》大觀園中,作者把這裡寫成了「蘆雪庭」,供探春居住。書中「蘆雪庭」也叫「蘆雪庵」或「秋爽齋」。湘雲在這裡烤鹿肉吃,黛玉就曾說「我為蘆雪庵一大哭」。「秋雪」和「蘆雪」都是秋季蘆花如雪的意思,《紅樓夢》作者取名還是很尊重原地名的。秋雪庵附近,有個地名叫「藕香橋」,是遊人到秋雪庵的必經之處。這裡原來是個竹橋,今天橋已不存,但地名仍在。在藕香橋旁邊是著名的曲水庵,庵前的水面中,原來還建有一個四面臨水的亭子,叫做「藕香榭」。《紅樓夢》作者是原封不動地把以「藕香」二字命名的一橋一榭寫在書中的大觀園裡面,讓惜春居住。藕香橋附近,水淺灘多,盛產紅菱,古人稱這裡為「茭蘆庵」,在《紅樓夢》里,作者把它寫成了大觀園的「紫菱洲」,讓迎春居住。提醒朋友們注意《紅樓夢》書中各景點名稱的微妙之處:「瀟湘館」為什麼稱為「館」?因為它是皇帝駐蹕的館舍;「怡紅院」為什麼稱為「院」?因為它是洪家庭的府邸;「蘅蕪苑」為什麼稱為「苑」?因為它是一個大花圃;「蘆雪庵」(秋爽齋)為什麼稱為「庵」(「齋」)?因為這裡本來就是出家人清靜梵修的庵堂,古代讀書人喜好借寺廟讀書,所以這裡也是讀書人閉門苦讀的好地方;「藕香榭」為什麼稱為「榭」?因為這裡只是一個水中的亭子;「紫菱洲」為什麼稱為「洲」?因為這裡本來就是盛產紅菱的洲渚。大觀園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蓼汀花漵」,其真實原型就在西溪的「蓼汀沙漵」,在《西溪志》上有明確記載。如此等等,洪在《紅樓夢》大觀園的描寫中,忠實地記錄了故鄉的景色,真是「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啊!我們不妨再比較一下《紅樓夢》大觀園與杭州西溪的山水形勢。西溪位於杭州西部十里左右,與西湖只隔一道山樑,山南是西湖,山北是西溪,當年西湖很熱鬧,西溪卻很清靜。《紅樓夢》書中說大觀園築在「帝城西」的一個「仙境別紅塵」的地方,杭州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當然可稱「帝城」,城西距「紅塵」不遠的仙境,就是西溪。西溪依山面水,山下面就是轉山河,山水的特點是橫向的,綿延很長的;我們再來看《紅樓夢》書中怎樣形容大觀園景緻:「銜山抱水」,水隨山轉,正是西溪轉山河的特色。「五雲中」建有樓台,五雲山恰是杭州一座山脈的真實名稱。「山水橫拖千里外」就更形象了,活脫畫出了西溪山水橫向分布的典型形勢。康熙皇帝來西溪下轎乘船的地方,後人稱為「迎駕橋」至今地名猶存;這裡應該就是《紅樓夢》中描寫元妃登船的地方「蓼汀花漵」。康熙皇帝到達西溪山莊後,看到竹影在西溪山莊的窗上搖曳,心情大為高興,御筆題寫了「竹窗」二字。朋友們可以想一想,《紅樓夢》中為什麼單單把瀟湘館題名「有鳳來儀」,因為這裡就是西溪山莊的原型,瀟湘館的竹窗景色,是御筆親題的,來頭大得很!朋友們注意到《紅樓夢》描寫大觀園省親燈火輝煌盛景時,那塊「石頭」說的一段莫名其妙的話么?石頭說,自己是被「夾帶」著觀看到如此盛景的,由此想到了昔日自己在「大荒山」的荒涼,今日經歷這般勝景還想作幾篇《省親賦》、《燈火賦》等等。這段話暗含著洪自己的真實經歷:高士奇接駕,洪作為一介草民,也是西溪山莊的鄰居,確實是被「夾帶」著方能觀看皇帝巡遊場面的;看到如此勝景,洪不由得想起十年前自己由於在京城獲罪,被朝廷革去了功名,永遠斷絕了仕進的道路,痛心疾首跑到京郊盤山(大荒山)去逃禪,夜聽虎嘯猿啼時的凄涼。做什麼《省親賦》之類,本來就是洪所長,當年在北京,康熙皇帝巡視國子監,洪正在這裡讀書,曾經寫過「一百韻」的五字排律,歌頌皇帝的盛舉。這次洪是否又寫過歌賦,就無從考究了。話說回來,《紅樓夢》的創作,不就是最好的《省親賦》么?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揚州、南京、杭州都是必去之地,有的朋友可能要問,你憑什麼斷定《紅樓夢》書中寫的就是第三次南巡的場景呢?這是因為,康熙皇帝巡幸中,別的地方都重複去過,惟獨到杭州西溪巡幸,只有一次。《紅樓夢》記敘的元春省親場面是如此獨特,大觀園的景色與西溪完全相同,省親的過程與康熙巡幸的過程完全相同,與康熙其他次南巡及巡幸其他地方的活動,都有著明顯的不同特點。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推論,《紅樓夢》描寫的就是這一次,也只能是這一次!西溪面積很大,景點眾多,康熙皇帝遊覽的景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知朋友們注意到沒有,《紅樓夢》在描寫寶玉為大觀園題寫匾額的場面中,在描寫元妃遊覽大觀園的場面中,把姐妹們後來居住的地點都寫到了;但是,書中後來又出現了「凸碧堂」、「凹晶館」等開始並未交代的景點,這是為什麼?因為這些景點當時康熙皇帝未去遊覽,所以《紅樓夢》書中描寫元妃省親場面時也就未做交代。這些書中開始未交代的景點在西溪也是有原型的:「凸碧堂」的原型應是馮夢禎家的「西溪山堂」,由於建築的地勢相對較高,所以《紅樓夢》中命其名曰「凸碧堂」。康熙南巡時,馮夢禎的兒子馮雲將(一說孫子馮千秋)在此居住,著名的馮小青被虐待致死的悲慘故事,就是發生在他的家庭中。《紅樓夢》中使用了馮小青的著名詩句:「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凹晶館」的原型,應該是著名文人汪然明的「西溪水閣」。汪然明這個人很豪爽,有「黃衫豪客」的美稱,收養或資助過很多落魄文人和漂泊名妓。由於建築的地勢低洼,園中又有個很大的池塘,天光水影,很是清幽。這裡是汪然明接待往來文人女史的地方,藏舟楫於池中,客人來此,既可以在池邊納涼,又可以方便登舟駛往西溪其他景點,所以《紅樓夢》中命其名為「凹晶館」。明末著名妓女詩人柳如是與黃皆令,就曾經長期居住在「西溪水閣」中,並經常在此館的水池邊聯詩對句,她們的詩作,也由汪然明資助出版。《紅樓夢》書中趙嬤嬤說的甄家接駕四次,王熙鳳說的王家準備接駕一次,按時間推算,都不是大清王朝的事情!不是清朝難道是明朝的事情么?也不是,明朝的正德皇帝生前喜好南巡,但時間過於久遠了,大概那時候趙嬤嬤她爺爺還沒有出生。按時間對應,趙嬤嬤說的五六十年前,應該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時期,但這個可憐的亡國之君,在位時為應付戰爭整天焦頭爛額,從來沒跨出過北京一步。所以,《紅樓夢》所說的甄家四次接駕也不可能是明朝的事情。既不是清朝皇帝,又不是明朝皇帝,那麼,《紅樓夢》作者讓趙嬤嬤回憶的這位「仿舜巡」五六次的「太祖皇帝」,究竟指的是誰呢?他只能是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南饜〕 ⒌摹昂牘飠實邸薄:牘飠實壑煊舍攏 淺珈躉實壑煊杉斕奶眯幀<咨昴輳?644)崇禎皇帝弔死在北京煤山前,他的父親老福王封地洛陽被李自成攻破,被俘的老福王同王宮中所養之鹿一起放進大鍋煮成了「肉羹」被農民軍吃掉。朱由崧僥倖逃出洛陽,輾轉逃往南京。崇禎皇帝殉國後,在馬士英和「江北四鎮」等軍閥擁戴下,朱由崧被擁戴「監國」,隨後又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但他的皇位坐了僅僅一年,就被南下的清朝大軍消滅,小朝廷在1645年(順治二年,亦稱弘光元年)便煙消雲散了。這位弘光皇帝很不爭氣,在歷史上口碑不好,是位「英雄氣少,兒女情多」的昏庸皇帝。他在位期間熱中於到處遊玩,所游之處多為秦淮河畔的青樓楚館,或者是大臣馬士英、阮大鉞、王鐸的府邸花園,他的口號是「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整天以聽曲、看戲、喝酒、宣淫為能事。馬士英、阮大鉞、王鐸等權臣,為了迎合這位「弘光皇帝」的嗜好,家中都備有十分出色的戲班子,以便皇帝隨時前來觀演。弘光皇帝到大臣家中飲酒看戲在當時是常事,次數遠不止四次。他每次巡遊到大臣府中,其奢華情景正如《紅樓夢》中所說,「銀子成了土泥」,什麼東西都「堆山塞海」的,大臣們也不過是「拿皇帝的銀子往皇帝身上花」而已。朋友們注意,《紅樓夢》作者用詞是很講究分寸的,把這個熱中巡遊的弘光皇帝稱為「太祖」。什麼是「太祖」?就是每個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如唐太祖、宋太祖、明太祖等。清朝的順治皇帝稱「世祖」,康熙皇帝稱「聖祖」,都不是「太祖」,明朝的太祖朱元璋此時早死了三百年了,此時可以稱太祖的,勉強只有這個弘光皇帝!南明時期在歷史紀元方面很微妙,因為明朝從崇禎皇帝殉國的1644年(明紀元崇禎十七年,清紀元順治元年,干支紀年為甲申)就宣告滅亡了,南明朝廷建立於1645年,朱由崧「監國」期間稱這一年為「崇禎十八年」,當上皇帝後又改元「弘光元年」。清朝不承認南明朝廷是明朝的延續,正史中稱 1645年為「順治二年」,根本就沒有什麼「崇禎十八年」和「弘光元年」。那麼,南明紀元就從歷史中消失了。這個正史根本不承認紀元的小朝廷的開國之君,也只好算作一個新王朝的開國「太祖」了。不過,這個「太祖」既是開國之君,也是亡國之君,充其量只當了一年半壁江山的「太祖」皇帝。再請朋友們注意,《紅樓夢》作者說這個「太祖皇帝」的巡遊是「仿舜巡」,不是「南巡」。「南巡」是指從北京出發巡視江南的意思,有特指;而「舜巡」則是巡視五嶽,方位是四面八方。弘光皇帝「仿舜巡」則是仿照舜帝巡視四方,也不獨是「南巡」一個方向。「舜帝」死在南巡途中,弘光皇帝也是遨遊未畢,就亡國被俘,慘遭殺頭了。所以《紅樓夢》作者說這個「太祖皇帝」「仿舜巡」,並非歌頌他像堯舜一樣英明,而是曲折交代他在巡遊的紙迷金醉中突然亡國死去。前面交代過,《紅樓夢》作者莫名其妙地讓瀟湘館別稱「有鳳來儀」,讓林黛玉別號「瀟湘妃子」,讓她的哭泣總是同竹子聯繫在一起,隱含的意思就是像娥皇女英哭舜帝哭紅了斑竹那樣,悲悼這位「仿舜巡」的「太祖皇帝」。《紅樓夢》作者著此書,有深刻的悼明反清意圖。作者在依照康熙南巡場面描寫元春省親的同時,一手二牘,一聲兩歌,隱寫了南明皇帝因為巡遊等驕奢淫逸行為而亡國的教訓,同時也表達了對康熙皇帝南巡浪費大量人力物力的不滿情緒。《紅樓夢》是一部既寫家難、又寫國讎的作品。作者洪昇的家庭在明朝是個百年望族,由於改朝換代的原因,其家族徹底敗落了。洪昇著書過程中,對「家難」是明寫,對「國讎」則是暗寫,其不得已的苦衷不難理解。書中描寫的那些家庭內部爾虞我詐「窩裡斗」、最後被朝廷抄家、「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故事,就是洪昇家敗亡的真實記錄,筆者對此有詳細考證。這樣家庭出身的洪昇,內心深處有強烈的遺民情結,對祖先「赫赫揚揚」一百多年的明朝是既留戀,又惋惜。這樣,在創作《紅樓夢》的過程中,筆觸就自然不自然地寫到明朝上面去了。朋友們可能注意到了,《紅樓夢》中的好多地名、官位名稱,都使用的明朝特有名稱。例如,把南京稱為「應天府」,把北京稱為「長安大都」,都是明朝的叫法,「蘭台寺大夫」、「都統制」,都是明朝特有的官位。王熙鳳的父親升了「九省都統制」,可是南明時期的特有提法,因為南明時期只統治著江南九省,「九省都統制」幾乎就是南明王朝的總管了。書中王熙鳳說王家過去曾經總管過「各國朝貢」事情,卻又說管轄的是粵閩滇浙四省,這四省當時都是在南明政權管轄範圍的九省之內。書中甄家的家長名叫甄應嘉,官職是「金陵體仁院大總裁」,明顯是隱寫南明小朝廷之當政高官。甄家「壞了事」的隱喻,應該是指南明政權之覆亡。《紅樓夢》作者特別愛明裡暗裡使用「明」字,出宮的太監,叫做「大明宮掌宮內相戴權」,修建大觀園的設計建造者,是「老明公山子野」,等等。「戴權」是大權的意思,宦官權利熏天的時代,是明朝後期,魏忠賢官居「九千歲」就是明證。南明小朝廷時期,宮內田姓總管太監(大明宮總管戴全的原型),與馬士英、阮大鉞等權臣勾結,賣官鬻爵,權勢也大得很。到了清朝,朝廷對宦官管得很嚴,宦官敢於干預朝政或擅自出宮,地方官府可以就地正法,宦官一直是很規矩的。至於李蓮英一類,是清朝末期的事情,清朝前期、中期,絕對沒有權利無邊的宦官。「大明宮」是唐朝的宮殿名稱,《紅樓夢》不可能寫唐朝,所以是有意借用這個名稱,突出「大明」的年代意義。書中的戴權,公然出宮招搖撞騙,公開把「龍禁尉」職位賣了兩千兩銀子,這也足以證明只能是南明時期的事情。我們再來看書中元妃的謎語:「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這不可能是形容康熙皇帝的,因為康熙在位六十年,是中國封建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這個謎語影射的應是弘光皇帝,因為他只當了可憐的一年皇帝,龍椅還沒坐熱,就灰飛煙滅了,正如爆竹一聲!第二節 秦可卿大出殯《紅樓夢》書中「天香樓」是祭奠秦可卿死亡「另設一奠」的場所。一說到「天香樓」,人們就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她在這裡與老公公偷情「爬灰」,聯想到秦可卿撲朔迷離的「上吊」場所,聯想到她的風光無限的「大出殯」。秦可卿身上的謎太多了。人死了,卻不知道怎麼死的。據書中描寫,死前她似乎病了一年多,始終沒診斷清楚是什麼病;嬸子鳳姐來探病,發現她瘦得都脫了相了。人吃五穀雜糧,誰能不生病?由病而死,似乎再正常不過了。但奇怪的是,太虛幻境的冊子中,她的畫面卻是「一個美人懸樑自盡」,所配的判詞又說:「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由此看來,她的死似乎與「淫」字沾上了關係,並非自然死亡。秦可卿的喪鐘敲響之後,有人懷念,有人悲痛,奇怪的是,全府上下人等,居然都感到「納罕」。什麼是「納罕」?「納罕」就是感到奇怪、懷疑。他們為何奇怪?他們懷疑什麼?作者沒有說。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秦可卿死了,幸不幸自己知道,生者的不幸感表現得卻是淋漓盡致、五花八門!首先是老公公賈珍,悲痛得如喪考妣,居然「哭得像淚人兒一般」;而老婆婆尤氏,卻「犯了心口疼」,躺在屋裡不出來;她的丈夫賈蓉,弟弟秦鍾,又似乎與死者無關,表現得全無心肝。其次是兩個丫鬟,一個觸柱身亡,跟隨死者的靈魂走了;另一個認為義女,跟隨死者的屍體走了。即使主僕情深,也不不至於如此啊?她們有什麼隱情呢?作者沒說。最奇怪的是寶玉,從年齡上說,秦可卿比他大得多,從關係上說,秦可卿是他的侄兒媳婦,他們之間絕對不可能有什麼曖昧關係,但寶玉聽到她的死訊,居然心口一熱,吐出來一口鮮血!自己還辯解「血不歸經」,沒有關係。秦可卿死了,賈珍要儘其所有為兒媳風光發喪,一再告訴主持發喪的鳳姐,不要替我省著!於是,花重金買來一個「龍禁尉」虛名,只是為了題寫喪主;請了和尚道士做四十九天法事,還在「天香樓」另設一奠;棺材用了「壞了事的王爺」的絕對上等「板兒」;異乎尋常的大出殯,從寧府到家廟鐵檻寺,一路上布置得「像壓地銀山一樣」!一個小輩的喪事,正常說,丈夫賈蓉、弟弟秦鍾等去送葬就可以了,但秦可卿出殯卻一反常規,賈赦、賈政等爺爺公公,老公公賈珍,叔公公寶玉,都隨靈去了,真懷疑他們怎麼能弄得「壓地銀山一般」,按照中國古來的風俗,長輩為兒孫穿孝豈不亂倫?更風光的是,各家王公貴族,皆沿途搭棚祭拜,北靜王居然親自「路祭」,並謙遜地為死者讓路。最讓人不可理解的是,秦可卿的丈夫賈蓉、弟弟秦鍾,大出殯時,本應是最悲痛的人,事實卻恰好相反!賈蓉整個過程沒說一句話,沒出一次面;秦鍾竟然跑到饅頭庵,去會情人智能,干「警幻所訓之事」!被寶玉現場抓住,還要晚上「細細算賬」。賈府姑娘媳婦眾多,秦可卿是長房長孫媳婦,又是家中「第一得力的人」,地位顯赫。就是這個顯赫之人,一生卻不清不白,糊糊塗塗!寧府的少主婦,按當時風俗,本應門當戶對,出身名門望族,事實卻不然。他的娘家老爹,只是一個窮餿餿的「營繕郎」。這也罷了,也許賈珍是個「反潮流」人物,沒這些講究,但秦可卿的來歷又大成問題,居然是從「養生堂」抱養的!究竟是私生子還是窮人拋棄的女嬰,作者沒交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出身貧苦的秦可卿,應該能幹、節儉、樸素,但事實又恰好相反,僅從她的卧室,就可以看出她的極度奢華庸俗。屋裡擺滿了什麼趙飛燕跳掌中舞用過的銅盤,安祿山擲傷楊貴妃乳房的木瓜,如此等等。這哪裡是一個少婦的卧室,分明一個擺滿道具的舞台!秦可卿是否有作風問題,沒有過硬證據,不敢妄斷。但她在「太虛幻境」中,以「兼美」的身份,與小叔公公寶玉「柔情繾綣,難解難分」,卻是事實。那個莫名其妙的「警幻仙姑」,受寧榮二公重託,為了引導寶玉走「仕途經濟」正途,居然匪夷所思地用小名「可卿」的妹妹「兼美」,去勾引寶玉干「兒女之事」。這個「兼美」,其形象風度,「鮮艷嫵媚,有似乎寶釵,婉轉風流,則又如黛玉」。等於說,寶玉擁有了可卿,就等於天下美色盡收,環肥燕瘦,盡在懷中,這是何等的艷福!《紅樓夢》中有寶玉、黛玉、寶釵、湘雲那麼多比秦可卿重要得多的人物,紅學家們都沒有為他們搞出什麼「玉學」、「釵學」、「湘學」,卻獨獨為秦可卿開創了一門「秦學」。秦可卿在天之靈,不論有多少委屈,也可以安息了。我們不得不佩服脂硯齋他老人家,是他(或她)最先發現了《紅樓夢》書中秦可卿的可疑之處,指出作者的大筆,似乎不應該寫出秦可卿卧室那些俗艷的文字,他也不知道作者為什麼這麼寫,老老實實地告訴我們,作者是否「別有所屬,余所不知」。為「秦學」的問世,紅學家們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他們根據脂硯齋批語透露的,《紅樓夢》在秦可卿身上,刪去了「四五頁」,這些頁的內容,是「秦可卿淫喪天香樓」,其中有「遺簪」、「更衣」的情節。於是乎,就展開了豐富想像,把「遺簪」、「更衣」描繪成秦可卿與老公公賈珍,在天香樓上柔情繾綣,頭上的簪子掉了,被老婆婆尤氏拾到,抓了現行。秦可卿無地自容,偷偷在天香樓懸樑自盡了。又把這些同焦大太爺的一頓混罵聯繫起來,更坐實了賈珍、秦可卿「扒灰」的罪名。電視劇《紅樓夢》就是按照這個思路拍攝的,看了美感全無,令人作嘔!平心而論,對「秦學」貢獻最大的,當數劉心武先生。劉心武先生的「新秦學」要點有三,一是秦可卿的原型,是「削爵親王」、也就是廢太子允的女兒。東宮失勢後,江南織造曹家收留了這個女兒,後來給兒子當了媳婦;二是曹家後來之所以被朝廷查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收留了「廢太子」的女兒;三是劉心武先生還對《紅樓夢》中公媳畸戀寄予了深切同情,為他們找了好多美麗的借口。今年初,紅學界展開了一場「群毆」劉心武,痛批「秦學」的風暴,「秦學」是否被批倒批臭,不得而知,但秦可卿之謎仍然未鮮,卻是不爭之事實。其實,秦可卿根本不是一個依照生活原型創作的人物,而是一個象徵性人物,如果找對了《紅樓夢》作者,秦可卿之謎便可迎刃而解。《紅樓夢》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康熙朝的大文學家洪昇,就是那個創作了中國傳統戲曲高峰之作《長生殿》的情種!「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洪昇在康熙二十八年,歷經十年辛苦,三易其稿,寫出了《長生殿》傳奇。一經演出,立即轟動京城,「纏頭」為之猛增。在這年中秋佟皇后「國喪」期間,戲班為了感謝洪昇,為他「聚演」《長生殿》,被人告發,官府斷定為「大不敬」,結果洪昇被革去功名,逮捕下獄。洪昇的一生,成也《長生殿》,敗也《長生殿》,他就是懷著愛恨交織的心情,在《紅樓夢》中寫下了秦可卿的故事,目的就是為了抒發自己對《長生殿》的感情,並暗示《紅樓夢》與《長生殿》作者是一個人。其實,在《紅樓夢》中,這種暗示比比皆是,第五回回前詩中:「問誰幻入華胥境,千古風流造孽人」,回後詩中:「一場幽夢同誰近,千古情人獨我痴」,說的都是這個意思。這個「千古風流」、「千古情人」說的都是作者自己,自己在《紅樓夢》中寫的太虛幻境之「幽夢」,也就是「華胥境」,是誰「幻入」的呢,「同誰近」呢?就是自己這個情種和代表作《長生殿》!在《紅樓夢》中,洪昇經常眼睛盯著秦可卿形象,口裡卻說著自己的話。比如,太虛幻境中秦可卿的曲子《好事終》:「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萁裘頹墜皆從敬,造釁開端實在寧,宿孽總因情。」第一句就是描寫「敗家」的景象,怎麼導致敗家的呢?因為「擅風情,秉月貌」,注意這個「擅」字和「秉」字,都是動詞,不會是說書中人物,只會是說作者自己。書中哪個女人漂亮,是自己「擅」的「秉」的呢?只能是作者描寫的。其後進一步解釋,你們說我寫情淫之書是「萁裘頹墜」的不肖子,其實在荒淫無恥方面「造釁開端」的就是你們皇家。注意這個「敬」字,它是針對洪昇的「大不敬」罪名寫的,用字很險。前面說過,洪昇創作《長生殿》三易其稿,為什麼這麼頻繁修改呢?就是因為根據朋友毛玉斯的建議,「盡刪太真穢事」,刪去了初稿、二稿中楊貴妃與安祿山穢亂宮廷、李白為楊貴妃寫「清平三絕」等有損楊貴妃形象的情節,把楊貴妃寫成了一個純情的種子。作者在《紅樓夢》中創作秦可卿形象的過程也是如此,先是把她寫成了一個淫亂的少婦,後又改成今天的形象。書中留下一些淫穢的痕迹,很可能是作者有意為之,目的是使讀者體味出《紅樓夢》與《長生殿》的創作過程吻合。《紅樓夢》中的秦鍾,原型就是毛玉斯,洪昇把他寫成秦可卿的弟弟,讓他的名字與「情鍾」諧音,並讓秦可卿成了抱養的棄兒。試想,秦可卿死了,關他屁事,所以他並不耽誤送葬期間「得趣饅頭庵」。洪昇一生與楊貴妃結下了不解之緣,為歌頌她而成名,為歌頌她而獲罪,為歌頌她而破家,最後還為歌頌她而死亡。康熙四十三年,洪昇到江寧織造府上,暢演了三天《長生殿》,歸家途中,酒後失足落水,一代文豪,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文學生涯!時人悼念洪昇的詩句中,有「葬身魚腹恨如何」,「太真生共可憐宵」,說的就是這段經歷。非常巧合,洪昇死的這天,正是楊貴妃的生日,也正是李楊二人譜制「霓裳羽衣曲」的日子!可能是楊玉環為了感謝洪昇,召他回到月宮「天香樓」了吧。其實,細心的讀者不難感到,在《紅樓夢》書中,秦可卿與其他人物不同,她並沒有生活中的原型,只是一個象徵性人物。她和她的故事,都暗暗隱指《長生殿》及其作者的遭遇。秦可卿的形象,應該是暗隱楊貴妃,所以她在《紅樓夢》中不像其他主角有生活原型,而是「來歷不明」,被寫成「養生堂」中抱養來的。楊貴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美人,又極為聰明,能歌善舞,制曲高明,所以,在《紅樓夢》中,作者讓她成為兼具聰明美麗的「兼美」。《紅樓夢》中常常用趙飛燕、楊貴妃比喻黛玉、寶釵,環肥燕瘦,各有風致,兼二者之美,其美可知。楊貴妃入宮前,原來是壽王妃、唐明皇李隆基的兒媳婦,後來被公爹納為貴妃,所以,《紅樓夢》書中隱隱約約寫了她與公爹有不正當關係。《長生殿》中楊貴妃縊死馬嵬坡後,她的兩個侍女念奴和永新,一個自殺殉葬,一個守墓看墳,後又流亡金陵。所以,《紅樓夢》中也讓秦可卿的兩個丫鬟,一個觸柱而亡,一個做義女伴靈。所寫這些,無非讓讀者在她身上看出楊貴妃的影子而已,並沒有什麼深意。《紅樓夢》書中的賈寶玉,當然是作者自況。作者讓他與秦可卿在「太虛幻境」中「柔情繾綣」、「做兒女之事」,無非就是暗示自己是從描寫楊貴妃開始,走上言情文學道路的。「太虛」是古人對月亮的代稱,在《長生殿》中,李楊的愛情歸宿就在月宮。古代傳說,月亮上有飄香的桂樹,所以桂樹又稱「天香」,「天香樓」也不過是月宮的代指而已。寶玉在「太虛幻境」與「兼美」攜手出遊時,不幸被夜叉鬼扯下「迷津」,情急之下大喊「可卿救我」!暗示的就是自己因《長生殿》獲罪,被朝廷斥革下獄、萬劫不復的悲慘遭遇。書中寶玉聽到秦可卿死訊,莫名其妙地吐血,暗示的正是康熙二十八年《長生殿》的遭遇,遭此打擊,作者洪昇焉能不口吐鮮血!秦可卿大出殯,暗示的是康熙二十八年佟皇后「國喪」,洪昇就是這個時候因為非時演劇而終生倒霉的,對此創巨痛深,刻骨銘心!「遺簪」、「更衣」就是《長生殿》中楊貴妃縊死時「娥眉婉轉」的場景,楊貴妃是用白綾懸樑而死的,《紅樓夢》中就讓秦可卿懸樑自縊。《紅樓夢》中天香樓是寧府戲樓,古代戲樓是開敞式的,不會真的有公媳幽會,掉了簪子讓婆婆揀到的事情。楊貴妃是貴妃,康熙皇帝的佟皇后是死前一天方才被冊封為皇后,以前身份也是「皇貴妃」。佟皇死時,年齡是三十一歲,與秦可卿相同,所以書中寫她「享強壽」。所謂「強壽」,即年齡四十而死,三十多歲死亡,古人為了面子,避諱夭亡的口實,也可以勉強算「享強壽」!皇家出殯,當然是「壓地銀山」般氣魄,當然王公貴族都要去送葬、路祭。《紅樓夢》中描寫的大出殯,實際上是「國喪」場面,讓賈府赦、政、珍等人都去送葬,也是合乎情理的。洪昇因《長生殿》罹禍,原因僅僅是非時演出這麼簡單么?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長生殿》寫帝王家的愛情,寫皇帝「佔了情場,彌了朝綱」,康熙皇帝看了之後,以為「心存諷刺」,一怒之下,尋個借口加以封殺!洪昇的朋友李孚青,看出了這一點,贈洪昇詩中說:「桂子飄香是禍胎」。「桂子飄香」就是「天香樓」,就是《長生殿》,含義十分清楚。洪昇寫大出殯,其實也是暗示《長生殿》罹禍的時間。康熙二十八年,佟皇后病逝,皇家國葬,當然是大出殯!洪昇聚演《長生殿》獲罪的時間是中秋,正是桂子飄香的季節,這也應該是洪昇用「天香樓」透露這件公案時間背景的原因之一。「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這段秦可卿的「判詞」,不知難倒了多少紅學家!其實很簡單,前兩句說的是,我這個情種,與李楊情事相逢,必然寫出宣揚情淫的作品。注意,《紅樓夢》作者並不把「淫」字視為什麼見不得人的話,他公然說寶玉是「天下古今第一大淫人」。洪昇本人就是言情戲曲創作的最高手,這樣自況,可見十分自負。洪昇因為被革去功名,造成洪家永遠敗落,不得復興,所以終生背負著「不肖」的罪名。後兩句說的就是為自己辯解的話,你們說「不肖子弟」是我嗎?其實最先「造釁開端的」,是寧府,是你們皇家,秦可卿與佟後,就是皇家的貴妃嘛!第三節 三春四艷《紅樓夢》中的好多謎語至今無解,譬如榮國府中,寶玉的親姐妹和堂姐妹一共四個: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諧音為「原應嘆息」,意為紅顏薄命。但是,明明四個姐妹的名字都用春字,作者為什麼屢次使用「三春」的概念?什麼「三春爭即初春景」,「三春去後諸芳盡」,「勘破三春景不長」,難道還有一個「景長」的另外一春么?《紅樓夢》書中的元春是寶玉長姊,比寶玉年長二十多歲,名為姊弟,感情如同母子。王夫人的肚子確實神奇,居然能生出如此兩個長女幼子,實在罕見。對《紅樓夢》中元春的判詞,至今無人能解:「二十年來辯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二十年」指的是什麼時間?其中有什麼是非?難道「三春」都要進宮當娘娘去「爭及初春景」么?從書中看探春似有可能,迎春、惜春絕沒有這個跡象啊?判詞中究竟是「虎兔相逢」還是「虎兕相逢」至今也爭論不休,這個「相逢」表示的是時間概念么?迎春號稱「二木頭」,為人軟弱善良。她的判詞也很奇怪:「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用迎春婚後被孫紹祖虐待而死似乎能解釋得過去,但「子系」兩字著實有點奇怪,說的是迎春還是孫紹祖?孫紹祖在虐死迎春前,未聞有什麼「得志」的事,娶個媳婦稀鬆平常,也談不到「得志」啊,更不是因為「得志」才虐待迎春的啊?探春是朵帶刺的玫瑰,有才能,也有志氣、骨氣。她的判詞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紅學界都解釋為探春遠嫁,但也有說不通的地方。這個「末世」是家族的末世還是國家朝廷的末世?坐著大船遠嫁「三千里」,這是什麼地方啊?「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難道永無見面之可能了么?惜春的性格既老實又固執,後來的結果是出家,這一點沒有疑問。但惜春的判詞卻大有疑問:「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卧青燈古佛旁。」不是「三春爭及初春景」么,怎麼又「勘破三春景不長」了?究竟什麼是「三春景不長」?「三春」是她的親姐妹么?其中的探春之「景」不是挺長的么?《紅樓夢》中好多女兒的事迹命運,用判詞、曲子的說法都無法解釋,不止是榮府四春,就連釵、黛、湘、可卿、鳳姐、妙玉等人的判詞、曲子,都有說不通的地方。紅學家們不明就裡,研究中也只好葫蘆提應付了事。怎麼樣能解釋通呢?看來僅從書中字面是難以解釋通的,必須搞清楚《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創作意圖,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釋。《紅樓夢》作品雖然是以洪昇家族和「蕉園」姐妹為原型創作的,但作者為了寫出心中的興亡感嘆,大量借用了南明背景,使作品的底色打上了深刻的南明印跡。作品故事中選取了很多表現南明小朝廷「風雲氣少,兒女情多」的人和事。榮府中「三春」、「四艷」所影射的,未必是什麼弱女子,而是最有背景意義的重要人和事。當時最重要的人和事,大概莫過於南明小朝廷的「三帝一監國」了,正是所謂的「三春」、「四艷」!所謂「三春」,代表的正是「三帝」,也就是福王政權的弘光帝,桂王政權的永曆帝,唐王政權的隆武帝。再加一個監國的魯王,恰恰組成了紅樓「四艷」!「紅樓」的紅字,可以指代朱明的「朱」字,「紅樓」既可以指富室閨閣,也可以代指青樓楚館,還可以代指大內皇宮。碧瓦紅牆的皇宮,在古代文人筆下,往往用紅樓表示。元春影射的是南明福王組建的弘光政權。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抗清義士夏完淳諷喻弘光政權的詩:「二十年來事已非,不開畫閣鎖芳菲。哪堪兩院無人到,獨對三春有燕飛。」朋友們看出來沒有?《紅樓夢》中元春的判詞,應該就是根據這首詩幻化出來的。這首詩是指斥南明政權在大敵當前之際,還醉生夢死、歌舞昇平的。「二十年來事已非」說的是南明三帝延續了二十來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不開畫閣鎖芳菲」,就像陳後主和南唐二帝一樣,沉溺於風月情場中;致使南京的歌舞酒樓和紅樓妓館一時繁榮。那句「獨對三春有燕飛」很有隱曲,「三春」顯然是借指南明三帝,「燕飛」又是什麼呢?是用漢代的趙飛燕代指皇妃么?顯然不是。朋友們可以回憶一下,《紅樓夢》中姐妹們詠柳絮時,黛玉的《唐多令》起句是「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對此紅學界一般都解釋為蘇州的「百花洲」和徐州北部的「燕子樓」,白居易曾有《燕子樓三首並序》歌頌之。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但《紅樓夢》寫的是金陵舊事,其典還應該出自南京為是。南京過去確有「百花洲」,地處鈔庫街小西湖附近,是文人仕女經常遊玩的地方。傳奇《桃花扇》中,李香君就曾「燕子樓中人卧病,燈昏被冷有誰知」?可見南京亦有燕子樓。林黛玉「葬花詞」中「青燈照壁人初誰,冷雨敲窗被未溫」詩句的出處也似乎在這裡。扯了這麼遠,無非是解釋夏完淳的詩,事實上是指斥南明君臣在南京「百花洲」、「燕子樓」一類地方歌舞昇平,以致國事不可收拾。南明時君臣最流行觀看的傳奇是阮大鉞所創作的《春燈謎》、《燕子箋》,夏詩所說的「燕飛」,似乎與此也不無關係。再回到《紅樓夢》中元妃的判詞,「二十年來辯是非」,顯然是辯的南明三帝「二十年」的「是非」;「三春爭即初春景」是說三個小朝廷「爭」當南明小皇帝,「初春」即「元春」,即第一個當上小皇帝的弘光帝;「虎兕相逢大夢歸」,說的是清軍下江南後,南明三個政權先後都迅速垮台,復興明朝變成了一場清秋大夢!「虎兕相逢」來源於吳梅村的詩句「前有猛虎後蒼兕」,吳詩指的是寧古塔地方景象;寧古塔位於今天黑龍江省寧安市,是清朝滿族的發祥地和故都,用「虎兕相逢」代指兇惡的滿清軍隊,是十分貼切的。讓我們再來分析《紅樓夢》書中元春做的一首謎語:「身如束帛氣如雷,能使妖魔膽盡摧,一聲震得人才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謎底是爆竹。這個弘光皇帝,坐上龍椅不到一年就亡國了,用爆竹謎語來形容南明政權的迅速敗亡,恰當極了。《紅樓夢》中的迎春,影射的應該是桂王建立的永曆政權。「子系中山狼」的「子系」是一個繁體的孫字,代指永曆政權中野心勃勃、大權獨攬的孫可望。孫可望原來是張獻忠的部將,張獻忠失敗後,他又籠絡永曆皇帝,扯起反清復明的旗號。孫可望為人跋扈,永曆帝無兵無將,確實受了孫可望許多折磨,正所謂遭遇了「中山狼」行徑。後來孫可望又投降了清軍,導致永曆帝被吳三桂擒拿在緬甸,勒死在昆明,一命嗚呼赴黃粱了。《紅樓夢》中的探春,影射的應該是唐王建立的隆武政權。隆武帝是個頗思有所作為的皇帝,他同其他南明小皇帝不同,有點卧薪嘗膽、壯志恢復的志氣,正所謂「才自清明志自高」。他曾經對明朝延續了近百年的「黨爭」痛加整頓;他自己比較注意刻苦節儉地生活,也比較關心民眾的生活疾苦;他曾經親率軍隊出征浙閩清軍。但由於受制於鄭芝龍父子,壯志難酬,最後在長汀被清軍俘獲,全家一起壯烈殉國了,也正所謂「生於末世運偏消」。《紅樓夢》中說探春遠嫁海外,「清明涕送江邊望」,是有真實根據的。隆武政權依託的是鄭芝龍的軍隊,鄭芝龍降清後,這支軍隊由鄭成功統領,盤踞在金門、廈門一帶,進而收復了台灣。在此期間,還曾聯絡魯王政權張煌言的水師,幾次打進長江,兵臨南京城下,一度曾嚇得順治皇帝要逃回東北老家。江南遺民對鄭氏水師的盼望,正所謂「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紅樓夢》中寶琴所說的「真真國」,應該暗指的台灣;女孩子詩中「島雲蒸大海,巒氣接叢林」就是典型的台灣景色;「漢南春歷歷,焉得不關心」,說的也是江南和台灣抗清力量聲氣相求的實情。《紅樓夢》創作初期,是以柳如是為女主人公原型的。柳如是和她的丈夫錢謙益,晚年之所以長住「紅豆庄」,原因就是這裡臨江近海,便於同義軍水師聯絡。柳如是曾經親往崇明勞師,同張煌言水師中的娘子軍很是親熱。後來這些娘子軍全部戰死在崇明,這似乎就是《紅樓夢》中描寫「林四娘」和她的女兵的根據之一。當然山東青州發生的林四娘的故事也有史料支持,此事發生的時間是順治二年,也正是南明弘光元年;不過這個林四娘只是一個死於戰亂的宮女,並沒有那些馳騁沙場的英勇事迹。《紅樓夢》作者用兩個故事合成一個全新的林四娘形象,是小說創作常見的伎倆。《紅樓夢》中以濃墨重彩描寫了「敏探春興利除宿弊」的故事,所謂「除宿弊」,應該是影射唐王打擊「黨爭」,消除內部紛爭,團結抗清的事迹;所謂「興利」,也似乎是影射唐王關心民眾生活,節儉朝廷開支,注意積累抗清所需財富的事迹。探春理家時,幫助她的是寶釵。如前所述,寶釵的原型也是柳如是。柳如是曾把自己一生積攢的首飾,慷慨捐贈給義軍,用於裝備「八百羅漢」。《紅樓夢》中的「時寶釵小惠全大體」,大概就是影射的這件事情。《紅樓夢》中的惜春,影射的似乎是魯王監國政權。魯王始終沒有稱帝,一直是監國身份,所以《紅樓夢》中沒有讓惜春進入「三春」的行列。《紅樓夢》作者為什麼要以「春」字代指皇帝?應該是從《春秋》的「春王正月」而來。魯王后期,三個南明皇帝接連失敗被殺了,正所謂「勘破三春景不長」。魯王自己的軍隊也大部被清軍消滅,只率殘部逃到福建沿海苟延殘喘,最後幾乎只剩下孤家寡人,每天只好在海島上孤獨地以拜佛念經為事了,這也正是「獨卧青燈古佛旁」的結果。魯王一直沒有被俘,最後孤獨凄慘地病死在金門島上一座破廟裡,這個金門島就是今天台灣政權盤踞的金門,至今魯王墳墓猶在,可惜幾乎無人憑弔了。第四節 木石前盟說到《紅樓夢》中甄士隱那個可憐的女兒「甄英蓮」(後改名「香菱」),就令人不由得聯想到陳寅恪大師《柳如是別傳》中的那個「影憐」,讀音完全相同。英蓮後改名「香菱」,又與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湘靈」諧音,其中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么?循此思路搜羅史料,細加厘剔,就會發現了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巧合:《紅樓夢》通篇故事,與這個「湘靈」、「影憐」還真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關於「湘靈」的問題,另行探討,這裡主要研究這個「影憐」。「影憐」何許人也?她就是那個著名的風塵才女柳如是。柳如是何許人也,恐怕不會像武則天、慈禧太后那樣,為今天的人們所熟悉。但在明末清初那段天翻地覆的日子裡,她可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江南艷妓、尚書夫人、風塵詩人、愛國俠女,集萬種風流、千般才情於一身的響噹噹「花王」名流!根據陳寅烙先生考證,柳如是出生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逝世於清康熙三年(1655),年僅四十七歲。她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改朝換代的動蕩中度過的,飽嘗了妓女的辛酸,也經歷了貴夫人的榮耀;遭遇了戰亂的痛苦,也顯示了反抗的光輝;創作了輝耀千古的詩歌,也落得個投繯自盡的悲劇下場。「影憐」本姓楊,名雲娟,至今我們也無法知道她的出生地和家庭情況,就連她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她從小就被賣進妓院做了侍女,家鄉父母一概不知,有人根據她的口音,猜測她是浙江嘉興人。明崇禎二年(1629),剛剛十二歲的雲娟,被罷職的宰相、江蘇吳江豪門周道登買去做妾,改名為朝雲——與宋朝蘇東坡的侍妾同名。崇禎四年(1631)末,由於家庭中別人的挑唆,剛剛十四歲的朝雲又被周家趕了出來,賣到蘇州妓院,從此踏上了茫茫風塵之路。此時的雲娟(朝雲),已經擺脫了滿身稚氣,出落成一個名副其實的「美人」。在蘇州,雲娟逐漸艷幟高張,聲價日隆。為了擺脫對昔日痛苦的回憶,按照唐朝大詩人李商隱(義山)的詩句「對影聞聲已可憐」,為自己改名「影憐」。在周府做妾時,受周道登影響,影憐學到了一些吟詩繪畫的本領;墜入風塵後,由於影憐同名士交往日多,逐漸學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女詩人!風塵中的妓女,都有強烈的從良願望,楊影憐當然也不例外,在送舊迎新的悲慘生活中,她也不斷地尋覓著自己人生的最終歸宿。影憐年輕、漂亮、知書達理、風度翩翩,根本看不起那些聲色犬馬、碌碌無為的凡夫俗子,她要為自己找一個有真才學、真性情,與她性相近、情相投的飽學之士寄託終身。然而,風塵女子要想尋覓到稱心的人生知己是何其困難。一個絕好的機會向楊影憐招手了。崇禎五年(1632)十一月初七,在松江名士、當代大儒陳繼儒(眉子)慶祝七十五壽辰的「佘山大會」上,一個讓她魂牽夢繞、牽掛終生的人,不期然來到她的身邊。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陳子龍。陳子龍(1608——1646)字卧子,號大樽,松江縣人。從小就顯示出過人的才華,文武兼備,學識超群,胸懷大志,慷慨激昂,與幾個情投意合的年輕志士,組織了一個詩社——幾社,陳子龍自然成了幾社領袖。在佘山大會上,陳子龍出盡風頭,楊影憐也一鳴驚人,那種傳統的一見鍾情式的愛情,在兩個人的身上發生了。楊影憐從此成了幾社中惟一的女成員,與陳子龍和其他幾社青年英俊時相酬唱,兩個人幾經纏綿相思,終於同居了。他們愛情的小巢就設在松江城南門外南園的「小紅樓」里,這是陳子龍向朋友借來的一處空閑別業,既作為幾社的聚會場所,也作為陳楊的鴛鴦愛巢。那些日子裡影憐是多麼快活啊,白天她同子龍及朋友們縱情遊玩酬唱,晚上與自己心愛的人如膠似漆。憤怒出詩人,愛情更出詩人,這一時期,陳楊二人都展示出了驚人的才華,創作了大量流芳後世的作品,其中最令人振聾發聵的作品,竟是楊影憐歌頌自己情人陳子龍的《男洛神賦》!大家都知道曹子建著名的《洛神賦》,有幾人知道,在中國文學史上,居然還有一篇與之媲美對應的由女詩人創作的《男洛神賦》,真可謂石破天驚!然而,陳子龍畢竟有他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妻子,自己的難言之隱,他要投入到扶助大廈將傾的事業中去,不可能長期沉溺與卿卿我我。兩個人同居了兩年之後,崇禎八年(1635),楊影憐神色黯然,痛苦地離開了小紅樓。分手後,陳楊二人的愛情之火不僅沒有熄滅,反而在兩地相思中越燃越旺了。兩個人都寫出了大量思念歌頌小紅樓的詩作。楊影憐無時無刻不想到「醒時惱見小紅樓」,貫穿了她的整個後半生。陳子龍也在天南地北懷念「角聲初到小紅樓」,直到英勇殉國。他在《春日早起》詩中寫道:「獨起憑欄對曉風,滿溪春水小橋東。始知昨夜紅樓夢,身在桃花萬樹中。」這是《紅樓夢》名字最直接、最可靠的出處。楊影憐變得多愁善感起來,用陳子龍贈給她的詩說,就是「風風雨雨能痛哭」。看到月缺花殘春盡,她要傷感;想到壯士拼殺疆場,她要落淚;親歷悲慘命運風塵女子的墳墓,她的眼淚更像斷線珍珠一樣,盡情地流淌。同心上人陳子龍分手後,陳楊二人分別整理出版了自己在小紅樓中的詩作,楊影憐命名自己的詩集為《戊寅草》,又名《鴛鴦樓詞》;陳子龍命名自己的詩集為《屬玉堂》,並為《戊寅草》作了一篇長序,同時,還寫了一首七古詩《長相思》,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相思之情,並勸影憐要想得開,「但令君心識故人,綺窗何必常相守」。為了出版自己的詩集,楊影憐來到了杭州。《戊寅草》的出版,是由杭州古道熱腸的富商汪然明資助的,影憐來杭,下榻汪然明建在西溪的橫山別墅(西溪水閣)。西溪外有轉山溪水,內有無際蘆盪,河渚間坐落著眾多園林和寺觀。西溪漫山遍野的紅梅和珍貴的綠萼華白梅,勾起了影憐千般詩思;汪然明的遊船有著一個新穎別緻的名稱「不系園」,載著心如不系遊船的影憐,徜徉在西湖綠樹紅牆之中,又勾起了影憐萬種柔情。西泠橋畔的蘇小小墓和孤山蘭因館的馮小青墓,是影憐經常拜謁徜徉的地方。蘇小小倒也罷了,馮小青卻是與影憐相隔不遠的人,她的丈夫馮千秋尚健在,其父馮雲將與錢謙益私交甚篤,在他築於孤山的快雪堂中,與影憐時相酬唱。在馮小青墓前,影憐寫下了風塵女子的無盡情思和哀思,每當提筆,便淚如泉湧,打濕了花箋。但影憐不僅是個才女,又是一個俠骨柔腸的巾幗俠女,面對造化弄人,她也決絕地喊出:「神女生涯倘是夢,何妨風雨照嬋娟」,這是何等磊落的胸襟!說到這裡,令人不能不聯想到《紅樓夢》中黛玉的作品《葬花詞》:「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詩中以燕喻人,難道剛剛十四五歲的黛玉,以前就曾經與人組建過「香巢」?由於「燕子無情」,導致了「人去梁空巢也傾」的愛情悲劇?「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絕對的一副美人遲暮,歸依無人的悲愴情緒!須知,此時的黛玉剛進榮府不久,只有十四五歲年紀,也就像今天剛上初中的女孩子吧,何至於產生這樣一種急不可待的「紅顏老死」的恐懼啊?「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奴底事備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小小的黛玉,難道會產生期盼情人「溫被」以禦寒冷的念頭么?難道會在睡夢中聽到情人在庭外所發的「悲歌」么?難道會因為情人不至而產生「花落人亡」的感嘆么?「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未若錦囊收艷骨,一凈土掩風流」。黛玉雖然寄人籬下,但有外祖母的寵愛,寶玉哥哥的呵護,鳳姐等人的關心,丫頭們的尊敬,無論如何也不會產生「風刀霜劍」的感覺,更不會產生潔身自好而死,勝於落入污穢溝渠的感覺。從《葬花詞》中我們可以推測,《紅樓夢》中黛玉這個人物的原型,進入大觀園前,曾經與心愛的情人組成過一個「香巢」,後來由於「燕子無情」,結果「人去巢空」了。離開「香巢」後,過著一種漂泊無依的生活。由於社會上的黑惡勢力逼迫,使她產生一種「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感覺。由於年齡漸大,沒有歸屬,「美人遲暮」的心情越來越嚴重,以致於產生何處「凈土掩風流」的悲愴感。《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原型究竟是誰?我勸朋友們認真閱讀一下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撰寫的《柳如是別傳》。林黛玉在《葬花詞》中表達的心情,絕對就是秦淮八艷之首柳如是在離別情人陳子龍後,漂泊在杭州西湖西溪時心境的真實寫照!此前,柳如是曾與陳子龍在「小紅樓」構築了「香巢」,過了一段雙飛雙棲的幸福生活。後來由於陳家家庭的干預,柳如是不得已離開「小紅樓」,造成了「人去巢空」的悲劇結局,為此連續以《望江南》詞牌寫了二十首題為「人去也」的艷詞。柳如是帶著對情人的無盡思念,在江南各地凄苦漂泊,受盡了謝三賓等惡勢力「風刀霜劍」的逼迫。在西湖西溪漂泊時的柳如是,大概是二十二歲,美人遲暮的心情十分沉重,在她此時的詩詞中每每流露。《紅樓夢》中的《葬花詞》,應該是作者根據柳如是的這段人生經歷,按照柳如是在杭州時的心情創作的。柳如是一生有很多雅號,例如「楊柳」、「蘼蕪君」、「瀟湘妃子」、「柳儒士」、「女史」、「河東君」、「美人」、「桃花」等等。多數都被《紅樓夢》作者原封不動用到了寶釵、黛玉身上。寶釵的號是「蘅蕪君」,「蘅蕪」就是「蘼蕪」;河東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薛姓的郡望。「桃花」、「瀟湘」同是黛玉與柳如是的象徵。《紅樓夢》書中,表現黛玉總是面帶潮紅,鮮艷壓倒桃花,並說黛玉病由此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確實是經常艷如桃花,據說妓女為了保持面部鮮艷,經常服用一種類似砒霜一類的藥品,服用時間久了,往往引起內髒的病變,而導致吐血;柳如是就是因此而「多愁善病」,在小紅樓和絳雲樓生活期間都曾經吐過血。今天的讀者往往根據現代醫學,推斷黛玉得了什麼肺結核,其實《紅樓夢》作者是根據柳如是的真實生活描寫的,他判斷黛玉的病根源在於「面如桃花」,說的是當時妓女美容方法,並非什麼肺結核。《紅樓夢》故事的主線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這正是根據柳如是的「三角戀愛」經歷創作的。柳如是自然是「閬苑仙葩」,是絳珠仙子;陳子龍就是「美玉無瑕」,是神瑛侍者。為什麼這麼推斷,因為陳子龍確有「無瑕詞客」的別號,並曾用這個別號署名,與柳如是多次酬唱。「無瑕」就是玉,就是瑛,就是「赤瑕宮神瑛侍者」。陳柳後來無奈分手了,「心事終虛化」,但舊情不斷,兩地相思之情更加濃烈,見兩人的詩作。這種分手後的相思,不正是《紅樓夢》中的「木石前盟」么?而柳如是在分手後所拋灑的無盡淚水,不正是《紅樓夢》中的「絳珠還淚」么?第五節 金玉良緣《紅樓夢》中「金玉良緣」的故事,應該是取材於柳如是同錢謙益的婚姻生活。陳柳分手後,柳如是在「風刀霜劍」的逼迫下,無奈嫁給了江南老名士錢謙益。錢柳二人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由於對知識的共同愛好,夫妻之間酬唱切磋,感情還是很好的,時人也很艷慕,譽之為「金玉良緣」。錢謙益家中正堂名為「榮木堂」,《紅樓夢》中是「榮禧堂」;錢謙益為了迎娶柳如是,特意修建了「絳雲樓」,《紅樓夢》中表現為「絳雲軒」;錢柳二人後期,曾長期生活在「紅豆庄」,庄中確實有一棵江淮一帶難得一見的紅豆樹,夫妻二人以紅豆為題做了很多詩,《紅樓夢》中的寶玉就大唱其「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這麼多的雷同之處,用偶合是不能解釋的。合理的解釋只能是,《紅樓夢》的愛情生活,取材於柳如是親身經歷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自從與陳子龍分手後,影憐夢魂牽掛著昔日小紅樓的知己。女為悅己者容,影憐總是按照自己在小紅樓熱戀時的形象打扮自己,蠻腰弓鞋,柔媚中透出一股英氣,粉面黛眉,成熟中顯得那麼年輕。惹得江南文人學子,無不投以艷慕的目光,引來了無數讚美的詩篇。文人們有的把她喻為芙蓉,形容其美貌;有的把她譬為蘅蕪,形容其馨香;有的把她稱為仙子,形容其飄逸;有的把她贊為精靈,形容其聰敏。無論如何讚譽,大家對她一個共同的通俗稱呼,就是「美人」。有幾年,影憐自己也以美人為號。由於美人身邊沒有英雄相守,免不得招致社會上一些豪強無賴的欺凌,「美人」急需找到一個風流倜儻而又有共同語言的寬闊肩膀來依靠,幾經周折,一個人進入了她的視野。這個人就是江南人望、東林黨領袖、雄踞詩壇盟主地位五十年的當朝「宗伯」(禮部尚書)錢謙益!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蘇州常熟人。生於明萬曆十年(1582),逝世於清康熙三年(1664),享年八十三歲。在明末清初,錢謙益可是個聲名顯赫、也臭名昭著的大人物!他自幼聰敏好學,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中進士,在朝廷黨爭中屢次挫敗,但作為東林黨的領袖,才學出眾,向孚眾望,故吏門生滿天下。從社會地位上看,錢謙益足以依靠;從學識知識上看,錢謙益堪為良師,雖然錢楊二人年齡相差三十六歲,但楊影憐還是在內心接納了錢謙益。幾經周折,崇禎十四年(1641)六月初七,錢謙益用迎娶嫡夫人的禮儀,鳳冠霞帔迎娶了楊影憐!須知,在那個時代,錢謙益的陳夫人和其他姬妾尚在,用嫡夫人禮儀迎娶一個風塵女子,錢謙益也是要付出極大的勇氣的!事實證明,楊影憐的選擇是正確的。錢謙益真心實意地愛上了影憐,以一個丈夫和父親的雙重角色,呵護著可憐的影憐。迎娶之前,錢謙益建議楊影憐改姓柳,名是,字如是,號河東君。因為錢謙益自號東澗老人,柳姓是河東郡望,所以如此取名號。又因為二人都有出塵思想,按佛家「如是我聞」的說法,為河東君取字,同時,又在常熟自己家中,新築一我聞室,供柳如是居住,可謂周慮萬全。錢謙益不愧為一代宗師,在他的精心教導下,柳如是不論是歷史還是文學知識都突飛猛進,更令世人刮目相看。夫妻二人在我聞室頻繁酬唱,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柳如是也不愧一代才女,要不了多久,她的詩才就與丈夫相伯仲,令錢謙益在酬答時頗費腦筋。時人評論,錢柳之詩,要論厚重深沉,當推丈夫;如講輕靈飄逸,還讓妻子,可謂各有所長。為了方便夫妻二人的日常生活和學術研究,錢謙益在並不富裕的情況下,籌措資金,在家中半野堂後,另築一座美奐美倫的三層樓房。新樓取名「絳雲樓」,這個名字是柳如是自己取的,並親自手書鐫匾的。為什麼如此取名?當然有傳說中「絳雲仙姥」的意思,但大家不要忘記,柳如是的原名是楊雲娟,與陳子龍同居地是小紅樓,從自己名字中取一個「雲」字,從小紅樓化出一個「絳」字,合起來正是「絳雲」,以示不忘自己在小紅樓中的美好愛情。柳如是的字寫得很好,「絳雲樓」匾額,便是她的手書。絳雲樓二三層樓做藏書樓,藏儲了一萬多卷極為珍貴的孤本秘籍;一樓做夫妻的起居室。錢謙益此時正致力修明史,柳如是成了丈夫最好的助手。她不僅與丈夫切磋,為丈夫抄寫,更多的是為丈夫查閱資料文獻。由於她博聞強記,即使絳雲樓中卷帙如山,她也能隨口說出某個典故在某書某卷,某書某卷在某架某層,「牙籤」隨手拈來,從不出錯。錢謙益佩服之至,戲稱妻子是「柳儒士」。世人對錢柳的旖旎生活羨慕不已,稱為「金玉良緣」。錢姓金旁,美人如玉,一語雙關,可謂恰當。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弔死,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飛煙滅了!但此時以南京為留都的半壁河山還在,國家還不能算徹底滅亡。錢謙益此時迅速從家鄉常熟趕往南京,加入了南明小朝廷的隊伍,被封為禮部尚書。柳如是隨後也隨同丈夫來到南京,成了偌大尚書府里惟一的女主人。陳子龍此時也來到南京,被任命為兵科給事中。「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南明小朝廷極其昏庸腐朽,皇帝昏聵無能,朝廷黨爭激烈。忠義之士紛紛被罷斥或誅殺。陳子龍看到朝政無望,當年八月便辭職回到家鄉;而錢謙益卻在弘光元年(順治二年,1645)五月十四日,在清軍兵臨城下,皇帝和將軍紛紛逃跑,城中已無將士防守的情況下,與一群南明大臣,冒著瓢潑大雨,向清軍統帥跪獻了降書順表!城破之前,柳如是十分鎮定,她親手做了一席好酒菜,恭敬地舉起酒杯,勸丈夫投水自殺殉國,留下一個青史好名聲。但錢謙益貪生怕死,以自小怕水為由,不肯投湖。柳如是激憤之下,撩起衣裙,自己向湖中投去,但又被僕人濕淋淋打撈上來,欲死不能。一個風塵女子,能在國破家亡時自殺殉國,比起西方的《羊脂球》來,不知要高尚多少!南明小朝廷覆亡後,幾社領袖陳子龍,在嘉興的水月庵託身為僧人,暗中開始了反清復明活動,被隆武政權封為兵部尚書,節制七省漕運,總督江南義軍。順治四年五月十三日,陳子龍不幸被俘,經歷嚴刑拷打始終威武不屈,在押解南京的途中,乘守軍不備,躍起投水,自盡殉國,成為一名著名的民族英雄。柳如是病倒了。她過去就有咳嗽發燒的病根,那年在杭州無地容身的困窘中,她曾經病得九死一生,幾次吐血,在汪然明的精心照料下,方才脫離險境。這次,她吞咽下了自己親手釀下的苦酒,如何能不病。昔日的「木石前盟」,雖然沒有為她帶來名譽和地位,但她為情人陳子龍的大義凜然、殺身成仁而驕傲自豪;而在國破家亡時,「金玉良緣」帶給她的卻是屈辱、是良心的折磨、是人生大節的喪失!錢謙益降清後,被帶往北京。順治三年(1646)正月,被清廷封為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充修明史副總裁。作為降臣,他的日子很不好過,外部的屈辱和內心的自責時時折磨著他,當年六月,他便名為請假,實為辭職,回到了家鄉常熟。柳如是看到丈夫的民族正義感尚未完全泯滅,就用冷嘲熱諷來規勸丈夫,希望他重新做人,投入反清復明大業。錢謙益也幡然悔悟,以花甲之年,暗中開始了與各地義軍的聯絡和籌劃。順治四年(1647)三月,由於一次起義失敗,錢謙益被叛徒供了出來,被官府緝拿下獄,解往南京。正在病榻上的柳如是,蹶然而起,陪著披枷戴鎖的丈夫,邁著兩隻三寸金蓮,徒步前往南京。她立誓要把丈夫營救出來,如果不成,她可以代丈夫赴死,最起碼,也要和丈夫一起去死。她巧妙地周旋於當時江南總督洪承疇和兵部尚書梁清標的母親吳太夫人面前,終於取得他們的幫助,將錢謙益無罪開釋。錢柳夫妻終於又回到了家鄉的絳雲樓,重新開始了編撰《列朝詩集》的舊日生活。有柳如是的幫助,詩集的編撰順利快捷。詩集中有一卷名為「香奩」,收集的是有明一代女才子的文學作品。柳如是對這一卷情有獨鍾,親自擔負起了採集和評論工作,她不僅收錄了很多大家閨秀、淑女賢媛的詩作,也收集了大批風塵女子的酬唱詩篇。在《香奩集》中,柳如是以客觀、公允、精到的眼光,來採集、批評這些女性文人的作品。她的評語有理有據,入情入理,直言不諱,侃侃道來,充分顯示了她不僅具有女詩人的卓越才華,還具有女文學批評家的獨到才能。順治七年(1650)年十月初二日,一場突發災難降臨了。與錢柳夫妻相依為命的文學樂園——絳雲樓,不慎被一場大火完全燒毀了!那雕樑畫棟的精美樓寓,連同裡面存儲的萬卷珍貴古籍,以及錢謙益傾半生精力寫出的二百五十卷《明史稿》,一起化成了灰燼!錢謙益極度悲痛之下,寫出了一首題名《蕉園》的詩。詩中說,「蕉園焚稿總凋零,況復中州野史亭!」「東觀西清何處所,不知汗簡為誰青?」其後,在《金陵雜題絕句》中又寫道:「人陽秋家汗青,天戈鬼斧付沉冥。赤龍重焰蕉園火,燒卻元家野史亭」。錢謙益一生醉心於修明史,當年在明朝為官時,曾編撰成了卷帙浩繁的《歷朝實錄》,貯存在北京太液池畔的「蕉園」內,後被李自成軍隊退出北京時縱火燒毀。今天自己在「半野堂」(絳雲樓)中苦心孤詣寫下的這寫史稿,即使不算正史吧,也是很有價值的野史。詩中所說的「蕉園」、「半野」(絳雲),都是明史的代稱。詩人向蒼天發問:為什麼大火如此無情,燒毀了「蕉園」正史之後,又燒毀了我重建的「絳雲樓」(野史亭)呢?!由於絳雲樓一把大火,不僅燒毀了錢柳夫婦的藏書和手稿,錢家歷代積攢的許多名貴字畫、玉器、古玩,也一起葬身火海,錢家當時就窮了下來,主要靠錢謙益賣文為生,生活日見困窘。順治十一年(1654)錢謙益意外繼承了外祖父的一處莊園遺產——常熟城東三十里的「芙蓉庄」。芙蓉庄不僅名字風雅,周圍風景也十分秀美。庄內還有一棵百年紅豆樹,所以又被當地人稱為「碧梧紅豆庄」。對芙蓉庄略加修葺之後,夫妻二人攜帶他們的小女兒,搬來這裡居住。錢柳夫妻搬進芙蓉庄後,一件奇蹟發生了,庄中那株已經二十多年不開花的老紅豆樹,忽然之間竟花發滿枝,香飄數里!這年九月,在錢謙益華誕前,居然結下了一粒紅豆,而且僅僅一粒!柳如是雖然對陳子龍終生懷念,但對蒼老的丈夫能夠真心悔過,並且在垂暮之年為反清復明大業辛勤奔走,也充滿了一腔柔情。在錢謙益的壽禮上,妻子獻給他的禮物,就是這顆代表著相思的紅豆,令錢謙益老人激動不已,在席上口佔十首絕句,歌詠紅豆,歌詠愛情!錢柳夫妻之所以搬來這裡,除掉風光怡人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同江南義軍聯絡方便。這一時期,錢謙益同他的學生鄭成功來往頻繁,正策劃著鄭氏水師由長江口溯江而上,力爭奪取南京,佔領江南半壁,再圖恢復全國。順治十一年(1654)正月,鄭成功的水師,在張名振、張煌言的統帥下,攻入長江口,停泊在金山江面。柳如是隨丈夫親自來到水師大營簞食壺漿犒勞義軍。在這支威武的軍隊里,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有一支身著戎裝、腰佩刀劍、英姿颯爽的娘子軍柳如是一生俠肝義膽,年輕時經常扮作男裝,或儒生,或武生,自比宋朝擂鼓戰金山的梁紅玉。為了裝備起義的五百「羅漢軍」,她在自己生活窘困的情況下,把一生積攢的價值萬金的首飾,連同「百寶箱」,慷慨地捐給了義軍,為世人交口稱奇,讚嘆不已。這次也是在與梁紅玉戰鬥地點同名的金山,見到真正的女兵,柳如是內心之激動,可想而知。她同娘子軍的首領阮姑娘立刻成了好朋友。張名振看到此情景,笑著說,將來戰事結束,讓阮姑娘在你個女將軍左右侍奉,讓你終日和「危畫(女旁)將軍」在一起。可惜的是,鄭成功水師戰敗後,阮姑娘在舟山戰死,永遠沒有侍奉左右的機緣了!這支娘子軍的殘部,在「鄧小腳」的率領下,後來轉戰閩南山區,給清兵以慘重打擊。最後,終因力量懸殊、糧草斷絕,全軍覆沒,所有女兵全部壯烈犧牲!康熙三年(1664)五月二十四日,八十三歲老翁錢謙益,帶著幾多榮譽、幾多愧悔、幾多留戀、幾多牽掛、幾多悲哀、幾多憤怒、幾多遺憾、幾多滿足,靜靜地離開了人世,離開了與他後半生須臾不離、相濡以沫的夫人柳如是!客觀地說,此翁生前確有臨難屈膝、「兩朝領袖」的歷史污點,但他晚年痛悔昔非,為反清復明辛勞奔波,瑕不掩瑜。更何況五十年雄居文壇領袖地位,清初的大家名流幾乎都出自他的門下,當時的社會聲望還是頗高的,就連黃宗羲、顧炎武這樣的反清志士、當代大儒,對錢謙益也是尊敬有加。只是到了乾隆中期,才把他打入「二臣」行列,查禁了他的全部著作,才使他聲名狼藉的。錢謙益的屍骨還沒有寒,錢家就發生了「家難」!錢家的一些家族無賴,在族長錢朝鼎的唆使支持下,強奪錢家的土地,變賣錢家的莊園,私分錢家的錢財,砸毀錢家的靈堂。錢謙益的兒子錢孫愛懦弱無能,女兒女婿還不便出面,維護「宗伯」後裔是重任就落在了柳如是一個弱女子身上。面對那些如狼似虎的兇徒,一個弱女子又能怎麼樣呢?柳如是剛毅的臉上閃過一絲冷笑,她寫下了痛快淋漓的遺囑,代女兒、女婿寫好官府訴狀,又給錢翁生前好友寫下幾封求助信,然後平靜地走進錢家正室榮木堂,用三尺白綾,把自己吊在正堂中央!她要用自己的死來震驚官府、震驚社會、震驚一切有良知的人們!一代才女、俠女、烈女、豪女、奇女柳如是就這樣去了,年僅四十七歲!柳如是的死,有「家難」的原因,其實「家難」也只是導火索而已。陳之龍自殺殉國時,她就產生過殉死的念頭,由於錢翁對自己一往情深,又到了暮年,要人照顧。現在,錢翁也化碧西歸了,自己的餘生還有什麼意趣?也趕到天國去,同自己一生兩個知己去會面,了結「金玉良緣」和「木石前盟」的感情糾葛吧。本節的材料均取自於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陳先生的確不愧為國學大師,一部百萬字的作品,洋洋洒洒,精細嚴密,實為治學之典範。陳大師在《別傳》中,似乎也看出了柳如是事迹與《紅樓夢》故事的連帶關係,但一是囿於胡適先生的成見,二是《紅樓夢》研究並非大師的專長,故大師不肯下結論,只是在《別傳》的關鍵地方,不時插上幾句《紅樓夢》如何如何,以啟迪讀者。這種但開風氣不為師的治學品德,的確值得今天紅學家們好好學習。在《別傳》第五章中,「寅恪按」:一熱一冷之情景大有脂硯齋主(脂硯齋之別號疑用徐孝穆新詠序「燃脂暝寫」之典,不知當世紅學家以為然否?)評《紅樓夢》「壽怡紅群芳開夜宴」回中,「芳官嚷熱」一節的感慨,唯脂硯齋主則人同時異,而穎川明逸則時同人異。《別傳》第四章中,在論及河東君多愁善病時,寅恪按:清代曹雪芹糅合王實甫「多愁多病身」及「傾國傾城貌」,形容張崔兩方之辭,成為一理想中之林黛玉。殊不知雍乾百年之前,吳越一隅之地,實有將此理想而具體化之河東君!由此可以看出,大師不是沒有看出《紅樓夢》中林黛玉形象以河東君為原型的可能性,但出於學者的謹慎,大師不作明言,只是羅列在這裡立此存照,讓研究《紅樓夢》的專家來評判。另外《別傳》的寫作目的,是研究柳如是,不是研究《紅樓夢》,是研究歷史,不是研究文學。以大師的人品學風,做此處理,是十分得體的。
推薦閱讀:

讀完老舍的《駱駝祥子》,你有何感想?
[精] 1972年周恩來與尼克松握手:一張經過剪裁拼接的歷史照片...【歷史舊照】
白眼勝千言—八卦媒體的故事
50年代到60年代無錫老照片
514.讀歷史17~竹書紀年黑暗史

TAG:歷史 | 歷史事件 |